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修订稿) -- 任爱杰

共:💬61 🌺8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修订稿)

题: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修订稿)

大军西征 [原创] 2004-5-5 15:00:00 邮件 悄悄话 引用

--------------------------------------------------------------------------------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在同一篇本纪中,还记述了乾隆同时派人找到了明辽东经略熊廷弼五世孙熊泗先,赐为儒学训导。

袁崇焕的另一支子孙则是八旗子弟,而且与他一样也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金庸对此一无所知,所以面对近人叶恭绰所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金庸只好说:“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

实际上,答案仍在《清史稿》中,只是金庸没有仔细去查一下。

袁崇焕被杀,他的妻子和儿子被流放,即发展为袁炳这支纯汉人系;同时,《?|蓊(莞)胯志》中说,袁崇焕的妾,为袁崇焕生下一个遗腹子,而遗腹子显然不可能在流放之列,他们母子更有可能是漏网之鱼,因而与袁崇焕被流放的妻和子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张江裁纂《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页二下《袁督师后裔考》(民国三十年拜袁堂阏印本)更进一步说,此遗腹子名袁文弼,因无法在内地生存,只得流寓关外,在满洲人处谋生,因有军功,编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改姓袁佳氏。《清史稿》也记载了相似的内容。

袁文弼流亡东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老爹是“汉奸”,当然他在内地的处境就很艰难了,而到了东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而英雄的儿子毕竟不同凡响,袁文弼想来一定也很能干,所以,最终以军功加入旗籍,改变了命运。

我们可以想象英雄之子深藏着先人的冤屈,苦苦奋斗,与命运抗争的艰苦经历。

如果金庸知道这段历史的话,以他的生花妙笔,相信一定可以写出比《碧血剑》更为精彩的小说。

这袁佳氏成了旗人,不要说后世的金庸不知他们是谁,就连当时的乾隆爷也只认为袁佳氏是旗人,不知道他们竟是袁督师之后,否则也无须大费周折,费半天劲,才找到袁炳一系。

金庸对袁崇焕的旗人后裔一无所知,而对于袁崇焕的纯汉族后裔,他认为是没有的,根据就是,“《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实际上,金庸忽略了他自己在同一段话中提到的一个事实,即《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

而我们知道,直到乾隆四十八年,才找到袁崇焕的纯汉族后裔,《明史》编纂者显然无法知道四十几年后的新发现;而就是乾隆四十八年,也只是找到了袁崇焕的纯汉族后裔,也还仍不知道袁佳氏是袁崇焕的旗人后裔。所以,袁崇焕有旗人后裔这一事实,《明史》编纂者就更无从知道了。

金庸以《明史》为根据,来说明袁崇焕没有后裔,或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裔,看来是有失轻率了。

说起袁崇焕的两支后裔,由于满清不公平的民族政策,造成他们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袁崇焕的纯汉人子孙,籍籍无名;而他的八旗子孙,则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袁崇焕的八旗子孙中的七世孙(以袁崇焕为一世计算,下同),就是血战太平天国的八旗名将,江宁将军富明阿,富明阿之子,就是在1900年抵抗沙俄吞并东北的战斗中不屈自尽的黑龙江将军寿山。袁督师的子孙,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成为新的民族英雄。

《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四十七》中,详细记述了富明阿的事迹,明确指出,富明阿为袁崇焕子孙。

富明阿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儿子。《清史稿》写道,富明阿,字治安,袁佳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裔孙。崇焕死,有家属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领。

咸丰三年(1853年)起,富明阿开始参与平息太平天国暴乱的长期斗争,渐渐成为镇压暴乱恢复国家和平生活的英雄人物。这一年,他跟从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与太平军作战,受枪伤,“裹创奋斗,斩馘数十”,升为协领。

1854年,富明阿“破贼瓜洲,赐花翎,管带宁古塔兵”。

1855年,以战功加副都统衔。1856年,署宁古塔副都统,迭败贼於徐家集、砚台山。攻瓜洲,赐号车齐博巴图鲁。

1857年,克瓜洲,进攻江浦。

1858年春,迭破援贼,复其城。进屯六合,攻滁州,克来安,加头品顶戴。八月,德兴阿兵败浦口,富明阿驰援失利,伤亡几半。退仪征,收集散卒,复成军,扼万福桥,破贼於运河东,授宁古塔副都统。偕张国?趴搜镏荨⒁钦鳌?

