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共:💬185 🌺28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来如此。磴口又叫巴彦高勒。NJ兄是南京人吗?

我上高中后,家也搬离了蹬口,以后就少有机会再去那里了。

NJ兄所说的“工班”是怎么回事?

家园 这个也不一定说明不会带兵阿

慕容恪带兵的风格就是这样的,士兵纪律不好。但并不妨碍他百战百胜。我觉得可能和兵种有关,李广和慕容恪的兵都是以骑兵为主,我觉得骑兵作战主要是单兵作战,个人的能力和士气更重要,相对而言纪律不那么重要,反而要给他们一定自由以保持它们的野性。所以骑兵相对而言都比较轻狂一些。步兵不同,必须互相帮助,所以纪律就很重要。李陵失败那一战,他的部队保持着很好的阵型,所以能抵抗了优势敌人好长时间,所以我也不觉得李广不会着这一些。

另外,这“后人”是谁啊,如果是文人的话,多半可以无视。

家园 Very well said!
家园 拿破仑怎么和你唱反调?

我觉得骑兵作战主要是单兵作战,个人的能力和士气更重要,相对而言纪律不那么重要,反而要给他们一定自由以保持它们的野性。

>>>拿破仑说:一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败两个法国骑兵,XX(不大于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和XX个法国骑兵打成平手,一千个法国骑兵能轻松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骑兵

家园 对了,后人是明黄淳耀,其人事迹为:

家世清贫,自幼好学,诗文卓然成家,交往多东南名士,与侯峒曾(雍瞻)?①尤为莫逆,同纳名复社,各以气节相砥砺。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成进士。次年,清兵入关,破南都弘光朝,嘉定亦陷,下剃发之令,群情激愤,义兵起,驱伪官。降将李成栋率部镇压。侯峒曾、黄淳耀领导义兵,登城坚决抵抗,历时半月余,终以寡不敌众,又遇大雨城坍而不守,合城群众惨遭屠杀。侯峒曾与二子沉叶池死难。淳耀与弟渊耀(伟恭)至城西读书之西林庵(一名竹胜庵),洒血壁上,疾笔大书“大明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域僧舍。鸣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异日虏气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世者,尚知予心。”

对了,他是文人,不过这个文人还是能打仗的。你以为他是文人就无视的话,请问你能找出武人推崇李广治军风格的记录么?

家园 时代不一样

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也不怎么讲纪律,但是却是令人生畏的力量

家园 呵呵,等着到时看有没有卫派和李派的混战吧。
家园 【原创】李陵碑(中):李家命运的掌舵人--武帝和三大将

前面土生说了让李广获得“飞将军”称谓的,不在其自身的武力,而在于深得身边将士的爱戴,可以“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其实是为将者的一个境界。但对于大家所熟知的“李广难封“这句话又该如何解呢?是才能不够,还是造化弄人?现在再看看武帝的爷爷文帝怎么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看来,其才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文帝的赏识。并且值得一提得是,即使在文帝,景帝时代,大汉帝国对匈奴战略上依然处于守势,李广能独镇一边一定是建立在许多战斗胜利的基础上,虽然,这七十余战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由于国家战略的原因,李广在文帝时“不遇时“,到武帝时呢?武帝开始对匈奴大规模怔讨,机遇似乎应该来了。但李广五次参与其间,从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总体上来说,李广少功。究其原因,应该不是李广的才能, 五次出征,有两次是以少对多而失利,两次没有遇敌,一次任后军,作战机会很少。而且重要的是,每次出征,其行军线路,带兵的数量都由武帝或卫青决定,少有变通余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李广并没有得到武帝的器重。这并不是才干的问题,而是武帝的用人方法决定的。说到这里,就不能说说武帝的三大将:卫青,霍去病,还有李广利。史家有言:“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再请看

《史记》卫青传:

  

   是时王夫人方幸于上,宁乘说大将军(卫青)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原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天子闻之,问大将军,大将军以实言,上乃拜宁乘为东海都尉。

  这段话说出了卫青等获武帝恩宠的根本原因:外戚。武帝选用外戚有其考虑和当时的背景,而且,武帝并且有意宣扬自己重用外戚。同时,卫霍本身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武帝的信心。在武帝的心中,对于人才,是什么概念呢? 请看这段话: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这里“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这句话很重要,它其实为李陵后面的遭遇打下了伏笔。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如果人(帝王)能识才,人才则到处都是,杀几个无所谓“,无可否认的是,这里,武帝是认为自己是能识才的人,这是武帝向世人炫耀自己“圣明”的一种方式。另外,这里也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我(武帝)用你就是人才,不用你,你就什么也不是。所以,武帝重用外戚,并扩展到这些外戚的附属,而且通过许多方面来显示重用外戚是天经地义,卫霍等人的显达是源于皇帝的恩泽。

这里我们讲“李广难封”,而那些封侯的人,除卫霍以外,通过征伐匈奴而得侯的几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跟从卫霍的裨将或校尉。这些将领中许多“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李广也曾作为卫青的裨将出征,但他并不是卫青的嫡系,这甚至成了李广自杀的一个潜因:

