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除了成为真正的大国

不想分裂无他路可走

哈哈
家园 跟你稍有不同

对毛主席的看法,在少年期间是接受官方教育形成的肯定,大学期间和刚工作那几年是不以为然,再经过十来年的磨练和思考,现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家园 对头,联美这个事,不是他开头,华邓都干不了的
家园 八二年也不小了,你确认自己了解动机推动下做的是什么事?
家园 哈,老毛可不是顺民哦,两者择其一吧,你更支持哪个?
家园 毛泽东的方法(1): 他一开始就很专心致志

毛的历史地位, 更多的要有待将来的的历史去评价。

就他个人的天才和成就来说, 很少有人不服。

最近在看两本书, 以下算是读书笔记。

1. 专心致志: 成功必要条件

活着就要做事, 做事就要成功.

任何时候任何事, 专心致志至少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

【解 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徐特立《给湖南省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封信》:“热爱自己的专业,~,钻研业务。”

【词 性】形容词,褒义词。

【近义词】 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义词】 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三心二意

【原 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什么是专心致志? 徐特立讲到要害了:

1) “热爱自己的专业,

2) “ 钻研业务。”

2. 毛泽东的“专业“: “阶级斗争”

专业就是事业. 毛的事业就是“阶级斗争”.

他的战场, 基本上是中国广大的农村.

他的队伍: 共产党领导下的几亿农

民.

他的敌人: 蒋家王朝

毛泽东“关 于 农 村 调 查“(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

“我自己认识农村,就是经过好几年的工夫的。

“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

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

《社会主义史》〔1〕,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

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

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

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

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我做了四个月的农

民运动,得知了各阶级的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是异常肤

浅的,一点不深刻。后来,中央要我管理农民运动。我下了

一个决心,走了一个月零两天,调查了长沙、湘潭、湘乡、

衡山、醴陵五县。这五县正是当时农民运动很高涨的地方,

许多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骂我们“过火”,骂我

们是“游民行动”,骂农民把大地主小姐的床滚脏了是“过

火”。其实,以我调查后看来,也并不都是象他们所说的

“过火”,而是必然的,必需的。因为农民太痛苦了。我看

受几千年压迫的农民,翻过身来,有点“过火”是不可免的,

在小姐的床上多滚几下子也不妨哩!

不过,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

的。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

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

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

去。假若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

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

雇农一定陷于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

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当然,今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是剥夺地主、富农的所有权,而是减租减息。否则,是不

能团结他们抗日的。

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

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从我个人调查农村来说,是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

的。现在你们有了过去同志们的经验,都可以走直路了,可

以把六七年的工作,在几个月内完成。今天同志们的任务是

脚踏实地去钻,去努力,只要不整天睡觉,一天就六小时的

工作,也是可以获得很多成绩的,但需继续不断的努力。“

接下去, 重点是方法。 其实毛已经说了一部分.

“现在你们有了过去同志们的经验,都可以走直路了,可

以把六七年的工作,在几个月内完成。今天同志们的任务是

脚踏实地去钻,去努力,只要不整天睡觉,一天就六小时的

工作,也是可以获得很多成绩的“.

------------------------

介绍两本书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陈晋)

毛澤東的書與劍 (王炯華)

一、立志為學出鄉關

二、修學儲能在長沙

三、革命初程讀馬列

四、延安讀哲史

五、延安讀文史讀軍事

六、延安讀馬列

七、運籌帷幄不忘書

八、日理萬機不廢讀

九、晚年讀馬列

十、晚年讀史上

十一、晚年讀史下

十二、晚年讀文

家园 毛的方法(2):“革命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

1. 阶级斗争是社会“科学”.

毛泽东“关 于 农 村 调 查“: “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

社会“科学”. 其实不是科学, 严格讲, 因为科学要能够演绎, 不能全靠归纳。

社会问题, 非自然科学问题, 比如政治, 经济, 金融, 战争, 大多是非线性的, 高阶"数理逻辑"的问题。 因此, 很难把社会问题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 用数学方法求解。

非线性的, 高阶"数理逻辑"的问题, 现代数学也头痛.

所以, 毛历来重视哲学方法。数学说到底也是一种方法, 未必比哲学一定高明.

2. 毛的方法: 首先是哲学的

延安十年 (1937--1947), 毛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阶级斗争, 政党学说, 以及近现代人类军事理论, 总结了他自己和中共20几年

的实践, 他差不多炉火纯青了, 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党内军内已经快把他供为神了。

毛当然不是神, 甚至也不是完人。

同他的同志们相比, 毛更多的是一个勤奋, 聪明的学习家和实践家。

严格讲, 毛不是理论家, 他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学来的, 但他会用, 会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

当然,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人类精神文明, 主要是西方精神文明文明的继承者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和它的主要特征。黑格尔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也经常在这周围兜圈子。为了进一步深入把握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和总体特征,扩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3. “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

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

“对立统一“, “主导方面“, “先

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百分

之八十“.

中国革命也是一笔大“买卖”, 没有胜利的把握, 毛做的方式, 目标, 可能都要调整了.

毛的许多同志们, 实践不少, 学习学历也不少, 或者更多, 可能也没有上错地主大小姐们的床, 但就是落后于毛, 不得不听毛的忽悠.

这些同志们大概是哲学不行.

毛泽东“关 于 农 村 调 查“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

二 方法

1、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

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

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

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

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个步骤,用

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

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

体的延安。这时认识的延安就与初来时认识的延安不同,他

开始看见的是整个的延安,现在看见的也是整个的延安,但

与开始的了解不同了,现在他对延安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

体的了解。观察一个农村,也同样是如此。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写成的,先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部分,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资本主义运动

的规律来。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应该是分析而又综合,就是

在第二步骤的分析中,也有小的综合。古人说:文章之道,

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

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

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

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

结论。

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看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

是空花费了时间,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方面的观点,这种观点,就

是对立统一和阶级斗争。象我上面刚才讲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就是用这观点。假如同志们把这观点用去分析农村,你就可

以知道农村有些什么阶级,它们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它

们彼此的关系怎样。同志们给我的问题中,有问到什么是富

农。我以为地主是以收租为主;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

加劳动;中农是以不出卖劳动力为主,经营自己的土地;贫

农是一定要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土地不够生活;雇农完全

出卖劳动力,没有土地。当然,这是指它们的主要标志。

这样分析了农村中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生活概况,然

后才能对农村有正确的全面的了解。

我们要用钻研的方法来分析客观,分析阶级。对实际问

题不应当熟视无睹,应当捣毁“牛皮公司”,应当经过自己

头脑深思熟虑,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一九○五年,列宁说推翻沙皇政府,俄国要组织工农政

