主题:【原创】温家宝讲述的天下大势 -- 同人于野
诅咒温贪功,什么功被温贪了?
有人说朱把包袱都解决了,白痴也能把中国经济搞好?
十几亿工农市民成了中国的包袱?让他们痛苦不堪叫解决?
就是不知道四万亿有多少用在那些上面了。
1.
2.
3.
4.
如果以铁本事件的处理作为标杆的话,很多项目都得下马,很多官员都得处分,很多经济活动都得刹车。
这样来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太粗糙了,跟朱的“顺价销售”有的一比。
90年代初的熊猫汽车下马,也是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结果就是过时的桑塔纳一枝独秀,德国大众在中国攫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却滞后了好几年。
由铁本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胡温处理经济事务的手段没什么“新”可言,被寄予厚望的胡温新政在一开始就被撕下了伪装。
你所说的那些暴发户很多,还有一些是靠贷款吹起来的“富豪”,所有的资产就是银行的贷款,然后他们就想办法把企业包装上市,圈到钱以后,身价自然就不一样了。
不过,这个也是他们的本事,呵呵。
现在的体制是集体领导,有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味道。你所说的农村新气象,似乎可以归功于胡,归在温的政绩里也说的通,说是 九大长老集体领导的好 好象也没什么不对。
再说前面提到的金融,温在这方面到底有多少话事权?说不清。
温到底做了什么?除了演出之外,有什么事是他干的,可以完全归功于他的?还真说不上来。
上面对他肯定是支持度不够的,不然他不用靠卖力表演来寻求底层的支持了。
《新闻联播》已经好几天没他的消息了,现在的他肯定是大权旁落了,看他出访河内时的那些会见活动,神情疲惫,情绪之低落前所未有。
我们这里,苏南,还不知道有没有农村,几个中心城市几乎已无农田了,就下面的几个县级市还有一些农田,而即使是这些县级市,一个个村也在拆迁、慢慢消失,再过若干年,苏南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
我们这里的农民,日子大概要比你们那里的好的多,我一个朋友,开了家小厂,有20多个工人,年收入非常好,夫妻俩还能每月从村里领几百块钱,说是村里给他们“自谋出路”的补贴。
所以,你会觉得有了些进步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我会认为还不够。
现在的那些德政的实施,离不开舆论的压力。
那些德政仅仅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还是真心在搞,要打个问号。
因为,那些德政的实施力度不够,比如新农合医疗现在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只有5000多万人受益,下一步“试点”的目标也才到一亿人受益。
很多德政只是治标而已,离治本有很大的差距。
我听一些民工说,他们赚了钱就回家修房子,所以,他们老家的房子是很好的,但是就父母住,有的甚至是空着,而他们在这里打工却住的很差。
如果贫困地区的农村继续空心化,那么新农村建设就会象几年前搞的希望工程一样,劳民伤财,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后毫无用处,吃力不讨好,除了做花瓶,在《新闻联播》里出现,以粉饰太平之外,没任何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该是让贫困地区繁荣发展起来,民工们不用背井离乡,能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住自己修的好房子,从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加强农村的铁公基建设,才能更快的推动产业转移,促进贫困地区的繁荣发展,发达地区才能实现腾笼换鸟,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而其中铁路最重要,因为铁路所到之处能很快地带动一个地区的繁荣。
只有下大力气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才是真心地在搞新农村建设,否则就只是涂脂抹粉而已。
至于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胡温在这方面似乎什么动作都没有。
现在中国就一个神木。神木也许是真的成功了。我希望是那样。但是理智告诉我那是没可能的。神木还远远没能到成为一个示范全国的例子。
关于你说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你自己也提到风险和收益一般是成正比的。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风险和收益一般是不成正比的。因为风险和收益都是人估算出来的。估算永远不可能正确。
你大概没有想过银行的业绩是由一个个工作人员做出来的。一笔2亿的贷款不会比一笔200万的贷款多上20倍的工作量。但是200万的贷款的风险却是远高于2亿的。
我估计你没在中国的银行业工作过吧。所以还是请您不要随便将书本上的话套用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那些都是给小孩子看的。
对我的敌视他可能会不屑一顾,但如果你当他面这么说他,他心里会滴血的。说实在的,我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了。
我已在下面列出了数据,说明可以推广全国,你也列出数据来说明吧。
那很多银行对200万房贷的兴趣可是远远高于2亿的工业项目的,看来银行是外行,不及你内行。
请你讲些实际的吧,给大人看的,不要说的云里雾里的。
我发现你很多的论据都是想象出来的。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笔200万的按揭,(如果不是亲戚),对于首套房,我一定会选择不做。如果不是首套房,那会在确定自己闲着无聊的情况下,选择做。
而且按揭和中小企业贷款完全没关系啊。按揭的利润更少。
希望你能先调查再说出你的论点。至少你的论据得支持你的论点才行。
请提供些数据来说明你的说法:
不要老是想象。
既然你是银行工作的,那就请提供些数据,比如:这些年来房地产贷款余额的增长,其他贷款余额的增长,等等,来证明银行对房地产贷款是没兴趣的。
请你不要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或者只有想象的论据。
行政手段是不可能的(就看动用的是不是地方了,共产党做什么事情都是狠的不得了的,你不满意的高铁或四万亿是这样,丧尽天良的计划生育也是这样,老毛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在那个领域都是这样。中国法律要么是空白,要么就是摆设,要么就是可以忽略或颠倒--除了你确实杀了人,怎么绕也绕不过而又没人帮你顶缸。只能希望慢慢来吧。给你看下个更恶劣的,这是发生在离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30多年的今天。外链出处
不过,这个也是他们的本事,呵呵。
再说前面提到的金融,温在这方面到底有多少话事权?说不清。
温到底做了什么?除了演出之外,有什么事是他干的,可以完全归功于他的?还真说不上来。
对老胡要批评的是太过循规蹈矩了,不敢突破不敢反抗,官僚们叫他视察哪他就去哪,叫他慰问谁就他慰问谁,叫他胜利他就胜利,这么做对官员们来讲是很厚道(不用像面对家宝时那样被动难堪),但对百姓来讲不是这样的。当然老胡确实是宅心仁厚,只是被这个体制给压迫的失去了闯劲。
其他常委(除我喜欢的吴邦国外),虽然在我的印象中只是那种很会做官的人,我也希望他们能在亲民方面能赶上家宝甚至超过家宝。
那些德政仅仅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还是真心在搞,要打个问号。
心中没有百姓没有人民是不会有动力有勇气去干那么多受无数官僚和制度所反对、反感、约束的事情的。
至于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改革,首先需要政治方面的改变吧。我传个“谣”下,北京有的学校的老师都是有持枪证的。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最最起码,入党拍马屁搞关系然后留校任教当辅导员,然后读过本校的硕士博士然后当教授的事情得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