《史记》李广传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指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军无导,或失道。。。。。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里的公孙敖是卫青的哥们,是嫡系。有立功的机会,还是让自己的兄弟先来,至于李老将军,还是多跑跑道吧。所以及至李广自杀,其儿子李敢找卫青算帐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个终其一生同匈奴博杀的老将,到死也没能获得一战单于的机会。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匈战争是显示皇权和皇帝“圣明”的舞台,只有皇帝亲点的卫霍才有自己的空间,李广们如果连投靠这些外戚的机会都找不到的话,那你就自任倒霉吧。所谓怀才不遇,就是如此了。

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说"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土生对于这段话中关于汉匈胜负的原因在于“国力”是深以为然的。在同人于野兄的《读史的三个境界》中提到“天下大势“,当时的大势就是汉匈“国力相去悬绝”,汉对匈的战争,其过程不论,胜负早分。在刘邦的平城之辱的时候,大汉朝可以说还是内忧外患,实力不强。到了武帝,汉朝经过百年经营,尤其是”文景之治“,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国内人心已经归汉,虽有”七王之乱“,但很快平定。既无内忧,这已是巨人与矮子的较量。所以,才有“ 以卫青之柔懦,霍去病之骄恣,犹能绝汉以立大功,岂有他哉。”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过分降低了卫霍的作用,但其本意还是对的。

所以,有河友前面提到李陵的时候,将处罚李陵与否上升到动摇国本的高度(汉为匈奴所灭)。土生觉得这是没有看到大势:百多年前都不会,也没有,何况今日?都说时事造英雄,就是在这在这大势之中,才出现的卫青,霍去病,还有刘彻。所以,土生才有武帝是一个摘桃子的人之说。即使这样,武帝以数十倍于匈奴的国力,也才获得惨胜,国家人口几乎减半,这也是吕氏所说“并非战略的胜利”的原因。同样,装备最为精良的卫霍的军队,在以倾国之力的支持下,在对匈作战中,也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认清了着个大势,会有助于我们分析卫霍以及李家祖孙的情况。从根本上说,卫霍以及武帝的成功,其背景是当时汉匈“国力相去悬绝”;而李家祖孙三代的悲剧,却都和上述三人的个人性格有关。这里不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以及霍本人的骄恣性格。单说武帝,其极其自负的性格,惟我独尊的自我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祸国殃民。殃民前面已经点到,在君即国的时代,作为天子的武帝如何“祸国”?这要从他几乎断送大汉朝的根基:太子说起。

作为一个大汉天子,能宠信一两个象江充这样的骗子也没什么奇怪的,但让江充在长安大搞“巫蛊”运动,制造恐怖气氛。最后逼得太子不得不起兵自保,最后自杀,却不得不说武帝要负主要责任。要说武帝这个人,什么人在他下面也不好做:平息太子的“叛乱”后,汉武帝曾奖赏所有参与平叛的人员,但等到后来汉武帝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又下令诛杀所有参与平叛的“功臣”。这怎么说?当初支持太子的,不用说,人头早已落地;不过不用着急,那些杀他们的人,不久也让武帝送到同一地方去了。你选择左,还是右,结果一样。有聪明的说,我不选择行吗?有啊,在这次事件中持观望态度的北军统领任安,就因为其观望,没有帮太子,后来也让武帝砍了头。我KAO,这还怎么玩?

至于后来,才有了“钩弋夫人”的被杀,才有了霍光这样的传奇大臣:大汉朝命运最后就系在霍光的一念之仁上,这算依靠外戚成功的例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说武帝“祸国殃民”并不为过。

不过,让土生感佩的是武帝晚年所发的”罪己诏”,这是存世的最早的罪己诏。以这个为标志,武帝终于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国本“,有如凤凰浴火重生。仅凭此,他也可列于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之列。

可惜的是,我们将要谈到的有关李陵的故事,是发生在这浴火重生之前。这似乎注定就是一个悲剧。我们这里浅谈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汉武帝的用人和性格特点,以及卫霍成功的大背景,有了这些,当李陵出场的时候,我们也就对其命运走向有了一个基本把握。

关键词(Tags): #汉武帝#李广#李陵#卫青
家园 这种用人思路现在也常见

人多的是,浪费一批无所谓。

所以才有漂在外面的这么多人。

家园 挑个小错

至于后来,才有了“钩戈夫人”的被杀

应该是"钩弋夫人"吧.

家园 花~~~

李姓先人的事迹,先花再看~~~

家园 是南京人。

“工班”见:

工程队故事

  做个广告。

家园 多谢. 确实如兄所言, 是"钩弋夫人".

"弋"(YI)字我用拼音法无法输入.多谢指教.

家园 这种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 作为一个想做前人所

未做的事帝王,此种方法就太偏激了。比如,我有时感谢司马迁先生还有一个顶用的JJ,不然,这种大材让喀擦了,就永远无法复制呀。

家园 笑,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