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确定后金五次出兵中原是从辽西这条道走的?

“绕过山海关”可不代表就是走的辽西这条路。

家园 多谢夸奖,甚为喜悦

人们常常在两种状态下才可以被说服,一种是没有预设立场,虽然带着意见,但是还是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一种是预设了尽量被说服的立场,即便是你说的理由如何不堪,捏着鼻子也认。

除此之外,除了比较少见的一些情况外,很难说服人。

即便是交流意见,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人在当时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事后琢磨以后才逐渐接受。还有一些是当时接受了意见,事后又觉得不合适。

所以说了道理不听,是正常的事情。

而且,讲道理,要么是与自己的同志讨论,共同提升,要么是争取中立的群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要么就是与敌人战斗,坚决遏制错误的思想。

至于那些明枪暗箭,以及风雪荆棘,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这是第一件事。

至于说史实什么的,人们对史实都会加以选择和炮制,然后才能去利用。

有的人是这样对待历史的,皇帝说的是就是真的,专家说的就是真的,自己信服的权威说的就是真的,强者说的就是真的,与自己所不满的人敌对的人说的就是真的……这些东西看起来没有共同点,其实共同点很明显:

概括来说,在有些人那里,史实是否真实的判断标准,不是史实自身。

马甲的作用遮盖了穿马甲的本体。

文饰压倒了实质。

文言的说法,就是文胜质。

所以,在你们看来,袁崇焕的死因就是他死后一百多年某人抛出的反间计的冤案。即使你们后退一步,承认这起冤案太牵强,也只是继续在冤案的基础上后退,认为他是冤枉的,只是冤枉的不那么严重。而丝毫不考虑他是否本来就是活该。这个心理很简单:你看,他那么冤(尽管承认反间计不靠谱,但是还是在反间计说法的影响下预设了他冤枉的立场),你们还说他活该,真是冷血无情。

这种属于典型的被操纵了的心理。

一个不冤枉而被处决的人可不就是活该么?怎么既承认不冤枉又说冤枉呢?逻辑上的矛盾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却还自以为自己仁慈善良,自信满满地拿着一堆历史事件中仅仅是皮面上的纹饰材料当宝贝。

史实确实不敢劳动你说,文字能觉得流畅,这也够了。对人要给予足够的信任,所谓足够的信任,就是有七分本领就信七分,有三分颜色就信三分,多了不给。

谈到文字,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陈琳的文字曹操很喜欢,骆宾王的文字武则天也很喜欢。第一个夸女人像花朵一样美丽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曹操喜欢模仿刘秀的宽宏大度,武则天则拿着骆宾王的事批评宰相失人。君等如此,欲何如也?

理上说不过,事上不肯服,发发小脾气,顽童闹调皮,不过如此。

家园 读书读书

读书读书 读得进去 走得出来 明白了书是有毒的 其中士大夫阶层一直是统治阶层 欺上瞒下 百姓从来只怨天 希望出明君 出清官 这些只能是个体 对于士大夫阶层影响不大 笔杆子指导舆论 树几个典型

只要对这个阶层有所打击 舆论都不会好 他们从来不考虑功绩伟业

秦皇 曹操 隋扬 崇祯 雍正 主席 哪个不是得罪了这些阶层

解决办法 无他 主席试过了 被翻盘了 怨念

家园 明朝灭亡有那么简单到好了

能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两个皇帝过于年轻乃至年幼,缺乏足够的人生智慧”,真实在太佩服您了。按您这么说,顺治六岁即位,岂不是更加年幼,更缺乏足够的人生智慧。而他的对手崇祯那会儿都已经33岁了。怎么33岁的大人还欺负不了一个6岁的娃娃?

而后头的康熙8岁即位,也是“年幼,缺乏足够的人生智慧”,怎么也不见南明复兴一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朝阳市也是辽西

经朝阳承德,在蓟县一带突破长城

家园 强化边军训练水平,装备水平

结果只有一个——为他人做嫁衣

崇祯一代17年,内阁换了50个,平均4个月换一个,训练一只能野战的部队要多久?一年都不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都是人精,这个利益账要算得,一年甚至两年?到时候自己在哪都不一定呢,还要什么自行车,赶紧搂钱才是正道,国之将亡?那也是皇帝老儿的国,和我有毛关系,迟早是个死,宁愿死做饱死鬼,也不愿效那傻逼海瑞

另外再补充一个,我大明有没有憨人想训练野战力量呢?有啊,孙元化呀,大力引进西方火炮技术,收拢东江残部(这可都原是彪悍的野战军哦,战绩卓越)加以训练,训练刚有个好苗头,一切都顺利,只要再有一年半载的功夫就能得到一只先进火器装备的强力野战军,啊~此时孙大人心中是多么的期待呀,只要再给我一年的时间!

