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个震惊中国农机化所的美国农民 ?C 悼念韩丁 -- 萨苏

共:💬58 🌺1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萨娘对韩丁一文的补充(原件照抄)

韩丁的文章,我看了,基本属实,但还有些误点和遗漏,也难为你,小时侯的事情还能记住。

1、韩丁说:象我这样的农场,要是在中国,就要有很多人,就得建个食堂、幼儿园……,那就需要厂长、工会主席、幼儿园长等。在我那里,厂长----韩丁,工程师----韩丁,机手----韩丁……。倒没有提妇女主任之类。

2、他出来旅游,种子公司每天去他的地里,蹲在地边看种子出苗没有。讲到这里,他还做了个姿势,很生动的。

3、韩丁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喷灌机喷嘴的改革,他在山西太谷县看到农民使用的喷灌机的核心零件----喷嘴,买进口的不锈钢喷嘴,一个约几十元到100元(七十年代的100元就象现在的1万元----天文数字),当时中国还没有开放经济,进口设备很困难,这个喷嘴,不仅价格贵,而且不容易买。喷嘴的行情我不大清楚,另一些相似产品的情况可以说说:我记得听研究所的老同志说,当时拖拉机发动机上的油泵和油嘴(这2个零件是发动机的心脏,体积很小,油泵象小手指大,油嘴直径5毫米高度不到10毫米),自己开始不会制造,从国外进口,一个油泵或油嘴,需要给人家1口肥猪去换,后来自力更生建了丰台油泵油嘴厂(我往北京调动的时候还联系过这个工厂呢)。当然发动机上的油嘴要比喷灌机上的油嘴精密得多,我只是举例说明当年进口产品之艰难。韩丁说他和太谷农机厂一起研究使用陶瓷做喷嘴,中国有丰富的陶瓷原料和悠久的加工陶瓷的技术,经过努力他们生产出了陶瓷喷嘴,虽然不如不锈钢的耐久性高,但强度、耐磨性都已经达到了要求。他还拿给大家看,瓷的喷嘴五颜六色的,挺好看,但有的用肉眼就看出来嘴歪的,每个成本才9分钱。他表示他的观点:应当就地取材,不要迷信外国搞大、洋、全。现在喷灌机已经很普遍了,不过我不知道现在的喷嘴是什么材料的?

家园 不得了,老太君的文章一定要支持一下

另外,寒春的故事似乎应该更有趣,能不能一起套出来? 要是涉及国家机密就算了。

我以前听说曾有美国核物理女研究生到中国来,还一直以为是谣言。 前几天有人贴寒春的事迹,追看了农机所的网页,才知道是真人真事。那个时代的芝加哥大学,正是核物理的中心啊。寒春读研究生的时代,又刚好对得上曼哈顿计划。所以,要说寒春完全没参加中国的核计划,我真得有点不信了。

家园 纯粹的人,不管活在哪,都有相似的地方,韩丁,萨妈妈。。。
家园 谢谢陶陶
家园 “纯粹的人”?听起来咋这别扭呢?

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有出处的: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纪念白求恩 by Chairman Mao

陶陶这个典用得好!

家园 【文摘】特稿:阳早 寒春 一辈子做中国牛郎

标题:特稿:阳早 寒春 一辈子做中国牛郎

发布者??:院务部

发表时间:2004-2-4

特稿:阳早 寒春 一辈子做中国牛郎

按语:2003年12月25日,国际友人、美籍专家,原机械工业部顾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资深外籍专家、中国农机院畜禽研究所副所长阳早同志因病去世,享年86岁。1946年2月,受中国革命的影响,阳早同志来华工作。1979年10月,经组织安排,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作,任我院畜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在北京沙河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从事牛群改良和养牛机械化工作。五十多年来,阳早同志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事实求是,一丝不苟,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我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表彰阳早、寒春夫妇为我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养牛机械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底,中国农机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致决定,授予研究了一辈子牛的阳早、寒春夫妇“中国农机院金牛奖(个人贡献奖)”。在颁奖大会上,当寒春从中国农机院院长、党委书记陈志手中接过奖杯和奖金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深深地蕴含着农机院人对两位老专家高尚人格的敬意。阳早因病去世后,农机院人相互传诵着阳早、寒春夫妇忘我工作作风和具有牛吃草挤奶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业精神正在激励着农机院人奋发图强,做好每一件事情,多出精品,做强企业。

今年春节前夕,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彦春采访了寒春同志,以专稿叙述了阳早、寒春两位老专家“一辈子做中国牛郎”的“非常人生”,2004年1月29日《北京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这篇文章。现将此篇文章全文转载,供全院员工阅览。

阳早 寒春 一辈子做中国牛郎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彦春

2003年12月25日,86岁的美籍专家、原机械工业部顾问阳早因病去世。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贺国强、华建敏以不同形式对阳早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在阳早的讣告上,有一句评语“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此为阳早夫人寒春执意添加。寒春解释此话:“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而来中国的,是为信仰而来。”社会主义、全人类解放,阳早、寒春追求一生。

  ■把他埋在能看见牛的地方

  2003年12月25日,美国人阳早终结了追求社会主义的脚步。早在1992年,阳早去美国做心脏手术前即立下遗嘱:一、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二、捐献遗体;三、用最简单最省事的方式处理骨灰;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一生(自我评价)。

  阳早去世后,寒春将他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摘下,说:“可以留给买不起起搏器的人。”她还坚持“不用给他穿衣服”,理由是“人都死了,穿衣服太浪费”。如此,一块白布裹着阳早遗体去了另一世界。护理阳早两年的特护俯在阳早身上哭泣,寒春劝说:“人总是要死的……”之后,寒春就阳早骨灰安置事宜与中国人发生“争执”。中国人要把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阳早的骨灰安置与他职位相符之地,寒春却提议树葬,“埋在牛场能看见牛的地方”。在寒春坚持下,骨灰暂存某地,春天时树葬,但对于寄存费40元,寒春心痛又生气:“太浪费了,没必要花这个钱。”阳早去世第二天,部领导看望寒春。寒春只字不提阳早,两个话题反复追问:“牛场丢了9头牛,这个损失比农民偷吃了天价葡萄的损失还要大,牛的亲属链断了……”再就是牛场搬迁事宜。2001年春节前,朱槠基宴请外国专家。席间,寒春将一份中英文对照的字纸递交总理:“……大学城要占奶牛场,我的牛怎么办?中国目前的短视行为在使农田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农田对环境有好处……”2004年1月16日,寒春为悬而未决的牛场搬迁继续上书。她在电脑上修改给温家宝的信:“两年前……”字字句句流露不愿搬迁之意,其专注之情消除了记者“人还在丧事中”之顾虑。从她脸上,丝毫不见丧夫之痛。记者措辞谨慎地问起阳早,寒春停下手中活,笑说:“人活的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活着的时候都干了什么事。”寒春说阳早一生干的事―――养牛,追求的是始终不渝的理想―――解放全人类。这个理想可从寒春家居陈设的细节中解读。

  她家墙上悬挂陈永贵照片和毛泽东接见陈永贵的照片,屋顶上有一把印有“农业学大寨”的茶壶。1973年,阳早在大寨与陈永贵交谈至深。寒春手指陈永贵:“他是毛的农民,也是我们心中有分量的人,中国的事情很有戏剧性,陈也有戏剧性……”阳早、寒春多次清明去大寨,为他们心中有分量的人扫墓。茶几上放着新版《毛泽东传》,茶几的玻璃板下是遵义会议人物画和《国家地理》拍摄的《阿富汗少女》。书架上有《中流》、《南街村报》、《延安画册》、《菲律宾的社会和革命》及美国养牛杂志等书刊。阳早生前愿望之一“到南街村看一看”,可惜此愿未遂。

地上铺着地板革,有几处破裂卷边。屋中间,一张砖头搭建的写字台引人注目。寒春解释:“所有到过这间屋子的中国人都盯着它看。买的能用,搭的也能用,为什么不节省?再说我们个子高,用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对比的是,所有到过这间屋子的西方人则无视写字台,而是盯看墙上管道接口处丑陋的裸露,疑惑:“能做好的事为什么不做好?”

  对墙上人物,寒春欣赏陈永贵的“自力更生”,崇敬毛泽东“解放全人类”。阳早生前以桩桩件件自力更生之目实践着解放全人类之纲。他无数次解释纲之源:“在延安洗的脑子,《毛选》武装的脑子。”他熟悉《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阳早自誉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要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

  1946年8月,康奈尔大学农牧系27岁的毕业生欧文?恩格斯特受《西行漫记》影响,辗转半年到延安。他要亲眼见识创造了“小米加步枪”和“长征”神话的毛泽东。1947年,毛泽东会见斯特朗、马海德、恩格斯特等,恩格斯特感觉“毛很有魅力”。他喻很有魅力的毛泽东:“《圣经》里的救世主。”寒春借牛喻毛:“牛得了病,一般人看的是表面,毛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恩格斯特到中国后不久,进步的新闻记者羊枣死于国民党狱中,共产党把羊枣同音字“阳早”给了恩格斯特,望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和同志。自1946年起,阳早被唤同志50多年。近年,他和寒春被人改称“阳先生”、“寒太太”,他们不习惯,说“瞎叫”。1947年,又一个神话使阳早决定留在红色中国。毛泽东领导的2万兵力打败了胡宗南20万大军。阳早总结:“毛以弱胜强,功在民心,得民心的毛定会得天下。”阳早要亲眼看到毛神话的继续书写―――“创造一个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心向往之的社会。

