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评论】袁崇焕五年是否能够恢复辽东故土问题的探讨 -- 温相

共:💬13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秦兵难治倒是真的,汉唐的天下可都是秦兵给打出来的

战斗力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秦兵是真难治。历朝历代都有秦兵的影子。直到近代民国。

秦地的人总有那么点优越感。民风彪悍,谁都不买账而且不怕死,凶残,吃得起苦。历史上最善于闹兵变的地方兵员中大概秦兵也算得上比较异彩的一支了。在西北陕西呆过的人恐怕对当地人都会有种感觉。这个地方的人凶悍,旷直,残忍团结,自高自大。还带有那么点古风。智商普遍不低。但又非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之类。近的最近闹事好像西安又是天下先。足球场上闹,和维族闹,找日本人麻烦。。。。拳头砖块打警察。和顺民扯不到一块儿去。

历史上对这个地区历代政权都是以安抚手段为主。少惹麻烦。元清政府对别的汉人地区烧杀劫掠对这个地区却是靠收买拉拢上层维持统治。项羽是一次例外。但是刘邦基于此得了秦人之心。汉军立刻战斗力徒升。最后项羽兵败生死。

但是得秦人之心可是真难。像明末那种混账政权,秦兵不把它当回事儿太正常了,陕西军队的战斗力却是没人敢低估。袁崇焕军事上的造诣没有吹得那么神。他手下关宁军将领很多都是秦兵底子,有名的如赵率教等这帮人出名的难制。

至于辽东,当时最大的问题依我看袁的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地方自保,中央支持。比较明智。看破了明朝中央能力的不足。脱离与这个烂摊子的制肘。至于五年复辽

恐怕太空。训练野战军云云。想想辽东的活力来自于中央的放权,有与寇共生的关系。一个满清弄得中央头发花白了,现在再出来个比满清还狠的关宁铁骑。有可能让你成功吗!

家园 谈何容易

我看袁的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地方自保,中央支持。比较明智。看破了明朝中央能力的不足。脱离这个烂摊子的制肘。至于五年复辽

恐怕太空。训练野战军云云。想想辽东的活力来自于中央的放权,有与寇共生的关系。一个满清弄得中央头发花白了,现在再出来个比满清还狠的关宁铁骑。有可能让你成功吗!我朝以德服人,不服不行。

事实上还没到能战之地步,明政权就起了杀心。一帮之乎者也的江南老夫子丝瓜茎脖子南瓜脑袋最擅长的就是玩儿官场游戏。搞官场规则,背后算计人,什么放个坏话阿!捏造个罪状啊!慷慨呈词,道德文章。状元是白当的嘛!最怕的就是军前效命,实力说话。

家园 瞧虎兄把读书人说的

我觉得袁崇焕“五年复辽”不可能成功的关键是朝廷里的那位最高领导,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同样是这些官僚,为什么明末那末无能,清初又相对好一些呢?关键就在于那位最高领导的能力。

有时候,我都怀疑崇祯是女真特务。

家园 屁股决定脑袋,人创造体制人受制于它。

进去了就由不得个人了,清初不买明末的那些官场规则,处事原则的帐。你就的按他的章程走。不然滚蛋,或者脑袋搬家。反之明末你不服从那些潜规则也一样只有两条路。就算对于皇帝这种情况下也是难有作位的。人心就是朝廷,就是江湖。更何况我们的皇帝还是个志大才疏角色

家园 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简简单单的道理我们中国人翻来覆去几千年就是理不顺这个关系。

家园 明军的人数除了关宁系可以少算点其他的要大打折扣

清军在北京城下的败绩,属于前锋接战是否算败仗不好说。仗还没打完,骑兵作战不能速胜一般不会纠缠。撤下去罢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清军并没有受倒严重的打击。清军战场上不怕袁崇焕,战略上觉得是心腹大患。不然不会冒险迂回入关。

明军的所谓正规军严格的说除了关宁等部,其他都是乌合之众,骗饷银骗吃喝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关宁诸军也不可与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等量齐观,更妄论精锐。

明士大夫兵马钱谷不知,空谈论道。细脖子瘦身子大脑袋。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带出能打仗的部队。

家园 我感觉大家都过高估计了明末明军的战斗力才会这么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末的政治,民气无疑都糜烂到了极点。正因为如此,袁崇焕就成了糜烂的无边黑暗中的一抹亮色。但就事论事的看袁在军事上并未有什么极大的建树。他最早先的惊人之处是单身犯险考察军务,这在当时竟然被称之为铁胆。这就更看出明末风气之不振。相信在李世民时代这种情况没人会用铁胆一词来形容。最多是够条好汉。

