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们的领袖,我们的军队 -- 晨枫
高空能力也不行,在山里还是有问题。解放军用遥控飞机是一个意思,但也是到第二天才飞进去的。最关键的第一天条件实在太差。地震和气象的关系要请大牛们分析了,为什么地震总是伴随着大雨?不过想象起来,地下释放出那么多能量,大气中总也会有所反映,就是不知道怎么联系起来。
JY/叫兽就是一摊牛S,竟然还个个自我感觉牛B
还是资金问题,这次惨痛的教训一定能引起政府的重视。
我看到距汶川半公里的阿坝师专没有一所校舍倒塌,当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按校长的说法:人员基本没有伤亡。
从救灾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倒塌的房屋(包括学校)基本上都是混凝土预制楼板,砖墙承重的,说明不是新建的。
这些学校有多“新”呢?30年?对于抗震来说,3年和30年没有太大的分别,都不应该倒。既然是混凝土预制楼板、砖墙承重的结构,那就是有一定规范的建筑,因为预制板是按照规范制造的。老的纯砖房就没有什么规范了,老乡们自己砌的,凭经验,地震中的表现就听天由命了。
可惜现在国家只在内蒙保留了一支文物型的骑兵部队,主要任务是给影视剧跑龙套。
看着这次抗震救灾中关于道路不通的报道,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起自己90年代初去九寨沟那边二道海子的经历,那时二道海子还不通公路,交通就靠藏民向导牵几匹川马,带着帐篷、干粮,和我们一起行进。途中也是一样的泥石流、塌方不断,但都能化险为夷,藏胞向导告诉我们,好的川马是有灵性的,能嗅到沿途的危险信息,关键时候能帮助主人脱险。后来去九寨沟的一路上,因为塌方堵路,我们乘坐的汽车和别的车一起在塌方路段堵成一串,而藏胞老乡赶的驮马队,有惊无险的就在我们眼皮地下翻过毁坏路段去了,一点儿都不耽误,当时我记得自己还羡慕的要死。
川马的个头不高,但能负重,肯耐劳,不挑食、熟悉地形、越野能力和生命力都极其顽强。不要说有点小路,就是没有路川马也能趟一条道出来。川边的藏区,至少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川马还是藏民大批饲养的牲口之一,分布极其普遍,更不要说牦牛了,骑摩托的那是极少数。
我一直很纳闷这次地震灾后,政府为何不迅速向藏区人民征调大批川马队和牦牛队,用于打通隔绝地区的交通,并向灾区运输救灾物资?这个时候的路况,汽车和大型机械是指望不上的,靠解放军战士徒步冲进灾区,又怎能苛求他们用一双肉手从废墟中掏出受灾群众来?如果当场能有几头牦牛和川马,背上套子一拉,那还不以一当十?难道这些年的现代化发展,已经使川边的藏胞都不骑马改骑摩托了么?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现代,一些古老的兵种依然有他们不可替代的价值,全国各大军区中,成都军区的地形是最恶劣最不可预料的一个,在这个打仗就打丛林战、山地战的军区内,组建一支传统的骑兵或者牛马运输队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再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在成都军区的恶劣地理条件下,能起的作用有的时候是很有限的。
骡马还要喂草料,余震也可能使骡马受惊,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那上面藏胞的牛马成群成群的,调过来应该不费太多时间吧?直到现在,受灾各地区的道路都还没完全打通,雨天道路泥泞,车队受阻,正是牛马队大显身手的时候。
至于说受惊之说,藏区的牛马队就是在这种塌方、泥石流家常便饭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只要有一匹好的头马和经验丰富的藏族赶马人配合,再险的路段我相信也能突过去。
中印战争的时候,解放军的后勤就是靠藏胞赶着牦牛队撑下来的,川边的地形和中印边界的地形,是很相似的。
大型运输机可以从外往内运设备,兄台说的拍照片,灾情评估,空投小型器材等等直升机就可以完成了,况且如果天气情况比较糟糕的话无论是直升机还是小飞机用处都不大了。
现在想到的可能要用上小飞机的情形,不过严格说不是兄台说的那种超轻型飞机:震后过了五天了,毕竟死亡人数比较多,前几天下雨这几天又暴晒,死者尸体的处理尤其是掩埋尸体的处理难度很大,如果高温天气不得到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引发疫情,现在看喷洒的方式还是人工为主,工作量有限。如果这时候用农用飞机喷洒消毒药剂,然后重点灾区再采用人工方式,效率应该会高很多。
作为防灾中心还是不够的。
在汶川的阿坝师专,楼房没倒一座,但都成了危房。
下次离草原有一段距离怎么办呢?平日没有地震的时候拿这些骡马干什么用呢?养兵千日还要有用兵一时呢,这样的大地震在同一地区可能几百年、上千年一遇,效费比有点成问题啊。
川边的藏胞淳朴,这种情况下,政府紧急动员,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的。
不一定来得及。关键是地震后前72小时是最关键的,这之后不靠骡马也有别的办法运送物资,但在前72甚至24小时内,能调集多少骡马呢?
直升机吊运有可能,但也要求天气状况比较好,吊运时对稳定性比直接飞要求高得多,否则连直升机也会掉下来。
还有,那种傍山险路,找个吊运降落的地方也不容易。
恐怕不能等汽车了,天气预报又说18号过后又有降雨,那么直升飞机又指望不上了,这个时候有一些骡马运输总是有利于救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