1859年,德兴阿以失律罢黜,江北大营不署统帅,清廷命江北大营归和春节制,另选谋勇可当一面者,和春推荐了富明阿,清廷诏富明阿帮办和春军务。富明阿在激战中,“身被十二创”,诏许开缺回旗医治,伤已成残,命以原品休致,食全俸。

同治元年(1862年),富明阿被授予正红旗汉军都统,管理神机营。后又赴扬州帮办德兴阿军务。贼屡纠捻匪窥伺江北,富明阿分军渡江助冯子材守镇江。是年秋,富明阿亲率精锐援临淮,会合僧格林沁剿苗沛霖,连破贼,沛霖伏诛。

1864年春,德兴阿赴陕、甘剿回,清廷诏促富明阿回扬州坐镇,授职江宁将军,统管八旗兵。富明阿指挥八旗兵,协助湘军,克复被太平军长期盘踞的老巢江宁(即南京),立不世之功,被授予骑都尉世职,仍督所部水陆诸军留防江北。

1865年,富明阿因腿伤未痊,请假赴京医治,清廷以其功高,许坐肩舆,至京,仍命管理神机营。伤病久不愈,诏允回旗,回东北老家养病。

1866年,富明阿授吉林将军,督剿马贼,进搜山险,遣将分捕,数月肃清。又开辟闲田至数万顷。不及十年,遂开建郡县。在任四年,复以伤病陈情乞罢,允之,仍在家食全俸。

富明阿后半辈子的生活过得快乐悠闲,他死于光绪八年(1882年),朝廷重加优恤,谥号威勤。吉林、扬州请建祠。

《清史稿》本传评论道,富明阿始终江北军事,其勋劳出托明阿、德兴阿之上,晚膺边寄,亦称贤帅。

出瑷珲古城七八里,有清吉林将军富明阿墓,墓前有大石碑, 碑文为清帝御赐,共 400字。

在《清史稿》的同一篇传中,还附有富明阿的儿子永山的小传:

永山,袁佳氏,汉军正白旗人,黑龙江驻防,吉林将军富明阿子,黑龙江将军寿山弟。因为是八旗子弟,授侍卫,归东三省练军。

中日甲午战起,永山从将军依克唐阿军,率黑龙江骑旅驻摩天岭。永山临敌辄深入,为士卒先。与日军战数有功,连歼其将。既克龙湾,乘胜渡草河,规凤凰,依克唐阿策袭其城,清军命永山为先锋,偕寿山分率马步队深入攻之。抵一面山,距城八里,张左右翼,各据一坡以待。永山为右翼,尤得地势。日军以兵队形队冒死向前,复以大队横冲我左翼。清军左翼溃散,右翼亦不支,乃相继退。永山独为殿后,连受枪伤,胸部中枪,复强起督战,大呼杀贼而逝。事闻,清廷谥为壮愍,予建祠奉天。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四》则详细记述了富明阿另一个更有名的儿子黑龙江将军寿山的抗敌事迹。

寿山(1860-1900),袁佳氏,字眉峰,明袁崇焕八世孙,生于瑷珲,自幼好学。1882年,富明阿病故,寿山袭骑都尉世职,以三品衔补用郎中候补员外郎,居官北京,“折节读书,欲以功业自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军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入辽南大地。胸怀抱国壮志、杀敌雄心的寿山,屡次向清廷“陈请赴前敌效力”,清廷允准后,命寿山充任阵边军步兵统领,率军开赴辽南战场,转战于辽沈大地。

1894年秋冬时节。寿山所部清军在草河口与入侵日军连日激战。战斗中,寿山率军“怒马当先,披坚执锐”、“绕山越涧,披荆力战”,打死打伤日军40多人。还击毙了日军步兵大尉斋腾正起,击伤炮兵大尉泄田纲平、炮兵中尉关谷豁等。

