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胡想瞎猜乱琢磨之十七大 -- 神仙驴
副总理不是总理,享受正部待遇的副部长还是副部长。政治局常委就是一个正国待遇,不是实质正国,李常务都自己承认了(哪还是7常时代,不是扩招时代)。再给你看个帖。证实我的说法
http://www.jjzy.cn/bbs/read.php?tid=4679&fpage=2
拿证据出来。他说副总理不是总理,你就敢顺杆爬说政治局常委不是正国级,和政治局委员一样?
参照公务员不算的话,那政协主席哪里来的正国级?人大委员长呢?你看看你自己贴出来的公务员暂行条例,哪里规定到他们的级别了?
这不绕回去了,只有总理一个最高级,其他都不算?哈哈哈
中央的正式文件不如阁下一张嘴厉害,那你从哪里找到政治局常委是副国级的文件?你的那个级别来自公务员暂行条例,可没有讲到常委是副国。至于副总理是副国,所以常委也是副国?那你干嘛不说人大代表也是副国?副总理都是人大代表呢!
还有,90年代有中央候补委员当副总理,连政治局都没进。按你的逻辑,因为副总理副国级,所以当年职务也是副国,那中央候补委员就算副国级?省长是正省级,所以省委副书记就算正省级?
这其实没啥好争的。
政治局常委当然是正国级,但跟担任正国实职的领导人有一点区别;但是,这种区别肯定比政治局常委和一般政治局委员间的差别要小得多。
正国实职,目前是指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其他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四老帅、十三届中顾委副主任等,也远在一般副国级职务之上。
不在这聊了,咱进版侃去。
在私版聊比较好。
兼情人节好,总算意见稍微统一了
1997年 15届一中 习是候补中央委员的最后一名。
候补中委是依选票多少排序的。 1997年9月,习当时已经在福建省委副书记位置上接近3年时间,
“1990—1993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3—1995年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5—1996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6—1999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 ”
排名为何如此之低,呵呵 差一点点就挂了。
难道党大会代表们 对习得身份 对彼时的福建干部 有看法
新年愉快!个人觉得兄台如果要更加准确的话,还是要研究一下派系,顺便再读胡总传。胡总用人,明显是嫡系优先,当然嫡系也有亲疏。但是只要属于自己系统的,总要考虑,其他同志只能靠努力干活。
摘自胡总传,有助于你分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这方面打下的基础,在十年后他进入最高决策圈
之后,就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功效了。例如,与北京市委副书记张福森、国务院文化
部长孙家正、公安部长贾春旺、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
、新疆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海南省委副书记兼人大主任杜青林、贵州省长钱运录、
海南常务副省长王厚宏……他都早在十年前就建立了与他们良好的思想沟通和感情
联络。
如果研究下历届候补中委们排头与排尾的名单,就能发现一些规律,这应跟投票的党代表们的心态有关。
排头名单:十三届是格桑多杰(藏族),十四届是王学萍(黎族),十五届是杨健强(白族) ,十六届是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哈萨克族),十七届是王新宪。
排尾名单:十三届是黄菊,十四届是肖秧,十五届是习近平 ,十六届是由喜贵,十七届是贾廷安。
如果把头几名和末几名都列上,结论不会有太大差别。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排头和居于前列的,往往是少数民族,而且是不太知名的少数民族。弱势人士代表啊。十七届的王新宪,不是少数民族,但他是中国残联理事长,所代表的更是弱势人士。若仔细看,少数民族/弱势代表们在候补中委们的名次常常是非常靠前的。
二,居于末尾的,经常是所谓太子党、秘书帮,或者是行事张扬,以及所在单位出了够多中委/候补中委的人。这点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感观联系起来。你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后,你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秘书,党代表们不说,但心里自然疑虑你沾光是不是够大了。行事张扬,易于引起争议,自然会有一些党代表们不买你的帐——这点上,不知名、行事低调、长相像老农民的反倒更容易博得选票。所在单位当选成员太多,挤占了其他单位可能名额,那也不妥:比如十三届黄菊,当时吴邦国、陈至立、将调上海的朱镕基都是候补中委,黄菊能进名单已经不错了。而像青海,时任省长还进不了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而且这也不比十七届,像河北也有4个候补中委,但十七届候补中委总人数(167人)超过十三届人数(110人)达50%。
由此你看,排前面的多少是少数民族,排后面的多少是主要国家领导人的秘书或贵胄之后,其实一目了然。邓朴方虽然一直代表弱势团体,但进入候补中委名单的两次,一次是倒数第二,一次是倒数第五。最近一次十七届的候补中委,楼继伟排倒数第三,刘振亚倒数第二,贾廷安倒数第一。
派系或说与主要领导人关系疏密的问题我向来这么看,很重要,但有两点你得考虑。
第一,如何判定这个疏密程度,这绝不是说有过同事关系、有过上下级工作关系、曾经是同学/校友/老乡就是绝对的一个“派系”。这种认识方法太过浅薄,而且事实上表面看起来工作/生活上绝无重迭处的两人,完全可能是关系亲密的朋友;有很大重叠的两人,有时反而容易成为死对头。更何况,这种关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外人的我们又如何知情。
第二,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样,希望用自己熟悉的、知根知底的、信得过的、有感情基础的人作为同事或下属,所谓“嫡系优先”,基本是空话,哪个不是。但是,为这个人争取到多合适或多有前途的岗位,不是我简单一点头就轻易做到的,除了他本人的表现和努力外,要动用我的多少资源去为他争取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每个人的这些资源并非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付出这些代价的所获、我为此要怎么在其他地方作出哪些让步换取支持,都是要考虑到的问题。把所有人事变动都看作是一号领导人的“心想事成”,哪有这么简单。
中委都是按得票多少排序的。一目了然,当时几个元老 老资格 虽然离权力中枢较远,但是得票排位就很高,估计就是你说说的代表心态起的作用
不过 之后再也没这样 了
估计为了和谐吧?
省委副书记,理论上可列可不列,一般意义上讲,单位一把手是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必然名单,副职把你差掉也不奇怪所以排名靠后很简单
就榜单上的名字来看,胡总能顺势推一把的都推了,基本都到正部。有的是自己说不上话的时候。杜青林把政治局委员让给汪洋虽然可惜,但是,为了使他还有进政治局的机会,让他兼任统战部长,皆大欢喜。这也就是所谓的布局吧。他的年龄保证他还有进政治局的机会。还有就团派内死对头来看,无非两人,胡总传里有。基本都已退休。就你说的关系比较远的团派,最不易成为死对头,有接触,不多。胡当太子以后,稍微联络感情,能顺势推得就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