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边干边想:从制造业谈开去 -- 凌霄

共:💬165 🌺34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但韦伯笔下的金融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家园 实体经济的中心=价值的创造; 金融关心的是: d(价值)/dt

价值是由实体经济产生的.

金融交易的中心是风险, 或者说交易的中心是价值的变化.

无论马克思主义或者是现代西方经济学, 对金融研究很少;

西方现代金融学的路子有些借鉴统计物理学, 很多皮毛上的东西, 抓到一些表面上的统计规律

家园 金融靠信息评估风险,或者评估价值的变化

理性,感性, 资金量的大小, 交易长短线, 等等, 都影响评估的结果, 或者价格;

感性=肾上腺激素

家园 由于市场经济天然的不确定性, d(价值)/dt NE 0

所以要靠金融市场天天评估d(价值)/dt ;

评估的办法当然也是市场经济的办法, 大规模大量的经济理性人, 通过看不见的手, 进行金融交易;

但由于金融垄断资本的一定程度上的存在, 金融市场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市场;

另外, 如利率(钱的价值变化) 的市场, 国家作用也很大

家园 就你说的日用化工来说

情况也不一定是像你说的那样。民营企业凭什么在地方政府那里打赢PG?凭搞关系腐败网络,还是带动地方经济增加GDP和就业?

没看出来民营资本怎么就能搞定PG,其实事实正是PG吃了一家又一家民企。

家园 显然是我们“活错了”,花!
家园 从工程经验出发:任何事物的动力是一回事,效果又是另一回事

你说的好象都是金融的动力

如果从生产率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金融的效果

而人们的研究科技的目的,就是创新一种方法、体制或者机械,将动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转化成有效的结果。

家园 海纳兄受我一拜

金融者 笼头耳

家园 所以你的言论才很有欺骗性。

在中国权力很重要,靠权力发财比靠技术发财容易这一点谁也没有否认啊。可你敢说在美国权力就不重要了吗,在美国靠权力发财比靠技术发财也容易的多,这也是事实。你不能因为在美国靠技术发财比中国容易就认定中国民企没办法走技术道路。

用若干中国存在的问题通过不知所云的逻辑推断出一个充满欺骗性的论断,这是你的老招数了,似乎还颇能骗一些人,大概连你自己都给骗了。

就中国技术道路这个问题,你说的权力重要没错,但就此得出中国完全没机会发展技术道路就是乱扯了,有点正常逻辑的都能看出你在忽悠人,用不着分什么阶级,是个人就知道把问题无限夸大了说那叫危言耸听。

至于马甲问题,哈哈,批评你这样的观点完全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我本也不是河里的大牛,名声问题根本扯不上,只是最近重温大时代,突然发觉,这丁蟹的为人逻辑跟你老兄还真是象,所以这个马甲是专为你准备的,不喜欢就直接屏蔽掉,但你永远阻挡不了我批评你错误言论的声音,当然,你有正确的看法咱也是会坚决肯定的,我可不喜欢丁蟹的逻辑。

家园 所以我说权力不是唯一。

pg成功在于市场推广和产品细分,归根结底还是技术活。

至于民企凭什么在政府打赢pg,其实你看看房地产就知道了,这种有暴利的行业如果能钻空子的话,官员的亲戚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但有些时候,权力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承认中国的这些问题,但我绝对不同意中国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完全不能走技术道路的程度

家园 【原创】连瓮安我也骗了,我没那么大的本事。

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些人,或者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所以,我是不自信我能骗人的。

一个人能被欺骗,是因为他愿意被欺骗。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人都精明得很,可能暂时或者利欲熏心、或者因为恐惧而被欺骗。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瓮安一个小女生自尽惹出那么大乱子来,为什么?连瓮安我也骗了,我没那么大的本事。

阶级矛盾怎么来的?中国有没有阶级矛盾?我在忽悠人?经过这么多政治斗争,中国人精明得很,忽悠得起来吗?真的起来了,为什么起来?还不是利益长期受到侵犯,忍无可忍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侵犯多数人的利益,把他们当猪狗羊。他们心里没数?平时敢怒不敢言而已,一旦有火星就发泄出来。

所谓“用若干中国存在的问题通过不知所云的逻辑推断出一个充满欺骗性的论断,这是你的老招数了。”没读过资本论,没读过毛选吧。所以,你觉得不知所云。

中国这几年倒下去的贪官,十有八九与房地产有关。陈良宇、李宝金、宋平顺,还有青岛那个叫什么来着,房地产这块蛋糕有多大?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山西的有时与煤窑有关。放心,下一步还会倒一片与金融有关的。王益是开始,后面还有一串。

中国的房地产贵,房产官员倒一批;金融大跃进,金融官员倒一批。这事情怎么巧呢?

