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马华人史 -- 颜子

共:💬292 🌺9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等俺有时间了写写南非华人史

更是对世界大局无足轻重的了。

家园 花等!

虽说无关世界大局,但多沟通交流一下,平常走得近些,关键时候这些同族血脉资源幸许能收到奇效也未可知。蹲坑等先

家园 【原创】从我的母校--马六甲培风中学说起

看到这么多朋友热情的回复,深受鼓励。同时,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总觉得似乎颜子的能力够不着大家的期待。但是既然坑已挖下,就尽力而为吧。

昨天想了一整天,决定从个人经验和个人角度来处理这个课题,因为很惭愧的,虽然家里不乏华教人士,笔者对华教的许多辛酸史的了解并不足。年轻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为成长的烦恼所困扰,而长大后在新加坡读大学,工作,更没想过去关心自己的族群。所以写这些文章,对笔者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母校。可能很多人对自己母校的定义都是就读的大学,但是对许多马六甲培风中学的学子来说,无论在什么大学就读,母校只有一个,那就是培风。

培风校名

"培风" 二字源于庄子 <逍遥游> ,取其 "如鹏鸟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前程无可限量" 之意。

"培风" , 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含义深长。一九一三年,浙江总督汤寿潜,在林文庆博士陪同下访问马六甲。 汤总督极力鼓励赶快创设学堂, 并代命名 "培风",此即本校命名之由来。

一九一三年七月七日, 培风开学,所以本校的真正校庆日是七月七日,而今每年为了方便庆祝工作的进行, 日期都作弹性改变。

培风校史

马六甲培中校友会在新加坡成立

[URL=http://arashi-desu.spaces.live.com/Blog/cns!49E5E667C9A2A520!785.entry

]一培风校友的博客[/URL]说:

這幾天超開心的說,心情好到不行,就因爲校慶到了。

呵呵,雖然第一次沒有回去校慶,可是校慶依然還是要過的。

今年的校慶計劃比起往年特殊得多,儘管沒辦法“真身”回去,我總算聽到校園的喧鬧氣氛。

颜子注:此人比我爱校。颜子口头上爱说,但是行动上的表示却少,实在惭愧。

到了这里要给大家解释一下“独立中学”的概念,还牵涉到马来西亚的华人“教育部”,董教总。

颜子偷个懒,借用别人的报道来解释:

  1961年,马来亚政府将教育法令改为规定全国中学只有两类,即全津贴的政府中学及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若接受改制则不得以母语为教学媒介,且不能收容小学会考不及格者及超龄生。

  为了遵循先贤办校原旨,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与传统,校方坚决不改制。1962年,培风改为独立中学。

先在马来西亚的独立华文中学有六十(记得曾经有八十所。。。),而这些学校,加上华小的董事会及教师,便分别组成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以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这两“总”合称董教总。

要说明一下,现在已经没有所谓华文独立小学。现在所有小学都是政府小学,所以政府随时可以取消在小学的华文教学。只是由于华社一直坚持反对,政府才没有采取行动。关于华小的演变史,可看华小董事会地位的演变

华文独立中学采取中国的初高中制。我们的课本是由董教总编的中文教材。毕业考试则是由董教总统一考试,简称“统考”。这张统考文凭除了在马来西亚不受承认,在很多国家都是很吃香的。所以我常常说马来西亚有两个教育部,虽然是戏谑之语,也不乏实情。

在这个框架下,个别学校有很大的课务发展空间。有些学校为了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便在正规的教程外增加补充教材。比如我的母校便要求我们除了使用中文媒介,也学习英文媒介。所以同一个科目我们要学两遍,一次用中文,一次用英文。而我当时读的理科班,生物化史地,三个语文(中,巫,英),高数普数,读得那是一个叫苦连天。可是现在回头来看看,很感激那段时间打下的雄厚根基。现在常常很惊讶周围的人对一些对我来说是“常识”的东西一点概念都没有。听说最近因为照顾到学生的压力,董教总决定简化教材及教程。老实说,我是很反对的。人不吃一点苦怎么能成才呢?

扯远了,回到正题上。

可能有人要问我,为什么不和政府合作,在同一个框架下发展母语教育呢?看一下这篇文章就知道:

“国民型中学”是<1961年教育法令>的产物。经过了36年(1962—1998)的变化,国民型中学已在现行的<1996年教育法令>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主要不同点就是:在“国民型中学”里,每星期必须有1/3节课以华文教授某些科目;“国民中学”则纯粹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母语也可能是课堂上的一科。

“国民型中学”究竟是如何消声匿迹的呢?

