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掰手指头算算民国和建国前三十年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人数 -- 葡萄
减产10%算受灾,减产30%算成灾,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一是受灾的地区,高产田和低产田都受灾,都成灾,其影响肯定是不同的。
二是成灾的程度,是减产了30%,50%,还是干脆就绝收了,这点在一般灾情报告上看不出来。
这两个问题还需要更细致的资料才能理清楚。
老马丁若是看到了,当会心微笑……
del
del
都是严重抵触,这已经不能用标准不一来衡量了,必有一者在撒谎!
说不定董把‘成灾’当成‘受灾’。
照陈的定义和图表,72年以后直到97年的所有年份,
‘灾荒’情况都和59年相当,甚至更重。简直在证明
三年自然灾害不存在。
多年来每年‘受灾’面积都达到中国耕地总面积的
40~50%。这个‘受灾’的门槛似乎太低了。
人家吃饱了跑步减肥和叫花子跑步能是一回事吗?一点逻辑都没有
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路线相似不等于真的一样。
你所言的差别都是事实存在,但与路线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不能以此来否定路线的相似性。
绥远一个村一个村的死。
话恐怕不能这么讲吧?邓小平提出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打不起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六七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一是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在八十年代达到了蜜月期(这是在反苏条件下的),外交上不再孤立,再加上经济发展,自身力量增强了;二是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劳师远征,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1985年)以后搞新思维,苏联采取守势,国际形势趋于缓和。这才有了中国将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条件。可以说,当时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非常英明、及时的。但并不能因此说六七十年代搞三线建设,防备苏联进攻就不对,因为按照六七十年代中国当时的处境、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进行这样的准备是合情合理的。也正因为有了当时的压力,才有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按照现在公布的材料,当年苏联是有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打算的),才有了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八十年代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基础。所以我认为:
1、不能以一项政策在八九十年代的错误来证明其在六七十年代的政策,无他,条件、环境改便了而已;
2、改革开放是建立建国后一系列建设、发展成绩包括工业、农业、军事、外交等等之上的,是第十个馒头和第九个馒头的关系。
《李宗仁回忆录》里说当时老蒋完全控制的省份的民生比之山西、广西之类军阀控制的省份要差的多。而且红军在广西、山西和号称TG老家的湖南都无法立足,在中央控制的湖北、江西反到发展得轰轰烈烈,这恐怕不是老百姓日子富裕的标志吧。
我以为,当时美苏争霸的重点是在欧洲,苏联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胆量和中国在亚洲耗。至于核打击的计划毕竟只是一种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也有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呀。何况苏联直到70年代才利用美国在越战中的错误开始翻盘,在此之前不大可能放着身边的老虎不管却和我们这只小狼咬起来。
苏联曾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并不只是用核武器瞄准
60年代末的大备战距今已近30年了.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战争的危险估计得过于严重,以战备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也的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三线"建设也由于要求过急而存在着粗糙,浪费,质量低等缺陷.现在的人们有理由对这些缺陷提出批评.
但是,当时的中国的确存在着强敌入侵的危险,不应忘记当时苏联国防部长曾设想动用原子武器以达到"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或者是对中国的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攻击的计划,以及当时美国国防部长叫嚣"共产党中国是今天美国的主要敌人"等等事实,这就比较容易理解,正是因为中国大规模的备战行动,使得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不敢贸然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当时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美国还在中国卧榻之旁收拾越南,在东南亚搞反华联盟,现在当然知道中国划了北纬17度线美国人就没敢过,但当时谁敢打保票?你能不准备吗?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是,人家在那里磨刀霍霍,寻机挑衅,能凭一句“苏联的战略重点是欧洲”就置之不理?
故国之大计,预备为先;不备不虞,难以为国。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尝。实备不至,而貌为镇静,危亡之道也。
看来兄台也承认当时的决策是有问题的,那么我没意见了。
战备意识是要有的,但是战备到什么程度是基于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正确决策的,并不是说有敌人存在就要时刻准备战争。就象这个社会上小偷抢劫时刻都有,哪家会为次天天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衣上下班?
现在我们的战略形势也紧张,台湾、南海、西藏、新疆等问题也需要解决,部队更是被要求时刻准备为祖国统一而战,但是国家还是一样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
当年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是失误的,说它失误并不是说它有战备意识,而是它把形势判断的过于严重,以至过份的战备影响了国家的进步。
人都道盘马弯弓备战火,枕戈待旦却烽烟,你要是全民天天骑马引弓的就得饿死,哪还有能力却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