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追日记 -- 晨枫

共:💬247 🌺48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啊

这花儿和咱中国的水仙是一家的(从分类学角度),花型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花儿更大些,全黄色的,不像咱中国水仙的萼片是白色的,花心是黄色的。

说来有趣,洋水仙和中国水仙的主要区别就如同洋兰和国兰的区别——有无花香。“洋”的都是花型比较大,色彩艳丽,但往往无花香;而国字号的则专以花香取胜。

是啊
家园 这是不是水土的关系?

洋鸡,洋猪,洋青菜,洋芹菜,……都这个样。

家园 汗……

这个花是属于观赏园艺,俺学过点儿。

洋鸡,洋猪,洋青菜,洋芹菜,超过俺所学范围啦!

家园 难道你家那片没那个黄花?

我在美国,加拿大N个城市见过那个黄花,daffodil

家园 晨兄不要崇洋媚外啊

这样的骑警我在多伦多唐人街上也见过两个,马也是很高的,没经过训练肯定上不去

去年还是什么时候,有小青年开车把警察的马撞伤了,后来马被人道毁灭了,这事登了多伦多所有的报纸

家园 咳咳,我是不认识花的,只管好看
家园 【原创】伦敦的衣食住行(上)

伦敦开会三天,玩了三天,拉拉扯扯写了倒有好大一篇。除了具体的游记外,还有一些一般的印象。

伦敦人似乎喜欢穿黑衣妇。不知道是季节关系,还是现在goth流行,反正男士们大多是黑、铁灰、藏青的西装,最多再加点条纹,好像制服一样。都说过去中国街头清一色蓝色中山装,我看伦敦也差不多,换个颜色,换个款式而已。要不是蝗虫一样的旅游者(现在还没有到旺季,已经很多了),街头的颜色更加沉闷。说起来,日本街头好像也是一个样子。唔,我得“反动”一下,穿上一件鲜绿的厚尼龙运动风雨夹克(wind breaker)。伦敦街头上,除了穿着鲜绿马甲的警察,就只有我了。我倒不是要冒充警察,或者领导时尚新潮流,而是因为这是公司里发的奖品,防风挡雨,不是说伦敦雨多嘛!

如果男士们的衣着深色为主的话,女士们似乎也一样,尤其是年轻女士们,也是黑不溜秋的。不过有一点和北美很不一样,这里穿着垮兮兮的衣服的人很少见,大多穿中长大衣或者风衣,剪裁合体,款式讲究,这至少给沉闷的颜色增加了款式上的一点典雅。

说到伦敦女士,刚到时总觉得有点特别,都特别清秀的样子。欧洲人普遍不像北美人那样超重超宽,所以“清”的问题容易想象。但这个“秀”是怎么回事呢?英国气候湿润,或许皮肤好?但再一想,好像很多人都修眉毛,看来这才是“秀”的主要原因。这在北美比较少见了。

对了,鞋子。伦敦多雨,但伦敦人也比较snobby,穿得太随便被人白眼,穿旅游鞋的人中本地人似乎不多,但带着左一双右一双鞋子又不方便,所以防水的casual皮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走路舒服,不受雨水之苦,也不至于太寒碜。对于旅游者来说,尤其是从加拿大西部这样气候干燥的地方来的人,衣服是一个问题。伦敦的温度不低,但潮湿,只要有一点风的话,就很是阴冷。再加上雨多,倒不见得是倾盆大雨,但老是不大不小地下个不停,衣服没有一点防风防雨能力不大好办。

都说吃饭要吃中国的,老婆要讨日本的,房子要住英国的,工资要拿美国的。嗯,老萨是不是太赚啦?4样好事里占了3样!英国饮食恶名远扬,但英国早饭好吃。到英国的时候,要是有人问你要continental breakfast还是English breakfast,一定要English breakfast。北美也有beacon,但一般是strip beacon,带点肥瘦,炸成焦黄,脆脆的。英国beacon应该和北美的back beacon对应,只有瘦的,没有肥的。切成较厚的一大片,炸得略略焦黄一点,倒也好吃。英国人也荷包蛋放在炸面包片上,sunny side up,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吃法,北美的荷包蛋就是这么放在盘子里的。炸香肠、炒鸡蛋、baked beans之类都差不多。捧上一大份报纸,冲上一杯英国茶,味道很不错。天天这么吃上一大顿,午饭都可以免了。

