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半原创 评论】马家爵案的一些思考:该怎么预防? -- 铁手
似乎美国有很多这方面的课程,他们是很重视这些东东的。
他母亲私下让我们帮他找对象,劝他凡事想开些。他父母的话他是听不进去的。
他结过婚,太太挺不错的,他非不和人家过了,自己也不想再成家了。嗨。。
会觉得有压迫。合适的做法,我觉得应该是创造一种环境,让他在这种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的开放自己,在无意识中逐渐改变自己。这个时候,朋友环境很重要。
前面分析了一些个人的心理因素。问题在于,一种心理状态的产生,还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
社会的问题,主要是不平等的因素,包括财富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同。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个人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认可是什么样的。
马是一个个案。我相信在更广泛意义上,因为社会转型在一些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问题。这些人群不包括我们的父辈,也不包括我们的下一代。最大的可能的人群是6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
有什么理由?
49年前,中国的社会中的等级很普遍,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做仆人这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对于阶层的存在,大家司空见惯。即使有客观的不平等存在,并不会有很多人有太强烈的失落感。49年后,大家接受的观念慢慢的是以人人平等为主,阶层的对比相对要弱很多。然而80年代以后,社会转型,现实中阶层不可避免的重新出现。面对这样的显示,心理也需要一个转型,要接受阶层存在这样残酷的事实,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人都曾经抱怨过这里那里的服务态度不好。这里其实不是素质的问题,而是心理抵触的问题。本来还是“同志”的,今天就要我来“服侍”你,类似的心理失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调整快的,能够接受事实,并调整自己的心理期待,调整慢的,或者不能接受事实的,也会产生相当的心理问题。90年代以后,小孩对于阶层的接受并不会有任何问题,将来也不会有问题。
并不是想说,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更好。想说的是,问题客观的存在,该怎么解决?
除了扩大交往面,多和别人交流外,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会是个头痛的问题。也许,需要更多的社会公益工作者的关注和努力。
我见过的心理医生 大多数自己有心理问题, 他们的子女也有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 家庭关系一塌糊涂, 是晚期。 认为 心理医生能解决心理问题, 是一种美好的想法。
我这么说无意否定 心理医生 的作用, 有心理问题, 看心理医生, 太胖了, 吃减肥药, 有病了,打抗生素, 心理病人看多了, 心理医生也成了广州抗SAR 的护士长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读了你的这两篇思考,才想起写这篇。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15;ID=152846
没有考试, 马同学就不知道自己优秀, 也不会感到自己被亏待了。
“竞价排序”有钱的和有钱的在一起, 没钱的和没钱的在一起, 没有比较大家都开心。
成都商报曾采访过一群小乞儿。 有个铁路小乞儿讲: 我是个帅哥, 在各地都有好多女朋友。
看看小乞儿, 只要不跨阶层比, 大家都开心。
在美国, 各阶层是不见面的, 就是为了防止马兄弟不高兴。
马兄弟满面权骨, 人才啊! 不读书, 混黑社会的话, 早就发达了。
有相当多的辅导员会主动拉住你聊天的,从对学校有什么看法到生活上有什么不习惯甚至生理问题都会一一作答。。。
我确实认为这样的人具有心理干预能力
参加某种社团活动。
注意不是任何的社团活动都有效的,
而是某种特别强调团队成员才能与相互关爱的团体,
比如某种体育小组、京剧团、音乐团体,
特别是:
宗教团体
我并不信教,不过,我知道常见的宗教团体队成员都是很关爱的,而且会提供某种实际的帮助,这种关爱与帮助会使马家爵体会到被人“爱”的温暖,也会逐渐学会去“爱别人”。
当然,邪教团体除外。
没有网络的话,真的就是吃饭没有盐,淡得难受、时间一长身体、意志都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