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先生李登辉与复旦往事(上) -- 月树

共:💬106 🌺1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半一半?这么强?莫非是上中或者华二的同学?
家园 谢百三会包装炒作,内里花头不多的.

他导师是厉以宁,原来名气挺响,现在臭不可闻.

第三任夫人杭行是PPMM,现在居然也副教授了.

家园 一国两制是王沪宁,南京解国关不错

香港何去何从有提到

当初王沪宁先生提出“一国两制”的本意

<江泽民的幕僚>一书中也提到是王沪宁.

解国关里面的人都在当特工培训来着,跳舞抽烟都要学,端着微冲到处显摆.

家园 杨福家下台是因为分房吧?

据说几百套房子在分配上不公平,被人告上去后换了个搞统战的来做校长

家园 同济的研究僧?

偶这边有个同济读了一年的给排水跑过来读环境的PPMM

家园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是杨福家的师弟

上课谈起他来颇不以为然,只是牢骚:人家现在是复旦研究生院院长,而他自己才是一个副教授,杨福家靠得不全是学术。他给我们列出的参考书有一本是杨福家的,我看了看,除了最后两章是介绍当代情况,其余均无新意。

不过最终我的老师大器老成,先是成了国际著名学者,外国院士,然后成了教授,然后成了中国院士,他没当过学部委员,这一点不如杨福家。

家园 交大西迁的时候好像没有留下什么学部委员吧

西迁来到西安的可不是一般的员工啊,钟兆琳、沈尚贤、周惠久等老师不都是到了西安吗?当时留在上海的主要是造船系的老师,还有其他各系的一小部分人员,大部分青年骨干也都到了西安(比如陈学俊、蒋大宗)。

陕西同学抱怨交大不行了,尤其是父母在交大工作的,纯粹就是自己说自己。我也算是半个交大子弟,对交大的情况比较了解,交大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一帮子陕西的行政干部(一群浆糊脑袋)弄出来的。郑南宁当校长以后还是好的,有不少起色。如果“阿童木”继续当校长,那就只会越来越糟糕。

至于上海交大后来的发展,那是人家后来发展得好。

家园 记不得了哪一对

我是经管, 后来的营销。不记得是不是21对?我们和法律是一个队的。。

家园 回复

也许后期那种理论修补是他做的。本来作为种政策,要说他提出,他可没有这样胆略,当时也根本不够这样的地位。

最早的毛就不说了。

即使是邓,我记得好像最早在70年代末说起来就有类似构想了,后来是82年还是什么时候,又提了。而且这个最初是用来对台的。当时王还在读书吧。

南京那学校这么强啊。不过我们当时高考时,看到上大有个专门招生简章,专业名字忘了。上面居然还写了政审等,看写出的学习内容,一致认为明显是培养间谍的。

家园 不太可能

上中不清楚,华二最强的理科班,貌似也没有到一半一半的水平……当然说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不详。

当年去复旦招生办询问录取事宜,碰巧看到桌子上一堆材料,偷窥一眼,活活,全是理科班的同学名字。

家园 re

也许老兄说的是对的。

具体的人我都忘了。这还是当年高中(我交大附中的)时候,接受的校史教育来的。不过我记得当时给我们讲校史的老师提到了好几个留下来的委员。

我说的“一般员工”,表述有点问题,抱歉。我想说的是除了那几个委员外,机电两大块的大部分人,包括中青年骨干都走了。而现在上交明显胜西交一筹,他们是颇以此自豪的。

我那些同学么,因为对西交比较了解,这么说大概也是怒其不争吧。

家园 你们在三号楼一楼,偶在三楼

管院男生只记得沈帅哥,是姚美女的老公.

晚上11点老太太上来买茶叶蛋,熄灯后从走廊拉电,给看门老头烟好换保险丝烧电炉……

好久以前的回忆,淡薄得如前生一般。

re
家园 年纪大的人留在上海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些人家庭困难很多,当时国家和学校也都理解他们的困难,但是很多西迁的教职工的困难也很大。比如钟兆琳教授,夫人卧病在床,两个儿子也都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也不好,周总理都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决定到西安来。我的外公外婆也是西迁过来的,就是因为条件不好(没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所以我妈妈到了66年才从上海到西安的。

西安当时的条件是很差的。以我家为例吧,我的爷爷奶奶是54年院系调整的时候从清华来到西安的(另一个学校,不是交大哦),在清华的时候,他们住的是洋房别墅(梁思成是他们的邻居),到了西安,住得是平房不说,家里还只有一个电灯泡,也没有自来水,只能天天挑水。

所以我觉得西安交大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一支很强大的工科研究力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至于“怒其不争”嘛,他们要是了解一下交大和省上的矛盾就明白了。简单地说,省上觉得交大是外来户,又归教育部管,于是就不怎么支持(这就是陕西人观念狭隘的地方)。再说了,上海给上交的支持力度是陕西所比不上的。举个例子吧,“985”的时候,上海给了上交6个亿的资金支持,陕西只能给3个亿,是所有学校里面最少的,而且还只能先给一半,其余的以后再说。这还是90年代陕西有些钱了以后的事情,要是再往前,那差距就更大了。

对了,看来中国的学校里面最重视校史教育的就是这两个交大了。您是上海交大附中的吧?嘿嘿,校史教育也推进到中学了。我的西安交大附中的同学也是在中学就接受了校史教育。谁是正宗的这个问题害死人啊。其实要我说,都好好干,才算不辱没了“交通大学”这个名字呢。否则即使分出个正副,一个总是抱怨客观条件差,一个总出陈进这样的骗子,谁都没有脸面说自己是交大的传人。

最后说个钟教授的小故事吧,他喜欢吃南方菜,西安当时惟一能做这些南方菜的只有东亚饭店,于是他每周都步行进城(当时没有公共汽车,两院院士陈学俊的儿子上学只能坐拉粪的马车),久而久之,饭店的服务员都很奇怪,第一,这些菜都很贵,第二,钟教授穿着打扮很“模糊”。于是东亚饭店就派了一个服务员跟踪,发现是到了交大以后就报告了派出所。描述完此“嫌疑份子”的样子后,警察也笑了,说如果他吃不起,那就没人能吃得起了。唉,每次提起这些老人的轶事,在笑过之余,总是使我的鼻子发酸……

回复
家园 对,构想是70年代末邓公提出的

最初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设想,后来的完善有好几个人参与,王沪宁是主要贡献者,我记得严家其好象也参与了。当然到后面和港英讨价还价也是一种补充。

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这个和苏联末期的全民党理论很相近,结果也很相近,两个党都被和平演变了。虽然我不同意王沪宁的这些观点,但我想他无疑可以算是一个大牛。旧的信仰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先找一个理论的方向,让这个组织不至于如苏共那样马上接着崩溃,借以维持这个组织的基本运行。我想这是他的贡献。

他去北京前我班上一个同学还去送他,当时不明白他有多牛,虽然有听过他的讲座。等毕业后才知道这是个牛人。

解国关的保密级别比南昌陆院还要高,应该算总参二部下面的,和国安还不一样。据说我们那个年代女生毕业都不肯服从分配,似乎是因为害怕进燕子的编制。

家园 工科当年都有产品

光学似乎在氦氖激光方面走在过前列.电子工程当年以最年轻专业搞出过DJS-100系列的计算机.若非改革开放,那些属于跟进研发的成果会有相当好的前景.

文科本来就是给个时空的意思,给你方法,自己发展去.这个应该是现代大学的普遍特征,孵蛋当年在国内各校中做得较好而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