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中国海军里的大英帝国爵士---记民国传奇将领陈策 -- 萨苏
情况在变化.
题图: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的墓地,萧红在日军攻占香港时生重病无法撤离,一个月后于清寒中病逝。端木蕻良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妻子的骨灰埋葬在浅水湾海边的荒滩上。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使日军华中派遣军总司令阿南惟己大将不光彩的离开了中国战线,虽然咬牙切齿,但这位日军中的“天才”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庭湖畔来复仇了。到密苏里号代表日本陆军签字投降的,正是这位军礼服笔挺的阿南将军,时任陆相,不久畏罪自杀,其子现任职日本外务省,倒是一位亲华的外交家。
中国军队的北调,香港的防御就陷入了绝境。十四日九龙沦陷以后,酒井隆并没有急于进攻香港,而是两次派人劝降。
港督杨慕琦坚定的拒绝。
大英帝国的狮子老了,但是狮子虽老,在豺狼面前还要尊严的死去。
香港方面尽力组织了抵抗的力量。
英军的作战部署由莫庇德少将统一指挥,部队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军由华莱士准将指挥皇家来福枪营,印度旁遮普营,驻守香港仔等阵地,西路军由罗森准将率领加拿大营,印度拉吉普特营,以及苏格兰营残部,驻防筲箕湾等阵地,廓尔喀营为预备队。
中国方面,驻香港的各个机构组成联合办事处,公推陈策为主任,坐镇亚细亚行,组织人力物力,收容义勇军散兵,协助英军作战。其实,陈策对香港的沦陷,早已有所准备,事变前,他已做出一系列安排。他派遣国民党港澳党部常务委员林卓夫前往澳门,在香港失陷后保持港澳部正常运转。香港沦陷后,林卓夫接替陈策的工作,在澳门继续组织抗日活动,1942年11月被日本特务暗杀。部署军统特务陈静涛等潜伏香港,坚持地下活动。陈静涛后组织球王李惠堂等脱离日本占领的香港,返回大陆。安排亲国民党的南洋撤退华侨一千三百余人前往广东,组建“华侨训练班”,其他亲国民党的知名人士也随后撤离。同时,命令国民党惠州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所部游击队向香港北部进击,骚扰日军并掩护从香港突围的中英人员 -- 陈策不知道自己的这条命令后来会救了自己的性命。
陈策的部署中没有包括亲共的在港人士的撤离,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指示驻港代表廖承志进行营救。这批人士在廖的安排下,通过东江纵队的协助,也顺利撤离香港。这些人虽然数量比陈策撤离的少,质量却很高,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胡绳、夏衍、胡风、黄药眠、沙千里、高士其、叶浅予、范长江、梁漱溟等。陈策和廖承志分别安排的这次大撤退,国共两党各忙各的,心照不宣,“互不干涉内政”,保存了中国知识阶层的一批精英分子,史称“港澳大营救”。
也有未能得到营救的,《生死场》的作者萧红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正患肺结核重病,无法撤离,陷落在九龙,日军占领之后医药皆无,失去治疗的萧红身无分文,痛苦万状,一个月后,在战争的恐惧和病患的折磨下离世。这位才女在临终时心有不甘,在死前曾经热切地盼望道:“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 ”“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十八日,日军渡海攻击香港本岛。
日军根据俘虏审讯结果,认定守卫北角等地的印度军拉吉普特营属于“垃圾”部队,因此渡海作战首先在这里展开。18日夜,日军三个联队登陆北角和筲箕湾,只一个回合就把印军打的溃不成军,守卫制高点柏架山的苏格兰营在九龙已经被打残,兵力不足,也被轻易消灭,日军包围劳森准将的两个加拿大营,双方陷入激战。
19日凌晨,按照莫庇德准将的要求,东部司令官华莱士准将调集皇家来福枪营和旁遮普营反击日军,在湾仔和日军激战,但是西路日军进展神速,上午就消灭了加拿大营主力,黄泥涌阵地失守,劳森准将作为二战中第一个率领加拿大军队参战的将领,面对惨败无颜见江东父老,战死阵前,是香港战役盟军阵亡的最高将领。
劳森准将阵亡后,西部英军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华莱士准将的东路军也陷入苦战。英军决定投入预备队廓尔喀营,廓尔喀营是英军中最为悍勇的外籍军团,善于使用弯刀砍杀,而且富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场恶战,终于在湾仔挡住了日军的脚步。由此可见,港岛上英军素质参差不齐,廓尔喀营最为善战,属于职业军人,加拿大军人虽然勇敢,但没有战斗经验,英籍军人比如皇家来福枪营装备好,可是缺乏战斗决心,至于印度籍部队,那就属于赶鸭子军团了。