看着这段历史让人只有一种感觉,真想不到我们的民族曾经如此的糜烂过。

家园 明军的精锐并不只有关宁军

明朝的军事力量总体而言是“强干弱枝”,京师守军配备有最先进的火器,加上兵饷充足,野战或许不行,但守城能力还是很强的。

“骑兵作战不能速胜一般不会纠缠。撤下去罢了”这一点不太明白。八旗骑兵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作风:在人数远多于对方的情况下,明明没有打败还要往后撤?双方都是骑兵,金兵人数是关宁军的10倍,只要没有出现溃败,相持越久,对人数少的袁军越不利,为什么“撤下去”的不是关宁军而是金兵呢?

即使不论胜败,数万金兵与数千袁军交战大半日,结果无功而退,能证明什么呢?不趁袁崇焕的部队只有几千人而且人困马乏的时候把他击溃,难道等他的几万后续部队来了,等他休整之后,等他得到北京城内明军火力的配合以后再打吗?

家园 明朝后期的京营恐怕是最没用的

明朝开国的时候,京营都是天下的精锐,后来就不行了。到了明末,早已经腐败不堪了。

一个是吃空饷,吃得十万人的饷只养了三万人(南京京营);

一个是久不训练,袁崇焕回援的时候与清兵大战,城上开炮支援,炮术奇差,居然打到了明军的营中,如果是两军混战,误伤自己人还情有可原,直接打到了自己人的营中就太说不过去了。

李自成东征,北京的京营一触即溃,害得朝廷几乎无兵守城;南京的京营也够可以的,清军南下,占领南京,似乎就没见过南京的京营有什么抵抗的记载。

至于其它地方的军队,孙传庭末期的时候,秦军已经不行了,李自成和孙传庭的决战,几乎就是儿戏;左良玉扰民有方,战斗不行,李自成被清兵追得没地方跑,转进湖北,左良玉还是躲他。

倒是江北四镇的黄得功还打了一次,其它的就算了。

因此算下来,明末的精锐,恐怕还只有关宁军了。

家园 兄弟,这用兵之道。。。。。

首先,唐通的京营号称精锐实际上到了明末腐败不堪,打起仗来很不中用了。战斗力一直被当作笑话。再有明的火器使用除了守城对清野战很少被证明它应有的价值。我记忆中只有一次是浙军几千兵马利用一些工事顶了几个回合,最后仍不免全军尽墨。当时能打仗的部队除了关宁,还有宣大等部。关宁最强,但是对清作战能顶一顶的也只有关宁。其他的动不动全军尽墨或者狼狈逃窜。即便关宁打败仗被全歼也时常有。你说的广渠门一仗的几乎同时关宁悍将赵率教的一支偏师4000余精锐关宁骑兵全军覆没。赵率教阵亡。

明军的骑兵作战方法,思路和清军,蒙古军几乎不是一回事。可以称之为骑马步兵。很少有如满蒙军那样凶猛的大包抄或者突然 猛烈突击一类的动作。讲究列阵。不改步兵习气。这是先天造成的,骑射差得太多。

满蒙军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骑兵作战。他的一个缺点硬伤就是本钱有限。经不起大量的损失。匈奴和突厥的败亡就很看得出。发展出来的战术就是飘忽不定,忽聚忽散。战术上 在进与退之间是相当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清军这次入关的策略是撼动大树。动摇明的 战争潜力。而非拿下京城。与明军决战。在京城下于关宁军死拚显然是违反这一战略的。如果打半天就干掉关宁军9000骑兵的话当然是速胜。但是干不掉就先撤下来再说也没什么,这就是清军的作战原则,时刻保持主动。至于什么贝勒受伤阵亡也不能说明问题,毕竟不是伤得根本。只能讲接战不利。

家园 射伤自己人未必是炮手的问题

有时是火炮质量问题。以善用大炮著称的袁崇焕部也难以驾驭土炮,出现过炸死自己人的问题,改用红夷大炮后效果就好得多。

崇祯末年宦党当权,以宦官监军,严重削弱京军的力量,但崇祯即位之初还是有些革除弊端的新气象的。

家园 应该不是吹牛吧?

是崇祯违背了当年的诺言,对袁没有放手使用。这一点袁没有料到,广东蛮子,对官场那些鬼道道知道得太少了,尤其是帝王的心理。

满清努尔哈赤初亡,皇太极汗位未稳,内部争权夺利,使用阴谋诡计可是咱们的擅长,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明君臣上下一心,挑破离间满清还是有可能。

个人认为,明亡的关键在于崇祯的自杀,国家四分五裂,政权林立,不能上下一心,才给满清太多的机会。安史之乱,唐不是还坚持下来了么?若李隆基自杀了,天下还不够几个皇子争的呢?

