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集结号》:细节的感想 -- 梦秋
几千年来道德至上,弄得自以为是的人太多了。总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把周围的人看得不屑一顾。老祖宗那点谦虚宽容的美德到底还剩多少可以继承下来,可真难说……
再说,还有这许多靠帖子换工资的人……谁要是跟在他们身后起哄,那可真够小白的。
我的本意还是指相对于从前传统战争电影的突破。政治军官和主官之间的争执,我想我还没从哪部电影中看到过。如果算得上的话,《高山下的花环》算是其中之一。所以,《集结号》在政治军官这个环节上的处理,可以算是一种突破,况且,整部电影当中,政治军官都处在一种弱势地位。战利品问题也是这样。不管战士翻寻手表的目的何在,首先这个构思也突破了传统电影的格局。
当然,这两个构思的处理也是很完美的,潜台词中还是表达了兄台说的那些意思,就是政治军官的作用之一就是严格执行纪律。
不过,有一点可能要注意,电影中通篇使用了“兄弟”这个词。“同志们冲啊”只有在指导员冲锋的时候被喊过一次。这有点值得让人思考。
焉知又不是为了避讳?
改革前的哪些老军头敢在电影里卖弄自己?且不说军队山头林立,上头还有个毛天神。人家不让电影来渲染自己,手下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去亮这个相?
我们也只好说是pps了。这个bug在其他网站上也有指出。关于英77,我没有太多常识。虽然见过这种枪支,但是觉得样子很丑陋。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分辨出来。至于M1941的确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用枪。在1945-1946年间,大批海军陆战队驻扎在山东一带,协助国军调动。不排除共军获得这类枪械的可能。
TG之所以是TG,本身起家的军队就不正规,所以不指望他们有很高的军事修养。这是我看见前面6个人熟练地使用手势时感到惊讶的原因。写到这里想起来了,当时一连人进到巷子后,大批的国军士兵躲在街角,TG连长竟然没有派人掩护两翼,结果被偷袭。这明显是一个战术错误。至少表明这支军队缺乏巷战的素养。这个是不是一个bug那就另当别论了。
关于“将校呢”,我只是凭着印象来断定的,妄言妄言。
国内拍战争片其实不缺少资金。钱总是可以弄得到的。缺少的是有经验的战争顾问和设计。然而,最缺乏的是一种细致缜密的敬业精神。不幸这个问题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我们只能说,冯小刚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故事说得不错,虽然少了一点流畅。
电影中的ZB-26应该是中国自己仿制的吧?有些电影介绍中说这是加拿大产的“布伦”。我觉得布伦应该是弯弹匣而不是20发的直弹匣。从一些资料图片上来看,这种直弹匣的机枪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可见我们在轻武器零部件上至少可以满足部分需要。
国内有仿制,甚至有个解放区的铁匠,靠很原始的工具就做出过,天,很难想像枪管的环形散热片是如何加工的吧。
布伦是英国仿制品,主要是把口径改成英国7.7mm步枪弹,弹匣改成了30发弯匣。加拿大也仿制过几批,似乎香港警察局有装备过。
布伦早期也使用过直匣,弯匣是在中国比较常见的改进型
上个照片对比一下就能发现差别
zb26的枪管有环形散热片,而且导气箍的位置比较靠前,枪口消焰器上面有小圆孔用于辅助消焰。
布伦机枪除了弹匣不同外,枪管没有散热片,导气箍位置靠后一些。
布伦机枪用的弯弹匣是使用点303步枪弹,尺寸是7.7mm×56mm,而国内电视剧中改用的AK式弹匣使用M43弹,尺寸是7.62mm×39mm。明显就小了一圈,其实用布伦的弹匣改成使用M43弹的弹匣也不费太大事,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
人家拍的是贺岁片!