1948年,阳早未婚妻寒春亦到延安。她曾从事核物理研究并参与投放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研制,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同事慨然:“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此话使寒春放弃了做纯科学家的梦想。1949年,他们在延安窑洞里成婚。当时,阳早的身份是联合国难民救济总署奶牛专家,他在瓦窑堡农具场做的风车、提水机等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夫妇俩非常适应并赞赏延安的民主气氛:“白天干活,晚上用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抓革命促生产。”当年的政治土壤成为他们日后怀念和向往之事。2004年,83岁的寒春对比今昔,感慨道:“那时啊,真是好,大家想的都是国家大事。每个人的心是透明的……”1948年,阳早、寒春带着党交给的任务,带着83头荷兰奶牛落户陕北定远县三边牧场,帮助当地改良牛羊。该地是陕甘宁交界处,蒙汉混居。一次,一个汉族人把蒙族人的狗打伤了,共产党干部开了一星期的会批评汉人。阳早、寒春深信:“这样的党将会把社会主义蓝图变为现实。”

  1952年春,阳早、寒春培育的牛间接参与了抗美援朝。抗美,他们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寒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40多年后,信仰与行动仍是一致的。1999年5月,阳早、寒春致信联合国抗议北约炸我使馆暴行:“这算什么本事?打倒美帝国主义。”9?11后不久,他们回国。照片记录了他们游行示威的身影。中国人称:“阳早的鼻子越来越低了。”1955年,阳早、寒春带1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阳早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响应:“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不坏一斤奶!”这年,新中国第一代儿童喝上了他们生产的牛奶。此间,有关部门问寒春是否愿继续研制原子弹,寒春摇头:“现在中国人缺的不是原子弹,是牛奶。”三年自然灾害,阳早一家有细粮,但他以“不搞特殊化”拒绝了,愿和周围人一样以红薯干、萝卜充饥。他坚信:“能使穷人翻身的毛也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眼下的苦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周恩来5次接见他们,次次道“辛苦”,阳早回应周恩来:“给社会主义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阳早还幽默道:“不喝奶哪有劲干革命。”1971年,周恩来给阳早、寒春解释了7个小时“文革”。自称“中国观察家”的阳早对“文革”的发生、发展和终结有着他独到的思考。

10年草滩农场,留给阳早、寒春一段愉快的记忆,“条件很艰苦,心情很愉快,大家一个心眼干社会主义,奔共产主义。”此间,他们研发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半个世纪后仍是该农场主导产品。1966年,阳早、寒春被迫离开农村,分别在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中国对外友协图片社做翻译。阳早在专家楼的阳台上俯瞰土地,心情郁闷:“我们现在过的是上层建筑的日子,养牛的人怎能住楼房?!”他们多次打报告重返农场。1972年,他们的要求终于遂愿。红星公社使他们亲近了土地亲近了牛。阳早设计安装的管道式挤奶设备、寒春设计的直冷式奶罐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奶牛饲养机械化。1982年至2001年,20年光阴,阳早在位于沙河小王庄的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从事牛群饲养和改良,直到他病重住院。20年经营,小王庄以优质、纯净、高产、低耗的奶牛闻名全国。2003年,每头牛的牛奶产量达到9088公斤,位居全国之首。曾享有盛誉的“卡夫”酸奶即源自小王庄奶牛。现其奶牛供应“三元”乳制品厂。牛场负责人、曾做过阳早、寒春秘书的陈继承实话实说:“没有这对老革命,牛场不会有今天。”

  阳早初到小王庄,即明确“改良牛群必须用最优质精液或胚胎移植”。阳早遂用自己的钱买回美国、荷兰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在美国,一个胚胎1400美元,一头公牛精液100美元。他们用自己的钱买了多少?阳早耸耸肩:“天知道。”一次,他想用4年积蓄2万美元买挤奶自动计量装置,钱不够,遂用一块工艺毯跟儿子换美元。“用中国给我的钱给中国买东西,应该的。”阳早还根据国外资料改造养牛机械。为防“下雨积水,牛容易得病”,他设计了被业内称道的“牛性化”坡道。20年饲养,即使小王庄淘汰的牛亦被各地争相购买。20年改良,阳早研发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成为业内解放生产力的示范设备。尖端的养牛技术,先进的机械化管理,功在阳早。寒春则将工夫下在管理的细节中。她记录了1963年至今各种挤奶器工艺,其对使用寿命和奶的细菌含量的影响。她设计的牛情表格让畜牧研究所专家汗颜:“我是搞专业的,都没搞出这样高水平的东西。”寒春当年同学杨振宁承认她“动手能力强”。在人的管理上,阳早、寒春思想一致:“爱牛的人,做一切事都会以牛为先。这样的人不会在岗位上出纰漏。出纰漏的都是不爱牛的人。牛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寒春肯定:“细菌含量高的牛奶源自人的不敬业。”阳早生前,既是中国观察家亦是牛的观察家。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他置身牛群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20头牛,头头在心。

20年,寒春每天晨5时巡视牛群。凡落灰之地,即写上CLEAN(清洁)或把眼中诸事写成字条放在有关人员家门口。阳早、寒春给牛场立下规矩:一分钟解决的小事不能演变成大事;今天能做到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一天,寒春发现新生牛耳朵上无打号印记,她对值班人发火:“昨晚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要等到今天?你有能说服我的理由吗?”

  “用智慧和心养牛。”阳早、寒春留给牛场的无形财富。这份财富使小王庄在“白色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周边两个牛场皆因低产和管理不善而屠牛而倒闭。有形的财富是阳早解放全人类理想的具体实践―――从解放身边的人做起。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小王庄拿出90万元为30名职工中的25人上了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其余5人尚在办理中。阳早从身边人中感受“没有三险保障的人,是没有解放的人”。

  阳早从原草滩农场同事汪礼平来信中得知,他患心脏病,但因农场效益不好,医药费报销困难。阳早遂从美国买药给汪礼平。同样,延安时期共事的老友也致信阳早:“我的医药费没处报销,能不能给我找个报销医药费的单位养老?”阳早眼泪滴落信上,哭“他们还没解放”。阳早另一次落泪是去西安看老同事。在一处低矮的平房内没见到老友,邻居指点“在城门楼那儿看人下棋呢”。果然,阳早见到了身体尚健但无事可做的人。阳早不满60岁退休一刀切:“人还能做事呢,为什么剥夺他做事的权利。”如果没事做还没三险,阳早视为“合法权益的缺失”。为保障小王庄职工的合法权益,阳早多方游说时强调:“干活最多的人拿的最少,还没保险,这不公平不公正。”他提议给工人涨工资,质疑:“干部能涨,工人为什么不涨?”阳早意识:有权益保障的吸引才能留住人。牛场曾有数名外来专业人才,但都因种种原因飞走,阳早称他们是“飞鸽牌”的,当地人才是“永久牌”的。当地人如失去保障,也会改成“飞鸽牌”。事实证明,权益保障产生了凝聚力。

  2001年12月下旬,阳早住院前一周,陈继承亲耳闻听了夫妇二人的对话。阳早:“这次住进去,肯定出不来了。我要是死了,就把我埋在能看见牛的地方。”寒春:“你有什么不放心的?”阳早:“你要能把这群牛管好,我就放心了。”现阳早已逝,寒春生命亦来日无多。如果寒春……无形的财富能否延续?陈继承说:“别人不敢说。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这影响还不是暂时的。”

阳早逝世后,汪礼平等三人进京奔丧。食宿小王庄数日的他们,自觉缴纳费用。陈继承从他们身上看到半个世纪前的影响。汪礼平后在写给农机院的信中提及阳早:“阳技师在农场多年,他忘我的工作作风,朴素的生活习惯,无私奉献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年轻人没下过乡怎能懂事?

  阳早、寒春的二儿一女都降生在渭河之滨。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召开,宋庆龄为阳早长子取名和平;两年后次子出生,取名建平,意建设中国;女儿名及平。三人在草滩农场度过了青少年时光。渭河水馈赠三人一口地道秦腔。在中国,他们的命运与共和国同一血脉。1967年,阳和平初中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光华木材厂做电工,工资41.50元。寒春至今认为和平没下乡是一大损失,“可惜了,可惜了,”她说,“年轻人没下过乡怎能懂事?!”在“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教育下长到22岁的阳建平,至今记得一串英雄的名字:杨子荣、许云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他初中毕业时请求去黑龙江、新疆,“向英雄学习,做名青年近卫军,反修防修保卫边疆。”1972年,阳建平插队安徽十字铺茶场。一年后,寒春把17岁女儿及平也送到茶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寒春叮嘱他们“不要搞特殊化”。

  1976年前后,三人相继赴美。阳建平改名比儿。一生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阳早对儿女的去国选择说:“我们工作没做到家啊!”现年50岁的比儿以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自喻,该教材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部分。“四人帮”垮台结束了他的社会主义部分。现在资本主义的时间达到了与社会主义同样的长度。东西方比较后,比儿称自己是“父母的右派朋友”。阳和平、阳及平与父母思想同一体系,被寒春戏称:“鸡蛋,皮白心黄。”他们虽去国多年,政治敏感依旧。阳和平参观某纺织厂后提出一己之见:“这里存在男尊女卑现象。”他挑明:“领导都是男的,干活的都是女的。”寒春直言:“在中国,妇女不仅没有彻底解放,还出现倒退,如包二奶现象……”

  三子女都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执着信仰。比儿保留意见:“若在这个世界上找出像他们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比较难了。”陈继承认同:“在我接触的人当中,还没有他们这样的人。”尤其在公私、名利面前,以他们为镜自省,陈继承照出“我这个党员是不合格的”。毋庸讳言,这面镜子还照出多少党员“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口是心非。解放自己是真,解放别人是假。

改革开放后,阳早、寒春习惯过着中国人已不习惯的物质生活。陈继承用“简单至极”形容。阳早出门一般带饭。一次去天津,他带两个馒头、两个鸡蛋、两个苹果。午饭时,他分一半给司机,司机说去馆子吃面。一次,王震宴请他们,阳早扫了一眼宴席后罢宴,王震忙换上豆腐白菜。他固守“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阳早70岁前,骑车进城或去部里办事,供他专用的桑塔纳成了公车……延河水的洗涤贯穿他们一生言行的点点滴滴,以至于被太多达不到其境界的中国人误读和嘲笑“一对傻老外”、“一对老革命”,指摘他们落后时代的言行:“思想僵化。”

  原农机部副部长项南曾问及平,“为什么二老在中国呆了一辈子?”在北京大学读生物化学的工农兵学员及平反问:“中国的许多老革命,为什么要从白区冒险到延安?”

