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本朝之事,我不想过多讨论,因为自身利害相关,很难保证客观性,望谅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四 山雨欲来风满楼)

刘裕在平叛孙恩之乱中立下了战功,成为政坛的新星,但是他目前还只是北府军的一员勇将,先别说他上头还有刘牢之,桓玄,司马元显一干人,便是北府军中,刘敬宣作为刘牢之之子,其地位也不亚于他,何况还有一干老将呢。假如按正常的情况发展下去,他的地位很可能就象日后他麾下的王镇恶,檀道济等人,作为一员名将而终老吧。然而,此时的东晋政坛风云突变,这一变化将彻底的改变他的人生。

带来这巨变的便是当年北伐名将桓温之子桓玄。因为桓温屡次挑衅朝廷,有篡位之心,朝廷对他的儿子也颇为忌惮,一直不予以重用,二十三岁时才拜为太子洗马,而且确实正如朝廷所料,桓玄确实极居野心,在任义兴太守之时,他一日登高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然后弃官而去,之后他依靠桓家多年积累的实力,在藩镇与中央的对抗,藩镇之间的火并中,借口平叛孙恩之乱,这几次事件中他逐渐壮大,等到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他已经成为东晋第一强镇,其实力已经隐然驾凌于朝廷之上。这必然引起朝廷猜疑,朝中主事的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不甘坐以待毙的桓玄反之讨伐司马元显。因为朝廷中司马元显畏战,能与桓玄对抗的实际上只有北府军,这样刘牢之的态度成了关键。

后世称刘牢之为一人三反,这第一反便是指他当年反上司王恭投靠司马元显,那一反使得刘牢之由北府军一将而成为北府军统领。而这第二反便是指他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

刘牢之此人,虽然确实为一名将,但是在政治斗争中确实是个庸手,古代人讲究信誉,甚恨朝秦暮楚的翻覆之人,所有事讲究一个名义,当年刘牢之的第一反,已经使得北府军诸将多有不满,不过毕竟王恭冒犯中央在先,刘牢之可称得上师出有名,但是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实在太没道理了。

据说刘牢之是考虑到不一定能战胜桓玄,即便战胜了由于其功劳过大也要受司马元显所压制,才投靠桓玄,而且他还设想假如先利用桓玄杀司马元显,再讨伐桓玄,成就最大的功劳。但是这几乎是不现实的。

能不能战胜桓玄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战死沙场也比他之后的自杀好些,我们来看他认为受司马元显的压制。其实这这情况自他当初一反王恭便以决定了,本来最好的办法便是支持王恭入朝主政,再按照协议他自己接任王恭北府之权。这没有招惹反名,也能得到现在的位置,但是他既然选择了反王恭,便只能一直支持司马元显了,除非司马元显动刀子到自己身上,那求自保反之还过得去。而且一旦平定桓玄之乱,北府军和刘牢之已经称雄天下,还需要担心面对桓玄还畏缩不敢前的司马元显吗?

而支持桓玄,又有何用?支持桓玄,桓玄执掌朝政,最多也就是给予刘牢之目前的地位,何况更大的可能性是杀之。(司马元显畏惧你功劳大,桓玄就不畏惧吗?)何况你支持桓玄藩镇挑战中央这和你当年杀王恭的借口完全相背,这实在太过分了些。

至于指望借刀杀人,那更不可行,借刀杀人,那是要借的巧,民国初年,段琪瑞借张勋驱逐黎元洪,然后自己驱逐张勋,请张勋来是黎元洪动的嘴,没段琪瑞的事,段琪瑞是再造共和的英雄,那才叫真正的借刀杀人。象刘牢之这样请桓玄进来的是你,再要自己把桓玄赶出去,这假如也算借刀杀人,那可是侮辱了这个计策。

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刘裕,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刘牢之之子刘敬宣都劝过他,(之前杀王恭刘敬宣还是支持的。)但是他鬼迷心窍就是不听,也许当年杀王恭之时他已经昏头了吧。

