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现在的孩子啊,学习习惯差,老师得逼着他们背书逼着他们做作业逼着他们复习功课,自我感觉还偏偏良好得很,刚教他们那会儿,总以为我教语文的就不懂数学不懂英语不懂历史不懂地理,后来上课时我故意掺杂进其他学科的东西,有时课余看见他们做数学题,我常常一口报出答案镇镇他们,这么着花了一个学期的斗智斗勇才让学生服帖。
不过现在诱惑也多,家家有电脑,家境过得去的男生都有PSP,这么一来做完作业谁还看书啊,都打游戏聊天去了,要不就看些有害无益的玄幻类耽美类小说。我那会儿即使放学回家没作业也不会疯玩一晚,安安静静地看书,我爸的书橱给我翻得乱七八糟。现在这样的学生一个班都不超过3个,所以我同事才会遇到初二学生不知何为“蓄水池”的笑话。
一根筷子之所以长,是因为另一根筷子短。
数理化之所以从简单变难了,是因为学生从勤快变懒了。初中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那到了后面可以看着直线往下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思维模式学习习惯都定型了,除非发生很大的变故,一般小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就会定下了。
我们那会儿基本都是在学校完成作业(初三高三除外),老爸那时不让我看电视,回家只能看书,什么都看,所以初高中文科学得很轻松,高中语文课我几乎每节课都要打瞌睡,那是我以为是自己的伪装技术好老师没发现,现在当了老师才知道根本就是老师看我成绩过得去懒得管我。其实不管学文科还是理科,理解都很重要,要是不理解的话只能用狂做题来弥补了
我们小学同学有很多成绩好的,到初中就不行了。
我们的初中班级只有我一个考上了本地的重点高中。
谈公平其实是一个很木有意思的事情. 投台到富贵之家不就生活美丽了么。
我九十年代初就读于上海排名第三的大学,同学总数六十,上海同学十三人,农村出身同学大概在十二人左右.上海同学的成绩基本上中下都有,但是外语成绩他们一点也不算突出.不管是新学的第一外语德语,还是中学就学过的英语,上海同学不占任何优势,英语六级优秀的两位都不是上海同学,上海同学过英语六级的比例也没有更高.
这两是真正的“国立”大学,国家占绝大部分投资
其他学校基本上都是“省立”、“市立”大学,投资上国家地方一半一半,甚至地方投的比例更大
拿谁的钱,就替谁服务,清华北大拿国家的钱更多,就得更多的服务全国。地方院校拿地方的钱多,就得好好服务地方。
所谓的“国立”大学,应该就是指教育部直属吧。那么教育部直属大学有多少?来来来,google一下:
http://gaokao.chsi.com.cn/gkxx/gxmd/zsgx.shtml
名单可是比想象中长吧。您看好,很多我们想当然似乎的省立,实际上都是国立。比如我举例的大连理工,比如南京大学。。。
同时,名单上很多学校动辄省内招生上千,与之相比,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招生各差不多300(09年的计划是270),相对而言,做得还算好的。
因此,这种招生的问题存在于所有类似的大学中,如果要改革,建议从兄弟院校先试点。
比如985工程的经费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8日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中国科技大学 9亿 (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1999年7月25 日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9月11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 (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1999年11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 (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2000月 9月23日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2002月8月24日
“国立”、“省立”、“市立”一目了然啊
所有的拨款分3年下发,过了就没了。
拨款人和是否上级部门没关系。国防科工委的大学教育部也拨了款了。
再者当初拨款都有目标跟着,各校师资规模科研构成也不一样,
因此窃以为不能简单凭借一次拨款来判断是否国立。
从行政关系上判断最简单。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是标准的省(直辖市)立,北京师范大学就是国立。上级领导完全不同。但这种纯地方隶属单位一般不会上985名单。
我的观点很简单,谁投资谁受益
清华北大基本上纯国家投资,全国人民受益
其他地方院校都得靠地方财政,所以当地人更多地受益
清华北大为什么和其他地方院校不同,已经很明显了
这一点你我应该是有共识的。
分歧在于清华北大,地方政府是否投资了。其他院校,中央是否投资了。
不可否认的是,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切的。
由于各校隶属关系相同,所以我认为从政府投资的角度讲,各校的比例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这一点属于我的主管臆断,因为从我们国家的政府日常政策来讲,清华北大和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应该没什么不同,至少我毕业时的工资标准和其他本科学校的完全一致,甚至对方只是一所二类本科。
我认为你的例子不妥,是因为985工程涉及的资金属于一次性投资,过了就没有了。并且院校范围就在各大部委直属高校内。单一例子不说明问题。
说句题外话,单以资金来源判断学校不是很科学,因为所谓的政府拨款在院校建设中比例有限。清华北大目前看来比较有米,主要应该是这两所学校的名气带来的社会捐赠比较多,以及继续教育、校办企业的相对泛滥造成的。事实上即使是清华北大在财政上也比较紧张,对资金也比较重视。传说季羡林(似乎是他吧)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北大校长的主要业绩就是找钱。清华内这十几年来盖得大楼基本上都以各种捐赠人命名,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说白了,就是人为在政策上添加了城市和城乡的录取差别,特现在制度上就是对城市的照顾,而且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社会其它方面也是一样。不过好的一面是,这些年来中央在政策上正在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老百姓需要的也只能是等!
具体来说是要求各大学本地比例不得继续增加。
30%以上的要逐步回调到30%左右或以下。
就这样各地政府掏钱的时候都会很不满意……说到底还是国家教育投资太少,如果硬气一点不要地方掏共建的银子,就算不预留名额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