日军进攻受挫,但是其后备兵员充分,迅速投入预备队229联队附炮兵一部,20日登陆浅水湾,打垮皇家来福枪营,21日,日军占领港岛制高点聂高信山,英军局势转而绝望。
24日,香港蓄水池被炸毁,全城断水断电,日军再次劝降,杨慕琦依然拒绝 -- 这位战前刚刚来继任的香港总督骨头还是比较硬的,所以香港失陷后酒井隆对他残酷虐待,甚至在他面前虐杀英军战俘为戏。战后,杨慕琦痛恨此獠,坚决要求中国政府严惩酒井,中国对日战争法庭判处酒井隆死刑,在南京枪决。
25日,日军先锋已经到达总督府前的花园道,莫庇德少将通知杨慕琦,他的部队已经弹尽力竭,无力抵抗了。杨慕琦决定投降。
弹丸的香港抵抗了日军三个师团的进攻达十八天,已经可以算是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57师坚守常德之战惊动了罗斯福,也不过守了十八天。
杨慕琦给在亚细亚行坐阵的陈策通电,说明自己准备投降。
陈策回电:“我是中国人,决不会向日本鬼投降!本人决计突围,贵方如有人愿意相从,请即到亚细亚行来!”
杨慕琦深受感动,他周围的高级军官多要求随同陈策突围,杨指示他们前去亚细亚行,通知将英军尚掌握的五艘鱼雷艇和一艘炮艇交给陈策使用。杨慕琦和莫庇德将军本人拒绝突围,按照大英帝国的传统,他们作为总督和驻军总司令,要主持投降仪式,“体面的”交出这块殖民地。
大英帝国,以海军,殖民地和传统纵横四海,此时,海军已经看不到了,殖民地要交出去了,大英帝国留下的,只有传统。
固执,然而,也有些令人钦佩,就像1997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彭定康,“肥彭”抹去的泪水中,可也有一丝真情?
无论如何,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五艘鱼雷艇都属于英国皇家海军中国派遣舰队第二鱼雷艇中队,原来共计八艘,都是由Thorncroft公司制造的CMB海岸鱼雷快艇,编号为7,8,9,10,11,12,26和27号。其中的26号和27号都是战前中国向英国订购的,1938年,这一批中国订购的鱼雷艇到达香港,因为水路已经不通,只好在香港暂留。香港政府乘火打劫,强买其中两艘,编为26,27号,另有两艘不慎损坏,结果中国只收到四艘,通过陆路运输交给海军使用,编为颜皋卿中队,这一级鱼雷艇中国曾经购买过三批,另外两批编为文天祥中队和史可法中队,曾在上海扬子江上奇袭日本海军装甲巡洋舰出云号,震动中外。
第二鱼雷艇中队在香港抵抗作战中打的很积极,8号鱼雷艇在16日日军轰炸湾仔的时候被焚毁,19日,鱼雷艇队反击在北角登陆的日军,击沉运输舰一艘,自己损失12号,26号两艘。这时幸存的,只有7,9,10,11,27五艘了。交给陈策使用的另一艘炮艇为C410号。
25日下午,陈策和港英高级军政人员共十七人,集合在亚细亚行。这些人包括威尔士亲王号留下的联络官科林.麦克埃文爵士,战后香港第一任代理总督戴维.麦克多卡尔爵士,印度旁遮普营指挥官阿瑟.格林中校,皇家空军飞行员马克斯.奥克斯福德等。下午3点45分,陈策下令突围行动开始。
香港保卫战至此已经打成了犬牙交错的巷战,前往廓尔喀营依然在坚守的香港仔海滨阵地,他们的车队需要穿过日军占领的地区。陈策安排,他的副官乘一辆奥斯丁车打头,其他车辆拉开距离跟随,他自己乘最后一辆车押阵,摸索前进。陈策轻松的穿上了中国海军将军服,一手持枪,点燃一根雪茄烟坐在车内,表示他准备在有被俘可能时以军人的身份战死沙场。他的安详镇静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
六十二年以后,当年二十七岁的皇家海军军官约翰.黑德在他的回忆录里如此形容陈策:
If ever there was a real life"Rambo", then the One legged Chinese Admial was him
(“假如这世界上真有活的兰博,那就是这位一条腿的中国将军了。”)
车队出动没有多远,陈策副官的奥斯丁轿车就撞上了日军巡逻队,日军挥手令其停车。
日本兵不知道,这位陈将军的副官是个将来可能比将军本人更大名鼎鼎的人物。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她本人就是一部极好的小说。
阿南唯矶自杀时还是在其妹夫帮助下进行的,便宜了这家伙。
Chinese Admial 似乎应为Chinese Admiral, 似乎应该译为海军上将。
浅水湾头浪未平,
秃柯树上鸟嘤鸣,
海涯时有缕云生。
欲织繁花为锦绣,
已伤冻雨过清明,
琴台曲老不堪听。
聂绀弩
向她求婚的文学男青年们还一把一把地抓这点就够神奇的了。
老萨这回太吊人胃口了!