后来,由于日军援兵不断,清军被迫退却,途中,又迭遭日军伏击。清军连日苦战,饮食不继,士兵力疲不支,清军陷入困境,随时有被敌军吃掉的可能。

在这紧要关头,寿山命令和自己同赴前线的弟弟永山――清军马队统领,率兵断后,阻击敌人。

饮黑龙江水长大的永山也是好样的。他率兵拼死拒敌,额头、左臂数处受伤,仍屹立马上,连杀悍敌数名。后来永山前胸又中敌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喃喃地嘱咐兵勇要好好杀敌。

由于永山率队奋力阻击,才使清军脱离险境。

1895年3月初,辽南告警,寿山亲率70余骑前往侦察敌情,与日军在汤岗子遭遇。战斗中,寿山中弹,子弹自右腹射入,从左臀出,寿山不顾伤痛,仍越马高呼杀敌。打退日军后,寿山的衣裤皆被血浸湿,铠甲里凝血一指多厚。《寿将军家传》记载,“是役也,赖公力卒以保全。”

甲午战争后,寿山回到家乡瑷珲,黑龙江将军恩泽喜出望外,连呼“吾得一臂矣”。于是奏请寿山为镇边军统领,所有军事事宜全权交寿山处理,放手让寿山做主。

1899年,清廷调寿山任河南知府,恩泽坚辞挽留,并上奏朝廷,以黑龙江边事、军事非寿山无可倚任,使清廷改任寿山为瑷珲副都统。

寿山接任后,积极加强黑龙江省边防,亲赴上海购买军械,返回时,特意取道长崎、海参崴、伯力等地,观察沿途形势,以备战事。在寿山操持下,很快训练了15营新军。

1900年1月,寿山接替了刚刚逝世的恩泽之职,任黑龙江将军。

这一年,是黑龙江的一个多事之年。寿山虽然正值40岁,然而自从对日作战,负伤失血过多,时时感到眩晕。但是,他不以自己身体为重,白天操持军事,亲自制定行阵操法,画要隘图;夜间则伏案办公,处理文牍,至夜深才稍事休息。

就在这一年夏天,义和团暴乱爆发, 7月9日,沙俄调集数十万军队驻守边境,准备侵占东北,以保护铁路为名,向寿山提出借路,经瑷珲,将集结在海兰泡附近的数千名俄军调往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寿山断然回绝,并指示瑷珲副都统凤翔:“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

7月15日,俄军炮击瑷珲卡伦山,7月17日至21日,制造惨案,吞并我江东六十四屯,屠杀海兰泡等地居民。寿山闻讯,“千绕室,夜愤恚垂绝”。

早在6月中旬,寿山曾电约吉林将军长顺出兵合攻俄军在中国境内的窠穴哈尔滨,但长顺借故拖延,7月16日寿山所部清军与呼兰义兵相配合,从北和西两面对盘踞在哈尔滨的沙俄侵略者发动进攻,直抵松花江站(今哈尔滨站)。由于东路的吉林清军按兵不动,贻误战机,俄军援兵续至,使这场围攻哈尔滨的战斗遭到挫折。

8月初,俄20万大军水陆并进,犯我疆域。一路由伊尔库茨克侵蒙古;一路由斯特列津斯克入呼伦贝尔,一路顺黑龙江而下取黑龙江城(瑷珲)。半个月内,呼伦贝尔、瑗珲等地均被俄军占领。北大岭失守后,俄军长驱直入。在北路瑷珲城保卫战中,由于沙俄不断增兵,清军寡不敌众,8月初,瑷珲失守,凤翔战死。

身为黑龙江将军,封疆大吏,瑷珲沦陷之时,寿山自责“疆土不保,负罪甚深”。8月21日,逼近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的俄军致函寿山,要求商议停战,寿山乃遣同知程德全往商和议,而自守”军覆则死”之义,命妻及子妇先自裁,他自己手写遗书,“犹???秤诳颜?”,并致书俄将领,嘱勿戕民。然后,具衣冠,饮金,卧柩中,不死;呼其属下以枪击之,部下不忍,手颤机动,弹出中左胁,犹不死;更呼部下击小腹,仍不死;呼益厉,又击之,气始绝,年四十岁。

寿山死后,清廷先是诏责其擅开边衅,部议夺职。后来,总督徐世昌奏请复官,乃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附祀富明阿祠。

