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尉迟恭的玄武门 (1) -- 史文恭
有几个疑问,请教一下。
1。张婕妤是李渊身边之人,如何得知李世民之谋?张为何不直接告诉李渊;事变后张是否受到处罚?
2。玄武门是否是皇城禁区?如果是,太子、齐王,可有带弓箭入内之理?当然,那天的李世民不算。
3。李元吉率先动手,向李世民射三箭皆不中(我记忆中是三射而不中,而不是拉不开弓,当然很可能我记忆有误)。这里的三箭是虚指,还是真的是射了三支箭?如果是只射了三支箭,为什么没有再射?因为如果带箭的话,箭壶里只有三支箭的可能性很小。
4。在李元吉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危的情况下,为何首先直取太子的性命?其实,这时候太子和齐王是等价的。当时,李世民赌的就是太子和齐王一齐入宫(因为太子和齐王通常是一齐入宫的)。无论谁走脱,对李世民计划的破坏都是致命的。如果李元吉当真率先动手,李世民回击的目标,为何不是李元吉却是不曾动手的李建成?
5。我记忆中(可能不准确),李世民是提槊追齐王,而后,齐王夺槊并试图勒死李世民(大家想象一下电影中一人在地,另一人用兵刃(槊竿)向下压的情景)。因为这里用槊有其合理性:首先,李世民追,槊是近战武器;其次,可以理解为李世民倒地后是面朝上(如果朝下,并被对手压住的话,在有格杀经验的对手手里,只需一下就可被杀(一臂环头骨,另一手反向掰下颌骨头,立杀))。所以,如果是面朝上,这样用弓勒就不太成立。想象一下将一个弓套在头上,如何勒?尤其后脖颈并不容易致命。
上面这些问题,是对事变中一些细节的疑问。类似的问题可能无数人提到过。由于我现在手边并没有材料,一定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不知道史兄如何看?
门神也是两个人一左一右的。
貌似秦二哥出道比较早吧,受伤也比较多,后来出场就少了些,轮到尉迟恭上镜多。
1,东宫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然则,张婕妤只知道李世民要动手,却没有细节,而且明显事起仓促,(李世民前一天才密奏“淫乱宫闱”,第二天就动手了),所以张婕妤无法向李渊告发。
2,第二个问题,下篇解答。。哈哈,
3,这个原记载是拉不开弓。。但这个记载俺不是很相信,李世民射的是李建成,很可能他根本就没有给李元吉机会,李元吉拉弓的时间极有可能在李世民杀死李建成之后。---换言之,对这个细节,俺不很在乎它的真伪。
4,史料记载,李世民的密奏是“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所以肯定地,他的猎物会是太子和齐王两人。
5,您的记忆错了。李世民是用弓杀死他大哥的。用弓勒死的话,只要用弓弦套在头颈,转个圈形成死结就行了。
6,推荐www.guoxue.com 里面有在线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政通鉴》
超出俺知识范围。。。呵呵,
宇文妃是宇文士及的妹妹,而宇文士及是二郎党,二郎获得宫内消息可能是走这条线。
李渊老矣,去日无多,这些妃子们当然也要为身后找个靠山。两党特务遍布宫廷,甚至到了自己的床上,不知道老东西取乐时有何感想?
我认为,张婕妤应该是在侍寝时看到了二郎密奏,但只是把它理解为又一轮抹黑太子的普通政治斗争,于是赶快通报大郎,大郎也如此认为吧,就上朝来分辩了。
比如3,有些象交战双方都有些责备对方先开枪,让对方承担些道义上的责任一样。
李世民在这件事的大节上无可辩驳,只好通过一些小节来找些借口了。
另外,关于5,“只要用弓弦套在头颈,转个圈形成死结就行了。”凭想象,这个操作,还是比较难的。主要是“转个圈形成死结”比较难。
1.把弓套在李世民头颈中。
2,拉弓,然后将弓背在水平面翻转一百八十度。
3. 将弓背拉向李元吉身侧。
。。。。。。。华丽的分割线。。。。。
俺竟然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佩服自己一下。。。。
"然后将弓背在水平面翻转一百八十度。"弓很可能断的.
不过,想象力很好啊.