刘牢之不久向桓玄请降,桓玄入主建康,斩司马元显,掌握了大权,很快便下令削刘牢之兵权,此时刘牢之便想三反桓玄。但是此时大势已去,刘牢之也已经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刘牢之心灰意冷,自尽而死。之后桓玄下令开棺斩首,暴尸于市。(据说桓玄对刘牢之杀死的王恭甚是景仰,所以对刘牢之深恨之。)之后在刘裕劝说下才复其官。

为什么用大段的话叙述刘牢之呢?因为刘牢之对于刘裕是个很关键的人物,没有刘牢之的赏识,刘裕没办法出头,但是假如没有刘牢之这次的死,刘裕可能终其一生在刘牢之之下,至少不会象后来这么快升到独掌大权的位置,而且刘牢之出身战力都类似刘裕,但是刘裕却在各方面都要高于刘牢之,这一方面是两个本身素质的差距,也有刘牢之作为刘裕之鉴的缘故。站在别人之上总可以看的远些,刘裕之后在一生中一直以两人为鉴,一个是刘裕,而另一个便是此次事变的主角桓玄。

再说桓玄执掌大权后,虽然逼死了刘牢之,但是对刘裕却颇为信用。一直对其加官晋爵,或许他认为刘裕与刘牢之资历尚浅,可以拉拢之吧。

而刘裕对此怎么认为呢?这里有桓玄主掌朝政,刘牢之大势已去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和刘裕交谈时刘裕说的一番话,或许能代表刘裕的态度。:“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刘裕对事情发展的认识的十分清楚,刘牢之的死已经不可避免,桓玄现在势大,假如他能够苛受本分,甘为晋臣,那在他下面做事也没什么,反正是为晋朝做事,和以前一样,何况就算想反他也没借口,但是假如桓玄篡位,那便是乱臣贼子,借口也有了,一定要反之了。

当然,桓玄是不知道这番对话的,实际上,他本身对刘裕也是颇为忌惮,虽然在平叛卢循之变时对刘裕极为重用,但是对于这位新兴名将他还是有点担心,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便是在称帝之前询问刘裕的态度,其实这一问也是很无聊,你这样问摆明是要刘裕同意,不同意就要对刘裕下手,那刘裕怎么可能说不同意,何况假如刘裕真是有野心之人,他必定说的是假话,假如刘裕是至诚君子,说反对你篡位,你就不篡位了吗?这种试探对付笨人还可以,对付刘裕这样的人实在不足。不过此处可看出桓玄对刘裕颇为忌惮,只是既然忌惮就不应该轻信于他。

但是桓玄却对刘裕的话信以为真,不久便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其实桓玄实在太过急躁,把篡位称帝想得过于简单,他认为大权在手便可为所欲为,但是他却不想自己本是依靠父望起家,虽然在荆杨一带打败诸多强手,但是没有北伐建功立业,在全国范围内声望地位还是不够稳固,当年他父亲桓温权力地位声望可比他高多了,北伐英雄,东晋权力以他最大,皇帝也被他逼的哭哭啼啼,谢王两家也只能靠拖延战术,也没能篡位成功。而地位还没父亲稳固的他却想篡位,这至少也要北伐几次显出实力象日后刘裕那样才可名正言顺一些,而他连北伐都未有过,却要篡位,也太过着急了些。

其实桓玄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也想依靠北伐成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对刘裕做的第二件事便可证明此点。

称帝后不久,桓玄召刘裕入京,刘裕此人乃是名将,锋芒毕露,桓玄自己也看出来了,但是不单不警惕,反而称赞之,还是他妻子刘氏看出问题。(又是一个姓刘的,不过她可不帮同姓说话。)她觉得刘裕龙行虎步,不象甘于人下之人。便劝桓玄杀之。

这相术之说虚无缥缈,但是一些人气质外露,很容易让人看出来其人性格,这刘氏便看出来了,这桓玄也看出来了,但是他却说,我以后北伐需要此人,等到平定北方再考虑如何对付吧。

这里可以看出,桓玄对自己的将才没有信心,确实,观桓玄这生,其将略比刘裕,自己的父亲桓温,甚至刘毅都要差之许多。要是刘裕,他并不会指望某一个将才帮他打天下,因为他本身便是一流的将才。桓玄对自己的才能没有信心,导致他日后得知刘裕起兵才会惊慌失措。

