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阿波罗登月的各种质疑及相关讨论的专题 -- 随园过客
自己心虚,不愿多谈,言多必失.
其他"登过月"的人也是一样,外界压力很大,不能乱讲话,活的很难受,好几个自杀的<---更正:12个宇航员,3个过世(白血病,心脏病,车祸),9个仍健在,目前还没有一个自杀的,自杀的谣言到此为止.谢"龟途漫漫"指正.
扬利伟到处做报告,当名人,打广告.
"登月人"谁不想利用一下自己的知名度?
退下来的总统还到世界各地演讲,挣外快.
"登月人"到世界各地巡演,能给NASA带来多少外快?何乐而不为?
"登月人"实在是无奈:不能说真话,又不想说假话,干脆哪儿也不去.
最近有一个到我们这里,签名都是要花钱的。
阿姆斯特朗不做这些事是因为别人拿他的签名赚钱。
”好几个自杀的“!!你能举出例子吗?
美国阿波罗登月录像重现(组图)
2009-07-18 04:12: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跟贴 2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日宣布,记录40年前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原始录像带已于多年前遭抹去和重新使用,好在经过数码技术修复,这些录像将与世人见面,而且比原版更加清晰。
“阿波罗11号”1969年登月录像截图。
1969年奥尔德林站在月球表面的图片。
广州日报7月18日报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6日宣布,记录40年前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原始录像带已于多年前遭抹去和重新使用,好在经过数码技术修复,这些录像将与世人见面,而且比原版更加清晰。
据新华社电NASA2006年承认,记录“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20日登月壮举的原始录像不知去向。马里兰州戈达德航天中心工程师理查德·纳夫兹格尔16日告诉媒体记者,他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查到这些录像下落。
20万盘录像带消磁
“阿波罗11号”当年执行登月任务时,纳夫兹格尔负责监控地面测控站从飞船处接收到的所有录像信号。
他说,好消息是,这些珍贵的录像带并没有被当作垃圾处理;坏消息是,包括这些录像带在内的20万盘录像带已经消磁和再使用——目的只为节省开支。纳夫兹格尔等工作人员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档案库中找到一些画面质量较好的节目素材带,又从得克萨斯州约翰逊航天中心影像资料库找到一些电视节目录影,连同其他一些影像材料,请以数码技术修复好莱坞老电影闻名的劳利数码公司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获得高清版登月原始录像。
数码修复让人
更怀疑登月真实性?
纳夫兹格尔说,他并不担心,由来自好莱坞的劳利公司使用数码技术修复登月原始录像会使一些人更加怀疑“阿波罗计划”真实性:“这家公司只是修复一些历史性影像。对我来说,这家公司来自哪里没有关系。”
一些怀疑者坚持认为,美国于1969年至1972年间使用“阿波罗”系列飞船6次成功登月,实际上只是NASA在摄影棚中拍摄的科幻电影而已。
NASA定于9月公布记录“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整个过程的原始录像数码修复版。先前的录像中,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行走时画面模糊不清,数码修复版将清晰展现这一历史性时刻。NASA已在网站上登出这一原始录像数码修复版的预告片。(据新华社)
http://news.163.com/09/0718/05/5EFSNOCU000120GR.html
阿波罗登月原始录像带失踪美宇航局一头雾水http://news.QQ.com 2006年08月28日15:1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阿波罗”登月计划只是一个起点,它开辟了人类探索宇宙之路。图为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资料图片。 中新社资料图 Ic/cnsphoto 摄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中国新闻周刊》就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失踪一案专访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对外事务办公室主任马克·S·海斯(Mark S. Hess)
8月5日,美国宇航局(NASA)爆出惊人消息:人类首次登月的原始录像带已经丢失。
消息出来后,科学界很多人都认为,这更像是一个假新闻,因为它太不可思议了。然而到了8月15日,NASA发出的另一条新闻证实了这一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真实性:它们已经正式成立“搜寻录像带行动小组”,全力以赴地去查找这批录像带。
这些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详细资料的录像磁带数量非常庞大,共计1.3万盘录像带,装在2000个箱子里,每盘录像带记录大约15分钟的画面资料。其中记录两名宇航员登月“关键时刻”的录像带有15盘,分装在3个箱子里。
最初,这些原始录像带被保存在马里兰的格达德空间中心,上世纪70年代被转移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1984年又被送回戈达德。1997年,有科学家开始调查帕克斯天文台在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向NASA索要登月录像带,但被告知录像带已经找不到了。不知什么原因,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直到1年前才开始寻找。
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并不是以连续的图像传回地球,而是通过慢扫描电视将连续单张图片发回地球。太空跟踪站接收到图片后,先将它们处理,再通过通讯卫星发送到美国休斯敦,制作成电视片向全球转播。几经无线电传输后才到达电视,图像质量也就比原始录像逊色许多——这也是我们今天反复观看登月镜头回放时总感觉到过于模糊的原因。据说,丢失的原始录像带画面非常清晰,此前从未公开播映过,甚至宇航局许多官员都未观赏过。
“我看到这个确切的新闻后,觉得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这件事情:荒唐。”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说,“如此珍贵、数量如此庞大的历史资料居然轻易丢失,无论如何也不像是美国科学界会出现的事情。”
就大众和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问题,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对外事务办公室主任马克·S·海斯(Mark S. Hess)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作为NASA的一员,他的语气中明显表示出了对这件事情的无奈和懊恼。
中国新闻周刊:到目前为止,NASA对这些录象带的判断是“已经遗失”呢,还是“没找着”(即录象带其实还在航天中心或者某档案馆,但不知道在哪个角落)?