  社会主义对阳早的吸引是:“只要你们不赶,我们就在‘沙家浜’扎下去了。”

  ■骑驴看账本走着瞧

  “政府怕倒台,资本家怕破产,工人怕失业,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癌,我们怕癌才来到社会主义中国。”晚年阳早忧虑癌蚀中国,这使他在追求的路上产生痛苦。

  一些奶牛场进口国外设备。阳早上火:“自己研制的完全能用,为什么非要进口?现代化不是买来的!”他遂向全国推广100多套国产设备,但是,买方的数字远远达不到他的期望。于是上书《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国门打开后,阳早担忧国有资产流失。果然,担忧之事亦如土地一样以惊人速度正在流失,还有卖资源。阳早亦忧:“以后怎么办?”他在多种场合讲:“搞现代化,不是搞西方化。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搞基础建设,不要搞形象工程。要搞工业、农业,不要盖那么多楼堂馆所广场。要自力更生达到‘洋’,而不是购买‘洋’。”阳早失望,共产党的三大法宝没有他期待中的继承。赤脚医生的丧失使农村合作医疗瘫痪。义务教育普及率并非百分百。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贪污腐败、环境恶劣……当阳早讲上述被一些人视为不合时宜的话时,闭着眼睛讲。他不喜“察言观色”这个成语。阳早用“骑驴看账本走着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预测种种短视带来不良之果。

  近年,有人欲在小王庄开发房地产,还要把1600亩种植牛饲料的玉米地变成高尔夫球场。阳早急了,说:“这是投机倒把,房地产种不出粮食,挤不出牛奶!土地变成房子了,后代吃什么?”于是电话打到中央。人说小王庄如果没有俩老外,房地产肯定吃了牛场。1999年牛场改造,寒春设计,阳早监工。阳早坐在马扎儿上监视工程质量,唠叨着:“别搞成豆腐渣工程啊!弄虚作假,牛饶不了你们。”玉米收获季节,阳早隐身巡逻。青纱帐中有声,他便厉声呵斥:“你怎么能从牛嘴里抢东西吃!”阳早称己所为:“为捍卫牛的利益与坏人坏事做斗争。”

阳早住协和医院两年间,寒春隔天一次探视。阳早研究她每次带来的牛情报告,后因体衰不能过目,遂让寒春读给他听,在病床上分析……他昏迷前,惦念事之一―――牛的新居。“牛的家由别人盖,我不放心。”为此,多次修改寒春设计的新牛场。

  农机院表彰阳早、寒春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具有牛的精神―――吃草挤奶。阳早笑答:“我们吃了中国人2万斤粮食,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应该的。”83岁的寒春日日劳作动因,除牛的牵挂,还有时代烙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她在每天分析牛情报告的劳动中继续丈夫未竟事业。

  西谚:伟大的事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但每个人可以用爱做很多小事情。阳早、寒春以养牛为载体,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实践着解放全人类之信仰,以“世界公民”之爱滋养、强壮着中国人之身体。

  小王庄酸奶取名“阳春白雪”,此名蕴含阳早、寒春名字、境界和奶的品质。

家园 韩丁讣告上了最近一期的Economist

我的老师说别人看报纸杂志喜欢看头版新闻,他则喜欢看讣告栏,因为文字深刻,往往写的不是某人的一生,而是对时代的概括。当然我的老师看的不是人民日报的讣告栏而是The Times一类。

我在出国前每月必买《财经》,上面的“逝者”一栏也很有意思。《财经》(www.caijin.com.cn)网站上许多文章要收费才能阅读,似乎该栏从来就是免费。

家园 韩丁是寒春的哥哥

《鲁豫有约》背后的故事(6)

--------------------------------------------------------------------------------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3年09月10日20时39分 来源:星辰在线

 

  寒春: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有一对美国老夫妇,男的叫阳早,女的叫寒春,他们住在北京郊区,养奶牛。20年后,2002年的春天,我来到阳早和寒春位于昌平的家。不巧的是,男主人住院了,只有老太太寒春一个人在家。

  她的家很乱,到处都灰蒙蒙的,好像平常没人打扫。屋子里的陈设已经不能用简朴来形容了,因陋就简也许更恰当。她的书桌就是两堆砖头,上面再铺一块木板,感觉用脚一踹就会塌的。所有的家具都来自上世纪60年代,除了地上80年代的地板革和一台90年代的彩电。

  “怎么不换张桌子呢?”我很好奇。

  “桌子挺好!”寒春撇了撇嘴,有点不高兴。

  我猜,我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不够好。我有点后悔,那天的妆化得好像太浓了。

  谈起来中国的原因,寒春一下子兴奋起来,好像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我崇拜小米加步枪,我要亲眼见见小米加步枪的力量。”1945年,寒春的哥哥韩丁受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来到了中国延安,解放区的革命生活使他受到很大震撼。回国后,韩丁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了同学阳早,并鼓励他到中国去看一看。

  阳早欣然前往,而他的未婚妻寒春此时正在芝加哥核物理所攻读硕士学位。1945年8月,美国用原子弹先后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寒春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看到人类遭到屠杀,她再也无法坐下来思考抽象的科学理论,1948年,寒春决定追随阳早前往中国。在延安的窑洞里,他们结婚了。和寒春说话有一点我非常不适应,她常常会提到一些中国人已经多年不用的词汇,比如:大鸣大放、阶级斗争、要文斗不要武斗,她说起这些却很自然。

  寒春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革命,她赶上了,实在幸运。对她来说,中国是自己的国家,所以她不喜欢别人把她当外国人来看,但她对文革的看法实在和中国百姓相去太远。回顾文革,寒春说:“真有意思。”

  也不怪她,那10年,她只看到了大字报,听到了人们高喊的革命口号。她没有看到残酷,只感受到激情。我和寒春有关文革的一段对话,充分显示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文化背景和斗争精神。

  寒春:“(当时我们外国人)写大字报,也去看别人写的大字报,到处跑,很好的。那时候消息灵通,哪里有了好的大字报,大家都去看。我们还在友谊宾馆游行。”

  鲁豫:“你不觉得当时的一切都非常混乱吗?”

  寒春:“不,一点也不混乱,特别好。就是要群众都起来。现在美国政府有一些人干的事不能见光,如果美国也这样,发动群众去造反,那就了不得。”

  鲁豫:“但是我们中国人现在回头看那一段,觉得非常混乱。”

  寒春:“你说毛主席搞这个不好?好家伙!”

  和寒春在一起,我有时会说到中国人、外国人什么的,这让她很不高兴。

  鲁豫:“我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见到毛主席也会激动得又叫又跳?”寒春(一脸不耐烦):“这不是中国人外国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阶级感情的问题。”寒春很直率,她说不喜欢现在,因为大家都忙着挣钱,没人去革命了。我和寒春不会成为朋友。在她看来,我太娇气,太不革命了。而在我眼里,她和我们这个时代又似乎隔得太远。但我由衷地欣赏她的执着。她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无怨无悔。我钦佩这样的人。

家园 【文摘】文化大革命”中的外国造反派

文化大革命”中的外国造反派

  何蜀

  当“文化大革命”如狂飚骤起般席卷中国大陆之后,不仅大陆上的广大干部、群众满怀革命激情和对毛泽东的无限信仰投身其中,甚至连当时正在中国大陆帮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国朋友们,也被席卷进去,与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这场起初显得像是革命的正剧,后来才逐渐暴露其真面目的悲剧和闹剧的史无前例的演出。

  外国专家也写出“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以毛泽东下令向全国公开宣传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所写的那篇攻击中共北京市委和北大党委有关领导人的大字报为开端。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一文中,对聂元梓等人这张大字报作了高度评价,誉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在此“样板”的启示下,一时间大字报在全国铺天盖地般涌现出来。写大字报的人们,当然并非都是像聂元梓那样的个人野心家,也并非都能像聂元梓那样得到来自中共高层的鼓励和支持。不少大字报作者是怀着真诚的革命热情响应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反修防修”、“保卫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的号召而“拿起笔作刀枪”的。

  当时在北京,有许多外国专家在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外文局、中央编译局和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出版等部门工作。在这时候,这些外国专家们也纷纷提笔写起了中国特色的大字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四个外国专家阳早、史克、寒春、汤普金斯合写的一张大字报,[1]后来被誉为“外国专家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这张大字报写于这年8月31日,即毛泽东第二次检阅红卫兵那天。在1967年3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报道:《在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里成长──访问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女专家》,其中谈到了美国女专家寒春和她的丈夫阳早参加写作这张大字报的事:

  “在这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中,寒春同志和她的全家人都强烈地要求参加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八月底,她和她的爱人,还有另外两位美国朋友一起,写了一张大字报,表达了对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无限热爱……”

  《人民日报》的报道只摘引了大字报中的几句表态性的话,而没有介绍大字报的具体内容。不仅今天的人们,就连当时的许多文革亲历者也只知有其事而并不了解这张大字报究竟写了些什么。若仅仅是表达了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对“文化大革命”的拥护,那显然太一般了,不足以被称为“马列主义大字报”。现将这张大字报全文转引如下:

  给外国专家局的大字报

  为什么在世界革命的心脏工作的外国人被推上修正主义的道路???