其次也可以看出,桓玄对北伐是一定要进行的,很可能就是派遣刘裕为将,这其实到是也没错,观中国一统天下的战役,都是派遣得力大将伐之,而不是自己亲自出动,日后成功的朱元璋北伐也是如此。问题便是朱元璋等人他们对下属的驾驭技术极高,下属也对君主忠心耿耿,而桓玄连刘裕的忠心也不能控制。

其实桓玄并不应该做这一皇帝,其实象他叔父桓冲那样统领荆扬也不错,或者以丞相一职做一权臣,传与子孙,或者在他手中北伐,取得一统功业也可,但是他却急不可待的想做皇帝,这其中很大的问题是受了自己父亲当年差一步没登上皇座的阴影所影响吧。刘裕日后便吸取了他的教训。

此时的刘裕其实早已筹备对桓玄的反击,此次入京颇冒风险,幸好桓玄心软,刘裕便借口旧伤离开京城,回到京口,筹备倒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张在那些军阀中或许比较天真一些

不过要说,“处处为了维护蒋的利益而变相损害自己的利益和实力”就有些过头了。

实际上,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就其本身来说,在不依附日本的前提下,东北方面都可以说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当然中原大战东北军入关,与918事变有间接关系我也承认,但这是事后诸葛亮。

东北军入关,并非全为蒋考虑,奉张历来就对关内有野心。张氏父子治下,奉军曾四次入关(中原大战是最后一次),就是明证。国民军二次北伐,奉张被迫离开北京,也是很凄凉的,虽然后来日本的压迫反而使东北与南京接近。中原大战的机会,小张自然也希望能够重新染指平津。

杨,常二人,确实有能力,但并不见得他们不死,中原大战东北军就不会入关,918事变就不会发生。在东北势力集团中,真正主张“保境安民”,不理关内事的,是张作相等保守的老人,而杨宇霆等,在奉张以前的多次入关时就是极力主战的。 杨,常健在,其外交能力,未能阻止皇姑屯事件的发生,我的看法,也无法阻止918事变的发生。

而张当时相信蒋的能力,我觉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错,以他当时的立场,不可能去相信中共,何况东北与苏俄有世仇,因中东铁路问题,外蒙问题,其矛盾与敌视不在日本之下。在918事变以前,恐怕东北与日本的关系较之苏联,还要亲近一些。

以东北的实力,确实没有能力同时对抗两个强邻。寄希望于蒋和中国的统一强大,似乎没有什么大错。

如果说张可能对蒋削番的企图,比起其他人来说,相对要不那么敏感一些,那也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承受了更多的外部压力,危机感更强烈一些,更能体会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原因吧。 

军阀混战争天下,本无正统之分,不过在当时的各势力集团中,蒋的集团,确实是在总体上比较进步一些,拥有比较近代化的思想纲领的军事政治集团。 何况中国要统一强大,尤其要对抗外敌,谋求军事政治上的统一,似乎向来就是受到历史的肯定的,不知道为什么轮到蒋的头上就不对了。

家园 刘牢之以勇武著称,王恭以小将待之,缺乏足够的手腕,为刘牢之所恼恨,自有取死之道

司马道子/元显父子猜忌外镇,刘牢之不得不防。

刘牢之的错误在于奉旨交权,兵权一去则万事休,军中自有急于取而代之者。乱世枪是草头王,只要刘牢之能够控制住部队,桓玄对他也是没有办法的。刘牢之的下场说明他没有政治家的才干而只是一员勇将。

家园 错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
家园 你怎么知道张老太她闺女生不出司马迁来?
家园 太简单了

现代人是生不出古人来的,否则有可能形成循环地。

张老太太她闺女顶多生出司马元显这类色厉内荏的货色来。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五.沙场点秋兵)

刘裕回到京口,策划倒桓,他的倒桓计划是:刘毅去江北广陵,与刘道规,孟昶一起杀青州刺史桓弘,诸葛长民在豫州杀刺史刁逵,而刘迈,王元德等人在京城作为内应,而刘裕自己和何无忌等人在江口刺杀桓修。