马克:那正是我们努力需要确定的问题。我们正在从乱纸堆中查找它们的下落。录像带可能正在接受它们的某个地方躺着,或者已经被转移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这正是我们需要确认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找到相关的档案资料,就可以从中找到这些录像带被移动的蛛丝马迹和在它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仍然不知道答案。
中国新闻周刊:依据常理,录像带有13000多盘、2000箱,如此庞大的贵重物品应该很不容易失踪。你们猜测过它可能的遗失途径吗?目前的具体寻找方案是怎样的?
马克:毕竟,阿波罗登月已经是3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在宇航局工作的很多人要不已经离开了,要不已经去世了,我们很难猜测30多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现在搜寻工作变成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我们现在正在定位与这些录像带有关的关键人物,来帮助我们找到那些重要的记录文件。然后对所有的文件进行广泛的搜寻,联系所有接触过这些录像带的人并询问他们当时是如何接触到录像带,如何查看以及在看完后如何处理的。我们也会询问当时借出这些录像带的人,以获得一些额外的信息。至少可以知道那个时候(上世纪70年代)存储录像带的物品以及不同的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拓宽搜寻渠道。
我们还会搜寻这里另一栋存储过这些录像带的建筑,再仔细搜寻上世纪60年代以来使用过这些录像带的机构,这样我们就能定位录像带了。同时,我们会和60年代为美国宇航局服务的公司联系,以确定这些机构是否有存储录像带的区域。因此,我们的工作量很大。到现在为止,前景并不明朗。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接触过这些录像带,只能说,实在太多了。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录像带具有多大的实际科学价值?
马克:应该说,它没有太多实际的科学价值。因为录像带里所包含的主要信息,都已经在阿波罗登月的时候被传输到了休斯顿并记录了下来,我们有副本保存。在保存这些信息方面,我们有严密的安全系统。
如果我们找到录像带,我们会播放它们,然后查看它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如何,这些录像带上非常有趣、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它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如果录像带找不到,主要的损失在于遗失了高清晰度的画面,这些录像带清晰地记录了阿波罗登月时的状况。
我知道人们都对高清晰度的电视画面很感兴趣,因为录像的过程是在以现场直播方式向全世界展现登录月球的壮观场面。如果要再做一批录像带,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些转换,这样人们就看不到这样高清晰的画面了。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批录像带,那么人们就可以如愿以偿。
中国新闻周刊:阿波罗登月整个过程只有几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录像带?它们都包含哪些内容?录像带有完整的拷贝吗?
马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录像带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所限,每盘录像带只能录制15分钟的信息。当时的传播包含很多渠道,通过这些渠道,地球上能接受从月球上发回的所有信息,包括宇宙飞船、火箭、宇航员的活动情况,诸如此类这些录像带上有14个不同的渠道记录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情况。
录像带没有复制品,但是在阿波罗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把收到的信息以及详细经过全程记录下来。所以说,信息并未遗失。
中国新闻周刊:你们目前确信自己最终能找到这些录像带吗?假如这批录像带最终真的遗失,有没有补救措施?其损失有多大?
马克:我们并不敢肯定一定能找到这些录像带。我们能想出来的办法都会运用,任何可能的方案都会实施。
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录像带的话,经历了近40年,即便是粗糙地复制它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假如最终不能找到它们,其损失无法估量。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舒文雯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http://news.qq.com/a/20060828/001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