  是哪个牛鬼蛇神指使给外国人这种待遇?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不论他是哪个阶级,不论他对革命是什么态度,都受到这种“五无二有”的待遇:

  “五无”:

  一,没有体力劳动;

  二,没有思想改造;

  三,没有接触工农兵机会;

  四,不搞阶级斗争;

  五,不搞生产斗争。

  “二有”:

  一,有特高生活待遇;

  二,有各方面的特殊化。

  制定这种待遇是什么思想支配的?这不是毛泽东思想,这是赫鲁晓夫思想,是修正主义的思想,这是剥削阶级思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呢?

  1.使要革命的外国人不能掌握毛泽东思想,只能在口头上说条条;

  2.使革命的外国人革命意志衰退,滑到修正主义道路上去;

  3.阻碍在中国的外国小孩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

  4.把革命的外国人和他们的中国阶级兄弟隔离开,破坏他们的阶级感情,破坏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我们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革命的原则的问题,我们坚决反对这种待遇。

  我们决心要成为坚强的革命者,成为坚定的反修战士。为了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决心锻炼和考验我们自己。我们的后代必须成为坚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而决不允许他们变成修正主义分子。因此我们要求:

  1.以阶级兄弟看待我们,而不是以资产阶级专家看待我们;

  2.允许并鼓励我们参加体力劳动;

  3.帮助我们进行思想改造;

  4.允许并鼓励我们紧密地结合工农群众;

  5.允许并鼓励我们参加三大革命运动;

  6.我们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受到同样的待遇和严格的要求;

  7.生活待遇和同级的中国工作人员一样;

  8.取消特殊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毛主席所要求的革命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中国人民、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万万岁!!

  四个美国专家的这张大字报很快就上报到了最高领导层。9月8日,毛泽东作了批示。不过当时有关部门并未向外国专家们传达这个“最高指示”,据在新华社工作的比利时专家邱亨利1967年4月19日在中国矿业学院“东方红”召开的批判《修养》(即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大会上发言“揭发”:“但是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拒不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在外办和外国专家局顽固地执行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2]尽管如此,毛泽东这个批示仍然不胫而走,并被红卫兵、造反派录入编印的各种文革大事记。当时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国建设》杂志工作的著名专家爱泼斯坦(从小在中国天津长大的波兰籍美国记者,在文革前已取得中国国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仍被红卫兵们视为“外国朋友”),在1967年一次“批判大会”上向群众公布了这个批示的内容:

  “我同意这张大字报。外国革命专家及其孩子要同中国人完全一样,不许两样。凡自愿的,一律同样作。”

  大字报的作者之一,美国农业机械专家寒春,后来在一次揭发批判外国专家局“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上谈到他们获悉毛泽东批示后的心情时说:“现在,我们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毛主席没有框框,他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者。他无限相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毛主席只用了几个字就把反革命修正主义者分裂世界无产阶级的阴谋诡计砸得稀巴烂!我们摆脱了枷锁!大门向我们敞开了!现在靠我们自己去学游泳了!”[3]

  现在来看这张大字报,除去个别文革词语外,仍然不能不承认,其中表现出的是外国专家们对中国革命的一片赤诚之心。这正如当时在外文编译局工作的法国专家戴妮丝?李─勒布雷顿在其回忆录《爱是不会凋谢的》一书中谈及她的文革经历时所说的那样:“因为我们从无恶意,一直为寻求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为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而努力。假如说我们有时在某些方面搞错的话,也是和许多无辜的人一样,因为不了解情况,过于天真。”[4]

  “不了解情况”,“过于天真”,这两点确实朴素而真切地概括了当时许多狂热投身文革的人们的问题所在。

  这张大字报的四位作者中,阳早和寒春夫妇最为有名。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或希德?恩格斯特)是美国农学家,早在1946年28岁时就来到中国,决心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作出贡献。他到了延安,在那里进入中共创办的最早的农场工作,寒春(原名琼?韩丁)是阳早的好友和大学同学、室友韩丁的妹妹,原在美国从事核物理研究,参加过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后在芝加哥核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与杨振宁在同一研究小组。她为了爱情和理想,放弃了条件优厚并大有前途的原有工作,于1948年初来到内战炮火中的中国,次年春在贫寒的延安窑洞里与阳早结婚。此后,夫妻俩从延安到三边,从陕北黄土高原到内蒙草原,从西安草滩到北京郊区,为中国农业的机械化和发展畜牧业兢兢业业工作(1987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俩在中国连续工作40年,向他们颁发了《国际科技合作奖》)。从他们的经历可知,他们是那种如今已十分罕见的理想主义者。

  在1967年一次批判外国专家局“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上,寒春作了长篇发言,其中谈到了她和丈夫阳早之所以参加写作这张大字报的背景。

  寒春谈到,从1959年开始,外国专家有了特殊化的待遇。生活上与中国人民拉大了距离,特别是在困难时期,有了一整套的特殊待遇。而最使他们难于容忍的则是政治待遇的变化,“政治待遇上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不许我们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旅行变得越来越受限制”,同中国工人甚至干部的关系也疏远了。1966年5月他们被调到北京后,情况更为严重,“剥夺了我们所有的政治生活”,“除了乘汽车外,我们不能到任何地方去”,他们主动要求降低工资以缩小与中国同事的差别,“费了老大的劲儿,我们的工资才降到仍然非常高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让孩子们回家,不许他们参加文化大革命”,成天就只有关在住宿的饭店房间里,除了坐小汽车外,不许上街,不许去公园玩。他们9岁的女儿在这种环境里变得情绪反常,变得对什么外国东西都憎恨,还对他们大骂:“打倒你们这些美国特务!”[5]……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给外国专家局写了一封长信,谈到给外国专家的这种待遇是错误的和有害的。“7月17日晚上有位副局长来看我们。虽然他的态度很热情,可是他对我们提出的为什么外国人硬被推向修正主义道路上去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给予满意的答复。……解释了半天,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词儿‘安全’。”这两位外国专家感到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压迫”是不能容忍的,在当时的大气候下,他们自然将这些问题联想成了是有人“明目张胆地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来全面攻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尖锐的阶级斗争”。于是,在红卫兵运动爆发后,他们受到鼓舞,便写出了那张大字报。[6]

  寒春在这次发言中,还提到了大字报的另一位作者史克。她说,史克在文革前有一次因病住院需要动手术,外语学院一位认识史克已经14年的领导听说了,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史克没法在电话里说清楚,就写了一封信详细解释。谁知当她出院后,那位领导却对她说:“以后不要再给我写信了。”寒春认为这是“竟然害怕收到外国人的信”。[7]

  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寒春当时“揭发”的这些情况,除去生活待遇的特殊化既有体制弊端上的原因也有可以理解的对外国专家不同生活习惯给予的照顾外,其他方面,特别是所谓“政治压迫”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日益强调阶级斗争,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而派生出来的问题,并非是什么“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或“修正主义路线”的“迫害”。

  当时外国专家所写的大字报当然并不只此一份。在1966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就报道了《他们和我们并肩战斗──在京外国朋友热情支持我国文化大革命》,其中提到许多外国专家都写了“革命的大字报”。196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以《听毛主席的话,学习白求恩》为题报道了北京白求恩医院英国骨科专家洪若诗热情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这位英国专家全家开了一个通宵的家庭会议,“他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他们决心起来造反,同中国同志一起造修正主义的反。于是,他们打破思想上的顾虑,写了一张全家署名的大字报……“在新华社工作的比利时专家邱亨利说,他在1966年9月初写出了第一张大字报,要求和中国同志一齐学习,并肩战斗。[8]当时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卷入运动的大多数人,是出于对毛泽东同志和党的信赖”,外国专家们自然也是如此。法国专家戴妮丝在回忆中说:她当时就是因为对毛泽东充满敬佩之意才拥护“文化大革命”的,她认为“他有勇气抨击自己领导的政党,目的也许是通过‘文化革命’为这个党洗涤灰尘,使党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9]英籍作家韩素英在回忆她文革经历的《再生凤凰》一书中也谈到,“毛的品质,毛的远见,他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吸引了我,使我着了迷。我决心去理解他,理解所发生的一切。”“‘文化大革命’那几年,我要摆脱这种迷恋是不可能的。”[10]当她在文革初期见到周恩来与康生、陈伯达等人一起出来接见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的代表时:“我心里不禁愣了一下。……周恩来与他们在一起。不知为什么,因为周出来接见我们,因为我信任他,我就认为和他在一起的其他人也必然是好人。”[11]韩素英没有在中国大陆参加文革运动,而是在海外大量发表歌颂文革的文章和讲话。

  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已加入中国国籍但享受外国专家待遇的美裔专家沙博里(文革前曾在电影《停战以后》中扮演美国人),在文革结束数年之后的1983年写了一本回忆录《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写到文革的发动原因时,他竟还是用的当年对文革的认识(足见当时的宣传对其影响之深):“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的某些领域中,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观念和方法滋长起来。这种现象有多大代表性,有多么广泛,我不得而知。但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显然认为形势是非常严重的。”[12]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为支持中国革命而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们便都纷纷表示拥护“文化大革命”,戴妮丝回忆说:“我们有决心为革命的新发展而作出努力,甚至牺牲。”于是,这位在1936年就与中国旅法画家李风白结成夫妻,50年代初就随同丈夫来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国共产党员,也为了支持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作出了两点“牺牲”:“我的第一个‘牺牲’是向我所在的法共支部提出退党申请。这个行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身处异国,我不能与我所在的党共同战斗,但是,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这个党过于听命于苏联,过多地指责中国……总之,太‘修’了。这可能是个有意义的行动,我申请加入了一个年轻的法共(马列)。不管怎样,我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过去,有些(法共)同志对我很信任,我也以自己的忠诚引以为荣。可今后他们就会把我当成叛徒。‘叛徒’,我反复掂量着这个字眼,感到剌痛。我做出的第二个牺牲相对来说容易些,和其他外国专家一样,我要求降低工资,以求接近中国同志,特别是那些即将去农村的同志。”[13]