崇祯的确是个混蛋,李自成攻破北京算什么?明的大部分江山还在,天下百姓对明还是认可的。明亡不在于袁被杀,而在于崇祯自杀。

袁没有说大话,只不过他把崇祯理想化了。后人看历史和当时的人当然会不同。若能设身处地的从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嘿嘿,胡诌一气。就等温相的妙文了。

家园 再次回复

下午回复了一次,结果没发上去,只好重写,简单了一点,以后有机会再写个全面一点的。

1、明军的野战能力经袁训练之后有所增强,但宁远宁锦战役胜利决定性因素是战术运用对头。我侧重强调战术,你强调野战能力,这点不争论了。

2、首都保卫战中那场战斗,袁自己曾说过:他宁愿打不胜这场仗(原文暂时没有,以后有空的时候再找)。但这只是一场战斗,满清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更不用说以后还多次屡挫明军了。

3、我认为:袁立军令状是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如果他不这样说,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你也说:“我个人好像从来没见过任何人说过,袁崇焕如果不死就一定能成功。我本人所不赞同的只是认为袁崇焕自己对五年之期毫无信心,甚至只是想“走着看”的说法。袁崇焕敢立军令状,证明他对五年之期有相当的信心和完全的决心。至于决心和信心不代表必胜这点谁都知道,但以结局的不可预知性来否定决心和信心同样并不恰当。”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我认为袁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能完成“五年平辽”。你认为“袁有相当的信心,但也不一定能成功”。我强调结果,你强调过程但也不否认结果。

4、明军在宁远宁锦大捷后,看上去有机会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能否很快转入战略进攻,战略攻势能否取得效果,历史没有给机会。

5、农民起义对明朝的影响主要是战略上和经济上的,战略上,明朝被迫在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对外作战,应该说是非常困难的。农民军战斗力不强是事实,但农民起义的流窜性质使明军只能一次次重创,却无法平息,明军始终有一部分军力被牵扯。在明军始终无法在东北对满清形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能说影响不大吗?洪承畴及他所率领的明军始终被起义军牵制而不能参加到东北对满清的战争中,难道不更说明了这点吗?至于经济上的影响就更不用提了,本来钱就不够用,还得分两头开销,怎么够?还有,洪承畴被俘和这也是有关的,洪不愿出兵,但被逼出兵,为什么?除了朝廷急于求成之外,经济上耗不起也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因素吧。如果国内能安定一些,倾大明之力于东北一域,我倒认为明朝是有机会的。

6、关于“平辽不应该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看作是击溃满清政权,而是解决整个北面防御的问题,涉及到东北、蒙古、朝鲜”,就更是后话了。是我假设大明先解决好内部问题后,腾出手来解决满清问题时崇祯应该做的。再加一句:对“五年平辽”我们可能理解不一样,你可能是指收复领土,我个人以为还应该包括击溃满清主力,使其不能再为祸辽东,我以为崇祯也是这个意思。这是后话。

家园 首先,很多被当成“笑话”的明军降清后都很能打仗

其次,当时京师明军的主要任务自然是守城,谁都不会指望而且也没有必要指望他们去和皇太极打野战。

宁远大捷,江阴抗清,都是以乌合之众给八旗精锐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土木之变中几十万明军一败涂地,只因用了一个王振监军。据说狮子领军的绵羊可以使绵羊领军的狮子逃跑,单纯从军事角度讲,明末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得更确切些,是“良将易得,一帅难求”。(如果后来统帅江北四镇的不是庸碌无能的史可法,恐怕也不会表现得那么不堪一击)。

就火器来说,是后来清军统一中国时重要的手段,而清军使用火器的能力主要来自明朝的降军。

另外,窃以为赵率教的战例举得并不恰当。赵率教总共只有4000人,在经过5天5夜没有休整的急行军(每天行军百里以上)后在突然陷入以逸待劳的10万八旗劲旅的重围中,而且顿兵坚城,这种情况就算是成吉思汗再世恐怕也很难逃过全军覆没的命运,并不能据此证明关宁骑兵的作战能力不及金兵。如果不是三屯营守将拒绝赵率教部入城休整,如果遵化能够坚守3天以待袁军,那么遵化一战主被动之势还很难说。

即使如此,皇太极也并没有乘歼灭赵率教之势一举击溃随后到达的袁崇焕部的信心,否则就没必要绕开蓟州袁军了。

家园 土炮的问题在于炸膛,可是这里是炸营

这弹道处理差得也太远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