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浅论奇袭高丽与子午谷奇谋 -- 凌云雕龙

共:💬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浅论奇袭高丽与子午谷奇谋

注:原发于三联

 

  高丽野史以杨万春守安市城,大破唐军侵略,虽然损伤惨重,但能与大唐打成平手,故视同大胜,而且能把唐军赶回家。难怪唐太宗称安市「其地险而众悍」,对守将杨万春云为「其城主材勇」。

 

  而唐太宗攻安市无功而返,正如孔明北伐不成,后来就有唐太宗悔不当初,不用李道宗的平壤奇袭,恰如孔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是常见的对比。

 

  唐太宗判断高延寿的应敌可能对策有上中下三策:据安市城为垒,守境截粮,这是上策;举城连夜遁逃,这是中策;出兵对战,则为下策。后来唐太宗自认为高延寿会采下策,一定能力擒高丽。可惜对方不肯全力配合,居然采用上策,所以后来唐军徒劳无功。(中策倒是想起了魏延预计夏侯懋必逃的行为,历史巧合何其多!)

 

  唐太宗原本想先攻建安,若出其不意攻之,攻之必克,可得建安,然后安市则可掌握。但李世绩则不以然,因为埘越安市而攻建安,万一不成,则有遭敌断绝粮道之虞。(魏延直取长安,亦有此险。)李道宗则主张高丽会举军在边境抵抗,所以平壤一定守备薄弱,如果能率领五千精卒,奇袭平壤,则高丽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这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同在未曾执行的计划,而唐太宗与孔明又皆正攻不成,甚至于有后来婉惜其不用奇兵,而同遭失败的检讨。

 

  三国司马懿征辽东,也是采用奇兵,而不在辽隧等边境正攻,利用直指襄平的手段,先灭卑衍、杨祚,再围襄平。司马懿的庙算也有料敌三计,上计是公孙渊弃城逃走,中计是在边界抵抗魏军,下计则是坐守襄平。司马懿判断公孙渊会采中计,然后边军被司马懿击溃后,再采下计。

 

  但有一个相反的史例,李孝恭征辅公佑时,在发起攻击博望山前,众人皆提议出奇兵攻丹阳,但李卫公反对。理由是辅公佑虽有派部将冯慧亮、陈当世领有精兵水陆二军三万人在博望山,但是辅公佑大本营未必没有重兵,万一唐军未能攻下丹阳,唐军将遭受到辅公佑与冯慧亮的前后夹击。后来唐军采用李卫公的计策,循序渐进,先攻取博望,再拔夺丹阳,原来才发现博公佑果然在大本营拥兵数万。

 

  李世绩的安市攻略与李卫公的博望攻略类似,然而唐太宗无功班师,反而李孝恭收平辅公佑,后来唐太宗问李卫公意见,但李卫公反认李道宗的乘虚取平壤之计可行。为何李卫公前用正不用奇,后又改用奇不用正,这就是用兵之难。

 

  基本上唐太宗攻高丽,最主要受到安市强烈抵抗,故主动撤退;恰如孔明受挫于陈仓或祁山,在前线要点未拔前,只好主动撤退。

 

  至于奇袭与否,则不为主要关键,万一奇袭平壤如同安市攻城,唐军更无法顺利撤退:从安市撤退还无后顾之忧,但从平壤撤退将受到安市的拦截。因此蚕食渐进还是比大胆奇袭更有后路保障,奇袭、气侯、地形都是其次,(小西行长曾于明朝时攻占平壤、野津道贯亦于季清甲午攻占平壤,他们没有下雪太冷、山路难走或是用不用奇袭的问题),总之就是唐军交战不力。

 

  用兵之法:「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更需「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一切都要依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应对。

 

  奇正之变,因应不同的情势而有不同的结局。

  对高丽用兵的结论:

  一、奇袭用计:隋、唐数次用兵。

  二、正兵直攻:日本二次跨海登陆。

  结果:后者用正兵二度占领平壤(注),奇兵则从未成功。(注:平壤:高丽首都)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顶一个,好久不见
家园 关于日本用兵朝鲜的问题

朝鲜南部平坦,北部多山。日本是由南向北比唐军由北向南容易的多。另外隋唐时的高句丽大部分在现在的辽东。奇袭意味着纵贯敌人的大部分国土,成败难以预料。

家园 奇袭当然是以冒险取得最大的胜利

在朝鲜山中大迂回一旦失利或被阻击全军覆没机会也大。山脊之战是最早的战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