给了李世民政变的合法性。李世民留下这个老先生,就是保证自己的受命于天。自己杀弟兄,就是服从天命,否则是天与不取。
太子得手也一样。老先生的话,揭露了秦王的野心,揭示了险恶的时局,让皇帝动了杀机。除掉了秦王,老先生功不可没。老先生是值得尊敬的。
真是个精明的老头子。
能否冒魅的提请楼主提高更新速度?
那也是马上的近战。槊的长度不利于在树林间格斗,而利于马上的劈盖和冲刺。李元吉有槊的话根本不用去勒,直接拿着砸脑袋就行。所以我觉得当时二李用槊的可能性不大。
邪恶啊
在展开玄武门之战的描述前,有个前提是需要探讨的:
很多后来的读者在注视玄武门之变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谋杀的过程上,而忽略了谋杀的场地。这是在皇帝陛下居住的禁宫里,怎么会发生宫内,李世民带十人刺杀兄弟,尉迟恭带七十余骑来增援,宫城外两千长林兵进攻玄武门门楼的事情?皇宫的守卫为何如此薄弱?骁勇的禁卫军哪里去了?
资治通鉴191卷的记载如下: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n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这一段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
其一,在李建成死后没多长时间,太子东宫已经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这说明太子方在宫城内情报系统的效率。(也可能是太子的随行人员报告,但这个报告者必须经过秦王方掌控的玄武门,所以,必须考虑太子方其他情报渠道的可能性)
其二,冯翊冯立以及薛万彻等人需要集结二千精兵进攻玄武门,(注意还是“驰趣”,骑马的),他们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说明开头李建成进宫的自信“兵备已严”并非虚言,也侧面证实了太子方在夺嫡之战中也是摩拳擦掌,在道义上,是和李世民一个等级的。
其三,《资治通鉴》的这里的记载在时间上有问题,“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显然是在 “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之前的事,否则,不可能张公谨把门顶住了后,敬君弘还要出战的。---- -而这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敬君弘和吕世衡是第一批抵抗东宫救兵的人,考虑到东宫和玄武门很近,冯翊冯立是在知道李建成死讯后第一时间赶出的,那么,敬君弘的抵抗应该发生在李世民刺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而知道了这个时间点后,我们对敬君弘手下的这段话的理解就深了一步“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说明了在李世民进行他的谋杀的时候,宫城的禁卫军并没有集中,(所以,敬君弘的手下会劝他“俟兵集”),----根据这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几条:
首先,在李世民的原计划里,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暗杀”,而不是“明杀”,他希望在杀死亲兄弟后,马上控制李渊,夺过大权,然后再调兵消灭东宫的“长林兵”,所以,他没有(私下)命令禁军首领敬君弘预先集中兵力于玄武门。----相反,为了他的谋杀方便,他甚至要求敬君弘分散禁军兵力。---而李世民没有料到的是,刺杀的消息走漏的如此快,而东宫的反应之快速也超出了他的预期。再加上在完成刺杀后,李世民由于极大的精神压力,而乱了分寸,所以,当太子方的长林兵向玄武门蜂拥而来时,敬君弘不得不首先独自面对。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敬君弘不可能在玄武门事发之前把消息告知禁军所有中层以上军官,为了保密的需要,他至多只能告诉象吕世衡,常何这样几个死党,所以在事发的时候,他的手下会说“事未可知,且徐观变”,(因为敬君弘的手下很可能还不知道整个阴谋的策划和结果。)假如敬君弘在出击时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身亡,那他很可能会闭关死守,因为,进攻方知道首领已死,就会士气顿失的。(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是如此。)所以敬君弘就能守得住,但他若没得到李世民方及时地通知,而面临东宫方出乎意料的突击时,他必须要出关死战,以此为秦王争取时间。(因为他人少,守不住城楼。而且,禁卫军的集结还需要时间)。因此,敬君弘的死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张公谨的及时来援也非常重要,他顶住的城门的功劳非常大,也很值。在玄武门事后,他受封公爵,食邑一千户,(就是一千户人家的税收都给他),而赫赫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也参加了玄武门谋杀案,他们的食邑就都是七百户。顺便提一下,张公谨的长子名字很好听,叫张大象。
但张公谨的臂力再强,也是顶不住两千东宫悍匪的。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后来受封食邑千三百户的尉迟敬德大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谁也抢不走了,哈哈。
先花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