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华的逝世想到文革后邓做的三件事。 -- 九霄环珮

共:💬355 🌺7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包产到户对农村的基础建设几乎是摧毁性的

我只说我们那里,单干前村里水利设施很全,扬水站可以浇所有的旱地。土地分配得很好,哪些是林地,哪些是果林,哪些是水田。但单干后,首先林地在分给每家每户后,几乎就在分完数天内都被伐光。因为你不砍就有可能被别人偷砍了。水利设施也在几年内缺乏维护废弃,山上的地只能靠天,水田因为无法保证供水也不种水稻了。原来村里集体的插秧机、收割机、打麦机也因为不适合小块土地堆在那锈掉了。

并不是说单干好或不好,事实而已。也许继续集体也会出现这些情况。但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不是一个很系统经过精心谋划的改革,我的感觉就是甩手不管了,各自谋生吧。不过现在我们那得农村状况很让人迷惑。肯定是够吃够穿了,但几乎都生活得很累。分化很厉害,出现了一些工厂主,不客气地说,村里最主要的关系已经不是血缘了,而是雇佣关系。似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干活才能维持生活。不是干农活,而是做工。年龄再大的人,只要没啥病都会到厂子里找个能干的活做。村里整体环境就是无序败乱,因为一些公共设施和整体改造没人去干,连扫大街的都没有。我回家连我叔都见不到,因为他一大早就出去做工,很晚才回来。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的事情

家园 菜农说得好

我从小就被外婆教导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不是单纯的教育人说的。胶东一带农业的精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就小麦来说,解放前,不靠农药、化肥,以及后来的良种,精耕的亩产可以到800斤。但是你马马虎虎的靠天吃饭,什么都不去做,那么亩产200斤都算是运气了。不是我笑话别的地方,中原,就是河北、安徽、甚至包括鲁西南一带,平均亩产也就是3、400百斤。我外公当年走南闯北的,说起这事来就撇撇嘴,他们那地方的人懒得要死,要是能高产才怪呢。

第二点,中午12点并不是锄地最痛苦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是下午2、3点左右。是又累又困,平时这个时候都是在家睡觉呢。再加上温度上来了,上面是烈阳当头,晒得斗笠都发烫,几乎戴不住;下面是地气蒸腾,熏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你要是没去锄过地,大概一辈子不会领会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和痛苦。)而且离着歇还早,抬头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埂,是欲哭无泪啊。

锄地这个事情,就那么两天,老天爷开眼,给个空闲。要是心里总想,今天先歇歇,明天再锄。说不定明天就发现有虫子了,要喷农药;或者又旱了,得赶紧浇水,或者松土……总而言之,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等不了几天,你就看着自己地里的杂草过膝,那个时候就是再锄,也锄不干净了。你就等着收成下来的时候哭吧。

所以农民这个职业,真的不好干啊。

家园 确实是下午2-3点多最难受

本来刚吃完饭就很困,加上累了一上午了,人也有些疲惫。我当年在玉米地里面边除草,边施化肥,回家时衣服跟水洗过的一样。更加难受的是玉米叶子把自己的脸,脖子,手臂划出的小伤口被自己的汗水蜇的那种又痒又痛的那种滋味,和他相比,地上的热蒸汽又不算什么了。

家园 就是如此

国家不想担责任了,要甩包袱了,但是该从农民手里收的,一分不会少。

家园 我刚才正想说这个呢

不过我们那里,玉米只锄一遍,因为很快就会套种豆子了。锄的时候,玉米还矮,所以不难受。我只锄过春小麦。好像比你的难度小多了。

等豆子快熟了的时候,去摘嫩毛豆的时候,就跟你说的一样。那个时候的玉米已经灌完浆了,玉米叶子简直跟小刀片似的。进出一趟,浑身上下能搞出几十条小口子来。让汗水蜇的那种又痒又痛的那种感觉,就好象不小心被洋喇子(就是毛毛虫)蜇了一遍一样,难受死了。我的皮肤比较特别,划的伤痕,几天不退,每年那几天,看起来就好象被多少个人围殴,打得脸、脖子都肿得跟猪头一个样。

好在俺家的地,在高中的时候,就被规划成了住宅楼了。现在你去看看,已经是一座沃尔玛超市了。

家园 我的point是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的增产是主要原因。

你说的好像集体时候就不播种,除草,施肥一样。欠收的主要原因不是人不干活,是种子差,没肥,再有天气差!

承包积极性自然是高一点,但这个因素对于增产贡献是很有限的,我估算技术占九成,积极性占一成。

另外,我虽然没有做过农民,但是我是农民家庭出来的。我还干过农活的:拔秧,栽秧,锥肥,收割等等我都干过。

家园 解放前800斤亩产需要的条件

就小麦来说,解放前,不靠农药、化肥,以及后来的良种,精耕的亩产可以到800斤。

800斤亩产今天都是一个比较高的一个产量,解放前达到这个量,需要以下条件:

1:需要充足的农家肥,而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即便是在今天,也是非常非常少有的。

2:种田是专家,人特别勤劳。种田水平有高有低,普通农民是水平也就一般。也不是所有农民都特别勤劳,承包了,懒人还是懒人。话说回来,地里再怎么弄也种不出金子,大多数人马马虎虎就那样了,积极性并不是承包能激发的,把粮价提高十倍,积极性就真有了。