奇怪啊,奇怪。

其实,中国人都明白,腐败和暴利在中国是孪生兄弟。南北去做官,为的是吃穿。没有暴利,为什么要削尖脑袋往上钻?

什么是腐败?获得好处,与人办事。什么好处,光是性贿赂吗?身子骨受得了吗?

现在需要的是钱。没钱上不去,仕途难行钱作马。上去了,有权就有钱。找几个做生意的哥们,房子、车子、二奶、孩子留洋,子孙多少代都幸福。这些哥们的钱从哪里来?他能下金蛋啊?还不是从社会大众身上来?

总理去广东教育大家,你们要坚持,要努力。这话怎么不对中石油说呢?拿着补贴,享受着垄断的利润,还搞油荒玩。

工人干了若干年,中年下来了。为了国家能更好的发展,下来就下来吧。可是国家发展了,他们生活更艰难了,他能开心呢?

农民弄不到柴油,能不骂娘吗?辛苦一年挣不了两个钱。一亩地的收成,不够领导们吃一顿饭的钱。他有机会能不想发泄吗?

个体民营搞个店铺要和公安搞好关系。否则流氓滋事的时候,就要吃亏。问题是税金里面已经包含了公安的工资啊。公安保平安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怎么成了非分的要求了?生意越来越难做,房租越来越贵,他能没有怨气吗?

禁了《苹果》,大家就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了?税收涨,房子涨,物价涨,工资不涨。看病难,就业难,求学难,失业不难。老百姓都是傻子?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再好,身边的事情怎么对不上号呢?

以智术挟天下,殊不知天下无愚人。

侵犯老百姓利益的人不是看不到,装傻而已。反正孩子已经出去了,有什么事情自己也移民。何况,自己不做,别人也在做。

不用阶级分析?阶级分析解释中国目前的问题很适合。没读过资本论,没读过毛选吧,读读吧。

蒋中正当年也是想推行三民主义,做一番事情的。但是,执政以后腐败了,堕落了,把三民主义束之高阁,忙着以权谋私了。为什么当年的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共产党是为多数人的利益而战,反动派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共产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所以共产党永远杀不光,兵员、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反动派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财政赤字源源不断,所以反动派的敌人越杀越多。结果,反动派被推翻了。

殷鉴不远啊。

为什么我的观点越来越流行?你自己问问自己吧。

不是老百姓容易上当,是老百姓对自己的利益看得很清楚。

家园 只看事情符合你预期的一面是没有意义的。

社会矛盾什么时候都存在,美国的黑人也会上街抗议,或者干脆拿枪杀人越货。这不代表美国会因为黑人甚至民族的问题而崩溃,在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里面,社会问题达到能造成崩溃的短期之内还不存在,这是一个全球化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才是能够造成某些国家崩溃的根源。

上海杀警察,贵州问题,云南问题,这些你可以单独的看作社会矛盾的爆发,但如果结合上海和昆明的公交车事件,你的这些看法就有点肤浅了。矛盾始终存在,今年却特别热闹,你看到的只是社会矛盾的表面,却没有去想想国与国之间竞争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就好像8x8事件,你可以说导火线是对政府的不满,但把问题闹到一个国家接近崩溃的程度,更深层的原因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如果你只看到中国那时候的矛盾却没看到世界上那时候的潮流,只能说你是喜欢自欺欺人的。

至于你自称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流行,哈哈,别逗我了,你这种论调早若干年就流行了无数次了,至于你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到确实有些人希望是越来越流行的,不是那些正在苦难中的百姓,而是那些希望中国绝大多数人永远处于苦难中的那些人。

家园 蒋中正到了台湾都没明白自己为什么丢了大陆

不是共军太狡猾,是自己太贪婪。

可惜啊。

家园 所以共军不会犯他那种低级错误
家园 其三,多快好省提高生产力 (上)

其三,多快好省提高生产力 (上)

