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边干边想:从制造业谈开去 -- 凌霄
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负责的任务就建模和优化。
科学家建立模型可以approximate观察到的现象。
工程师就是为了某个目标做优化,有模型可以加速优化,没有模型也可以试错。
不过科学家和工程师观察的不一定是同一个过程哦……很多工程师关心的问题不入科学家的法眼(如高纯度精馏时的物性),很多科学家振奋的事情工程师不屑一顾(如弦理论)……
一般来说,在现代美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工程师基本上是书呆子、怪物的代名词。这种看法也渗透到文化当中,基本上好莱坞电影里是看不到形象高大英俊性格人见人爱的工程师的。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份工作”而已,跟其他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之类相比差的太远。不但如此,工程师所要受的教育训练一点也不比其他专业少,但薪酬和在公司里的受重视程度实在不成比例。有人宣称在MBA心目中工程师都是无意识的干活生物,话虽然偏激,但多少反应点现实。
我在念书的时候,念工程的本科还有不少美国人,等到了研究生就没多少了,念到工科博士的美国人几乎就没几个……专业杂志上几乎隔几期就要讨论一番美国工程师教育不足的问题,但吵来吵去也没见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我的感觉,一个国家尽可以去玩虚拟经济,但总是要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后盾的。玩到哪天忘了本,就是栽跟头的时候。
激动啊,能和胡大那什么什么所见略同,看来愚者千虑,果然必有一得,古之人诚不余欺也!
晨大原来也是工程师阿,大心!
晨大的意思,我琢磨着其实咱们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发现解的过程就是运用规律的过程,当然这个规律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未知的话,大概就是您讲的所谓“工程启迪科学”。而让这个解更可靠的过程,就是消除干扰,使之稳定的意思,一得之愚,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楼上克隆兄的讲法也是一样,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
总之一句话,人们对工程师的传统理解已经过时了,其实工程师职能的深入在西方很早就开始了,可能是从上世纪初开始,而中国即便到改革开放后对工程师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层次上。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直接导致了目前社会一方面极度缺乏工程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每年还有大量的工程师转行。所以,观念一定要变
我念书那会认识的非理工科专业老美就是这么看的。在行业的杂志上讨论工程师社会形象问题时老美工程师们的看法也相当一致。记得还有人对我说:“我还是很欣赏工程师的……”
他好像是个很nb的工程师啊
社会中人的欲望程度
西部有位人大老先生,称之为幸福感参数
其实工程师最厉害的武器不是牛顿定律或者微积分,而是……各种经验公式和保险系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大的差别在于,科学家尽力把不可控制的因子分离出去,直到理想情况出现,然后分析、推理。工程师把所有可能的因子统统考虑进去,然后怕遗漏什么,再加保险系数,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米开朗琪罗在造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的时候,没有科学的计算,只有根据前人的经验,再增加厚度,最后鼓座的地方达到一米厚。即使现在科学发达了,工程设计中依然大量使用经验公式,并按设计规范加一定的保险系数。不说别的,做番茄酱的设备要计算管道和泵机,就没有可靠的理论计算。在软件设计的时候,如果一次执行不能确保触发,检查一遍,没有触发就再来一次。理论上不找出触发失败的原因就可能永远循环下去,实际上触发失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反复触发失败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或许这才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根本差异:工程师追求极小概率的失败,而科学家追求确定性的正确。
工程师仍然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科学家追求更多是上上层建筑
还会有人说诗人、哲学家才是脑力劳动,科学家、画家、音乐家都是体力劳动呢……
要不工程师们怎么爱看star trek呢,里面的工程师可是英雄
不过那个公式有点问题,生产力到底指的是总量,还是人均?
很明显,你的增加人力可以增加效率的说法,指的是总量。如果从人均的角度来看,那就分母中需要再加上人口,那么你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从社会生产具体过程看,增加劳动力以增加输出的方式,人们叫他扩大规模。而在不增加劳动力甚至是减少劳动力的情况下,增加输出才是科技进步、技术改造。
从马克思的定义来看,能够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更象是指人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