府,而托洛茨基则认为只能组织工人政府。这就是托落茨基

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我们应当从实践中找出

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如中国抗战的持久性,

长期性,就是抗战的规律。今天同志们下乡去调查,就应该

以这种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另方面又从实践中不断

地充实自己的理论。

2、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

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马克思研

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和材

料,但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就有同志要问:“十样事

物,我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

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

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

今天中国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的。

西安事变前主要矛盾在国共两党之间,而西安事变后,主要

矛盾则在中日之间。因此,今天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

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

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仍是无发言权的。

所以,我们做综合工作时,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

三 答复几个问题

同志们提了很多问题,只能答复一部分。有些问题也不

能答复,因为要全部答复了,同志们便可以不必下乡。而这

许多问题又必须亲自下乡调查后才能了解,依据不同的具体

对象和情况,而有不同的解决。

怎样开调查会? 一个调查会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要有解

决问题的方法。参加调查会最好有三、五人。我在兴国调查

中,知道地主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

之三十,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2〕为百分之十,

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有百

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

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

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

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

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

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

怎样找调查的典型? 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

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

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

如何收集和整理材料? 都必须自己亲身去做,在做的过

程中找出经验来,用这些经验再随时去改进以后的调查和整

理材料的工作。

怎样使对方说真话? 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

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

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

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

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

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

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我在兴国调查中,请了几个农民来谈话。开始时,他们

很疑惧,不知我究竟要把他们怎么样。所以,第一天只是谈

点家常事,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

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

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

我们简直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象

自家人一样。

其他问题也不必多谈,还是让你们早日下去亲自调查为

好。

根据《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

月版)刊印。

* 本篇是毛泽东在延安对中央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

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的讲话。

zt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论文

http://72.14.253.160/search?q=cache:r-mHiGPOfqMJ: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066918.1/+%E5%AF%B9%E7%AB%8B%E7%BB%9F%E4%B8%80+%E7%BB%BC%E5%90%88&hl=zh-CN&ct=clnk&cd=4&gl=cn&st_usg=ALhdy2-RCDAKAN6jUL9uO3UvEzQlUbYD7Q

-----------------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毛的方法(3)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艰辛,是心路“

1.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艰辛,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艰辛,是心路;什么样的路最雄壮,是心路;什么样的路最辉煌,依然是心路。“

毛1927年引兵井冈

1930年1月5日,毛明确指出“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毛泽东在信中特别强调坚持农村革命斗争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只有坚持农村革命斗争,“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老毛强人一个, 其深邃眼光一般要过好一阵子才能感觉到[大熊甲 于:2008-09-11 14:56:14

近来孔夫子比较流行,其也是看的长的,只是风格大相迥异,走的是修束一路.

毛是精通通变第一人[海纳 于:2008-09-09 18:14:11

邓是求变而求通,能不能通只能瞎猫碰耗子,总能碰上一只。

毛是通而变,通过调查通彻情况变化的根源和方向,随之及时变化。变必通。

不是解放后,是进入延安后,毛就不可能作实际调研了[海纳 于:2008-09-10 21:59:57

但不能阻碍他对实践的认知,因为他有一整套认知的组织方法。

2. “我们也会变成鲲鹏”

辩证法是不是可以叫做变化法?

“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颗明耀的巨星:一个是古希腊自发辩证法高峰上的皇冠,一个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辩证法上的魁首。两颗巨星遥相呼应,构成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个超越感应的光环。恩格斯把亚里士多德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并且还指出:"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

“一个人使人类困惑的思维之谜:矛盾是否真实.”

亚里士多德站指责赫拉克利特,说:"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

现代量子物理学早已证明, 我们观察到的量子, 更多的是一个概率状态,

“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

“1930年,玻尔和他的同事或多或少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标准阐释,即哥本哈根阐释;其关键要点是通过玻尔的互补原理对物质和事件进行概率描述,调和物质波粒二象性的矛盾。爱因斯坦不接受量子理论,他一直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同玻尔争论,直至1955年去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084.htm

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 内部是有两种力量的, 主要方面定性, 但是在变化中的, 次要方面可以变为主要方面, 改变事物的性质, 一定条件下。

进一步讲,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两者的变化率也不一样, 甚至是不同的概率分布, 要搞清, 要度量, 不容易, 重要的是把握思考方法, 把握概念。思考靠 概念, 概念运算.

这个理论, 说起来容易, 用起来难

其实要说到点子上, 也不容易。 毛是能说会用。

他是真正学懂了辩证法, 更是会用, 他用辩证法改变了一个民族.

那时候中央军委, 一大帮人, 灵魂是毛, 其他人, 学历, 军历, 一大堆, 做的差不多都是参谋的工作, 头衔都不小。

-------zt-----------------

(读庄子《庄子》)

[原文]

北冥为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

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

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

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

南。

——摘自《庄子·逍遥游》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

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

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跼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

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引者按:指李

鸿章),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渭也;及其

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

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群予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浅薄者流,亦知省哉。

——摘自毛泽东1913 年10 月至12 月《讲堂录》

(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 版第607 页)

由分散的游击战逐渐转变到正规的运动战,由游击战为主逐渐转变到以

运动战为主,在抗战初期,靠打麻雀战,打游击战。麻雀满天飞,哪里

有东西吃,就飞到哪里去。客观事实完全证明了,我们这个麻雀与别的

麻雀不同,可以长大变成鹏鸟。从前中国神话中说:有一个大鹏鸟,从北方

的大海飞到南方的大海,翅膀一扫,就把中国扫得差不多了。我们也准备那

样,准备发展到三百万、五百万,这个过程就要从小麻雀变成大麻雀,变成

一个翅膀可以扫尽全中国的大鹏鸟。

——摘自毛泽东1945 年4 月24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作的口头政治报告(见《毛泽东在七大的

报告和讲话集》第134—135 页)

家园 毛的方法(4):他的西方哲学功底,今天一般人也比不了

现在看来, 从青少年到1949年建国, 毛泽东主要通过是自学, 结合实践, 反复 系统学习研究了当时他所能接触到的西方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 学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从而形成了战无不胜毛泽东思想, 在当时那个时代.

比毛洋学历, 土学历, 在职学历的人, 过去和现在, 都是不计其数, 即使是在共产党内部.

但就思想高度而言, 特别是方法论而言, 甚至仅就西方哲学功底这一项, 又有几个人能和毛泽东比? 过去和现在.

当然今天中共集体智慧水平 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大半也是毛留下了来的精神, 传统 , 和方法 .

毛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 "批判孔子的观念论体系并不等于要全盘否定其体系, 其体系中“作为片面真理是对

的”".

反过来, 片面就是不全面, 所以没有绝对真理。

世界, 实践是动态的, 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动态的, 不但“ 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

而且同样的事物“今是明非”.

王明成段地背诵资本论.

其实,王明和许多读书人一样 , 能背不能懂。

他未必懂马克思主义, 即使是理论上。 因为他很可能不懂哲学。

毛泽东的西方哲学功底, 王明应该是比不了的.