据说真正的英国菜只有在pub里才有,没有试他们的roast beef,试了他们的著名肥肠。那肥肠可是真肥,一叉子扎下去,油水就想小喷泉一样往外喷涌;一刀切下去,像切开小笼汤包似的,油水哗地一下就淹满的盘子的底。味道嘛,加了很多洋葱的肥猪肉末的味道,偶尔为之可以,经常来就要不停地买衣服了。

一般饭店里现在也很杂了,五湖四海的常规东西这里都有,所以要选择还是有很多可选的。在Regent’s Park附近的一个Pizza店里坐下。或许这是伦敦风格,或许欧洲Pizza都这样,或许“正宗”意大利Pizza就是这个样子,反正发现伦敦的Pizza和北美的不一样,主要差别在浇头上,大多是纯素的,各种cheese和橄榄、素菜的杂交,但不像北美Pizza,基本上总要有一点Pepperoni或者ham或者鸡肉、牛肉之类,除非专门的素食Pizza。最后还是俗了一下,要了一个“美国式”Pizza,太素了半夜肚子要饿,没办法呀。

还有一点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中国饭店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在大多数加拿大较大一点的城市里,中国饭店很多,主要的小区经常能看到一两个,但伦敦似乎中国饭店的密度不那么高,或许我去的街区不对,在非旅游区的密度更加高一点也不一定。印度饭店也没有想象的多,大多还是English Pub一类的地方。

伦敦的市容建筑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了,总的感觉是英国建筑比较cultured,法国建筑才是artistic,英国人工整、典雅,法国人不拘一格。但到老百姓住的房子,伦敦的房价真是贵,房租也一样。差不多房租、房价把英镑当美元用,就差不多了。一个特点是老房子多,新房子很少,不像Calgary、温哥华,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新建的公寓、连排或独立住宅,即使在相对靠近市中心的地方。不过老房子有老房子的好处。离开Gerards Cross的会议旅馆后,搬到Baker Street地铁站附近的一个B&B旅馆。这里原来应该是一个住家,典型的四层加阁楼,底层和二层很高,天花板至少有15英尺高,底层估计原来是会客厅,现在改作旅馆的接待厅;二层是起居室和餐厅,现在分割后改作旅馆客房;三、四层估计原来就是主人和孩子的卧室,阁楼上估计是佣人卧室。这样的老式town house其实很舒适,房子现在老了,应该整修一下,但基本结构依然很好。缺点是没有现代设施的方便,比如没有电梯,只有一个不宽的楼梯,两个人上下都要侧身让对方的。作为住家,这不是问题,但作为旅馆,把箱子提到四楼、五楼,尤其是一、二楼相当于通常三楼都要高的情况下,实在是不大方便。我的房间在二楼,所以不是问题。特别高的房间的感觉很奇特,感觉房间比实际上要大很多似的。另外就是空气好,不憋闷。作为旅馆改装后,房间里加了一个洗涮室,但房间太高了,洗涮室有一个屋顶,顶上还有足够的高度,要是加上扶梯,可以再作为一个小房间的。目测一下,房子大概正面宽20英尺,进深40英尺,四层加阁楼,总面积还是很可观的,一家人住,在100年前可算豪宅了。房子正面对着Groucester Place,这是一条大街,像纽约、上海的很多老街道一样,没有行道树。房子背后有一个小天井,要是一般人家的话,就会种上一圈树,树从里栽上一点花,坐在这里,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坐在野外树从之中,只要不抬头看四周岩壁一样的房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样的褐砖连排住宅是很典型的,这是在温莎城堡前Long Walk边上的,和女王作邻居,应该至少是中上水平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伦敦Regent's Park旁边就是正经豪华公寓了,John Nash的大手笔到底不一样,不知道都是什么人住在里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Nash大量使用古典建筑语言,不仅给公寓建筑带来豪华,还带来文化底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Park Crescent是Nash在Regent's Park周边的另一个作品,新月形的平面很是特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Nash的缘故,Regent's Park周边的公寓都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样式,这栋建筑不是Nash的手笔,但也很Nas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伦敦当然也有现代风格的公寓,这是Tate Modern旁边的一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间的白色单元就是我住的B&B旅馆,这应该原来是一家人家住得,里面很简陋,但一个人就不用讲究啦,等以后和LP一起来伦敦再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很小的淋浴单元的门很有新意,采用这样的悬臂式铰链,全开时们靠着右面的墙,开关的时候绕着身体转一圈,不占地方,很巧妙,不过安装和铰链质量要求比较高,否则用不了多久就要卡死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近的Bickenhall Mansion就要豪华得多,不过会不会有点吵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贝克街221B号,还记得这个地址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贝克街原本没有这个地址,后来硬造出来的,作为福尔摩斯博物馆,这里原来还真是一家人家

