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上海有约-当乡巴佬到了大上海 -- 静然如此
试想上海人到成都旅游在你开的饭馆里吃水煮鱼,作为老板的你会不会感叹上海人都没有吃过真正的水煮鱼?作为食客的上海人会不会感到有地域歧视?
试想总有旅游的上海人到你的水煮鱼饭馆里坐下,把菜单翻来翻去,然后不停地评论太辣了受不了,然后离去。你还会每次热情的迎接,介绍特色菜品吗?
作为在上海20多年的外地人,可以负责任地说上海是中国最公平的城市,也是最适合外地人发展的城市。
把自己遭受的不公、困苦的怨气,撒在境遇可能还不如自己的外地人(他/她所能遇见的“外地人”)身上,是最简便的方式
上层阶级的人,哪里会排外!如果自己不是外地人的话,往上数三代,肯定也是外地来的
那些小品里的上海人太不堪了。
谢谢楼上的一句公道话。现如今,会说上海话的本地小朋友越来越少,老一代的曲艺家们也陆续谢世了,上海的本地文化特色消亡怕是指日可待了。不独上海,上海周边地区也如此,曾经繁盛的江南文化也日薄西山了。
可你到了东北会发现东北人一样歧视外地人,包括四川人。其实何止是东北呢,就是四川人自己也歧视四川人,比如重庆人歧视成都人,成都人歧视重庆人。
上海对外来人材的态度其实是很不错的,不过前提是你得是个人才,可以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上海企业对你的包容度绝对不会比你的家乡差。前不久因为高房价,很多外地人逃离上海,回家乡发展,结果呢?当地的机会都是被有社会资源的人把持着,家乡更本容不下他们,于是这些人又跑回上海发展了。
49年后全国大量精英涌入,老北京基本都属于底层人士,所以老一辈训人言行不够标准有时会说“别跟小市民似的”。
至于清朝的精英,那个时候都流行告老还乡,除非你是旗人。
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
城里的看不上农村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上海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某些地方更加明显。唯一就是时不时的能听到外地人、小次老、刚度、13点等
呵呵,其实在北京的土著应该总体还真没有外地人混的好。
如果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定居在北京的人,都还过得不错。中下层土著肯定心里不平衡。抱怨就让他们抱怨吧,不抱怨这也要抱怨那,也总得给底层留个发泄口啊。
本身中国人对一线城市有憧憬。北京确实比较拥挤了,交通压力,资源压力,空间压力是不用说的。其实如果我们在一个城市不适应了,去另外一个城市也很好。可是如果让一个北京人去上海,深圳等城市工作,他还能接受,如果让他去潍坊这样的城市他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去其他城市定居就更难接受了。
感觉在欧美,城市间的迁徙比较常见,也没有非得向着纽约伦敦法兰克福迁。从大城市去一个二线、三线城市也很普遍。
大中城市商业气氛都相当浓厚,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大品牌在大城市都可以碰到,比如各种奢侈品牌,各种衣服的大众品牌,电子产品,大超市什么的,基本所有大城市都有,而且都是一样的货品跟服务。
比如我到了法国某地,看到一个fnac,我就知道进去会有电脑区电视区游戏机区书籍区影碟区等等等等,里面有啥货什么价格基本都是透明的,巴黎的fnac和蒙彼利埃的fnac没啥差别。就像我们进了麦当劳就知道汉堡包有哪些种类一样(印度除外)。
======================================
但是国内不一样,比如上海大型超市有家乐福易初莲花全家超市等等等等还有一堆711,但是换到武汉就不是一个系统了,换到我家的那个小地方就更不是一个东西了。
有一次我在我家逛一个新建的大型商场的时候看到那些标价基本可以说是胡搞的东西的时候(没见过的牌子居多,当然有些牌子也不错,但是很多韩国美国牌子我在法国很少见到)就总是情不自禁自言自语说:这个价我在巴黎都够买件阿玛尼了
在国内,换个城市,走七八百千把公里,在欧洲就够换个国家了,完全就不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的事情了。
在国内,尤其是从大城市换到中小城市,就要接受当地的很多价值观,爱好的不同。
而在欧洲(比如法国),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只要没出国,日常生活碰到的器物的部分是没有很大差别的。
========================================
巴黎是一只怪兽,跟北京上海一样,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上升机会的同时,也同时吞噬了年轻人的青春激情等等等等。法国的年轻人(30岁左右)逃离巴黎的主题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
主题乱,没有中心思想,楼主跟大家都包涵包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