每八小时工作日给五元工资,是我们所采取的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步骤之一。

----------亨利 福特

诚如晨枫大大所言:“工程师把所有可能的因子统统考虑进去,然后怕遗漏什么,再加保险系数,确保万无一失。”理论总是完美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咱工程师自打出现那天起,就是撸起袖子的实干家。现实的纷繁复杂,阻挡不了我们对实现完美理论的向往。1886年,本茨的第一辆汽车仅仅行驶了190公里。1908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仅仅在76米的高度带着一个乘员飞行了一个多小时。时至今日,工程师们仍然努力提高着内燃机那不到50%的效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之时,古典工程师时代过去了,现代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化生产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提升也走到了一个瓶颈。现在大家都会玩这招了,不就是个机器么。连个大清朝都知道西学为用了。

这个时代,是汽车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自从德国人Benz发明出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后,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都相继造出了各个国家第一辆汽车。1900年至1907年间,世界汽车产量由7000辆增至8.4万辆。而在当时的新大陆,人们对汽车工业的热情丝毫不亚于90年后他们的子孙对于IT业的热情。1900到1908年间美国成立了501家汽车制造公司。亨利福特的福特汽车公司在其中并不起眼。尽管他技术高超---赛车界名人,实力雄厚---掌控了公司大部分的股份,但也只不过是当时乱纷纷的汽车业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统计数字而已。他唯一与别人不同的是,这个农民之子一门心思想造的,是一辆轻便,牢固,价廉,人人都买的起,人人都会买的汽车。Mission Impossible,isn’t it?是的,当时大部分人都这么想。由于意见不合,福特已经甩掉了他的前两个投资人,金融家墨菲和煤炭大亨马尔科姆森。这个偏执狂在隐忍的2年,直到1908年,留名青史的福特T型车终于上市了。T型车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福特的理想,这辆只卖850美元的汽车,在性能上完全不落后于它的2,3千美元的竞争对手,最高时速高达45mph,三点式悬挂和高底盘让T型车能在崎岖山路上行驶。更重要的,这辆车结构异常简洁,一位在工具箱里配备了螺丝刀、钳子、扳手和电线的司机能在汽车抛锚时都能排除大多数故障,让车子重新跑动起来。这样一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车,谁不想弄一辆呢?于是福特碰上了他“平民车”理想的最大挑战-----产能。

尽管自1908年T型车上市之后,福特公司兴建了很多新工厂,1909年的产量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10600量----而1908年的产量仅为6400量。但订单仍然像雪片一样飞来。迫不得已,1909年5月,福特公司宣告:“我们在8月1日以前无法进一步接受任何车型的订单了。”面对着人民群众对T型车的紧迫狂热需求和落后的产能之间的矛盾,福特先生祭出了他的终极法宝----流水线!

---咳,那位扔西红柿的先生,你有什么问题么?

---福特不是一个企业家么?

---没错,亨利福特先生的确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但当时福特工厂所有员工对公司顶层明确的责任分工都心中有数:福特分管工程技术和生产制造,而分管所有业务经营事宜的则是福特驱逐首要投资人马尔科姆森战役中的同盟军库森斯。不仅工人们发现“福特对机械活十分了解”。当时负责产品开发的骨干工程师万德西也认为:“福特先生在实验室里什么都管,不论是木板上的图纸还是车间里的其他什么东西都一样。他亲自监督零件加工过程,总是把他的设计想法一点点地对设计师解释明白,我相信这些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相对应的,他在财政事务、订单汇票、款项支付和销售经营等方面几乎什么都没做。所以说,现在的福特先生和他若干年前从爱迪生的公司里辞职出来前一样,扮演的仍然是个总工程师的角色。好了,那么那位扔臭鸡蛋的先生,你有什么问题呢?

---流水线其实源自是管理学家泰勒的思想。

---没错,流水线的确是这位管理学家的理念,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被后世尊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先生其实是一位工程师。1874年,22岁的泰勒加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并一路从机械工提升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总工程师。终其一生,泰勒都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会员,并于1906年当选为该协会的主席。他发起了著名的钢铁切削实验,并成功地从中发现了当代工业基石之一-----高速钢。毫无疑问,这位泰勒先生是一名工程师:)很有趣,不是么?其实,翻出长长的管理学家名单,我们是不难发现几个工程师的。甘特图之父:亨利.劳伦斯.甘特;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亨利.法约尔等等等等。这些工程师出身的管理学家们几乎都集合在了“科学管理”这面大旗下,和泰勒一起,他们开创了管理学的工程师学派:P