应该说,这个计划是相当冒险的,刘裕的人不多,在江口亲自率领的主力包括部曲也不过一百多人,以这一百多人造反,实在是太冒险了。万一刺杀不成功,就有被杀的危险,象豫州诸葛长民就行刺失败被擒。即便行刺成功,也有被占优势的官兵擒杀的危险。就好象在京口,桓修虽然被杀,但是其司马刁弘率兵来救,其人马远多于刘裕那几百号人,亏得刘裕用话唬住了刁弘,才免遭一劫,但是假如刁弘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攻打的话,那刘裕这次倒桓也是要成笑柄了。

这次倒桓是相当冒风险的,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居然成功,这也是象刘裕这样的赌徒才会冒险吧,一般的慎重之士是想都不会想的。也许赌徒才适合这样做,象广陵主事的刘毅也是一赌徒。

即便占领了江口和广陵,但是形势依然不利,诸葛长民在豫州失败,而在京城,刘迈出卖了计划,本来是想四处点火,群起响应,然后京城内应刺杀桓玄的,但是此番却要硬攻了,但是这样强攻对刘裕很为不利,刘裕起兵人数不多,向京城进发时才不到二千多人,而桓玄毕竟还是一朝之主,调集的兵力何止万人。但是这样的情况日后居然让刘裕入主京城,一方面是刘裕和下属都乃一世猛将。(日后刘裕南征北伐的诸将大都在这次起兵中亮相了。)一方面不能不说桓玄失策。

桓玄篡位自然有他的本事,但是他的能力毕竟有限,举止失当,刘迈向他告密,先封他为侯,后又恨他蛇鼠两端,将他杀死,这已经有些乱了手脚了。而之后讨论如何迎击刘裕时,桓玄本人向集中大军以逸待劳,坚守以待刘裕自乱。而他的下属桓谦等人认为这样畏缩会使得刘裕气势大张,力主主动出击。最后桓玄同意桓谦的意见。

其实这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只是关键要看实施的人,但是桓玄在此时表现优柔寡断,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日后兵败又怪责他人,实在非为将为君之道。

他和臣下的对话可以看出这点,刘裕起病,他大为惊慌,臣下便劝慰他,刘裕兵少,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却说::“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蛊岩恢腊偻颍缓挝藜桑?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

假如他是局外人,他们还可以说他有先见之明,能料后事,但是他却是当局之人,他明知刘裕,刘毅,何无忌三人乃是枭雄,为何不防之呢,刘裕要用之,那刘毅何无忌为何不防之呢,不杀也要放在身边看管,他什么都不做,指望他们不反你,而反了你之后却惊慌失措,须知身为主事者面对问题时不能惊慌失措,就算心里恐慌也不能表露出来。桓玄多谋而寡断,和汉末的袁绍到是很象。

而刘裕就不同了,他最善于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江乘一战,面对优势敌军,他一马当先,战大将吴甫之,罗落桥一战,在檀凭之一部战败的情况下,他率部独力前进,斩敌将皇甫敷。

刘裕当年以一敌千,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有老虎在前领头,那就算绵羊也要雄起,何况刘裕这下面的人也是一群虎狼呢,桓玄两仗且负,又集合兵力至覆舟山,达二万人,希望挡住刘裕,但是这里面也出了问题,他们希望以人数优势战胜刘裕,所以集兵时不及细想,召集了许多原北府军,北府军确实极有战力,问题是刘裕却是北府军第一勇将,要他们攻打自己敬畏十分的老上级,也太匪夷所思了。所以等刘裕突击时,这些士兵或者投降,或者反戈一击,桓军由此大乱。

桓玄早无斗志,这次兵败,他就逃亡到自己的老家荆州去了,或许是早就准备好逃亡的准备了吧。君主本身都无斗志,还能指望属下有斗志吗?荆州即便是他的大本营,但是在拥有全国之力时对抗百人起家的刘裕却还战败,现在形势逆转,刘裕以全国之力讨伐你荆州一地,还不能胜之吗?可笑桓玄还想劝降刘裕,却被刘毅何无忌杀的大败。桓玄不久便死,桓氏余党抵抗一段时间终于覆灭,自桓温以来的一朝大族桓氏终于没落,而取而代之的便是刘裕。