1. 变化到最后: 归根结底, 是你死我活的问题

“在孔门内部,“先进”的颜回与子贡是一个对立面,“后进”的有若与

樊迟亦是一个对立面。樊迟与子贡同近于变革派别,均为春秋末期的进

步思潮在孔门内部的反映。

矛盾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不能利用调和来避免,凡调和矛盾者必陷于

自相矛盾;孔子当过渡时期因反对变革而调和矛盾,其自相矛盾亦必更为露

骨。正因如此,孔门遂亦不能不成为矛盾集合体。

凡此史实证明:孔子从“和而不同”的“君子”维新立场出发,力求将

过渡时期的阶级矛盾“一以贯之”,而历史辩证法的铁则,却使孔子的“从

周”愿望彻底破产;孔门自始就一是个对立统一体,从未“合二为一”;在

孔子死后的“儒分为八”过程中,终于出现了“一分为二”的儒墨显学对峙

局面。此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思想史规律,亦即孔子的矛盾调和论的逻

辑归宿。“

2. “不读西方哲学,就不懂马克思主义”

(读西方哲学史书籍)

西方哲学著作,不是毛泽东读书的重点,但他对西方哲学史还是相当熟

悉的。其中,有的是从读马列原暑时涉及的,但他确实读了一些有关专门研

究西方哲学史的书,以及西方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

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

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读陈伯达《墨子的哲学思想》)

“事物的实不止属性,还有其最根本的质,质与属性不可分,但有

区别的,一物的某些属性可以除去,而其物不空,由于所以为其物的质尚存。

“志气”,志似指事物之质,不变的东西(在一物范围内),气似指量及瞩

性,变动的东西。“

“说因果性的一段,似乎可以说同时即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这必然性的表现形态则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

表现形态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现。“

“半,端”问题

“墨子这段,特别是胡适的解释,不能证明质的转变问题,这似是说有限

与无限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在哲学学习和研究活动中,间接和直接地与杜威、

罗素发生过联系。1919 年下半年,杜威在北大讲学时、正值毛泽东刚离开北

京。但杜威讲演的实验主义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等,均在《北大日刊》、

《新青年》、《新潮》、北京《晨报》、上海《民国日报》、湖南《大公报》

等详细连载。毛泽东不放过对这些杂志报纸的阅读。他对杜威这些讲演录都

详细加以研究过,并受到其中一些观点的影响。

毛泽东第二次上北京,在北大直接听过杜威作《现代的三个哲学家》的

讲演。杜威对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罗素的教育哲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奋进论大

加鼓吹,毛泽东颇为欣赏。他决心以杜威的《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为教本,

认真研究西方哲学。1920 年6 月7 日,他写信告诉黎锦熙:“我近来功课:

英文、哲学、报纸这三种。哲学从‘现代的三大哲学家’起,渐次进于各家”。

。在一师期间,在杨昌济指导下他阅

读过蔡元培根据德国哲学家厉希脱尔的《哲学导言》为要,兼采泡尔生、孔

德的《哲学入门》而编写的《哲学大纲》。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引用了

该书的一些观点,甚至把一些话直接写进了文章中。毛泽东对《论理学原理》

一书所作的批语,其中一些观,点也来自于《哲学大纲》。此外,蔡元培对

互助论、工读主义的提倡,对尼采和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以及蔡元培的美学思

想,都给了毛泽东较深的影响.

1964 年,毛泽东曾向斯诺回忆,他青年时代到1937 年前,“读过黑格

尔,在那以前还读过恩格斯。”

“德国著名思想家的著作,在中国较早就有介绍。早在辛亥革命前,

介绍过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杂志就有:《河南》、《湘江潮》、《新民丛报》、

《民报》等。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等杂志曾刊登不少文章介绍黑格尔

及德国哲学。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曾在《新青年》和其

他杂志上读过介绍黑格尔(当时译为赫克尔)的有关著作,如马君武译的《赫

克尔一元论哲学》等。毛泽东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

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他曾继续研究《赫克尔一元论哲学》等书,并把这部

书的单行木作为重要著作,在文化书杠出售并向读者推荐。毛泽东还从《伦

理学原理》、《西洋伦理学说史》、《哲学大纲》等专著作,对黑格尔哲学

有所了解。此外,毛泽东和朋友们还把讨论黑格尔哲学,作为学习研究的一

个重要内容。“

在戎马倥偬的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也注意阅读西方哲学。1959 年3 月

1 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常委会上,他回忆说:我的“狭隘经验主义”称

号,是×××加的,对我有很大帮助,读了几本书,很感谢他,德波林的《欧

洲哲学史》,就是打水口期间读的。原来不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是什么东西。毛泽东这里说的“打水口期间”。即1932 年年中。

毛泽东更多的涉猎西方哲学书籍,当是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在1965

年8 月5 日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他读过古希腊名家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还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

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

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主主义者。也应该读

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

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

经验。“

“毛泽东对古希腊哲学和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

更是熟悉一些。这两段时期,恰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座高峰“

在1964 年2

月9 日同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对这两个时期的哲学都有过具体评述。他认

为: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是在当时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古代希腊的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是在同敌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注重伦理学,他不是唯

物主义者,也不是辩证法的理论家,但是他注意研究伦理学和宪法,同敌人

作斗争。他的一辈子过得不开心。结果死得也很惨。柏拉图是彻底的唯心主

义者,他写了一本书叫《理想国》,他发展了唯心主义,后来的阿理斯多德

批评了他的唯心主义,阿理斯多德是一位大学者,比前二人的水平高,他对

于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有研究,批评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创立了形式逻辑。

欧洲在中世纪时,对阿理斯多德是很崇拜的,在比较近代的德国,康德的老

师就是阿理斯多德。康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天文学中的星云学是他创立

的。此人还搞了十二个范畴,这十二个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但他不能解释

这些问题,他说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黑格尔的先

生就是康德。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大大地发展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即

客观的辩证,他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先生,也是列宁的先生,也是我们的先

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没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

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没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就不会有马克思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没有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你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先生多么广泛,他们从英国学经济学,

从法国学社会主义,从德国学哲学。

总之,“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是

毛泽东自己阅读,并建议别人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他

还提出: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这是我的经验。

3. 概念比感觉更深刻, 但要在实践, 应用中体会

伊里奇发展了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并说明我们

在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所领会的概念,比较感觉和表象,更为深刻。他说,

“每秒有三十万基米的速度的运动,我们不难表象出来,至于光用那样快的

速度而运动这件事,我们却不能理解。”为要理解诸现象之内的联结,单靠

感觉是不够的。和这同样的思想,马克思在论价值时,也曾说起过价值是表

现各商品所有者间的关系的范畴。这种关系,是不能靠感觉去把握的。能够

看,能够触的东西,只是个个的商品,而不是价值,不是商品所有者的关系,

也不是当作全体看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是不反映“于肉眼”之上的。关

于这点,马克思曾经爽直的说过:“商品价值的实体,在不知道它的所在这

一点上,与胡尔斯达夫的情妇郭克里寡妇不同各个商品,无论怎样把它

反复舞弄,依然不能抓住它的价值。”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概念比感觉更为深刻,是进一步的东西,例如商品与价值。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7 页)