全名应是"加拿大皇家来福枪营"(The Royal Rifles of Canada)。而老萨文中的“加拿大营”似应为“温尼泊近卫军营”(The Winnipeg Grenadiers)。
这两个营是香港保卫战前派赴增援香港的加拿大部队。温尼泊近卫军营派出前是在百慕大看守战俘营,根本没有任何正规训练。加拿大皇家来福枪营则是在加驻防东海岸线,情况稍好些,战时训练进行了大约一年。
有趣(或许该说富悲剧性)的是这支加拿大部队(两个营)的指挥官罗森准将之前曾负责评估加拿大军队的战备情况,他对这两个营的评语是“unfit”。接着他就被任命接受这个职务。。。
香港对於他们毕竟只是殖民地。
加拿大人大概是志愿兵。
可以泛指海军将军、舰队司令。就象General可以特指陆军上将,也可泛指陆军将军。
陈策的军衔是海军中将,故萨的中文翻译是对的,翻成海军上将不对,翻成“中国海军将军”则太不顺口了。
受BIGMOUTH兄(也是大嘴?)的启发,查了些资料,萨兄与众兄弟可参考:
1 守卫香港的军队(包括海军)大约有一万四千人,但内有大量非战斗人员,作为作战主力的步兵部队主要有英军两个营(第二皇家苏格兰营和一个机枪营),加拿大两个营(就是B兄说的那两个营,不过温尼伯营是从牙买加回国的,来福枪营则是守卫纽芬兰省,两个营是41年10月27日从温哥华出发,11月16日到达香港,三个星期后战争爆发),和两营印度部队。其他部队有两个海岸炮兵团,皇家炮兵的一个防空团(从英国人资料看这个团不全,只有一部分在香港),星港皇家炮兵的一个团和两个工程兵连。
2 守卫部队首先编组为大陆旅(包括苏格兰营和两个印度营,由华莱士指挥)和本岛旅(包括两个加拿大营和不列颠机枪营,由劳森指挥),分别守卫九龙和香港本岛。九龙战斗开始后,温尼伯营的D连增援到大陆,加入大陆旅序列。
3 九龙失守后,部队撤到本岛,重新编组为东、西两个旅,西线由苏格兰营、温尼伯营、旁遮普营和机枪营的一个连组成,由劳森指挥;东线由来福枪营、拉吉普营和机枪营的一部分组成,由华莱士指挥。
4 劳森之死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战线动摇时,劳森准备将其指挥部后移,但还来不及动即被日军包围,苏格兰营曾拼命想救出旅部,但只有大约一个班的人冲入包围圈,其余被打了回去,劳森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走出指挥所,到火线上战斗而死。整个战役中加拿大部队共阵亡军官23人,士兵267人,另有28名军官和465名士兵受伤,伤亡率几乎达40%。以后在香港战俘营中死去4名军官和125名士兵,包括温尼伯营的营长斯可里夫中校。43年战俘被转移去日本,在苦役中又死去135人,日军对战俘的虐待是显而易见的。
Chan's exploits during the 18 day battle are the stuff of leggend. If ever there was a real life "Rambo", then the One legged Chinese Admiral was him.
为了感谢您的提示,这张陈策将军突围脱险后的照片,也一并奉上,这是陈策之子陈安国(Donald Chan)捐赠公开的。
身高有点儿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