不过真正的豪宅就在不远的Regent’s Park边上,Cumberland Terrace是也。Regent’s Park是伦敦中区北面的一个很大的绿地公园,乔治四世还是威尔士亲王的时候,要著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John Nash在Regent’s Park造一个亲王宫,还有附属的建筑群。John Nash在公园中间沿环形道造了几栋豪宅,但更大的手笔在公园东侧,这就是Comberland Terrace,一个公园边上的巨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豪华公寓,配备有齐全的爱奥尼亚柱式、山墙上的浮雕和立像,甚至还有一个凯旋门。这本是给亲王宫的窗外配景的,应该和新建的新古典主义宫殿呼应,结果亲王心有旁骛,无暇顾及建造宫殿的事,加冕后更是顾不上了,所以到如今Comberland Tarrace依然顾盼着并不存在的宫殿。这里连停车场都有巡逻,里面想必是美轮美奂了。Regent’s Park的南端有John Nash的另一个大手笔Park Crescent,这是一个新月形的新古典主义豪华公寓,同样典雅端庄。

家园 黑色,灰色极其优美呀

我就是黑灰主打, 穿风衣和长大衣

家园 沙发埋雷花。
家园 Del
Del
家园 Del
家园 【原创】伦敦的衣食住行(下)

在伦敦没有血拼,所以一般物价没有什么概念,但伦敦的VAT为15%,书报、食品和小孩衣物免VAT。本人特别赞赏这个书包免VAT的做法,凸现了重视文化的精神。

伦敦的街道窄且弯,汽车还多,这本不吃惊,吃惊的是伦敦豪华汽车之多。巴黎也算大都市了,但豪华汽车绝对没有伦敦密集。奔驰、宝马照例是豪华汽车的主力,但奔驰比宝马的阵地要大很多,更有意思的是,奔驰是以S级为主力,E级都不多,C级更是罕见。宝马到还是3、5、7比较平衡一点,尽管也不像金字塔,而像大雁塔。奥迪比较少,但大众很多,好像比福特、Vauxhaul还要多似的。Jaguar在老家也打不动人民战争,感觉上数量不比奥迪多。惊奇的是,超豪华的劳斯莱斯、本特利、阿斯顿•马丁看到好多,感觉上不是用来show off,而是真正有钱人用来自得其乐的。看到一辆劳斯莱斯Drop Head,这是劳斯莱斯的敞篷车,过去只在杂志里见到过。更稀罕的Jensen都看到一辆,还有同样稀罕的跑车Lotus Elise和Caterham Super 7,在北美比劳斯莱斯还要罕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着这房子其貌不扬?门口停着的可是奔驰S320,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是这家主人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otus Elise,以前只在杂志里见过,这小东西在操控上可以把法拉利比下去,也是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海军部门前看到这么一辆Caterham Super 7,估计这位皇家海军的军官不需要像他(或她?)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女同事那样需要上夜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科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对过停着的本特利,后面是Mini Cooper S,一对流落德国的英国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谁打赢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贝克街上被红灯堵住的本特利Flying Spu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威灵顿凯旋门前一个房子前停着三辆劳斯莱斯,这座房子什么来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年轻人刚从这辆绛红色的本特利里出来,这可是“正宗”本特利,是大众收购本特利之前的型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伦敦也有这样环保意识强的人士,像这辆带篷的宝马摩托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这样的全电动车,这是印度的Reva,由于零排放,可以免受城市拥挤税面,另外还有政府津贴。不过这车的碰撞安全性一塌糊涂,是按照“四轮摩托车”来通过的