[解析]

毛泽东的这一批语是在阅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 版)中

介绍列宁和马克思有关理性的概念的特点和感觉的特点时写下的。这木教程

在这里所引用的列宁语录的翻译不太准确。新的译文是:“表象不能把握整

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迷为30 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

当把握。”(《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246 页)列宁的话告诉

我们,感觉表象是不能把握事物联系的全体和本质的、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内

在的东西的;光速每秒30 万公里,人的眼睛无法看出来,而概念则可以揭示

它的特性和本质。

教程中引证的马克思的语录的新译文是:“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

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

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1 页)文

中提到的胡尔斯过夫的情妇郭克里寡妇,现译快嘴桂嫂,是莎士比亚写的戏

剧《亨利四世》中的酒店女老板。她喜爱虚荣,没有头脑,易受欺骗。文中

提到的胡尔斯达夫,现译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常到桂嫂酒店骗吃骗喝,赊

帐赖帐。他懂得如何抓住桂嫂的弱点来欺诈她,直到死时也没有还桂嫂的帐。

马克思引用快嘴桂嫂这个典形,意在说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是个不易把握、

高度抽象的东西。“

毛泽东的这一批语,集中体现了列宁和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他在《实践

论》中系统阐明了这一观点。他写道:“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

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

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

性质上的差别。”(《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85 页)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 版)在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

自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时论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这一个道理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包含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丰

富内涵:一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感觉和理解)是认识的不同阶段,各

自的特点不同。二是这两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是统一于认识过程中的,是

互相渗透的,这种渗透表现在,当我们感觉某个事物时,我们就在力图理解

它(尽管一时或一下子理解不了);而我们理解了某个事物之后,我们对这

个事物的感觉同我们不理解它时的感觉相比,是要深刻得多的。三是从对事

物的感觉进到对事物的理解,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离不开社会实践,或

者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毛泽东对这段论述十分注意。他把这段论述的要点摘批在书边,其中又

有他对书中思想的概括。“感觉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这

句话就是他对为什么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地感觉它的问题的回答。毛泽东的这一段评语,被收在《实践论》这部著

作中,并得到了阐发。他写道:“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

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

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

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

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

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

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86 页)

家园 毛方法(4.2)他的西方哲学功底,今天一般人也比不了

4. 研究从辨异入手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科学的认识之任务,在于渗入过程的深处,暴露过程之发展的原因,

认识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内的规律性,并由此去阐明多种多样的现象与现象间

的相互联结。但,我们并不是一次就认识现象的法则,而是经过许多的阶段

才认识它,我们在社会实践上,首先碰到相互联结的种种现象。我们的思维

集中注意于这些现象时,首先要确定一种现象和他种现象的差异,这个事物

和别个事物的差异。

我们当观察在与他种事物相互作用中的某种事物、某种现象之时,首先

不能不确定这种事物和他种事物不同的所在,这一过程和另一过程不同的所

在。

注重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特性,这是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特点之一。早在

1930 年1 月5 日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毛泽东就指出:“我

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

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99 页)几年之后,毛泽东读到了系统阐述辩证唯物论的这部教科

书,这使他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深了对认识事物的差异——即事物

的特性或质的重要性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差异,是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世界上事物的现象是极其丰富的,在认识事物时,如果被事物的种种现象所

迷惑,忘记透过现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必然如同掉入烟海而晕头转向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个主攻方向;了解和研

究事物的现象是为了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弄清了本质,各种各样的现象

才能得以科学的说明。在1937 年8 月写下的《矛盾论》中,毛泽东纯熟地运

用唯物辩证法说明了研究事物的特性的问题。他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写道: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

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

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

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308—309 页)

过程的许多特性中有根本特性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先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性(即辨异),然后才可能认识这一

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本质,才可能认识这一过程与其他过程的共同本质。

毛泽东在阅读这一节时,还写有“认识其最简单最根本的性质,由此再进到

深处”的批语。

5. 世无无量之物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对《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这里的阐述表示赞同,写下“世无无

量之物”的评语。事物具有量的规定性,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注意认

识和把握事物的量。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要“胸中有

数”的方法。他说:“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

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

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

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

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例如,要进行土地改革,

对于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各占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这些数字就必

须了解,才能据以定出正确的政策。对于何谓富农,何谓富裕中农,有多少

剥削收入才算富农,否则就算富裕中农,这也必须找出一个数量的界限。在

任何群众运动中,群众积极拥护的有多少,反对的有多少,处于中间状态的

有多少,这些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基本的分析,不可无根据地、主观地

决定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4 卷第1442—1443 页)

质不同,量也不同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量与质,不是各自独立的存在着的东西。

不同的过程,具有不同的量的规定性。布匹不能用里特(公千)去

测量,人的寿命不能用启罗格兰姆(千克)去测量。资本主义,描画着腐朽

的曲线而发展;苏维埃制度,描画着成长的曲线而发展。过程之量的规定性,

其发展的期间及速度。依存于过程之根本特性,为过程之质所规定——这一

层,从前面关于质的陈述看来,是不难理解的。

量与质是同时存在(非分割的),同时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不同过程,量也不同。布匹、人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量之发[展]

都不同。

量的发展速度,依质的情况而不同,质规定量。

任何过程量的特殊发展,为特殊的质所规定。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51 页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新量变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如上所述,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质量这两个方面,在

客观的现实上,是在统一之中被给与着。质在量之中发展,即一定的,特别

的,被规定了的过程在量之中增大,使其一切方面或要素发展。量,特别的

被规定着。过程发展其一切方面而转化为其对立物。过程之量的增大引导其

自身转化为新质。——量转变为质。

另一方面,新质的生成,同时就是新量的发生。——质转变为量。

恩格斯把由量到质的转变与由质到量的转变,认作辩证法的三个根本法

则之一,他说:“这个法则,为着我们的目的,可以这样表示出来。即,在

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只有依着各个场合中正确的被规定了的方法——物质

之量的增减及运动,才能发生。”

无论观察任何过程,过程之量的增大部引到新质。在气压不变的情形下,

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水变成冰;温度升至摄氏百度,水变成蒸汽。

如达尔文所证明,有机体中渐次的量的变化,引到有机体中之质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独占之量的增大及扩张,和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其他方面的增大相