幻想破灭了,大凌河之战打响了,大明所有部队都得去送死,啥?你还有1年才能成军?一年后皇帝老儿是谁都不好说呢,你跟我扯一年后?你妈逼的麻溜的,拉起队伍给我去大凌河当炮灰去,不去你试试看?

孔有德、李九成说:连只鸡都不让老子吃,你妈逼的还想让老子去送死?试试就试试!

结果嘛……

家园 你的自画像甚好,立此存照了

我原来不太相信人会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事实证明我错了。你对自己文章的剖析真是入骨三分,所以特此存照如下:

人们常常在两种状态下才可以被说服,一种是没有预设立场,虽然带着意见,但是还是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一种是预设了尽量被说服的立场,即便是你说的理由如何不堪,捏着鼻子也认。

除此之外,除了比较少见的一些情况外,很难说服人。

即便是交流意见,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人在当时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事后琢磨以后才逐渐接受。还有一些是当时接受了意见,事后又觉得不合适。

所以说了道理不听,是正常的事情。

而且,讲道理,要么是与自己的同志讨论,共同提升,要么是争取中立的群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要么就是与敌人战斗,坚决遏制错误的思想。

至于那些明枪暗箭,以及风雪荆棘,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这是第一件事。

至于说史实什么的,人们对史实都会加以选择和炮制,然后才能去利用。

有的人是这样对待历史的,皇帝说的是就是真的,专家说的就是真的,自己信服的权威说的就是真的,强者说的就是真的,与自己所不满的人敌对的人说的就是真的……这些东西看起来没有共同点,其实共同点很明显:

概括来说,在有些人那里,史实是否真实的判断标准,不是史实自身。

马甲的作用遮盖了穿马甲的本体。

文饰压倒了实质。

文言的说法,就是文胜质。

所以,在你们看来,袁崇焕的死因就是他死后一百多年某人抛出的反间计的冤案。即使你们后退一步,承认这起冤案太牵强,也只是继续在冤案的基础上后退,认为他是冤枉的,只是冤枉的不那么严重。而丝毫不考虑他是否本来就是活该。这个心理很简单:你看,他那么冤(尽管承认反间计不靠谱,但是还是在反间计说法的影响下预设了他冤枉的立场),你们还说他活该,真是冷血无情。

这种属于典型的被操纵了的心理。

一个不冤枉而被处决的人可不就是活该么?怎么既承认不冤枉又说冤枉呢?逻辑上的矛盾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却还自以为自己仁慈善良,自信满满地拿着一堆历史事件中仅仅是皮面上的纹饰材料当宝贝。

史实确实不敢劳动你说,文字能觉得流畅,这也够了。对人要给予足够的信任,所谓足够的信任,就是有七分本领就信七分,有三分颜色就信三分,多了不给。

谈到文字,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陈琳的文字曹操很喜欢,骆宾王的文字武则天也很喜欢。第一个夸女人像花朵一样美丽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曹操喜欢模仿刘秀的宽宏大度,武则天则拿着骆宾王的事批评宰相失人。君等如此,欲何如也?

理上说不过,事上不肯服,发发小脾气,顽童闹调皮,不过如此。

特别欣赏你这几句:

概括来说,在有些人那里,史实是否真实的判断标准,不是史实自身。

马甲的作用遮盖了穿马甲的本体。

文饰压倒了实质

文言的说法,就是文胜质。

家园 宁远之战中满清可是伤亡了不少

你这没认真攻城从何处得来?

袁崇焕守住了宁远,却被凌迟处死。吴三桂献上了山海关,却封王善终。好不公平啊。

更不公平的是,现在某些人怀着某种目的,专黑袁崇焕,却不批吴三桂。好没心肝啊。

家园 真糊涂假糊涂?已经不顾事实了吗?

你知道顺治年幼,恐怕不会不知道多尔衮年长吧?

你知道康熙年幼,恐怕不会不知道辅政四大臣年长吧?

就此,说你这些话是“罔顾事实”,恐怕是没有问题的。

罔顾基本的事实,将当时还只是傀儡性质的幼君举出来做例子,刻薄点说,说是“口不择言慌不择路”,恐怕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说来,汉殇帝、汉安帝年幼的时候(如果汉殇帝还谈得上年幼的话)国泰民安,一定是他们治国有方了。

明朝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事求是,这是基本的态度。

可是有的人不是这样的。

有的人,用失败主义去谈明史,抗金必败,抗金必亡,这种被文字狱牵着鼻子走的思想难道不应该批判吗?

有的人,用大汉族主义去谈明朝,这种被狂热民族主义牵着鼻子走的思想难道不应该批判吗?