  在当时外国专家所写的大字报中,还有一张得到过毛泽东的赞赏和批示。那是在群众性的造反、夺权浪潮已经席卷全中国大陆的1967年初,一些地方的造反派举行群众集会,由群众(大多不是中共党员)来通过决定开除某个“走资派”的中共党籍。造反派中刮起了动辄进行打、砸、抢的歪风,甚至还有人提出“革命的打砸抢万岁”的口号……在西安外语学院工作的外国专家大卫?库普于1967年3月10日写了一张大字报,认为:西安正受着“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由群众大会开除一个人的党籍是“全民党的做法”:“革命的打砸抢”问题需要注意,这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应该做的,是流氓行径。“要把那些存心把我们引上背离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人清除出去,才能实现群众、干部和解放军的三结合。”

  西安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高智曾任毛泽东机要秘书,他将这张大字报的抄件转送给了毛泽东。3月20日,毛泽东阅后批示:这个外国人很能看出问题,分析得很不错。总理阅后,送文革小组阅。周恩来阅后批示:“建议将这张大字报和主席批语登文化革命简报。”[14]

  不过,这张大字报的影响远不如“外国专家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因为此时群众造反行动正要继“一月革命”之后掀起新的高潮,文革领导者和造反派都不会愿意对这种规范和限制群众运动的观点作过多宣传。

  外国专家们戴起了红袖章

  红卫兵运动兴起之后,年轻幼稚的红卫兵们就急欲将造反之火燃向全世界,“让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遍全球”,“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当时在北京就有学生打出了“国际红卫兵中国支队”的旗号;每天都有很多红卫兵跑到外交部催促成立国际红卫兵,有的年轻人还激烈地提出若不尽快成立国际红卫兵就会给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造成损失,就是犯罪。一些外国留学生还向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提出,要回国去组织红卫兵,但受到陈毅的劝阻。

  在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影响下,在日本、墨西哥等国也出现了“红卫兵”,当然马上就遭到取缔。也有个别当时未遭取缔的,如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克思列宁主义)办起了机关报《红卫兵》报,热情歌颂中国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1967年4月6日报道);丹麦一位共产党员组织的红卫兵直到1967年8月还在发表讲话(《参考消息》8月9日报道),宣称要在丹麦贴出更多的大字报……此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内分裂出了“造反派”,以“××共产党(左派)”、“××共产党(马列)”之类名义另立山头,宣布与原“修正主义党”决裂。比如,从1966年9月起,日本共产党的一些基层组织受到中国文革的影响,在山口、佐贺、爱知、福冈、兵库等县建立了日共县委革命左派,向日共中央“造反”。日共中央认为这是中共插手了其内部事务,造成了日共分裂,于1967年8月召回其驻中国代表砂间一良和日共中央《赤旗报》驻北京记者绀野纯一,两党关系彻底断绝。[15]日共此后即被称为“日修”或“宫本修正主义集团”。

  不过,尽管有这样一些风波,但红卫兵们想把文革造反之火燃遍全世界的天真意图仍然未能实现。真正像红卫兵那样起来向“走资派”造反的外国人,只是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首都北京的一些外国专家。

  在毛泽东为阳早等四位外国专家大字报作出批示四天之后,定居北京的81岁高龄的著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接受了红卫兵赠送给她的袖章,成为一名“名誉红卫兵”──她可能要算是外国专家中第一个“参加了组织”的“造反派”。不过她的参加只是象征性的。1966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发表一组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照片的同时,发表了戴着红卫兵袖章的斯特朗请毛泽东在她的《毛主席语录》上签名的照片。斯特朗参加文革的具体行动,是在她为美国的21000个读者订户撰写的《中国通讯》(又译作《中国来信》或《北京来信》)中热情介绍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歌颂那些得到了毛泽东支持的红卫兵和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不久,在北京的外国专家也纷纷仿效中国同事们的作法,建立起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团”、“国际燎原造反队”等造反组织。

  在1967年3月3日《人民日报》关于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成立的报道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大会宣读了由在京外国友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贺信。红卫兵代表们对国际战士的祝贺报以极其热烈的掌声。”这大概是官方媒体首次报道外国专家造反派组织的活动。据李敦白回忆,这个外国专家造反组织在1967年夏天已有70名成员,倾向于支持(中国)最激烈的造反派系。[16]

  法国专家戴妮丝当时就参加了这个“造反组织”,她在回忆中写道:“外国专家也投身到运动中,参加了‘白求恩─延安战斗队’。这个名字既好听又响亮,红袖章上也写上了这个名字。”[17]沙博里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先是参加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战斗队,“后来又参加了一个外国人组成的‘革命’队”[18]……

  被卷入疯狂旋涡的外国造反派

  1967年所谓的“一月风暴”夺权斗争开始之后,外国专家中的一些造反派也同中国的许多红卫兵、造反派一样,被卷入了疯狂的旋涡里,语言和行动都变得极左起来。

  文革中“成名成家”被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批得臭不可闻,在这种形势下,爱泼斯坦便在一次批判《修养》的大会发言中提出,“这个‘家’字是不好听的,现在叫我们是‘外国专家’,我们也是不爱听。我们就是外籍的工作人员,工作者,不是什么‘专家’,不是什么别的‘家’。”[19]

  当时红卫兵、造反派有一个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学来的常用口号,要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美国专家李敦白在“批判刘少奇黑《修养》”的大会发言中就创造性地提出:不仅要踏上一只脚,而且要踏上两只脚,一只脚,是因为他出卖了中国革命;另一只脚,是因为他毒害了全世界的一切革命干部。[20]

  文革使得一些外国专家以往认识上的是非也颠倒过来了。北京外语学院的外国专家柯鲁克在批判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时发言说,以前他的岳母(曾作过30年传教士的基督教徒)读了他推荐的《修养》,对刘少奇十分钦佩,当时他认为这是岳母进步了,而在文革中才认识到,“刘氏黑《修养》”得到“帝国主义的奴才”的钦佩,正说明了刘少奇的“反动本质”。[21]

  文革中流行的那种捕风捉影、无限上纲的“阶级斗争”方式,也影响到了外国专家当中。法国专家戴妮丝回忆,在当时突击进行的《毛主席语录》外文版翻译工作中,因为两位来自拉丁美洲不同国家的专家对某些词汇的译法产生了分歧,因而推迟了发稿时间,使西班牙文版《毛主席语录》的出版落后于其他文本。这件事就被上纲成了外文出版社“走资派”“破坏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大罪。外国专家造反组织“白求恩─延安战斗队”为此召开批判大会,戴妮丝闻讯后,就去找她所在的战斗队的头头,一位讲西班牙语的美洲人,说明“这不是他们(外文出版社领导人)的错,原因是翻译过程中有改动。只要译稿一准备好,外文出版社的人马上就把它送到印刷厂,连星期天也是这样!”但那位外国专家“造反派头头”听不进去,回答说:“不管怎样,这本书耽误了。而且,不能打击群众的积极性。”[22]

  英籍作家韩素英在《再生凤凰》一书中记叙说:“居住在北京的西方人中,发生了奇怪的现象。想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外侨成立了一个‘白求恩’组织。他们把突然发现的革命热情用到像路易?艾黎[23]、马海德[24]这样的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的可靠的高尚的人身上。他们揭发路易是‘特务’,与国民党暗中有来往。路易受到‘审查’,发现他曾写过赞扬贺龙元帅的文章,还有一张他与贺龙的合影。朋友们再也不去看望他了,只有马海德和另一位医生,汉斯?米勒[25],他们经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压力,始终与路易紧紧站在一起。这些外国人召开了‘斗争会’,中国式的斗争会,批判路易。后来,他的一些书也被销毁了。”“这些西方人,其中也有美国人,表现出的恶毒──没有别的词来描述──是群体性精神变态的一个可怕的实例。‘你应当看看他们当时的那个样子,’几年后路易温和地笑着对我说,‘他们就像无知的孩子,眼睛都瞪出来了,喷着怒火。他们认为他们是站在革命的最前列。’”路易还对韩素英谈到,外国专家造反派们不仅对他进行各式各样的“指责”,而且还不让他去医院看皮肤病,后来还是周恩来得知此事才下令让路易到医院看病。韩素英气愤地写道:“如果这些事是中国人干的,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西方人发了什么疯,竟这样对待一个最伟大、最坚定和对中国最有用的人?”[26]

  1967年“一月风暴”掀起后,外国专家造反派也参加了“夺权斗争”。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当时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的美国专家李敦白参加了广播局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夺权”(据李敦白回忆,他们在广播局夺权的时间是1966年最后一天,比“一月风暴”还早)。这件事影响极大──因为当时电视尚未普及,广播电台就是最快捷、最有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体,文革时期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的指示,有关文革部署的重要文章,都是首先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全国及全世界广播然后才在报上刊登的,这就是当时所说的“红色电波传喜讯”。

  李敦白原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共产党员,出身名门而“离经叛道”,17岁就参加工会和学生运动,支持黑人解放运动。1946年,他在为联合国救济总署驻华办事处工作时,认识了周恩来,在周恩来鼓励下,他去到延安,爱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他留在中共解放区,热情投入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尽管他在1949年初曾因被苏联当局诬蔑为所谓“斯特朗国际间谍网”成员而由中共有关部门逮捕,含冤入狱达六年零三个月之久,但他出狱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献身于中共领导的事业,并要求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认为他保留美国国籍更有利于将来中美友好交往,他才听从劝告,保留了美国专家身份。

  文革中,他成了活跃于北京群众组织间的风云人物。《人民日报》1967年4月8日用了一个大半版的篇幅发表李敦白的文章《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航道》,在同月14日的《人民日报》关于“首都科学技术界无产阶级革命派大集会狠批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即批判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报道中,又大段报道了李敦白在会上的发言。在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召开的那次著名的30万人批斗王光美大会上,“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李敦白代表外国造反派作了慷慨激昂的重点发言,他说:“七年前,中国的无产阶级把世界革命的大叛徒赫鲁晓夫揭露出来了,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立了一大功,除了一大害。今天,中国人民,清华井冈山的战友们,揪出了一个王光美,揪出了一个刘少奇,揪出了另外一个世界革命的大叛徒,也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除了一大害,立了一大功。我们感谢你们!”[27]

