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向西有活路吗? -- 苍野
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打到这会儿,都是圈圈相连,整个棋都是活滴。徐州集团往哪里跑都已经不成了,两淮去踩着水网跑肯定是扯淡,去海连就算运气好能跑到鸟,近30万人,海运得运到啥时候?西去走平汉线?郑州在战前就被人拿去鸟,只好先西再转向西南,从豫皖苏共区跑,那能跑得鸟么?
打到这会儿,神仙也没办法鸟。
另,所谓“津浦路两侧”的部署打黄维的时候就形成鸟,这也是可东可西的机位处置,没啥好挑剔的!但粟张此间的实际部署还是“偏东南”,这可能是因中央与谭王都认为徐敌会东逸或走两淮的影响所致。
关于这个有几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第一,杜有多少机械化部队,比如汽车坦克等等。他可是三十万人出逃,汽车少了等于大部分士兵还要靠“11路”逃命,用处有限;第二,他携带了多少油料能够支撑他的这些机械化?他的回忆录中说撤离徐州的时候包括粮弹只带了七天的补给。不久后被包围了,否则我还真好奇即使一切顺利,他七天以后怎么办。从他被包围后的状况看,靠空投恐怕没指望;第三,我记得国军在中原作战的时候行军是大问题。普通道路根本就支撑不了这些机械化部队,所到之处桥梁塌陷,道路坑洼,想行军就要先修路。即使没有解放军来追,他这些装备能不能顺利逃脱都要看工兵们的能耐。当时是隆冬,道路状况估计问题还不会很大,另外两个可是实打实的。
杜聿明在回忆东北局势时说过,国军一天只能行军80-90里,解放军可以行军120-130里,这个80-90里可远不是车速。从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看,弄些少量的机械化部队是可能的,几十万人都享受到机械化的好处,恐怕任何党派和集团都办不到。
杜聿明当时身体相当差,最困难的时候上下飞机都需要人搀扶,可不是《大决战》里面神采奕奕的样子。虽说是坐了几年的功德林,一身毛病都给治好了。就算是放出来优待,不也顶多就这个结果。
王团长的蒲公英系列你也看过了吧,因为得到了民众支持中野在围歼黄维的时候各种补给一直都没有断过。相反,靠空投杯水车薪的黄维兵团顶多能保证嫡系18军的,其他的部队早就没了子弹炮弹,粮食都成问题。就算是装备好点能有什么用呢。蒋介石要卫立煌从东北撤退的理由之一就是单靠空投补给开支巨大,政府开支的80%在军事,军事开支的一半在东北,这么下去要被拖垮。
王外的蒲公英俺木有看全!
并责令写出一万字的读书笔记。
这叫现代版刘玄德
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可惜玄德没有做成,倒更像董卓
很怀疑这个“五公里油料”的出处... 即便是号称“油老虎”的美军现役M-1A1坦克,五公里也不过消耗6加仑汽油而已... 二战时期的谢尔曼坦克油耗怎么着也比M-1A1要低 -- 更何况杜集团大量装备的道奇卡车,五公里油耗不会超过一加仑的...
携带七日给养,却只装一加仑汽油,可能吗?
中文网络的问题是大家你抄我我抄你,网上能找到的版本一律作“五公里”... 怀疑这里其实是“五百公里油料”,被人漏打了个“百”字... 谁有《杜聿明自述》原本?求证实...
不管怎样,老杜原计划是先到永城再到阜阳,基本上能到阜阳给养问题就解决了... 照他的计划书,各集团以“滚筒战术”边打边撤,虽然跑不快,也不至于被人一口吃掉...
战前华野大约是36万,中野大约是15万,加起来也就是50万的样子,不够60万。参战的地方武装,不管是华东的还是中原的,都是即将变成老母鸡的半大鸡,战斗力不是刚孵出来的小鸡雏能比的。
林总跟粟总相比资历上要强很多,在能力上看两人都很厉害
可以有海军接应呀。所以制定这个作战计划也可。
黄伯韬兵团就是为了接应从连云港撤出的100军和44军,动作慢了一点被粟裕抓住的。那个方向当时邱清泉兵团救援和黄伯韬兵团突围两面攻击都突破不了怎么老杜还会往那个方向走?
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两条:人民的小车和大连来的大炮弹。
比如说杜聿明,他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表现可以用无心恋战来形容。这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辽沈战役的巨大影响。
没有辽沈战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是不会输得这么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