家园 好point.
家园 我就知道有人不信

日期:2008-06-23 00:00 作者:王仁山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今年,山东莱州市被山东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县(市、区)之一,参入了全省小麦“十、百、万”高产创建活动,在城港路街道建立了1万亩小麦高产核心示范方,在万亩高产核心示范方中,分别建立了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6月18日,山东省农业厅邀请省内小麦专家组成验收组对莱州市高产创建田进行了实打验收。经省验收组实打验收,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为753.75公斤,种植品种为“洲元9369”;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为671.52公斤,种植品种为“洲元9369”;万亩高产示范方亩产为622.1公斤,种植品种为“洲元9369”、“DH5197”等。据省验收组透露,莱州市十亩高产攻关田小麦产量有望创今年全省小麦高产纪录,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方小麦产量均位居全省同类高产创建田前列。(莱州市农业局)

2008-6-25 7:58:00   来源:莱州市农业局……今年,莱州市小麦平均单产402.7公斤,比去年亩增产58.8公斤,

我认为农肥不是问题,一直以来,山东都有养猪养牛积肥的习惯。而且胶东很久以来都是两年三作,即冬小麦,初夏的玉米套种豆子,然后再来一个冬小麦。因为套种大豆,所以土地的肥力不是大问题,也可以持久的耕种。只是要精耕的话,肯定要自家有猪有牛的,才能做得到。

我刚放狗搜了一下,解放前,很多地方的小麦亩产也就是100斤多一点。我说的3、400百斤,以及所有其他的产量,都是根据外公的叙述。我想了一下,很可能是大斤与小斤的问题。大斤16两,我估计跟现在通用的市斤相似,小斤10两,算起来只有300多克。那个时候,度量衡还是比较混乱的。

当然,我举的,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地都有那么高的产量的。

家园 山西省小麦亩产创历史新高: 250公斤

山西省小麦亩产创历史新高

2004年7月6日

金光农业网

   近日从各地收获的情况看,山西省小麦总产量预计可与上年的25.6亿公斤基本持平;亩产可达250公斤,创历史新高。

另外,种大豆并不能完全解决肥料问题,大豆主要是固氮。氮磷钾都很重要。

回到我的观点,技术进步是第一,积极性的作用很有限。其次,承包对积极性的增加也有限,粮价对积极性的影响才是主要的,虽然说承包伴随着商品经济,但一 码归一码,咱们说话就得严谨,思考就得独立,鄙人对于传滥了的东西都是先怀疑一下。

家园 所以改革在深化

农业税取消。目的是不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我们在进步,这是值得欣慰的。现在要了解决全面的以权谋私和腐败问题。总之我从来没有放弃希望。我站在积极乐观的立场上看中国的问题。

家园 技术占九成多了一点

7成是有的。种子也是技术的一项啊。如何施肥浇水锄地杀虫也是技术啊。所以不仅仅是劳动积极性的问题,也有技术在里面。单纯的良种,我估计可以占到3成。

所谓承包的积极性,并不仅仅是干劲问题,更重要的,是凡事上心,认真去做了。以前是磨洋工,穷对付,所有的技术要么没有,要么是错的。归自己了才是真正的用了技术呢。所以,我不赞成你否定承包的正面作用,而将增产单纯的归为种子化肥和农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果树的修剪,剪的正确与否,可以导致来年产量有3倍以上的差距。这个差异在于是你漫不经心的干的,还是专门的钻研过了,请人教过了,再干的。是同样的工作量,但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差异是什么,用不用心呗。

我跟你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我们那里城市化太快,我干的活更少。但是我父亲是农校的,嘻嘻,所以农活上,以及技术上,我懂得似乎比你多一点。

家园 积极性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商品经济下的粮价。

如果是集体,允许商品经济,粮食收入大家均分,那大家积极性也会提高的,可见,承包并非对积极性的提高有那么重要。

话说回来,我还是认为技术进步才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家园 真有意思

这里有这么多人反对邓和他的改革,而这些反对的人无不是得益于他的改革。他不改革,我们就和朝鲜一样。昨天看到报纸,国家开放组团赴朝鲜游,我希望补贴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去参观朝鲜,看看生活在我们昨天的那些人。

家园 我在另外的帖子里面讨论了这个问题

技术进步与积极性,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没有积极性,即使有了那个技术,你不用,也是白搭。而有了积极性,即使没有那个技术,那个良种,也要自己钻研出来。所以,这个一码究竟归到哪里去,还是要分析一下。

不可否认,80年代初的时候,大批的农业技术人员,经过了10年的蹉跎,有着一种只争朝夕的心态,促使了大量的良种,蓬勃而出。据我所知,目前山东省最常见的,大豆、玉米,小麦的良种,追根溯源,最早大多出现在那个时期。但是,这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良种了。这些新良种的出现,也是在以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来的。而80年代早期的这些良种,并没有一下子将产量翻番,只是有了大量的良种储备,为了以后的新的更高产的良种出现,打下了基础。

我现在手头没有资料,但是据我所知,78年承包前良种场所提供的小麦的亩产量,跟85年所提供的小麦的亩产量,差距不超过30%。但是在大田中的实际产量,却是翻了一番不止。如果把82年的大田产量跟78年相比,也至少是提高了5成以上。而82年的时候,山东的化肥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基本上,还是用78年时候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耕作的。

所以,分析的时候,请不要总要分的那么清楚。世间不是没有黑白分明的事物,但是很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