  英籍作家韩素英在《再生凤凰》一书中记叙了一位既信仰马克思主义又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外国经济学家,“一位满怀激情而富有魅力的女人”对她的谈话:“‘我已写信给林彪,’她语气非常坚决地说。她的两个儿子对住在北京的外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及他们所起的作用极为不满,百般挑剔。‘你知道吗?是一个叫做西德尼?里顿伯格(引者注:即李敦白)的美国人几乎完全控制了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大权!’她愤愤不平地对我说。”[28]

  在1967年春夏之间,外国专家的造反组织在北京十分活跃,仅举几例即可见其一斑。

  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即“首都三司”)主办的《首都红卫兵》报1967年2月14日出版的第29号报道:“外国在京朋友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他们组织了‘白求恩─延安’战斗队,贴出‘祝贺革命造反派夺权!’和‘为什么革命友谊宾馆和资产阶级的宾馆没有什么两样!’等大幅标语。”

  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办的《新北大》报1967年5月6日出版的第71期报道:“5月2日下午,首都革命造反派在北京体育馆召开了‘最最热烈庆祝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大会’。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聂元梓同志到会并讲了话。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美国朋友李敦白同志,日本朋友、国际燎原战斗队代表,非洲学习毛著小组代表,首都工代会、农代会的代表,北京工农兵文艺公社、上海芭蕾舞学校‘白毛女’小组赴京演出团代表都发了言。”

  首都红卫兵著名组织之一、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主办的《东方红报》1967年5月3日出版的第35期,报道了5月10日下午“首都革命派”召开追悼5月6日在四川成都两派群众组织冲突中不幸中弹身亡的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红卫兵李全华的大会情况,报道中提到,出席大会的除了来自全国的造反派以外,还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几十位国际友人”。这期报纸上还刊载了两位外国专家(一位是“白求恩─延安造反团”代表,法国女专家安娜?巴隆,另一位是“国际燎原造反队”代表,日本专家土肥驹次郎)的发言全文和他们发言时的照片。在发言中,这些外国造反派都慷慨激昂地谴责了“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罪行”,表示要同中国的“红色造反者”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夺取“文化大革命”的最后胜利,并争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全世界的胜利。

  官方的《人民日报》也对外国专家“造反派”时有报道,比如1967年5月17日报道《首都四十万革命群众到英国代办处门前示威》中便提到:“今天,一些在京国际友人和外国专家,也和首都的革命群众一起来到英国代办处门前示威游行,他们用不同的语言高呼口号。”……

  当时这种逢会必请“外国造反派”出席并邀请上台发言或上主席台就座的作法在北京风麾一时,成为一种时髦。以致在1967年9月17日中央首长接见首都红代会代表时,康生就在诬陷那些外国专家造反派是“苏修、日本、美蒋特务”的同时,斥责红卫兵们“甚至和敌人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江青也满怀醋意地指责红卫兵这种作法是“奴隶主义,洋人什么都好,放个屁也是香的,外国月亮也是大的。”[29]

  外国专家造反派当时的一些作法,也同中国红卫兵、造反派们一样,一度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正如韩素英所评价的是“群体性精神变态”。

  在外事口红卫兵、造反派炮打外交部长陈毅的高潮中,李敦白在一次“批判黑《修养》”发言里,就情绪激动地说:“外事口,口对外,就是干革命,干世界革命。因此,外事口的领导一定要,也一定会在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左派手里,决不允许在右派手里,也不允许在中间派的糊涂蛋手里。所以,一切犹豫不决的人最好赶快站过来,站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一边……”[30]外事口领导中的所谓“右派”,在当时造反派心中十分明确,就是指的陈毅(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讲话中称陈毅为他的“右派朋友”,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尽管李敦白在事后的回忆中说陈毅是他的朋友,他在1967年“五一”节的天安门城楼上还关心问候过陈毅的健康,[31]但他当时这样的言辞不可能不为造反派炮打陈毅的情绪火上加油。

  甚至在8月下旬发生的“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事件中,也有外国造反派参加。一位外国驻华外交官事后向人说起:“真正最恐怖的是在这群殴打袭击的暴徒之中,有一些英国人,其中有一个头目还是出身‘豪门’,她穿着手工缝制的半统靴在一幅女王画像上跳来跳去。”[32]

  李敦白事后在回忆中坦率地写到:“在这样如醉如痴,好似被催眠的日子里,我们都做了一些奇怪,有时甚至令人发指的事。日后我常想,我们怎么会那么得意忘形?”[33]

  在造反、夺权必然引起的意见分歧演变为派性斗争之后,外国专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李敦白回忆: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属于少数保守派。他们强烈主张外国人应该远离中国的政治纷争,我和乔治是多年好友,却为这个问题成为死敌。他为我成为广播事业局领导的事非常不谅解,‘你没有权利告诉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也没有权利批评他们的领袖,涉入他们的政治。’他说。此后他几乎没再跟我说过话。”[34]

  一位外国研究者写到:“和中国的团体一样,文化大革命也使外国团体之间产生了分歧和关系紧张。……他们仿效中国人的模式也在进行‘造反派’与‘保皇派’之间的权力斗争。”“‘激进分子’夺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权。指责发起人是‘保守分子’。”[35]

  不同的只是,这些外国造反派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把派性冲突发展为真刀真枪的武斗。1967年7月9日,美国专家弗兰德和瑞士专家米雪琳在北京写出了反对武斗的大字报,向“亲爱的中国战友”发出呼吁:“你们是否想到,现在正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非常高兴你们不听毛主席的教导,不断挑起武斗,他们正在利用你们的这些缺点拼命地在世界上做反华宣传,你们是否愿意让这些帝国主义、反动派、现代修正主义高兴呢?你们是否想到全世界的革命者都在努力地学习你们的榜样,学习你们的经验,但有些人却热衷于打架,难道你们愿叫他们失望吗?”“同志们,武斗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做为在世界革命的延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的你们的外国战友,我们诚恳地呼吁:全中国的革命的战士们,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下联合起来,立即制止武斗,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36]

  法国专家戴妮丝记叙了由“白求恩─延安战斗队”组织的一次反对武斗的游行示威:“我们所在的战斗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游行,我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而且戴上了红臂章。我们竭尽全力地喊着,手里挥动着标语或小旗子,‘要文斗,不要武斗!’好像在背诵一段经文。我们的队伍走得很快,我尽最大努力不让自己掉队。……这些肤色不同、年龄各异、来自众多国度的外国人显然是没有私心,为了中国和毛主席的利益,他们把可能遭到殴打的危险置之度外。起初,人们对着我们微笑,后来就鼓掌表示支持。游行在一片欢呼喝彩声中结束。”[37]戴妮丝丈夫李风白的两位亲戚从爆发了大规模武斗的四川成都逃到北京来避难,戴妮丝如实记载她当时的心情说:“由于我们坚信运动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不由自主地认为出来躲避的人是错误的。”[38]

  外国专家造反派的没落、受难与平反

  在中国帮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国专家参加“文化大革命”,参加向中共党内的“走资派”“造反”、“夺权”,这是那个“史无前例”年代里才会发生的“史无前便”的事。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在回忆中,讲了这样一段有助于了解当时背景的话:

  “我不赞成主席要兄弟党的人参加我国的‘文化革命’,而且要‘一视同仁’。我主张‘内外有别’。我说,要兄弟党参加我们的‘文化大革命’,既不好要其他党来解决我们党的问题,也不好用这个大革命来解决其他党的问题,这不合乎兄弟党的关系准则。主席未置可否。”[39]

  王力这里讲到的“主席要兄弟党的人参加我国的‘文化革命’,而且要‘一视同仁’。”即是前面谈到的毛泽东对外国专家“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批示(当时外国专家中有不少是美共、英共、法共党员)。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文革“前期外国专家的”造反“行动,是得到毛泽东首肯的。但王力当时是否真的反对过毛泽东这种意见?除王力本人所述外尚未见到其他证据。在李敦白的回忆中谈到,正是因为王力的秘书在广播事业局调解造反派两派冲突遭到围攻时,得到主张两派联合的李敦白解围,后来才有了中央文革关于建立以李敦白为首的夺权三人领导小组的决定。

  这些外国专家在“造反”中有时言论过激,行动过火(韩素英在《再生凤凰》一书中说,澳大利亚作家尼尔?亨特讥称他们为“百分之三百的革命者”),其中也不排除个别人有思想品质上的不良因素存在──法国专家戴妮丝就回忆了这样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渐渐地,我发现极‘左’行动逐渐泛滥,某些外国专家甚至走得比中国人还远。一天,开会讨论取消当年休假,要放弃北戴河的沙滩和大海,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我们当中的一位女专家激烈地喊了起来:”不!不要休假!再也不要休假了!‘实际上,这与她毫无关系,因为她马上就要回国了。“[40]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外国专家们并不是为着个人私利,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出于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信任,出于对理想主义的追求,而投身于这场运动的。他们大多是像文革中反复宣传、奉为经典的毛泽东“老三篇”之一《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1966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他们和我们并肩战斗──在京外国朋友热情支持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引用了两位比利时专家所写的大字报里的话:“我们不是为了钱来中国的,而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来的。钱只能使占有它的人腐化。”这并非唱高调,只要了解情况的人就知道,当时那些外国专家们普遍都是这样想这样作的。