刘裕入京城,以主事倒桓之功,居功第一,司徒王谧(就是当年救济刘裕之人,在桓玄下面也颇得重用)推刘裕领扬州刺史,这是当年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等人都任的官职,代表着中央权力。但是刘裕在东晋末年的这段内乱中早已看出,中央只有名义上的权力,实际上的权力已经大空,只有掌握兵权才是最重要的,便推辞不就。王谧等人便推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荚デ嗉接牟?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

此时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还在桓玄手中,这只是百官推举而已,用句现代话来说,没经过法律程序。不过东晋末年中央权力已经不太顶用,虽然比不上汉末那样随便上个表就要做州牧,但是也差之不多。等到晋安帝复位,下诏刘裕进位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不久之后不久,改为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解青州,加领?贾荽淌贰#┱饪墒谴笕ㄔ谖樟恕?

此次刘裕却是请辞,这是当时人的老毛病了,做做姿态,而且反正大权在手,那些什么空头衔也只是名义罢了,东晋朝廷已经离不开他了。果然皇帝先派百官劝说,再自己亲临,给足刘裕面子。

不过刘裕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他倒桓成功,成就巨大,但是毕竟自己出身低微,许多士族并不服他,象当年自己的恩人王谧也猜忌他要谋害自己逃离,还是自己亲身慰问才按下他心。假如自己一下子成就高位,定会引起很多人猜忌,何况这倒桓非一人之功,刘毅何无忌功劳不下于他,尤其刘毅对自己并不服气,要是自己利欲熏心,没有成就便急不可待做这高位,今日之桓玄,便是明日之自己。

当然,谦让不等于要退让,他就算真有归隐之心,也是不可能的了,他半归隐的状态下还倒桓成功,无论谁上台,都不会放心他,无论他是否归隐,刘裕的命运只有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巩固地位的最好办法便是外王内圣,须知,这北方还有蜀中大片领土等着刘裕收复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刘裕起兵能够成功的确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桓玄能够镇定和果断一些,刘裕成败就很难说了。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六 气吞万里如虎)

  义熙三年,王谧死,此番刘裕羽翼已丰,何况刘毅等人试图排挤刘裕,在刘穆之劝说下,刘裕入朝主政,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而原有两州不解,这下刘裕权臣之势已成。不过,问题也就来了。

  

  先是益州叛乱,刘裕派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出征,不克,再到义熙五年,南燕南下攻打东晋。

  

  说起南燕,就不能不说那个以美男子著称的慕容世家,其实对于慕容家族已经有很多介绍了,当年这慕容家族可称得上盛产美男子和名将,而且都是二合一产品,象击败冉闵的慕容恪,打败北伐的桓温,后来复兴燕国的慕容垂,都是难得一见的将才。问题这燕国除了出将才外,还同时出一种人,便是小人,而且这小人比将才多得多,还喜欢内讧。当年慕容垂便是被国内慕容评一干小人挤到前秦去的。好不容易等到淝水之战,混水摸鱼,把燕国恢复起来,又出了问题。这西边慕容冲和慕容垂不太对板,自己搞了个西燕,而且和慕容垂的后燕势如水火,这比仇人还象仇人。好不容易后燕把西燕打下来,一统慕容家族,又和原本是自己一族的北魏拓拔家族闹了别扭,而且你打赢就算了吧,自己内部不合,在参合陂输了精光,实在不行把老爷子慕容垂请出来,这慕容垂连气带病,外加出征太累,就挂了。(说起来慕容家族两位名将慕容恪,慕容垂这死得都不是时候,虽然慕容家的燕国一度称雄,但是不要说统一天下,连北方都没统一过。这慕容家还是没有这个命啊)这之后,慕容家的后燕就你打我,我打你。(这不用北魏打自己就先没了。)分裂出了几个小燕来,这南燕就是慕容德建立的。说起慕容德在后面几个慕容家的人还算好的,就是不会搞团结,据说还是因为被地震吓死的,唉,当年千军万马都不怕,却怕这地震,看来人老了是不行啊。

  

