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游记+贴图】朝鲜旅游见闻录(1) -- 裙裾飘飘
一是市民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整齐
二是学生对于逃课的态度,还有他们的文盲率之低.
相比之下不得不令人感叹:人多管理起来就是麻烦呀!
看完感觉挺意外。
师傅这段时间跑哪里云游去了?
就是上面多次提到的那篇文章。开朝鲜游记先河,曾经颇为轰动。本来想转,一查,宁子已经转过了,见下面。上面的那篇文章胜在有图,但文笔比这篇差远了。看完了,对朝鲜的感觉又会不同。作者是某女性杂志的编辑。很会煽情,很会吊胃口,也很会掺水。
朝鲜的铁路好象是窄轨,走起来特别摇晃,在餐车吃饭时真担心汤会撒出来。而且就像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火车经常莫名其妙的挺下来,所以晚点是很正常的。
去朝鲜一定要多带小东西,比如口香糖、丝袜等等诸如此类的,比给小费强。
到平壤一定要去玉流馆吃正宗的朝鲜冷面。不过对于习惯了内地味道的朋友来说,可能会受不了。
在朝鲜会全程有人“陪同”。陪同人员有两个,而且完全不同,一种是标准的朝鲜人,黑瘦黑瘦的。另一种就是在中国学习过的,人比较白,而且显然容易沟通。我们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人,他的叔叔类的亲戚是个省长级的官员。他在中国学习了四年,后来还开了个公司。此人明显好说,一来二去就混熟了,一天晚上他偷偷来到我们房间,先拧大电视音量,然后掏出几个东西,说是熊胆,问我们能不能帮他运到国内,我等一介草民,当然无此能力,不过聊得到开心。他说跟我们的那个“朝鲜型”的导游就是个特工。
在朝鲜照相要小心。要不偷偷的照,要不问清楚。我们的一个团员就因为在火车上照相被发现,差点把相机没收。
朝鲜工业落后,但是附带的好处就是环境特别好。尤其平壤,据说人均绿化面积世界领先(大概是五平方米吧)。在平壤见到的随地吐痰的人除了中国人就是“中国化”的导游。朝鲜人好象传统上喝生水,当然背景是没有污染,记得金日成故居里有一个井,旁边有塑料杯,谁都可以自己打一桶水然后用杯子舀着喝,本人也试了一把,真是清凉可口呀,要知道这可是市中心呀。不过饭店里有专门给中国人预备的暖瓶。
羊角岛饭店的电梯没那么难坐。顶层是一个旋转餐厅,上去后服务员一看你不是吃饭的,马上会把你领到通往天台的楼梯处,领你上去。看来去的人不少。
民警舍身救小孩的事情每遇到,不过排队上车是真的(耳濡目染,害的我回来后很久不习惯经常被民工“排斥”。)
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朝鲜阅兵的镜头煞是威武,然而那条马路其实并不宽。平壤的路总的来说不宽,也没有隔离蹲之类的东西,但是决没有人横穿马路,尽量走地下通道。如果是走人行道,汽车会停下来让人先过(又是耳濡目染,害的本人回国后差点送命)。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朝鲜很少有塑料袋,买东西基本用纸包。当然可能是工业落后,但是明显有利于环保。
朝鲜的东西式样不多,但是决没有假货,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比如说,大家看到了朝鲜市民排队等公共汽车的整齐规矩?那原因是什么呢?想当然地认为是他们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不一定是对。也许是强迫的呢,比如,谁不排队,就拉到监狱蹲两天。那不得人人都排队么。所以到底为什么排队等车,需要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排队等车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说到市容,正面评价就是安静,整洁,负面评价就是萧条、死寂,除了交警mm还有一点点生气。
难道你以为平壤是个村不成?看见几栋高楼也用不着意外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我们昨天的优点却少了很多我们昨天的缺点。
这个社会不仅完全不会崩溃, 还有逐渐开放改良的潜能啊。 这样一个小国, 改变起来是会很快的。
就一趟朝鲜差点儿搞出廊桥遗梦来。
最喜欢下面这个
下面是包装纸
外包装
买的书
已经很久了,记忆有些模糊。待我整理一下。
问几个问题吧,也能钩起记忆深处的图象。
1.你是否有机会接触到朝鲜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如何?《朝鲜旅游见闻录(1)》其实不是旅游,说是参观更合适。想当初,大寨还接待全世界成千上万朝圣者呢
2.朝鲜商店的货品如何?有多少中国货?
3.去了金刚山了吗?就说风景极好,不知为何不对中国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