  外国研究者有这样一段记叙:“白求恩―延安造反团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些特殊困难。中国造反队大多是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学校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所反映的人和事是他们所熟知的,而外国友人工作单位分散,大多数人不会讲和阅读中文,妨碍了他们参加中国的政治活动,特别是由于不能进行语言交流,集会上他们要依靠翻译才能沟通。文革的发展进程中,白求恩―延安造反团总是跟在中国造反队的后面。外国友人的子女们用毛主席语录‘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写了一张批评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大字报,警告他们的父母由于对当前的政治形势的复杂性不了解,他们正在被一些政治目的不明确的组织利用。”[41]

  这些外国专家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一场真正的革命来看待,必然要与那些另有企图的文革发动者和领导者们发生冲突。康生骂那些外国专家造反派是“特务”,江青申斥红卫兵逢会必请外国专家造反派上主席台的作法是“奴隶主义”时,就已经流露出他们对这些一心要使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的外国专家们的厌恨之情。在1967年9月开始清查和镇压所谓“五一六分子”后,外国专家中的一些造反人物(连同被造反派当作批判对象的一些外国专家)纷纷被冠以“五一六分子”、“国际间谍”之类罪名受到批斗,有的被迫离开中国,还有的甚至被抓进了监狱。

  树大招风的李敦白自然成为一个重要攻击目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院内贴出了大字报:“一个美国人如何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红色政权”,一些外国专家把批判李敦白的大字报贴到了友谊宾馆的墙上,如“爬得高摔得狠”、“李敦白是个投机者”等。李敦白于1968年2月被逮捕入狱。滑稽的是,李敦白这样的激进造反派,却被关押审讯他的人视为曾被他狠狠批判过的“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的同党,硬要他承认他领导着一个国际间谍网,发展了王光美,并通过她发展了刘少奇。[42]

  有外国研究者记叙道:“随着打倒李敦白的呼声不断升高,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声誉日见低落……在李敦白被捕后,除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组织者和少数追随者外,大多数人同意解散或者停止活动。不久,中国当局逮捕了该组织的主要成员:爱泼斯坦、丘茉莉、沙博里等人。”[43]这个记叙显然有误,因为沙博里并未被捕,当时只是他的中国妻子、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编辑凤子被隔离审查了,但这与白求恩―延安造反团无关,而是因为30年代她曾与江青同时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演出过,江青怕她会散布有损其“旗手”形象的言论。

  在外国专家遭到迫害的同时,他们的亲属也大多受到株连。李敦白的儿女受到歧视和欺凌,李敦白的中国妻子去五七干校“变相劳改”后,孩子们一度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李敦白的岳父遭此打击,含冤病逝。

  韩素英谈到一对外国专家西蒙和伊雷娜夫妇的长女莫妮克从正在留学的巴黎赶回到中国来参加“文化大革命”,“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青春、自由和慈爱的盛大节日”,结果却被以“带回淫秽书籍”(普通的法国爱情小说)的罪名投入监狱达三年之久。[44]

  在“文化大革命”中行为小心而温和,并无极端行为的,如法国专家戴妮丝,也受到了“幽禁”般的对待,她回忆说:“同事们都和外国人保持距离,躲着我们,甚至渐渐地发展到不讲话了。他们像抛一块骨头一样把工作扔到我们的桌子上,然后扭头就走。”[45]

  1968年,在中国的外国专家甚至得到通知,他们不能再订阅《参考消息》。[46]周恩来在1970年11月27日对新华社《关于出版外文参考资料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近来外宾、专家和友好人士苦于无外文消息可看。”“一九六八年一四九号通知属于临时性质,不能长此不加恢复,近于与世隔绝。”[47]由此可见,切断外国专家的外文消息来源是专门发过中共中央文件的。周恩来在1970年12月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业务组会议上还批评了有关部门在涉外活动中不敢做工作,不敢接触外国人,甚至连外语也不敢讲。[48]由此可见当时外国专家(不仅仅是其中的造反派)的地位已从叱咤风云的文革初期一落千丈。

  处于这样的境况,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这位耄耋高龄、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难以了解她曾热情讴歌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了。文革前曾陪同她在中国各地采访的李敦白,曾经被苏联当局诬蔑为她的“国际间谍网”成员,在中国冤枉坐了六年多大牢,现在又被中国政府以“国际间谍”罪名逮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的一个侄孙要从美国来探望她,也被中国政府拒绝,她给周恩来写信要求到柬埔寨首都金边去见她这个侄孙,也得不到答复(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寒春曾批判过的文革前那种对外国专家的“政治迫害”并未被文革打倒)。她的健康日益恶化,终于在1970年初住进了医院。大概是为了表示对所遭遇的一切的抗议,她拒绝进食和接受治疗。直到周恩来亲自到病床边对她作了耐心劝告,她才答应与医生配合。周恩来赶紧下令通知她的侄孙前来中国,但为时已晚,斯特朗次日即去世。

  直到林彪事件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1973年3月8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外国专家局联合举行的“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招待在京外国女专家和中国女专家的茶会上,周恩来向到会的各国专家及其家属发表了重要讲话。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记载:周恩来讲话中“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极左思潮泛滥,外国专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一些专家及其家属受到不公正、不礼貌、非同志式待遇的情况逐个举例说明,表示:这个责任我们要负,作为政府的负责人,我负更多的责任。还当场向在座的一些专家赔礼道歉。”[49]当时中国官方传媒并未报道这次大会的实况。英籍作家韩素英在《再生凤凰》一书中根据采访所得作了记叙:

  “周恩来主持招待会,发表了令到会的专家终生难忘的讲话。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讲话,官方未予报道;对这种讲话,中国常常这样处理。但是参加招待会的人会写信给他们在海外的朋友,会谈论它。

  “周恩来说,林彪及其他‘坏分子’利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混乱,干了许多坏事;其中之一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西方人关进监狱。[50]他代表中国政府向因此而受到折磨的西方人道歉,并保证为他们平反,采取补救措施。周然后走到几张桌子前,同人们握手拥抱;其中有一名美国妇女,她确实吃了不少苦头,然而她仍自愿继续在中国工作。她说:”我个人的遭遇事小……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事大。‘华西蒙说:“只要能把革命推向前进,周要我去坐牢,我也会心甘情愿。’大卫?柯鲁克说:”现在我对革命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比以前更想留在中国。‘大卫?柯鲁克是英国人,被人捏造罪名,在监狱里度过了将近4年。“[51]

  韩素英这里提到的大卫?柯鲁克,原是英国共产党员,曾参加西班牙内战中的国际纵队英国旅作战。1940年在中国成都与生于成都的加拿大传教士之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伊莎贝尔相识相爱,两年后在伦敦结婚。1947年,柯鲁克由英国共产党介绍,带着妻子来到中国,对中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夫妻俩在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深入生活,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写成了极有社会学价值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书,被英国许多社会学教师指定为学生必读书。1948年,应中共方面邀请,柯鲁克夫妇留在中国帮助培养外语人才,成为参加创办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最早的外籍教师。然而,当这位一心想让毛泽东思想光辉尽快照耀全球,早日埋葬帝国主义而积极参加文革的国际友人被冤枉关进监狱后,无知的看守竟用这样的话来威胁他:“毛泽东思想照耀全世界,毛泽东思想欣欣向荣,你不要抱帝国主义主子拯救你的幻想。”[52]这真叫人啼笑皆非。

  除去柯鲁克夫妇外,在“三八节”招待会前不久刚从监狱释放出来,在这次茶会上得到周恩来亲自赔礼道歉的,还有曾参加“白求恩─延安造反团”,后来被打成“国际间谍”的爱泼斯坦与丘茉莉夫妇,六旬高龄的英国专家夏庇若等。

  在茶会上坐在周恩来身边并第一个得到周恩来赔礼道歉的,是82岁高龄的英国女专家露丝?史密斯。她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前的1920年就参与了创建英国共产党,在文革前71岁高龄时来到中国,先后在外文局和新华社工作。她对中国革命满怀热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也积极参加,在1967年3月8日《人民日报》关于“在京外国女专家热烈赞颂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报道中,专门有一段对她的报道,其中转述她的感想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在我七十五岁的时候,在中国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生活在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中国,使我感到恢复了青春,充满了活力、信心和热情。”然而她的纯真热情受到了嘲弄,很快她就从一个受到赞扬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受到怀疑的人物,最后她无法正常工作,被迫回到英国。尽管她在中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她回去后仍然不说中国的坏话。直到1971年她80大寿时,新华社记者代表周恩来去看望她,向她转达了邀请其再次到中国工作的意向,她才高高兴兴地重返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她的余生。

  引人注目的是,这次获得平反和赔礼道歉的外国专家中,没有李敦白。为什么?在《周恩来年谱》中提及周恩来那次“三八节讲话”时,只简略提到对外国专家受迫害情况“逐个举例说明”,但无具体内容。但有外国研究者的文章转述了这“逐个举例说明”的大致内容:“周列举了各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外国人:第一种是受到冷遇和不受欢迎的;第二种是离开中国之前受到非礼对待的;周说‘欢迎他们回来,我们将改正没有照顾好他们的错误’。另一种则是在文革中参加了某个组织,参与了坏分子的破坏活动。李敦白是代表人物之一,卷入了王力、关锋和戚本禹等人的反革命集团,还有爱泼斯坦、丘茉莉和沙博里(尽管认为他们是受到欺骗而参加)。”[53]该文作者对这段话的来源未说明出处,是否根据周恩来的原意转述?不得而知。其中又提到沙博里,显然有误。不过,可以从中大致看出为什么李敦白当时还不能得到平反的原因:“参与了坏分子的破坏活动”,“卷入了王力、关锋和戚本禹等人的反革命集团”。这是与当时红卫兵中的所谓“五一六分子”罪名相似的。