另一个惊奇的地方是,很多奔驰S级、宝马7系、保时捷911就停在路边过夜,这样的好车在北美很少见到常年露天停放过夜的。这也难怪,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大发展的时候,还没有私人停车位的说法,现在在中区有一个固定的路边停车位就很拽了。伦敦的治安一定不错,没有人恶作剧用钥匙给车划上几道,奔驰的三尖星给偷走的也不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开得其奔驰、宝马的,即使在英国,也还是平常人家多,只是在伦敦中区不大见到平常人家开车过来。普通人在中区上下班坐地铁、公交,买东西到郊外的购物中心,没事不到中区来。在郊外,就看得到各色大众、福特、Vauxhaul、丰田、现代、标志、雪铁龙了,但很少菲亚特。不过即使在郊外,奔驰、宝马、奥迪的比例依然很高,在我住的会议旅馆的停车场里,每天都有奔驰、宝马一级的好车停着。这还不是什么好旅馆,也就三星的样子吧。还有一个好玩的: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外,看到一辆拉着警灯的警车飞驰而过,这是一辆Kia Sportage小SUV,在北美,要是哪个警察开着Kia出去执行任务,连嫌疑分子都要笑了。

伦敦的柴油车非常多,柴油价格和加拿大“一样”,直接把英镑换成加元就可以了,真是贵!伦敦汽车进城是一天10英镑,大车(像4x4的SUV)可能要加到25英镑)。伦敦还提议将汽车牌照分颜色,耗油特别大、占地特别多的汽车用特别颜色的牌照,进城费、停车费都要增加,以此惩罚对环保无动于衷的人。这样的法律在美国、加拿大肯定通不过,至少现在通不过。

汽车那么多,但伦敦的街道实在是不怎么样,像改革开放以前的上海街道:歪曲、拥挤、杂乱无章。伦敦还没有室内快速干道(freeway)或者高架,什么车都挤在一起,比巴黎还不如,至少巴黎的主要街道要宽敞一点。

当然,对大多数来说,伦敦最重要的交通方式是公交,包括公共汽车和地铁。公共汽车开起来四通八达,但我对路线不熟,不敢乱坐,尽管心里很想坐一坐双层公共汽车。不过公共汽车尽管方便,但并不快,到处交通拥塞,谁也快不了。地铁就不同了,四通八达,而且快捷、可靠。我都是用地铁。

伦敦在大兴土木,St Pancras和Kings Cross火车站都在大修,本来很想去看看St Pancras火车站的外面的,这是哥特复兴建筑的一个典范,现在也只好作罢了。但还是进到里面去看看,里面已经为欧洲之星高速火车大修好了,每天有通往巴黎和布鲁塞尔的高速火车往返。St Pancras本来就有一个很大的两端开放的无梁铁质拱顶,在蒸汽机车时代既遮风挡雨,又有利于通风、散掉煤烟。现在把两端封起来,地面层改建成商店和服务设施层,高速火车从天桥层直接开进来,上楼梯就上火车,十分方便。在建筑上,既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的便利,又保留了当年哥特复兴风格的特色。这是老建筑复兴的正道,既不是像博物馆一样把建筑保护起来,什么也不能动;又在保留建筑风格精髓的同时,赋予跟上时代的功能。只有使用中的建筑,才是有活力的建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t Pancras火车站是维多利亚时代铁构大跨度建筑的代表作,在建筑风格上是又一个把哥特式风格用于非宗教的公共建筑上的一个典范,铁花构件非常有时代特色。现代化改建保留了原建筑特色,难能可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端原来是敞通的,用于流通空气,同时把蒸汽机车的煤烟和水汽排放出去。现在用电气机车了,两端就封了起来,遮风避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地面层用玻璃墙分割,既保留古色古香,又体现了现代的风采。地面层现在是各式商店,还有行李存取和火车站固有的设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楼上就是站台,交通设计非常简洁、高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是出站口,前面的横向天桥就是进站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欧洲之星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准备高速奔向巴黎或者布鲁塞尔