有的人,更是同时具有狂热民族主义和失败主义两种矛盾的思想,一面说明朝自身光辉而伟大,只是亡于天灾、失误等外部原因,一面又说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必败、必亡,形成狂热而又失败的宿命论,难道不更加应该批判吗?

你举出顺治康熙年幼这样片面的历史事实,罔顾当时他们并不具有实权这一重要的事实,你就是这样运用史实的吗?

片面的真相就是谎言!

所以,为了不说谎,请慎重的运用史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取道辽西再转直隶北部”?

中间一大段蒙古直接忽略了?

再说这条路同样饶过了宁锦防线啊,你是在说宁锦防线无用吗?

再再说,明放弃宁锦怎么就使这条路更近了?

家园 路过帮顶,希望多年以后你还会回复这个帖子

最近这几个帖子,你已经完全不谈历史问题了,孜孜以求的就是试图用言语攻击激怒我。可是,这对于讨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问题需要的是理性,是冷静,是条理清晰和逻辑清楚。讨论问题需要愤怒吗?需要激怒对手吗?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道理上失败的人,才会企图在礼仪上寻求突破。

可是,一旦不去争论道理,而是去争论礼仪,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在讨论问题,而只是简单的为了争胜负而争胜负了。

你所写的这几个帖子,对于原本的历史问题已经毫无价值。

你看你写的都是什么?

送你一句普通的话 [ 孟词宗 ] 于:2015-12-07 16:34:05 你送我一句名言,我送你一句普通的话:

批评别人之前,最好看清楚别人的论点是啥,否则下笔千言,文采橫溢,不免南辕北辙,说的驴唇不对马嘴。

[ 孟词宗 ] 于:2015-12-07 22:11:40你下笔千言文采不错。引用另外一位河友送你的话“史实不敢说,但文字写得太好了,流畅得一趟糊涂!!! ”

你的自画像甚好,立此存照了 [ 孟词宗 ] 于:2015-12-08 19:36:01 复:4166028

我原来不太相信人会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事实证明我错了。你对自己文章的剖析真是入骨三分,所以特此存照如下

如果说一开始你还只是因为我的语言存在问题,比如话不中听,意见对立,因而有一些对立情绪,所以表达一下不满的话,那么后面两个帖子,你只是随意抛出一个“史实不敢说”、“自知之明”之类的话,根本就没有提出任何关于历史事件的史实,这就已经完全、彻底地只是进行个人攻击了,只是单纯的争意气。

亏的我还辛辛苦苦继续谈历史。

我忽然明白明朝灭亡前,面对那些怀有私心而又结党、利用一堆言官进行疯狂攻讦的时候,那些想正经能够做点事的人是多么无奈了。明代的人们也是谈过争意气的事情的。

我在谈事情,你在谈意气。

到了这个地步,我就不得不同样离开历史问题,正面的回应你的攻击。

彭德怀在自述里说,他犯过一个错误:对待问题采取“事久自然明”的态度。他对此是比较后悔的。

因为他的后悔,所以我决定写这么一篇与历史事件无关、却与问题讨论规则有关的帖子。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有过错误认识,不算什么。关于袁崇焕这些人的认识,几年前有一个人在网上也是像你一样,起劲得和我争。然而前一段时间有了新的变化。前一段又有人将老帖子挖出来,和他当年的立场相同,要继续和我争。结果我还没说什么,就看见他回复说,他的看法已经改变了。

是时间改变了他吗?

时间并不可以让人逐渐成熟。让人成熟的是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

当然,作为对立面,你一定不喜欢我这样一副拿稳了真理的模样。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请你讨论的时候恪守一个原则,就是哪怕你的确很想加入一些个人攻击,也请不要完全脱离讨论的问题本身。

在讨论问题时,不免会有一些涉及到个人攻击的内容,这是正常的。我们可以有意见,可以不满意,但是请不要只是个人攻击。不是因为别人不会进行个人攻击,而是因为那是另一个战场:

老早以前老师就说过,跑题是不得分的。

能够始终保持进步,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本领。只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

多年以后,希望你能有所进步。不是说在明史问题上有所进步,你我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进步是有分歧的。而是说,在讨论问题上有所进步,不要一触即跳。你对我的道理不满意,又明确表示屈服于我的辞藻。道理的事情且不论,辞藻的称赞我很喜欢,所以我接受你的表扬,并表示喜悦。然而我同样也明白,你并不是真心要称赞我的辞藻。然而为了不让你沦为只进行人身攻击的“模样”,我只能装作不明白的样子,一片苦心,以后你会明白的——不好意思,我想我似乎也沾染了不良风气。

好吧,说的话已经很多了,且收个尾吧。

花了这么大工夫跟你讲话,而收益的预期又是遥遥无期的,那么不给自己留一点东西太可惜了。所以,同样的,也希望我自己能够像几十年前与自己约定的一样,依旧可以坚持一颗灵活的心,不会变得固步自封、僵化死板。

谨以此文回应你这两天辛辛苦苦的攻击。

您辛苦了。

通宝推:yiwensilan,渔儿漂漂,
家园 我先问一下,宁远大战后金伤亡不小,证据呢?