  李敦白作为在文革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外国专家“造反派头头”,因“案情重大”,从1967年8月底被中央文革宣布停止工作“另有任用”,12月25日开始被软禁在家中,1968年2月21日被捕,一直关押到文革结束整整两年后的1978年10月,才获得无罪释放,平反昭雪。大概他是外国专家造反派中最后一个获得平反的人。他在中国这是第二次坐牢,囚禁时间超过了前一次。两次坐牢时间加起来共有十六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六年?对于一个热爱并献身于中共领导的事业的外国人来说,这真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曾在1937年继埃德加?斯诺之后冒险进入中共红色区域采访的美国女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前妻),于1972年底至1973年初重返中国进行访问时,得知她所认识的柯鲁克与伊莎贝尔夫妇都进了监狱,“听说伊莎贝尔已经出来,但是她的丈夫还关着。”“埃尔西?费尔法克斯―乔姆利(引者注:一译丘茉莉)和她的丈夫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也遭到拘留。我在北京听说埃尔西出来了,爱泼斯坦还在囚禁中(但是我回美国后得悉他在12月我在北京期间获释,并给他在布鲁克林的父亲写了信……)”她根据当时的访问所得对文革中外国人的造反和被迫害写了这样一段话:

  “文化革命期间有十几位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遭到‘拘留’,主要原因显然是他们有极左行动。大概他们想表现革命热诚,却又不懂得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幕。……就公开知道的情况而言,他们被拘留后不能保释,没有人身保护法保护,也没有审判。”[54]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编《党史通讯》1987年第6期中《全国冤假错案的复查与平反》一文披露:“据调查,‘文革’初期,全国有外国专家四百一十人。其中以‘特务嫌疑’、‘搜集情报’、‘间谍活动’等罪名拘留、逮捕、驱逐出境的十七人,被审查、批斗的八人,使他们受到不应有的待遇和侵害。”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这些外国专家在政治上都得到了彻底平反,他们许多人至今还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情工作着。

  外国专家在文革初期都一致反对过中国政府“内外有别”的政策,要求与中国人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政治上得到同样对待。但是这个“内外有别”后来却给了他们实际上的好处。受到批判和监禁的外国专家造反派几乎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名誉。假如按照当年毛泽东批示中说的“同中国人完全一样,不许两样”,那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

  [1]见《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1页,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教学批改组、外国留学生工作批改联络站、首都红代会北京语言学院红旗兵团编印,1967年6月。此大字报有另一种译本,四个作者译名为“唐春、司克、杨镐、安?汤福金斯”,见《国际友人批〈修养〉》32页,首都红代会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战斗大队《红卫报》编辑部编印,1967年。

  [2]《扬州红卫兵》第39期,1967年5月19日

  [3]《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20页

  [4]《爱是不会凋谢的》208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89年版

  [5]据海伦?福斯特?斯诺1972年底至1973年初重返中国访问时在北京郊区农村阳早和寒春家中所见:“我注意到两个孩子显得很安静、规矩,文静到了拘束的地步。”(《重返中国》306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由此可见,这样性格的女儿在极左教育下的变态会使寒春多么吃惊。

  [6]《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15―20页

  [7]《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16页

  [8]《扬州红卫兵》第39期,1967年5月19日

  [9]《爱是不会凋谢的》212页

  [10]《再生凤凰》7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1]《再生凤凰》26―27页

  [12]《一个美国人在中国》22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13]《爱是不会凋谢的》212页

  [1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1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5]曾勇明《析中日两国共产党关系正常化》,上海《探索与争鸣》1998年9期36页

  [16]李敦白、雅玛达?伯纳《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478页,台北智库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版

  [17]《爱是不会凋谢的》216页

  [18]《一个美国人在中国》223页

  [19]《揭发刘少奇黑〈修养〉在国际上的毒害,为在国际上清除黑〈修养〉流毒而斗争》,《国际友人批〈修养〉》34页,首都红代会北京外国语学院红旗战斗大队《红卫报》编辑部,1967年北京

  [20]《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11页

  [21]《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25―26页

  [22]《爱是不会凋谢的》217页

  [23]路易?艾黎,新西兰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27年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与美国记者斯诺等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社以发展工业支援抗战,还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一起在中国西北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为中国培养农村建设人才。1953年起长住北京,1957年加入新西兰共产党。

  [24]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美国医学专家,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1933年来到中国,1936年与埃德加?斯诺结伴进入中共红色区域(因马海德要求对他的行踪保密,斯诺后来在出版的《西行漫记》书中只字未提这位同伴),马海德留在红军中工作,被毛泽东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有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长期担任卫生部顾问。

  [25]汉斯?米勒,德籍内科学专家,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1939年来到中国,随即到延安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医疗工作,被誉为“活着的白求恩”。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6]《再生凤凰》69页、91页

  [27]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井冈山》报1967年4月11日

  [28]《再生凤凰》52页

  [29]《中央首长接见红代会部分代表讲话(1967年9月17日)》,无印刷单位署名

  [30]《革命的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大字报、发言稿选编》10页

  [31]李敦白、雅玛达?伯纳《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480页

  [32]《毛泽东与红卫兵风暴》,武汉《春秋》1989年第3期19页

  [33]李敦白、雅玛达?伯纳《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430页

  [34]李敦白、雅玛达?伯纳《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478页

  [35]安妮?M ?布蕾迪《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北京《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4期21页

  [36]《扬州红卫兵》59期,1967年8月8日

  [37]《爱是不会凋谢的》218―219页

  [38]《爱是不会凋谢的》228页

  [39]王力《文革第一年》,北京《传记文学》1995年第5期

  [40]《爱是不会凋谢的》213页

  [41]《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北京《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4期21页

  [42]《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北京《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4期22页

  [43]《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北京《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4期23页

  [44]《再生凤凰》182页

  [45]《爱是不会凋谢的》224页

  [46]《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416页

  [4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416页

  [4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417页

  [4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583页

  [50]比较一下韩素英转述的这个周恩来讲话与《周恩来年谱》中的记载是有趣的:一个是强调责任由“林彪及其他‘坏分子’”负,一个则说“作为政府的负责人,我负更多的责任。”

  [51]《再生凤凰》206―207页

  [52]《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北京《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4期23页

  [53]《文化大革命中的国际友人和毛泽东思想造反团》24页

  [54]海伦?福斯特?斯诺《重返中国》312―313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曾发于《二十一世纪》,有删节,此是全文并又作了相当部分补充(补充后发于河北省政协《文史精华》时改名为《文革中的外国专家造反派》)。

--------------------------------------------------------------------------------

相关文献

□ 陈益南叶长青: 文革中湖南的群众组织之概况

□ 何蜀: “文革”中的“揪军内一小撮”问题辨析

□ 唐小松: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 曹惠英: 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 刘小京: 解构和再建构中的底层空间

□ 刘小京: 刘家湾底层社会实录

□ 何立慧: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话语

□ 单正平: 文化大革命:神权政治下的国家罪错

□ 吴迪: 1967年内蒙古“造反派”与内蒙古军区的冲突

□ 宋永毅: “文革”中的暴力与大屠杀

□ 何蜀: 被疯狂的年代愚弄的外国人

□ 何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民主党派

□ 何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

□ 何蜀: 文革中所谓的“上海一月革命”

□ 王同策: “文革”初期查禁作品的作者一览

□ 王毅: “大批判”与诅咒巫术

□ 王毅: 文革中爆发流行的人身侮辱方法及其巫术原理

□ 李相: 北京大红罗厂南巷20号骇人一幕:五人死于红卫兵之手

□ 《南方周末》: 青春墓地埋葬重庆文革武斗

□ 唐少杰: 清华文革“七?二七事件”

□ 陈少京: 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的秘密

□ 王友琴: 卞仲耘: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

□ 宋永毅: 异端初露,思潮迭起的中国文化大革命

□ 遇罗文: 大兴屠杀调查

□ 宋永毅: The End of Innocence:Heterodox Ideas on Human Rights &Political Reform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宋永毅: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

□ 宋永毅: 派别,史实与文革异端思潮

□ 陈东林: “文革”群众组织报刊研究

□ 丁抒: 从斗“走资派”到揪“叛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东北地区在包产到户后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倒退

这让人怀疑, 当初包产到户一刀切(除新疆和黑龙江小部分地区)是否明智。

我的一个亲戚家里有三亩多玉米地,只有五陇:却长达里余。 全是平原。本是机械化的最佳选择。 但现在,哪怕是几家合买机械变得可笑, 更不可能实现全套的机械化。乡,村政府作为整合生产要素的组织机构其职能被包产到户打碎(北京的大稿村是个极其特别的例子),靠民间经济力量进行整合已有萌芽但遥遥无期。希望政府能够做一些对生产有利的实事,而不仅仅是把地卖掉了事。

家园 这还用得着查?看了阿John是没背过老三篇的新鲜人类。
家园 好像滴灌是以色列人的发明,请萨大明察

萨大,胡笳记得滴灌好像是以色列人的发明,佐证有二:

(1)70年代末80年代初,好像有个科教片,介绍滴灌技术的,曾提及由于中东地区缺水,所以滴灌发祥于彼;(2)是胡笳有一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农业部,80年代后期曾经被派往以色列半年,好像就是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滴灌技术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这两点之所以称为佐证而非证据,盖因只是胡笳记忆所及,也可能有不够切实的地方。

家园 滴灌技术的确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萨的几篇文章有误导。

六十年代以色列的耐菲姆特公司发明了滴灌技术,1974年中国才引进。萨的文章里正好把两者颠了个个儿,不好。

家园 老萨的这个帖子

既然给挖出来了,就说两句。这么多的农业知识,佩服一个先。看完了又想,都打哪儿来的呢?

家园 呵呵,好悬成了老萨的邻居

说起萨妈妈调动的目标—丰台油泵油嘴厂,巧了,正是父母家隔壁。

想当初和德国合资生产的时候,还是很红火的,等到薄熙来先生担任厂长后,就江河日那个啥来着?现在厂子已很不起眼了。

薄先生其后先从事旅游业,再到大连担任市长,再以后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