在旧的,已废除的<1961年教育法令>下,共有4类中小学:

(i) 国民学校 (=马来小学)

(ii) 国民型学校 (=华文和淡米文小学)

(iii)国民中学 (=马来文中学)

(iv) 国民型中学

在新的<1996年教育法令>定义条文中,已没有第4类“国民型中学”的定义。这就是说,在现行法律下,“国民型中学”已不存在了。

统治精英是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关于定义的条文(第2条)来达致这个目的的.这条文表明,我国现在只有3种类型的学校:

(i) 国民学校 (=马来小学)

(ii) 国民型学校 (=华文和淡米文小学)

(iii)国民中学 (=马来文中学)

条文里找不到第4类“国民型中学”的定义.这就是说,从此,我国不再有“国民型中学”。我国的学校只有上述3类中小学。

在法律上,政府已不再承认”国民型中学”的存在。统治精英于1961年所保证的有13节课以华文教学的“国民型中学”,从此,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陈年旧事了。

注:“国民型中学”是以马来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学。不过,若干节课以华文教学。

当时的教育部长,在推出<1961年教育法令>时,保证:每星期有1/3的节数以华语教授某些科目(如华文和华文文学等)。这等于说,每星期至少有13节课以华语教学。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华文课节数逐步减少,而蜕变为只有2-3节的母语班。校方则经常不把华文课当作正课,只在周末上2-3节母语班而已。

那就意味着,这30多年来,许多“国民型中学”早已蜕化为“国民中学”了。

统治精英终于成功消灭了“方言中学”(华文中学)。所采取的步骤是:首先,把“方言中学”吸收入教育主流,然后,改制为国民型中学。这其实是英殖民政府50年前体现在<1951年巴恩报告书>的最后目标。

这里要说明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华人子弟都会送入独中的。出于种种原因(经济原因是其中一个),也有相当部分的华人子弟会就读国中(就是以上所说的国民型中学)。他们并非就是李光耀型的“香蕉人”,只是中文底子可能没有独中生那么好。当然,也要看个人努力。

独中生毕业后多数是要出国的,且不说独中统考文凭不受承认,马来西亚的大学都有所谓的土著保留额的制度,对华人和马来人的成绩要求更加是双重标准的。更何况,马来西亚的大学水准名声都不怎么样。独中生的出路有台湾,中国(开放后),新加坡,比较有钱的去澳洲,英国,美国。

因为台湾的侨生优待政策,很大部分的独中学生是在台湾就读大学的,所以独中生对两岸问题的观点是很复杂的。既不希望大陆攻打台湾,也不太希望看到台湾独立。像我这种没去过台湾的,基本上比较支持中国维持领土的完整。中国在这方面的近年来似乎也作了一些工作,比如在我妹妹的时代就有和中国的中学学生交流的一些活动。我的时代是没有的。

出于对于文化的认同感,独中生对中国有一种比较盲目的支持。但是很多独中生对中国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旅程根本没有很清楚概念(我的母校成立于五四运动前),对新中国人的想法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常常会发生认知上的偏差。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中国强大了,我们办独中可能就不必那么辛苦,读华文的学子们以后就可以多一些出路。如此简单的想法。

至于其他的马来西亚华人呢?我不是很了解。在我周围的人似乎都希望中国强大,但是特别不喜欢看到中国出问题(可能觉得丢脸),比较了解中国的不多,而且大部分是生意人,也不能说真正的了解中国。有些由于自己的教育或经历可能在面对中国人时有些优越感。

河友们可以从自己的体验中和大家分享一下和马来西亚华人打交道的经验。

说到这里要打住。觉得没有介绍一下马来人和伟大的马哈迪简直没法说下去。所以下一篇说一下我们的友族同胞。

在写这篇文的时候觉得有两个主题可另外开题:英殖民帝国与中国文化之争在马来西亚半岛的体现,独中教育下的华人精英心态。这两个可能不太好写,如果我觉得写不了,就不写了,大家还要见谅。

关键词(Tags): #社会#培风中学#独中#新马华人史元宝推荐:landlord, 通宝推:敲门,
家园 多谢。支持。
家园 多土生土长。语言:家乡话,粤语,英语,马来语,国语。

会讲五种语言(发音不同的也算)的并不少见。

家园 好文照例花之!

希望你能“修改”帖子,在标题上加上【原创】字样。

另外,注意加上适当的“关键词”:比如此篇【社会】这个关键词不好,建议用【培风中学】、【独中】,还可以每篇都用相同的关键词(比如【新马华人史】)来方便读者阅读。

家园 谢建议,即行。
家园 说明一下

会粤语是因为港剧的影响。

所谓家乡话有:福建(南洋大学的陈六使),广东(即粤语),海南,潮州,客家(李光耀就是客家人)五大方言系。华人惯例,这五大方言间也要相互看不起的,特别是老一辈。

我们的“国语”是马来语,中文一般叫“华语”。

家园 明白了什么是五大帮
家园 双宝! 一个很好的了解东南亚华人的窗口。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看来,大陆对东南亚的华侨关心不够,还不如台湾呢。。。

以前是输出革命,现在又装作没看见,哎,外交部这帮孙子,都拼命往欧美挤,不做实事啊。

另外,“华教人士”是个什么概念,是不是从“独立中学”出来的还不算华教人士?

家园 好文章,花上。

俺以前转了一个帖。给你做参考。

家园 谢谢,此帖已经拜读,读后感触良多。
家园 好文!花一朵!

家园 所谓华教人士

其实是一个很松散的概念。广泛来说,只要支持华文教育的人士就可以称作华教人士。套一个西方的说法就是Chinese Education Activist的意思。

当然非独中生也可以成为华教人士的。其实很多国中生也不是不想以中文学习,只是没钱上独中。国中是政府津贴的,几乎是免费的。独中是民办,所以学费相当贵。

家园 好像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较多,也没有大规模排华的历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