对袁大人这个“英雄”身份的质疑,明朝,南明就有不少。现在提出来也是正本清源,消消清朝文字狱的毒。至于吴三桂,之前哪个帖子有提吴三桂了?难道谈个袁崇焕,就要把吴三桂,尚可喜,孔友德,洪承畴他们全部提一遍?你不觉得这不是八股文?

先问问,后金伤亡惨重的史料在哪里?不会是袁大人奏疏里面的那个糜烂数里吧。。。当年的火炮可都是实心炮弹,糜烂数里的效果只有现在的云爆弹才打得出来。

家园 都不是历史学家,就不要装了

有啥子不明白,就查维基和百度啊。那里对宁远之战都有描绘,绝对不是你说的那种无关紧要的战斗。

谈到杀袁崇焕时你相信明朝官方的记录,谈到宁远之战时你又怀疑明朝官方的记录了。呵呵。

关于红衣大炮,维基百科上也有描述,宁远之战的红衣大炮原来是英国的舰炮,威力巨大,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乏力样子。

明明发生过的战斗,你却想从历史上抹去。你究竟想做什么?证明中国没有民族英雄?证明中国人没有脊梁骨?还是证明你屁股坐歪了?

家园 好歹去读点史料,不要老是百度啊,后金伤亡500人就惨重?

河里相关的东西也很多。

后金方面的记载很明确,宁远一战,仅仅损失500人而已:

“二日攻城,伤我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

除了后金的这个伤亡数字以外,明朝方面也有斩获的“首级”数量的记载与之对应,宁远一战,明方共获得首级269颗。(正宗的官方记录)

宁远城内没有多少粮食,而且城墙被冻住了,不能挖洞使之塌陷,所以后金损失了500人后,就放弃了挖掘城墙,撤退了,这不正常吗?后金本来就是因为孙承宗偷袭耀州过来报复,顺便抢劫的,没油水的地方后金也没什么兴趣。

宁远是必须守的,这是袁崇焕的职责所在,他不守就是逃兵,高第下令他将宁远以东的物资赶快撤下来,他不执行,结果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不是他个人的责任吗?

历史事实就是,袁崇焕抗命守宁远是捏造的。

没有一个人下令放弃宁远,所有人都要求必须坚守宁远。

明朝方面在宁远一战中,右屯储粮三十万石给后金当了见面礼,宁远以东,全部屯、堡的民房化成一片灰烬,河东堡、笔架山、龙宫寺、觉华岛的军粮全部被焚毁一空,觉华岛上的三万多军民被杀戮,觉华岛上战船损失2000多艘及营房尽毁。

这些损失,袁大人负有直接责任,右屯存粮9月份高第就下令撤走了。结果袁大人抗命,嘴上说得漂亮,兵法有进无退,结果一直等到后金1月份真来了,在敌前匆匆撤退,导致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的军民和辎重损失惨重。

要是袁崇焕早些执行高第“冬季遇大敌则归并宁远”的命令。而不是异想天开在觉华搞什么“凿冰为壕”。觉华的损失也不会那么惨重。这个问题袁县令的老上级辽东经略王在晋在天启二年把十三山难民从觉华转移到前屯时候就提出过。那时候袁大人还就在前屯安置难民。

对袁大人的评价,还是皇太极说得最贴切。

汗致书于袁大人……自古以来,皆因尔辈文臣,如秀在闺,徒好狂言,招致损兵折将而虐害国民,以毁帝业。因前臣不道,河东河西地方沦丧,兵将被戮,猶不足戒,而仍愿谓兵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1990年3月第1版 824-825页]】

通宝推:骨头龙,然后203,花大熊,
家园 对掌握制海权的明来说,可进攻的地方多了

广宁义县屯田能养几个兵?如果锦州这点压力都很难扛住,还不能说明辽西不好守吗?一个守起来都费劲的地方还能作为进攻基地么?明要是真有进攻能力,就算没有宁锦,还可以从辽南发起进攻直捣沈阳啊,毛大帅反正是被杀了,政令军令统一了啊,到时候后金在锦州驻兵救还是不救?

再说守城都能守出大捷来,费那么大劲进攻干吗,多来几次大捷,后金损失惨重,又抢不到东西,自己说不定就瓦解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