并行,导入了资本主义之新阶段的发展,即帝国主义。在苏联,贯通于国民

经济全线之社会主义要素的成长,引起了由复兴期到再建期的转化。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质在量中发展。

量发展便变为新质,新质发生,新量也发生,质变为量。

只有依量的变化质才能变化,也只有依质的变化,量才能变化。

人多成王。温度增减成固、液、气。王子筷子集散。地小不足回旋,地

大则否。英勇[雄]无用武之地。有机体。帝国主义。苏联经济。民主运动。

抗日运动。长铀善舞、多财善贾。韩信将兵。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

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6、57、58 页)

6. 过程与阶段有区别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各过程之量的增大,受那过程的构造所规定。各以独特的方式显现。苏

联向社会主义的推移,向过渡期的社会主义时代的转化,也各以独特的方法

显现着。

所谓量到质的转变,就是一定的质及其量的规定性,同时转变为具有别

种量的规定性之别种质。

把一种过程到他种过程的转变和过程内部的转变相区别,把一种质量到

他种质量的转变和质量内部的转变相区别,这是必要的。

一种质量到他种质量的转变,例如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就是到

新型式的规律性的转变。反之,质量内部的转变,例如由单纯的资本主义协

作转变到工场手工业,更进而转变到机械的生产方法,乃是质量之特性的发

展,乃是质量由一阶段到他阶段的转变。各阶段,使从前阶段的各方面在量

之中发展着,并且添加几多新的方面和属性,而与从前的阶段有质的区别;

但是,截至某一定的瞬间,还没有引导到全体的质量向新的质量之转变。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过程间的转变的方法。

过程间的转变与过程中的转变之区别。

民主革命过程中,辛亥革命、袁世凯、五四运动、大革命、苏维埃战争、

民主共和国,各阶段不同,每阶段内还有一些小的阶段——例如争取和平,

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过程与阶段的区别。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

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

东哲学批注集》第58、59 页)

[解析]

毛泽东这几句评语的中心意思表明,在事物发展中,由量变而引起的质

变(这标志旧过程的结束,新过程的开始)同在一定限度内的量变所造成的

事物的阶段性变化(现在我们称之为部分质变)之间是有区别的。

毛泽东在读这一部分时,是非常留心的。他在我们这里引出的几段原文

的头三段旁边都各批了一个“对”字,表示对作者论述的观点的同意;并在

我们这里引出的前二句评语的边上各加了一个方框;他还在文中重要的命题

判断下面加了杠线和浪线;在有的标点符号旁边,又加了句逗。可见他读得

认真。他在读的过程中,很习惯地又联系起中国革命的实际。他在我们这里

引证的原文的第3 段和第4 段之间加了一段批语,说明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中,有诸多的发展阶段,每阶段内还有小阶段。在他看来,区别这些发

展阶段,认识各个发展阶段事物根本性质的新变化新特征,对于制定正确的

革命路线方针政策是到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十分重视局部

质变或阶段性变化在革命中的作用。他于1950 年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

情况极为复杂,革命是在部分地区首先取得胜利,然后取得全国的胜利。”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他在1938 年写下的著名

的《论持久战》中曾运用了这一思想来分析战争的形势。他说:“我之相对

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

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

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

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490 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十分精彩地分析了中国由战争开始时

的劣势到平衡,再到占居优势,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然性。然而,中国

的劣势如何变为平衡,再变为优势呢?这就是毛泽东论述的,即在劣势的情

况下,由于种种经济、政治的原因,中国人民可以首先在局部取得优势,给

敌人以打击,最终,就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7. 质变就是飞跃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一切质量,到达某一发展阶段时,就中断其一定的发展过程,而转化为

别种质量。

一种质到他种质的转变。一种质量到他种质量的转变,通过飞跃而显现。

例如,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通过革命而显现的。

承认飞跃的发展道路,乃是辩证唯物论之中心的特性之一。

不论在客观的现实之一切领域中,或在思维之中,都发生飞跃。一种质

到他种质的转变,完全是飞跃。这是因为在那一瞬间即转变的瞬间,旧质失

去了作用,以旧质为基础而生长了的新质开始发展。一切飞跃,都是“连续

性的中断”。这因为在那一瞬间,旧物之量的发展被中断,而新物的发展即

新质量及新质的规定性开始发展。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连续的中断。

通过飞跃或革命而表现。

承认飞跃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中心特点之一。

自然、社会、思维都有飞跃。

飞跃的瞬间,旧质消灭,新质产生(以旧质为基础)。

旧物之质与量都中断,新质与量开始发生。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

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9、60 页

家园 毛泽东打仗(1): “人必须吃,人必须走,子弹杀人“

杨振宁博士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博士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

读完了哲学篇, 感觉毛的思想方法受西方哲学影响更大一些, 实践因素之外 .

毛当时也没有学习太多中国古典哲学, 他还是主要学习西方哲学。

中国古典哲学, 我没有多少研究.

毛泽东实践: 打仗

"我们开始不会打仗,不得不在战争中进行学习。“只有经过相当多的战斗之后,我们才明白战争的三大原则:人必须吃;人必须走;子弹杀人!你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一点也不!"

1. 早期学习朱聋子: “打仗就是打圈”

毛带兵上井冈, 好像也就两个营吧. 严格讲, 算是团长.

但是毛这一段基层指挥作战的经验太重要了 :

毛泽东, 战争有三大原则:人必须吃,人必须走,子弹杀人。

德军选大战区司令,一开始3个原则:

1)当过团长, 独立指挥作战;

2)名军校毕业

3)总部工作过

  "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带部队上山后,经过向群众调查,了解了井冈山从前有一个“山大王” ----朱聋子的故事。

  朱聋子叫朱阳,他在井冈山上当了几十年的“山大王“,官府一直捉不住他。因为,朱聋子对井冈山的地形、气候、敌我力量对比都做过详细的调查。井冈山上地势险要,到处都是悬崖绝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里,有的地方连小路都没有,要靠攀登才能上得去。而且山里树密林深,气候多变,经常是云雾弥漫。朱聋子充分利用这一点,官府的兵一进山,他就跟官军满山转圈子。因此,他总宣传说:在井冈山不要学会打仗,只要学会打圈。

  毛泽东在这个故事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他想,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弱点;而打仗是为了吃掉敌人,战胜敌人。总之,要把打圈与打仗结合起来,,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样毛泽东便从朱聋子的故事中悟出了新的思路。

  毛泽东对红军的干部战士说:

  我们要把这位山大王的办法改一下,就是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敌人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所以,我们要退避三舍,你一退,敌人不知我们的去向,就得重新侦察。我们先领着他们兜几个圈子,把他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等他的弱点暴露出来,我们就来个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打他个干净利索。总之,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不赚的就不来,蚀本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叫你打不着我,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据陈登才编著的《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记载:关于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在1929年4月5日,代表前委给中央信中,做了如下的概括: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概括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71554990_yinglian/45.shtml