「亨利.福特说:“要有流水线”,于是就有了流水线。」很多传奇故事都有这种地摊文学式的描述。很多穿越故事中的现代化传教士也是这么布道的。但是,很显然,福特不是上帝,而当时的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流水线在福特工厂的首次运用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关于装配线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互矛盾,连福特自己的说法都变来变去,有一回说在芝加哥曾看到屠宰场的工人用顶置推车一步步地处理牛肉,因而产生了灵感,有 一回又说灵感来自一家钟表厂,当时看到装配工从一条移动的传送带上取下部件来完成自己负责的活儿。其他人也各有说法,由于这种技术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公司的技术人员们蜂拥而上争抢头功。威廉.克兰恩是高地园工厂发动机装配车间的工长,坚持说他是看了工厂铸造部运送沙子的传送带以后得到了启发, 心想也能把类似的方法用在发动机装配工序上。查尔斯.索伦森多年后写过一部回忆录,坚持说早在1908年公司还设在彼开特大道产区时,他和几个下属 就已经计划着把零部件按顺序在车间地板上分组摆放,再将安上轮子的汽车底盘用绳子拉上,在一组组的零部件边上停下完成该组的装配。“我们花了几星期时间尽 可能地完善这种程序,”索伦森写道,“然后把这个计划先放在了一边,随时准备派上用场。”

其次,流水线的应用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工长克兰恩把流水装配线引进了T型车发动机生产车间,于1913年建立了一个传送带系统,让一只气缸体传送过几个工人,让他们安上不同零件,如曲柄、轴承 等。汽缸主件自然是相当沉重,用一根三英尺长的金属棒把曲柄翻转过来。第一天装配线一切都好,但是第二天出了事故。克兰恩说道:

  有一个工人忘了把汽缸体夹紧,当他用三英尺长的撬棒翻转曲柄时,整个汽缸体从工作台上掉下来砸在腿上。他被送到了医院,人们发现他的腿在膝盖以上骨折了。

  我们继续工作,下午四点钟詹姆斯.库森斯先生过来查看,他对我说,“如果你今后还要断手断脚的话,不如把这个东西关掉算了。”

  克兰恩向P.E.马丁和查尔斯.索伦森求教,他们让他装上安全防护措施后再试试看,工长如此照办,装配线继续运行了几个星期一切顺利,和其他生产部门一样,发动机产量大幅度上升。

但是,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福特的流水线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如制造业大多数革新一样,流水线是集中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多方交流,大量实验,不断改进的产物。即便是在公认的福特全面应用流水线生产的1913年之后,福特工厂的工程师们仍然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工程师的思路总是一致的,第一批意识到流水线的意义的人果然还是工程师。

1914年初,两位机械技术专家访问了高地园工厂,对福特新的流水装配系统进行了首次专业性评价。两位专家是贺拉斯.L.阿诺德和费伊.利奥内.弗洛特,二者都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对技术专题著述甚多。他们在高地园区花了几星期时间仔细研究了流水线生产,而后在《工程杂志》上发表了一系 列文章,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俩把文章合集出版,成为一部名为《福特的方法与福特的车间》的专著,详尽描写了整个高地园工厂的生产情况,对福特革命性的技术改造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工程杂志》的主编查尔斯.B.葛因斯为专著写了绪言,有力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福特在经济、工业和技术方面都非常 成功,全美轰动,举世震惊。福特实现了绝对难以置信的产量增长,不到十年时间产量就提高了100倍左右。

让我们记住流水线这种生产工艺的应用。因为,流水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代工业淘汰了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用受过简单培训的产业工人代替了父子相传的传统手艺人,让这个世界正式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生产模式应用过程中,工程师始终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量产化的工程师集团军第一次发挥出了他们巨大的能量。他们有着一样的目标:大规模生产;面对着同样的干扰:个体的巨大差异(能够独立装配出一台汽车的手艺人是稀缺的),手握着制式的武器:标准化的工程方法。从此以后,工程师再也不是单独作战的精英部队了,他们被组织起来了。从此,剥削工人,不在是提高生产力的唯一手段了!

壮哉,福特!壮哉,工程师!

现在是幕间休息,喝水,上小电影,嘿嘿。

[flash]http://www.youtube.com/v/_jW8hSjHh94[/flash]

*文中节选引自史蒂芬•沃兹的《他的生意和生活》

(*)福特T型车年产量

1910年 20,700辆

1911年 53,500辆

1912年 82,400辆

1913年 189,000辆

1916年 585,000辆

1921年 1,000,000辆

1923年 2,000,000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