在抗俄战争中牺牲的还有寿山的族孙瑞昌,他担任北路营官,俄军攻陷黑河,他与统领崇玉一同战殁。

1928年,寿山将军逝世28周年之际,齐齐哈尔人民在龙沙公园建立一座“寿山祠”以纪念这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将领。

黑河人民一直缅怀这位黑河土地上孕育的将军。在瑷珲展览馆,后人为寿山刻立了纪念碑,供子孙后代凭吊。

富明阿英雄父子为袁崇焕后裔的事实,除《清史稿》明文记载以外,在光绪重修《吉林通志》卷七一、魏毓兰《龙城旧闻》、杨钟义《雪桥诗话余集》卷八、董耆庶所撰《江宁?⒕?富明阿去思碑〉,以及缪荃荪《艺风堂文集外篇》附录的吉林?⒕?富明阿碑文等文中都有记载。

富明阿寿山父子,是袁督师的英雄子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在平定内乱及抗日抗俄战争中奋起抗击的新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虽死,但他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却长久地激励着后人,后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袁崇焕的英雄事迹。

《北京日报》记载,2002年5月23日,随着搬迁,佘家17代人为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守墓372年的历史遂告结束。从此,这一曾被美联社一位记者感叹为比美国历史还长的“活着的古迹”终于成了绝响。

当时已经借住到古城一间旧楼房的佘幼芝,并不甘心佘家传承372年的义举就此中断,每隔两天她就要在老伴焦立江的陪同下,回到位于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袁祠看看。这里葬着袁崇焕将军的头颅,也记载着佘家17代人的奉献与美德。

这天清晨,记者跟随这位六旬老人蹒跚的脚步,来到了袁祠。旧日的大杂院已被正在建设中的袁崇焕纪念馆所替代。穿过59中学的校门,在校园的一角有八株侧柏和一圈青色的砖墙,抱拥着一块高耸的石碑,上刻有“明袁大将军墓”。看到这块碑,佘幼芝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2002年5月,按照崇文区政府的规划,袁崇焕祠、墓所在的广渠门一带要进行危房改造,文物部门将重修袁祠和袁墓,佘幼芝一家也得搬出世代守护的袁祠。5月23日,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拿着位于金鱼池的新居钥匙,却是悲喜交集。喜的是为之奔走24年的事―――修缮袁崇焕祠、墓终于有了着落;悲的是这一去意味着佘家为袁崇焕守墓长达372年的历史就此划上句号。

佘家为袁崇焕守墓一事,延续着372年前至今的一段历史。崇祯二年(1630年),清皇太极率军从喜峰口入关,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带兵星夜入援,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施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一年后将他凌迟处死。

袁崇焕惨死后,袁崇焕帐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半夜里去偷了袁崇焕将被“传视九边”的头颅,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此后,原籍广东顺德的佘义士便为袁崇焕守墓终生,死后葬在袁墓之旁。佘幼芝老人,便是佘义士的第十七代传人。佘幼芝说:“佘家后人从此恪守祖训,永不再回南方,世世代代默默为袁崇焕守墓。”三百多年过去了,佘家守墓近四个世纪,这其中历经多少变故!直到24年前,佘家的义举还鲜为人知,就连周围的街坊也不清楚。十年浩劫,袁祠遭到极大破坏,从1978年起,佘幼芝开始为修复袁祠四处奔走,人们这才知道这段故事。

又过了12年,也就是1990年,袁崇焕的后人袁雄昆从香港的一家报纸上得知此事。这时,佘家已为与自家毫无血缘关系的袁崇焕守墓360年。佘幼芝说:“按照几何的增长方式,佘家从明末至今应该有几万口人了,可是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6口人,而且佘家没有活过70岁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70年,本该守墓的堂兄悄悄地搬了家,守墓的事就落在了我头上。”

在佘幼芝守墓的24年当中,他们一家住在由羊圈改成的房子里,狭窄潮湿她都不怕,甚至床底下长出大蘑菇来,她也不肯搬家。单位上的人都叫她“佘疯子”,劝她说你们家那个虚土堆儿能给你带来大彩电吗?还是别为它操心了。但是佘幼芝全然不理。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佘家300多年的义举呢?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说:“对袁崇焕的死,我们感其忠义,愤其冤屈。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每每读到他的这首诗,我就掉眼泪。”佘幼芝说:“守墓是先祖留给我的一份特殊遗产。我要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他,把中华民族忠义报国的精神发扬光大。”