  在《倾听毛泽东》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记载:1964年1月17日,毛泽东在给美国记者路医斯、斯特朗等人的谈话中说道:

  我们开始不会打仗,不得不在战争中进行学习。“只有经过相当多的战斗之后,我们才明白战争的三大原则:人必须吃;人必须走;子弹杀人!你们以为我在开玩笑?一点也不!这些都是严肃的事情。正是在我们党内,有一些忽视它们的干部。他们给部队安排任务,就好像部队可以行军一周而不吃饭一样。他们划定路线,就好像我们不用走而可以飞一样,如果你与他们争论,他们至多会承认三大原则中的一半,即我们的子弹会杀死国民党士兵。但是如果你说敌人的子弹也可以杀死我们的人,他们就会说你缺乏革命精神。这很不好,其结果是我们失掉了江西的革命根据地,不得不进行长征。长征结束时,我们在贵州一个叫遵义的地方停了下来,召开了我们的政治局会议,改变了领导。我们没有改变中央委员会,但改变了路线。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委员们已经看到了在错误路线领导下的巨大损失,首先在城市,然后在农村,并且有一个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反对错误路线。”

“我们到达延安后,”他总结说,“我们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整风,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它需要时间……”

  “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得不丢弃错误路线采取正确路线,这不能以力压服,唯一的办法是劝说人们。我们必须在正确路线的基础上团结全党与敌人斗争。唯一可能的办法是摆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讲清道理。”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版两条路线斗争的文件集。这就提出双方的观点。“我们发现,许多从来未被说服的同志,在看过并比较过双方的看法之后,被说服了。许多‘左’倾机会主义者,忘掉了他们几年前说过的东西,通过出示他们过去写的东西,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只有很少几个人,如王明,从不承认他们犯过错误,那没关系,我们并不开除他,他还留在我们中央委员会里。”

  毛泽东的第一段话,说明了整风运动之前的情形;第二段话,回忆了反对教条主义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关系和意义。

  特别是在对战争的定性和认知上,完全是正确的。其正确就在于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它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不是一相情愿。如果战争只像个别人讲的一样,敌人的子弹不会杀人特别是有无产阶级大无畏精神的人,那么就不是战争了。而是一种游戏、小儿时节的游戏。

  由于有毛泽东“人必须吃,必须走,子弹杀人”的精彩比喻和形象概括,才有后来的与之相配套的克敌制胜一系列战术战法: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鸡还没有蛋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踏步地进退,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现今条件下,如何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这些军事原则和克敌制胜术?这些原则到底还有没有用处?细细品来,这些作战原则的精髓,现今依然有很多启迪,关键是自己如何“悟”。就目前看,其中有几根“筋”或者说战略战术的“主心骨”,一定要把握住:

  一是要注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坚持“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才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才能摆脱被动,掌握主动。只不过是“诱敌深入”的具体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二是要注意把握住运动战的特点,就是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没有也不必有固定的作战“线”,准确说就是现今时髦的“非线形”作战样式。因为,“怎么样能够消灭敌人就怎么打”是运动战的精髓。而运动战的核心就是,战斗样式不固定、不“格式化”。

  三是要注意把歼灭战作为红军作战的根本指导思想来坚持。要打就要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不打则已,打则灭之。做到这一点:第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第二,要注意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战术,运用袭击、伏击和围点打援等作战手段,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起突然进攻;三是避强击弱,拣弱敌打。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也是要“必须吃,必须走,子弹依然是会杀人的”。离开了这些基本的东西,把现代科学技术说的神乎其神,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在考虑现代战争时,还是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常识。

家园 毛打仗(2):“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不赚的就不来"

毛打仗, "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不赚的就不来,蚀本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叫你打不着我,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1. “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

的“

朱聋子, 应该和土匪差不多吧?

“买来的军事书乡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

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0 月22 日致叶剑英、

刘鼎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1 页)

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车,比他们多了点在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

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

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

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

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违,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

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

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

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曰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

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

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

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

争的经验。

——摘自毛泽东1960 年12 月25 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对《孙子兵法》有所了解,但只

是一般的和间接的阅读,谈不上研究。到延安后,毛泽东确实花了相当功夫

研读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军事学著作。对此, 1959 年4 月5 日,他在

上海召开的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有过回忆。毛泽东说,“左”倾教条主义者

说他照《孙子兵法》打仗的那些话,“倒激发我把《孙子兵法》看了,还看

了克劳塞维茨的,还看了日本的《战斗纲要》,看了刘伯承同志译的《联合

兵种》,看了‘战斗条例’,还看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总之,激发我来研究

一下军事。”看来,毛泽东在延安写出大量的军事理论论著,并不是偶然的。

除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外,也与他下功夫研读古

今中外的军事学论著有关

2. “灵活地使用

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

灵活用兵乃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

(读孙武《孙子兵法》)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敌善用兵

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气,勿击堂堂之

阵,此治变者也。

——摘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怯,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

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

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摘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毛泽东读东的笔记和谈话]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

生变化,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围

剿”时蒋介石某旅参谋长所说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围剿”军

西路总司令陈铭枢所说的“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之时,才能达到

目的。这种时侯,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

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特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

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或者敌罩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

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江西

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

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

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情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

其优势。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2 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见《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08—209 页)

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

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

——摘自毛泽东1938 年5 月《论持久战》(见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493 页)

3.“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最重要

的是保存并集结大量有活力的军队 “

在毛泽东看来,战争中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是战争的主动权。无论处于

怎样复杂、严重、残惨的环境,军事指挥员都要掌握主动权。被敌人逼到被

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主动

地位,就只有失败。但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最重要

的是保存并集结大量有活力的军队。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他还进一

步指出,在客观上,主动权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被动则和战争

力量的劣势分不开。但客观上力量对比的优劣,可以通过主观指导上的正确

与否来转化。例如,对敌人施以错觉,攻其不备,就可以促使敌人的优势向

劣势、主动向被动转化。在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围剿”中,国民党军队

的主要战略是寻找并包围红军。毛泽东的对策是,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

军队实行部分反“围剿”,从而掌握了主动权。“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

在数量上虽占极大优势,但反包围的红军在数量上却比他们选中要包围的国

民党一部要多得多。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总结了这

个极为成功的战略:“处于被‘围剿’环境的红军,蒙受着许多的不利。但

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

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将放军对我军的战略

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放军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分进合击。将敌军对我军

的战略上的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

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

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

家园 毛泽东打仗(3): “兵者,诡道也”

1. "诡道"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还多次提及孙子的“示形”及“兵不厌诈”等军

事原则,要求各级指挥员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

给敌人造成错觉,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和歼灭敌人。毛泽东把

《孙子兵法·计篇》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和“故善动者,形之,敌必从之”等思想,通俗