  慕容德死了,那和东晋打仗的自然不是慕容德,而是他的侄子慕容超,他这个侄子来得离奇,古代没什么身份证,DNA鉴定的,只好拿着一把金刀讨饭到慕容德这里认亲。(还好没因为肚子饿把金刀卖了。)不过管他呢,反正是侄子不是儿子,都是慕容家的,传给谁不是一样,问题是这慕容超爱好音乐,实在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说爱好音乐是大问题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宫廷乐师不足,而民间呢,都被他刮走了,他就打上了外国的主意,这好惹不惹就看上了东晋。

  

  说起来他叔叔在位时挺本分的,谁都不惹。大家也安稳,他一上来就为这事惹东晋。首先这名分就不对,打仗虽然是将利益在先,但是也要有个理由,自然,这理由好找,比如我要一统天下,我称帝你不许称帝啊,或者说我的民众肚子饿你们却不借粮给我啊,实在不行你就说上天叫我干的也行。他却是因为这乐师不足,这种理由实在无聊了点,想想假如布什说我们打伊拉克不是因为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而是因为我家石油公司要伊拉克的石油会怎么样。因为如此,这次攻打没有任何战略目的,抢了几千人就回去了。

  

  其实要是他早点时间打,东晋内乱时攻打,说不定就把东晋灭了,或者应一方邀请“调停”也好,偏偏乘东晋稳定下来打,实在不知死活。

  

  这东晋内部就开始讨论了,这东晋自当年刘牢之失败后就忙于内战,那北边一直乱哄哄的,也没去插手,而且这燕国不吉利啊,桓温刘牢之都是一世名将,却都惨败,还是不要去惹的好,何况西蜀还没解决呢,还是先解决西蜀吧,反正就是几千人而已。

  

  这刘裕不干了,本来就准备北伐的,你不来惹我我还要打你呢,何况你没事还来惹我,正好给我一个借口。反正那些反对的人掌握不了兵权,还是要听我的。刘裕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北伐。

  

  刘裕先带领大军乘船到下邳。(假如喜欢看三国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在三国志里下邳也常出现。)这水路好啊,运载量大,这陆路因为道路限制运载量一直上不去,直到近代现代工具出现,但是还是比不过海轮。而当时南方的水军一直占据优势,可惜这北方水太少了。

  

  说几句闲话,刘裕到了下邳,再下船步行到琅邪,此时刘裕还是小心翼翼,到了一处便要筑城堡设防,一来为了防止燕军骚扰,二来也是见势头不对方便撤退的,毕竟亏本买卖还是不能做的。

  

  不过怕什么来什么,南燕那边大将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议说:晋军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我们不如坚壁清野,把麦子割了,把老百姓撤了,把房子烧了,来一个三光政策,这样晋军来了没粮吃,没人用,没房住,一定很辛苦,我们再死守死守大岘山,派人断他们的粮道,再找机会反击,一定成功。

  

  这计策确实狠,合当年桓温两次北伐苻健和慕容垂的计策为一体,实在是对付晋军的高明之处。确实,古代攻城战往往要打几月甚至几年,而粮食消耗却很厉害,东晋前几次北伐都是远道进攻,粮食都要从南方运来,而北方只要坚守外加清粮,断其粮道,晋军是无法支持下去的。刘裕也不会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所以一开始这般小心,也是试探慕容超。

  

  但是这慕容超却搭错了筋,他说,反正是远道而来,很疲惫了,我们干脆放他们进来,也不要坚壁清野害老百姓了,直接派铁骑冲垮他们得了。而他亲戚慕容镇说,要打也在大岘山外面打啊,这样输了我们还可以守着大岘山这个天险,而慕容超又不说话。

  

  慕容超小时贫苦,不想坚壁清野害老百姓,这样还可以理解。不过真要不害老百姓,也不要派兵去东晋抢乐师啊,何况反正不想害老百姓,那就不要放晋军进来啊,这慕容超要不是晋军的奸细,就是没见过打仗,想做个将军威风威风。

  

  他这样做,刘裕可开心了,本来众将都认为慕容超会坚壁清野,坚守大岘山,都劝刘裕不要轻易用兵,刘裕说:“我揣之熟矣。鲜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我一得入岘,则人无退心,驱必死之众,向怀贰之虏,何忧不克!彼不能清野固守,为诸君保之。”