据说,袁崇焕纪念馆竣工后,有关部门提出请佘幼芝作为顾问继续守墓。佘幼芝表示:“只要让我守墓,住防空洞都行。”

佘幼芝的经历,记载着一部充满人文色彩的传奇、一段充满民族精神的历史。如果把她继续留在袁崇焕纪念馆里,无疑是留存了一部极有说服力的“活历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王灿炽说:“佘家守墓的精神很感人。在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守墓人的意愿。”

而据《信息时报》报道,2002年6月29日 ,位于广东东莞市石碣水南村的袁崇焕故居正式落成,笑迎海内外游客。同时,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大师雕刻的高近15米的袁崇焕石像也正式落成,展现于世人面前。袁崇焕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和香港袁氏后代等人参加了袁崇焕故居落成典礼。

袁崇焕出生于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位于今广州-深圳铁路石龙车站西侧,依傍东江,山清水秀,其故居建有袁督师祠。石碣镇党委、镇政府及水南村决定筹建袁崇焕纪念园,占地1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2亿元。园内兴建了明代民居、烽火居、长城及影视街、摄影棚等。该园主体雕塑袁崇焕像,由享誉国际雕像大师潘鹤教授承造。

又据《南方网》报道,就在北京袁崇焕祠、墓重修一新对公众开放之际,袁崇焕家乡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的袁崇焕纪念园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02年12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园大门的牌楼、袁督师祠等建筑已接近完工。据悉,纪念园一期工程将于春节前完工,与北京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到时还将从北京请来为袁将军守墓守了372年的佘家传人,入住园内专辟的佘家小院。

据悉,有关专家已提出建议,设立袁崇焕研究会,并将袁崇焕的家乡东莞、他建功立业的辽宁兴城和他含冤而逝的北京“连接”起来,建成“三市一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介绍,纪念园建成后,将请佘氏第18代传人、佘幼芝的儿子来此,续写佘氏家族372年守墓史。

近年来,袁崇焕的家乡人一直与佘幼芝保持着联系,并以各种方式支持佘家,与其一起奔走呼吁重修祠、墓。

据了解,北京此次重修袁祠、袁墓共耗资480多万元,历时1年多。辽宁兴城也正在重修袁崇焕曾战斗过的城墙等处。

民族英雄,虽被冤杀,却将永远得到后人的千古景仰。

Edited by - 大军西征 重新编辑於 2004-5-8 11:44:18

--------------------------------------------------------------------------------

读史可以明理

读史可以励志

家园 老贴顶上来

《窃明》的作者对于袁崇焕的后裔在清朝为官颇有微辞。所以把以前转贴的别人的考证文章顶上来。

《窃明》的作者现在有些丧心病狂的趋势。为了诋毁袁崇焕,连带袁崇焕的子孙也一起诋毁。袁崇焕的子孙一样抗击外敌,为国死难。诋毁他们,真不知《窃明》的作者是否还有良心?

《窃明》的作者似乎把“不食周粟”看得极重。还特地在小说里举出毛文龙的儿子“避入深山”的事迹。呵呵,建议他仔细研究一下“不食周粟”的这个典故,看看那采薇的两位是怎么个结局。如果读不懂明朝以前的古文,那么读读鲁迅的文章也是一样的。

另外,除非《窃明》的作者的确像某些网友猜测的那样不是中国人,那么他的祖先都是食过“清粟”的。他诋毁袁崇焕的子孙,岂不是连自己的祖宗也一起诋毁了。不要祖宗的人,实在也算“无敌”。呵呵。

  • -- 系统屏蔽 --。
家园 不食周粟的典故

不食周粟的那两位号称不吃周朝的粮食,采薇而食,结果最后有人告诉他们,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了,你们就算采薇也是吃周朝的东西。结果两人只好饿死。

《窃明》的作者如果是中国人,祖先当然食过“清粟”。他祖先是不是孬种自然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他的祖宗食过“清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既然如此,何必对同样是食“清粟”的寿山等人吹毛求疵?就算他要抹黑袁崇焕,也没必要把人家的后代一块搭进去。何况人家那是抗击外敌殉国,也是烈士。难道就可以对烈士不敬?