地概括成为“声东击西”的原则。强洞要善于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以为我

用。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来迷惑敌人,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打击敌人,

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重要方法。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中

的定陶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囱战役及陕北三战之捷,抗美援朝中的第一、

二次战役等等,无一不贯彻这一原则。

2.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在《谋攻篇》中,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

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大意是,有十倍于敌人的

绝对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

攻敌人;有多于敌人一倍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兵

力的优势;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

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毛泽东吸

收了孙子这一思想,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

原则。他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

六倍于敌之乓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还强调,集中优

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部署上,而且必须

应用于战术的部署上。他还十分重视运动战,在运动中避开敌军之优势兵力

的打击,在运动中集中我军的兵力,寻找分散或弱小之敌,一举歼灭之。

《孙子兵法》与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一样,掌握的关键在于岳飞所去:“运

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失去了灵活运用这个灵魂,《孙子兵法》也好,

毛泽东军事原则也好,均一并化为教条——实际上等于亵渎了它们

3. 战争就是打概率, “知彼知己”, 提高胜算

克劳塞维茨, 战争就是打概率.

在延安, 毛请人一边翻译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一边讲, 一边讨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用了概率概念, “盖然性”.

知彼知己:不要看轻这句话

(读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

战必殆。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

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

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

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

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2 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见《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182 页)

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罩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

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

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

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

“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

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

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

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

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则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1938 年5 月《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

第2 版,第2 卷,第490 页)

具体说来,军事指挥员怎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从而掌握战争的主

动权呢?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孙子的这句话作

了充分的发挥。他说,要成为“百战不殆”、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就要熟

悉敌我双方的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

的行动。“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

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子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系

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

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

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

定下决心,作出计划”,然后实施计划。毛泽东还进一步发挥说,在实施计

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修改计划,“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

到战局终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

中的东西是否符合子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

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

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经毛泽东的阐发,孙子的“知

已知彼”思想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军事认

识化。

家园 毛泽东打仗(4): “先让一步,是以弱胜强的法宝”

贝叶斯法则(Bayes'theorem/Bayes theorem/Bayesian law):

“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人所采取的行为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1. 先让一步,是以弱胜强的法宝

(读《左传·庄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

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

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摘自《左传·庄公十年》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

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

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

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

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

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

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2 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

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03、204 页)

齐鲁长勺之战,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一个战例,发生在鲁庄公10 年(公

元前684 年)。长勺,地名,在今山东莱芜县东北。《春秋》的记载只一句

话:“公败齐师与长勺。”《左传》则记叙了其战前、战中、战后的全过程。

这段记叙后来以“曹刿论战”为篇名被收入许多选本。齐、鲁为邻国,齐在

今山东的中部和东北部,是大国;鲁在今山东的南部,是小国。开篇说“齐

师伐我”的“我”,即鲁国。强兵压境,对弱方来说,如何应战是很关键的。

曹刿的做法是,在战略方面,把取信于民作为战胜敌人的政治基础,只有对

人民尽本分,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可能作战。在战术方面,一是注重战场情

况的实地调查,必待“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然后追击;二是在敌强我弱

的情况下,采取后发制人的原则,必待“彼竭我盈”然后进攻。

1936 年,毛泽东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撰写《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时,十分注重这个战例在军事思想方面的价值。

在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第三节“战略退却”中,他全文引用了“曹列化战”

这段文章,并进行了精当的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反攻的时机,追击的时

机,表示十分欣赏,认为他采取了红军时期提出的“敌疲我打”的方针,体

现了战略防御的原则。

在“战略退却”这一节的开头,毛泽东还说:“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

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

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

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样,便把战略

退却视为弱军战胜强军的一个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步骤。

接下来,毛泽东又例举了中国战史上“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

战胜”的一些战例。其中,(1)楚汉成皋之战:成皋故城在今河南省荣阳县

西北部,为古代军事重地。公元前203 年,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曾相持于此。

当时项羽接连攻下荥阳、成皋,刘邦几乎溃不成军。但后来刘邦终于等待到

楚军在汜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复取成皋。(2)新汉昆阳之战:昆阳故

城在今河南省叶县境内。公元23 年,刘秀(后称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击破王

莽(公元8 年称帝,定国号为新)的军队,这次战争双方军力强弱县殊,刘

秀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有40 余万人。但刘秀利用王莽的将军王寻、王邑轻

敌懈怠,以精兵3000 突破王莽军队的中坚,乘锐进击,大破敌军。(3)袁

曹官渡之战: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 年,曹操军队和袁绍军

队战于此处。当时袁绍拥军10 万,而曹操兵少粮尽。但曹操利用袁军的轻敌

无备,实行轻兵偷袭,烧了袁军的辎重。袁军慌乱,曹军出击,歼灭了袁军

主力。(4)吴魏赤壁之战:吴指孙权方面,魏指曹操方面。赤壁在今湖北省

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 年,曹操率兵数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出兵3

万,并且同刘备联合,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在赤壁一带用火攻烧

曹军船只,大破曹军。(5)吴蜀彝陵之战:彝陵在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公

元222 年,吴将陆逊在这里大败蜀汉的刘备。这次战争一开始,蜀军连战皆

捷,进到彝陵,已入吴境五六百里。陆逊守七八月不战,直待刘备“兵瘦意

沮,计不复生”,利用顺风放火,大破蜀军。(6)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83

年,东晋将军谢玄大败秦王苻坚于安徽淝水。当时苻坚有步兵60 余万、骑兵

27 万、卫队3 万余骑,东晋只有水陆军8 万。在两军隔淝水对峙的时候,晋

军将领要求淝水以北的秦军让出一片战场来,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应允

后撤,但一退即不可遏止,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对这些战例,毛

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史家所叙战事之熟。毛泽东对历史上这些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著名战例的关注,恰于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关。毛泽东__

灵活运用了古人的战略战术,创造出了自己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优秀战

例,堪称军事史上的佳话。

“示弱”战术与老子哲学有相通之处,所以有人认为《老子》也是兵法

书。

2. 什么是贝叶斯法则 (ZT)

  贝叶斯的统计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工具叫贝叶斯法则、也称为贝叶斯公式, 尽管它是一个数学公式,但其原理毋需数字也可明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则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 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贝叶斯法则又被称为贝叶斯定理、贝叶斯规则是概率统计中的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即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

  所谓贝叶斯法则,是指当分析样本大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但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规律,而是给予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更多的权值,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的事件。面对复杂而笼统的问题,人们往往走捷径,依据可能性而非根据概率来决策。这种对经典模型的系统性偏离称为“偏差”。由于心理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在决策判断时并非绝对理性,会行为偏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上价格的变动。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力的替代工具,经济学家不得不在分析中坚持贝叶斯法则。

[编辑]