  

  这些话难免有大话之嫌,都是建立在慕容家贪,不会固守和坚壁清野的情况下的,但是这只是主观臆断,还需要南燕用行动支持,结果这慕容超果然很支持,什么都没做,让刘裕轻轻松松过了大岘山。

  

  过了之后,刘裕就说:“吾事济矣!”意思是说,这事成了,这南燕已经是我的了。

  

  确实如此,之后的野战南燕又何尝是刘裕的对手,假如是慕容垂在世带的骑兵或许还能和刘裕抵抗一二,但是现在慕容家已无人了。临朐一战,刘裕以四千战车对数万骑兵。(在正面对战中,战车对骑兵还是挺有效的,)再派兵偷袭燕军临朐,获得大胜。慕容超逃回广固坚守。其实军事上的战役已经基本结束,之后主要是政治上的事了。

  

  古代攻城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刘裕此行轻装前行,这攻城器械不多,面对广固,主要还是围城。不过此时正好消化胜利果实,北方汉人不少,平时没办法出头,现在看晋军大胜,外加晋军做政治工作,自然一个个出来,为晋军送粮送物献计。这也是拜慕容超没坚壁清野的福了,而其他南燕地方势力眼见大势,大都投降了。

  

  慕容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名义上的宗主国后秦身上,连续派人出去求救兵,出去的到是都出去了,回来的几个象张纲都被刘裕抓住投降,正好做反面典型

  

  而后秦那边,得到消息,但是派不出兵,因为正和赫连勃勃打着呢,不过古代消息不灵通,他想吓吓刘裕,就派使者说我派了十万兵在洛阳,你不退兵我就干掉你。刘裕是吓大的,还听这种骗人的话,反正也正好找到借口,就说,等着吧,我把南燕解决了就去干掉你们后秦。之后果然兴第二次北伐灭了后秦。

  

  没了后援,南燕只好希望割地求和了,不过条件也低了些,只是称臣,割大岘山以南之地,献马千匹。他也不想想,刘裕已经打过这么远了,灭了南燕,什么都是他的,还希罕这些。(不过也看情况,假如桓温说不定就答应了,桓温心志不定,以未败为先,但求先扬名,当年在长安的大好机会却放弃,假如是他,说不定见好就收。)

  

  等到义熙六年二月,刘裕破广固,擒获慕容超,杀光慕容家满门,这慕容家朝三暮四,当年背叛苻坚,终于得到此报。

  

  刘裕灭南燕,乃是东晋历史上的第一大功,朝廷封赏无数,东晋上下欢喜无比,但是最大的危机就要来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先是益州叛乱,刘裕派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出征,不克

What did Liu Yu do to Si Chuan after this failure?

Sorry can't input Chinese.

家园 这个~~~

他去南燕摘桃子去了。

说起来也怪,别人先安内再禳外,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先平定蜀中再说,但是这位老兄喜欢先禳外再安内。

不过说起来蜀中这地方实在没什么意思,进去容易出来难,一进去就只能做山大王,别想征服天下了,刘邦也是搞到关中才发的。也亏他有韩信啊!这三国蜀汉已经算做的比较好的了。放着不管也没什么问题。从南征北伐的情况看,蜀中对北方的意义重于南方,南征的话最好占据上游,而北伐的话这蜀中就可有可无了,有是最好,没也没关系,从那边进攻太麻烦,绕路不说,联系就够戗的,古代又没电报,所以刘裕北伐之前只是对蜀中稍微加强了点防守.......反正那些叛贼也出不来。

家园 南燕地盘很小而慕容超却不知深浅,一意胡为,灭亡是应该的

不过也就是慕容超没有用公孙五楼的计策,而是和北府兵打阵地战,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否则刘裕这次北伐很难说必胜。

家园 那刘裕后面是不是始终没对西蜀有过大的军事行动?

谢谢回复。

家园 收拾完南燕和内部反对势力后就轮到益州了

只不过那不需要刘裕亲自去,朱龄石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可怜的谯纵,连和刘裕交手的机会都没有就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