受众不同。
还是“土”共的时候连炸药都宝贵,别说象电影刚开篇时没良心炮跟不要钱一样放,那才一个连级单位啊。
下载后开篇看了不到十分钟,快进看至结尾,删。
反身找原著短篇小说《官司》,感觉一麻杆竟然让冯小刚给变成狼牙棒了,可惜是充气的。
国内这帮搞影视的人似乎更愿意把钱砸在发行和宣传上,要不就是明星上,近几年是特技上,制作的费用一向很扣。有个做特技的兄弟说话很有意思:国外特技是为了以假乱真,让人看不出来用特技。国内是故意显摆,我用特技了,我是大片,你要真给弄个牛的,制片方还不干了。
再早几年,国内电视剧就更有意思,整个一个草台班子。就盼着赶紧分钱,管他拍什么都是先弄个大动静,然后赶紧拍完分钱走人。
基本同意,原著的中心是寻找,电影在这方面弱化了许多。
嘿嘿,文革前拍的很多片子里面不都有双方僵持不下的情节吗?别忘了,大决战里面的林彪和罗荣桓不是也吵过吗?长征里面林彪(怎么又是他?)和聂荣臻也吵过。当然,一般都是以政治军官的胜利而告终。
我想,这种突破是必然的。就像亮剑里面塑造的那个整天骂骂咧咧的李云龙一样,谁说英雄就一定不会骂人了?我父亲看了亮剑以后别的没说什么,只是说他们副军长(全国战斗英雄,他打的那次战斗到现在还是我军历史上的经典,以前的坦装上面还介绍过)也是这样,整天脏字不离口。我们以往表现这些英雄的手法太单调了,弄得所有的英雄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出来的,让我们忘记了所有的英雄都是各有各的不同,就像王外马甲写的老邓那样,生活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刻,他们就是英雄。
我自己倒觉得最值得回味的地方还是九连的身份,他们因为伤亡太大成了团的预备队,谷子地也因为纪律错误受了处分,这一切都让九连有了一些被处罚的味道,再加上那个王金存,总让我隐隐地觉得之所以让他们打阻击,是因为他们的错误。有点儿像俄罗斯的惩罚连。我怎么得了这么个怪印象啊……
现实有时更精彩。王外马甲的《骑兵团》,一句“共产党员上马”,给我们这些对长期以来的宣传多少有些怀疑和不信任的人带来极大的震撼。如果说要“思考”,我认为不妨思考思考这么些年来,这个社会,我们的心灵究竟怎么啦?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他们到底相信什么?想表述什么?
难道“兄弟”这个词就比“同志们冲啊”更经得住思考吗?
找表这个小细节很好的烘托了一下主题。
首先,为何找表?
影片给出的解释是:团长下的命令是至少阻击敌人到12点,然后听集结号撤退。因为连长的表不走了,所以战士怕连长不知道时间私自去找了一块手表。
其次,找表表达了什么?
个人浅见,主要有两方面:
1、所有的人都相信了团长所说,准备到时候撤退,所以才要找表提醒连长。两个士兵的对话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个说打完仗就回家,另一个说他要混出个样来再回。
2、战友的情谊。两个小兵想着连长的事情为他找表以至于牺牲,后面连长为了给47个战友讨回个名分而做出种种努力也就顺理成章了。说明了这支队伍是上下一心,三军用命的。
细节上自然见功夫。8000万的制作不算夸张。
没忍住,下的TS版,本来想先尝鲜,等dvd出来从国内邮购,支持国产电影。看完以后基本打消买dvd的念头了。
首先请教个问题:谁知道“集结号”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看这部片子之前没听说过“集结号”这么个东西。我也是打小看“战斗片儿”长大的,以前咱们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怎么打仗的事儿多少知道点儿。“号”这个东西我知道有“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等等。在战场上使用的“号”,据我所知,好像只有“冲锋号”。在战场上咱一吹“小喇叭”,美国鬼子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咱什么时候有了“集结号”了?
这部片子里无处不在的生硬模仿很让我倒胃口。从开头的莫名其妙的战术手势,到稍后的什么“狙击手”的设置,跟好莱坞的屁股跟得太紧了点儿吧?
我感觉这几年很多中国导演,尤其的所谓的“大”导演,都快被两样东西折腾疯了。这两样东西是:奥斯卡安的“人性”。
俺老爸一个同事参加过朝鲜战争。俺记得小时候好几次,老爸提到这个同事从朝鲜带回的战利品有一块表和一个金戒指。据他说这符合他们部队的政策。不知道是不必登记上交,还是上缴后作为奖品发回。
俺现在常想:那个金戒指本来代表什么意义?
(注:俺没有亲眼见过表和戒指。但是好像见过纪念章。故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