贝叶斯法则的原理

  通常,事件A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的概率,与事件B在事件A的条件下的概率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两者是有确定的关系,贝叶斯法则就是这种关系的陈述。

  作为一个规范的原理,贝叶斯法则对于所有概率的解释是有效的;然而,频率主义者和贝叶斯主义者对于在应用中概率如何被赋值有着不同的看法:频率主义者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总体样本里面的个数来赋值概率;贝叶斯主义者要根据未知的命题来赋值概率。一个结果就是,贝叶斯主义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贝叶斯法则。

  贝叶斯法则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和边缘概率的。

  其中L(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在贝叶斯法则中,每个名词都有约定俗成的名称:

Pr(A)是A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之所以称为"先验"是因为它不考虑任何B方面的因素。

Pr(A|B)是已知B发生后A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B的取值而被称作A的后验概率。

Pr(B|A)是已知A发生后B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A的取值而被称作B的后验概率。

Pr(B)是B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也作标准化常量(normalized constant)。

  按这些术语,Bayes法则可表述为:

后验概率 = (相似度 * 先验概率)/标准化常量

  也就是说,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和相似度的乘积成正比。

  另外,比例Pr(B|A)/Pr(B)也有时被称作标准相似度(standardised likelihood),Bayes法则可表述为:

后验概率 = 标准相似度 * 先验概率

[编辑]

贝叶斯法则的举例分析

  可以将贝叶斯法则的分析思路表达如下。

  挑战者B不知道原垄断者A是属于高阻挠成本类型还是低阻挠成本类型,但B知道,如果A属于高阻挠成本类型,B进入市场时A进行阻挠的概率是20%(此时A为了保持垄断带来的高利润,不计成本地拼命阻挠);如果A属于低阻挠成本类型,B进入市场时A进行阻挠的概率是100%。

  博弈开始时,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为70%,因此,B估计自己在进入市场时,受到A阻挠的概率为:

  0.7×0.2+0.3×1=0.44

  0.44是在B给定A所属类型的先验概率下,A可能采取阻挠行为的概率。

  当B进入市场时,A确实进行阻挠。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阻挠这一可以观察到的行为,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变成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概率=0.7(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先验概率)×0.2(高成本企业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阻挠的概率)÷0.44=0.32

  根据这一新的概率,B估计自己在进入市场时,受到A阻挠的概率为:

  0.32×0.2+0.68×1=0.744

  如果B再一次进入市场时,A又进行了阻挠。使用贝叶斯法则,根据再次阻挠这一可观察到的行为,B认为A属于高阻挠成本企业的概率变成

  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概率=0.32(A属于高成本企业的先验概率)×0.2(高成本企业对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阻挠的概率)÷0.744=0.086

  这样,根据A一次又一次的阻挠行为,B对A所属类型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将A判断为低阻挠成本企业了。

  以上例子表明,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人所采取的行为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尽管A企业有可能是高成本企业,但A企业连续进行的市场进入阻挠,给B企业以A企业是低阻挠成本企业的印象,从而使得B企业停止了进入地市场的行动。

  应该指出的是,传递信息的行为是需要成本的。假如这种行为没有成本,谁都可以效仿,那么,这种行为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只有在行为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因而别人不敢轻易效仿时,这种行为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递信息所支付的成本是由信息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但不能因此就说不完全信息就一定是坏事。研究表明,在重复次数有限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博弈双方的合作。理由是:当信息不完全时,参与人为了获得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不愿过早暴露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说,在一种长期的关系中,一个人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常常不取决于他的本性是好是坏,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是好人。如果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一个坏人也会为了掩盖自己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做好事。

来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8%B4%9D%E5%8F%B6%E6%96%AF%E6%B3%95%E5%88%99"

家园 毛泽东打仗(完): “兵书略通即可,多则无益”

毛一生读书之多, 学习精神之强, 恐怕很少有人能比, 即使在今天。

但实践是他的最终目的, 所以他又是最反对教条主义的。

实践主义者, 不讲利益分配问题, 差不多就是实用主义者。

今天的中共, 应该说, 集体智慧还是相当高超的, 古今中外也不多见, 到底是毛缔造和培养出来的。

中共, 很可能创造世界政党历史上的奇迹, 执政成就, 执政寿命而言。

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毛泽东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二《刘■传》

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69 页)

(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毛泽东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刘仁赡传》

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0 页)

[解析]

刘■是五代时后梁将领。前面引述的第一段原文,说的是后梁末帝贞明

二年(916),刘■率军与晋王李存勋(即稍后的后唐庄宗)在魏州交战失败

一事。文中提到刘■熟读《六韬》,喜欢据战法机变用兵,结果中了李存勖

假装撒兵的计策。刘仁赡是五代时南唐将领,有勇有谋,更重气节。南唐被

周世宗柴荣打败时,连南唐君主李景都奉表向后周称臣了,刘仁赡也坚守不

降。前面第二段原文提到他年轻时“略通兵书”。

毛泽东读这两篇传记的批语,集中表示了他对读兵书的看法。即兵书读

得太多,是无益有害;对带兵的人来说,少读为佳,略通即可。其直观依据

是,刘■精通《六韬》,仍然打了败仗,刘仁赡只略通兵书,也不失为好的

将领。从根本上说,毛泽东这个观点,并非读史的偶感,而是他从自己的作

战经验,从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中引申出来的看法。

建国后,毛泽东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经常说,红军、八路军、人

民解放军的将领,绝大多数没有上过什么学校,没读过多少深奥的兵书,但

仍然是经常打胜仗,最后打败了蒋介石的庞大军队。

例如,1961 年3 月23 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这

样说他过去打仗的体会:“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

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

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你们有些人不是学过四大教程吗?每次打

仗都是用四大教程吗?如果那样就完全是教条主义嘛!我不是反对理论,马

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非有不可”

1965 年12 月21 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更明白地说:国民党的军官,

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

我们的元师、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

《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

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木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

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主要是指在实践中照着书本打仗。

他并不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读多了消化不了而拘泥于书本。关于兵书,他

提倡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简明扼要的。

在1965 年1 月下旬同谷牧、余秋里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戚继光在

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斗中能用的东西。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毕生有40 余年在军中度过。

练兵、用兵很讲求实战效果。《纪效新书》和《练乓实纪》,是他的两本以

军事训练为主的兵书。在《纪效新书》“序言”中,戚继先说,“夫曰‘纪

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

宜也。”在书中,反复阐明要以实战经验为主,陈述结合东南沿海情况,针

对敌情进行练兵重要意义。毛泽东说的,很可能就是这本书。

兵书一般都是前人对战争规律的探索,战争经验的总结,但书读多了,

食古不化,反成教条,不惟无益,反而有害。像赵括、刘■这样的人,在学

校里教教兵法也许更合适些,可是派到实际战阵上就未免害人害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