袁崇焕本来也是烈士。但是这位作者为了自己的点击率故意颠倒黑白。这难道不是下作?

有些东西是不能够“戏说”的。

写《窃明》的这位作者其实字里行间有掩饰不住的对各位先烈的轻蔑。例如,表面上他说黄石想到了朱德的事迹而和士兵同甘共苦。但他举的那个事例却是据说当时没有盐巴,结果只好从茅坑里刮下污秽煮盐,朱德带头吃这种没人要吃的盐巴。而且还特地加了一句“朱德吃了第一口,而且从此他只吃这种盐。”

先不说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朱德同甘共苦的事迹那么多,非得选这么一件?而且还要说“而且从此他只吃这种盐”。敢情人家朱德就从此不吃别的盐巴了?这就是恶毒了。

有些网友说这位作者不是中国人。不过我觉得他/她是毛文龙、孔有德、尚可喜、甚至吴三桂的后代,当然也可能是朱皇帝或是魏太监的后代,要不怎么给祖先翻案翻得那么起劲!

家园 3 bao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袁的儿子投靠满洲真是可以理解的吗?

某位抗日烈士被自己人以汉奸罪名误杀,于是烈士的儿子就有理由投靠日本反过手来杀中国人?

袁的儿子投靠满洲,反过来还“立下军功”--我不知这军功是不是用汉人的鲜血换来的,

毛的儿子则面对自己父亲旧部的富贵引诱,只回答“不敢有违父之志”,避入深山。

当然不能说毛的儿子比得上伯夷,叔齐这种圣贤了,不过要说毛的儿子在品格气节上远胜于袁的儿子,这没什么问题吧?

家园 那个入了汉军旗的袁崇焕的后代多半是附会的

小妾,遗腹子,流落他乡,被人收留,这是找名人当祖宗的标准流程.

家园 说人为了点击颠倒黑白

典型的诛心之论。

家园 没错

我查了清史稿,关于袁文弼的这一支的描述,只出现在富名阿的传记中。所以富名阿声称自己是袁的后裔,就类似于岳中琪声称自己是岳飞的后裔。

家园 简单地说,你认为“袁文弼投清是对,毛之子披发入山是错”?

你这么认为的话,其实就根本没什么好谈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没必要争论。

你如果持相反观点的话也没什么好争议的,不过是对细枝末节的看法差异,非要抓住一句话来掰开揉碎了分析,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未免太过无聊了吧?

没错
家园 岳钟琪是岳飞后裔是别人要他造反硬扣的,范文程还是范仲淹的后代呢

岳钟琪是岳飞后裔的说法主要出现在吕留良案中。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不知道族谱是否有据可查?

家园 也不是完全硬扣的

还是靠点谱的,据说是岳霖那一支的,吕也是有文化的人,要是不靠谱,也不会硬扣不是。

反正就是和老祖宗就算有关系,也很远了。从这个角度和袁这个相似的。所以不管好事坏事,都和老祖宗关系不大。

家园 朱德的那个事例怎么了?

我读到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觉得恶毒,只是觉得很敬佩朱总啊!就是到现在我也没读出什么恶毒来。实在是不能理解这个恶毒从何谈起。

回到窃明的话题,底下也有人说了,你这个为了点击率故意颠倒黑白的说法是诛心了。灰熊猫写作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先写了旧版,在sc上和人讨论了很久,又全部推倒重来。现在看他的前后呼应,明显可以看出他的大纲是早就确定的。

家园 兄台,请慎用“诛心”一类的词汇

大家讨论,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何必用这么严重的词呢?

家园 还是有点关系的

只是对袁来说,明史的说法,

“袁无子,家无余财”的煽情说法不成立,不客观。

要不要换一个客观的说法试验一下?

“袁有一子,后入八旗,有军功”,这个煽情怎么样?

评价历史人物最好没偏见,袁的历史地位和其子

关系的确不大,但是明史评价袁在这点上煽情而且

不客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