说了那么多消费的事,那收入呢?在开会的时候,和几个英国人闲聊,他们说,一般大公司大学刚毕业的新工程师的年薪大约2.5万英镑,这在折算成加元后和加拿大差不多,但加拿大的生活费用要低多了。以前听说英国的按揭有几代人传下去的,但是英国同行说那不是真的,或许在伦敦有这样的事,在外地没有那么严重。不过在伦敦真是住不起,尤其是在中区。在Baker Street和格林威治看到房地产商的广告橱窗,看着好玩,拍下照来留念。一看那上面的数字,真是乍舌。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伦敦的房子大小以卧室数计算,而不说总建筑面积。这在北美就不大好办了,现在时兴特大的bungalow,两千平方英尺的地面层才两个甚至只有一个大卧室,这样的房子在伦敦怎么卖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想知道伦敦的房价吗,自己看吧,反正把我是镇住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买房,租也可以,p.w.应该是每周,p.c.m.应该是每月,不知道这个c指什么?consecutive(连续的)?

作为大城市,伦敦还算干净,也挺安全。即使在相对贫困的南区,也没有不安全或者受到威胁的感觉,主要是街上无所事事而游荡的人比较少。另外,伦敦人总体上文化和教养也比较好,毕竟是老大帝国。

对于旅游者来说,还有一些琐事:London Pass是伦敦的一票通,地铁、公交甚至大多数博物馆全包了。一天通票是38磅,两天46磅,三天57磅,接下来就是六天79磅了。除了一些国立的博物馆免费外,伦敦的博物馆很贵,动辄5-12磅,加上一天的公交通票5.6磅,如果蜻蜓点水,一天跑很多地方,或者连着几天跑更多的地方,这一票通还是有优越性的。要是想在一个地方花很多时间,然后信步走走,那这一票通就没有意思了。

另外就是钱的问题了。英国用英镑,这谁都知道,所以从别的国家来,需要兑换。信用卡没有问题,大多数旅游的地方都收,但小一点的地方就不一定,出租中,Black Cab(就是伦敦典型的那种方方的老式出租车)收信用卡,别的就不一定,不收的多。即使是Black Cab,也要加收10%的手续费。Visa收的地方比MC多,MC比AmEx多,Diner’s Card不大见到有地方收。现金的话,可以在出发前兑换,也可以在希思罗机场兑换,但最好还是带上ATM卡,到处有ATM机器,急需的时候不至于很狼狈。我就犯了这个错误,带了一点加元现金,在机场兑换了,但没有带ATM卡,所以用现金的地方就得非常小心,很是狼狈。北美的信用卡也可以抽现金,但要记住自己的PIN号码,我十几年了极少用信用卡抽现金,PIN早忘了。说到PIN,欧洲的信用卡上有一个闪闪发亮的小晶片,里面应该是一个芯片,使用的时候不需签字,但要打入PIN。北美的信用卡没有这个小芯片,使用的时候只要签字就可以了。欧洲卡安全,北美卡方便,看来开始欧洲骗子和小偷更多啊!

元宝推荐:希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但都是一色黑灰,也太沉闷了一点
家园 伦敦的物价,嘿嘿

偶在哈罗兹里吃了一个冰淇淋,二十英镑

家园 还是你牛啊

20英镑一个冰淇淋!我连Harrods都没有进去,等下次LP一起来的时候再去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