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地理和气候对古代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一) -- wolfgan

共:💬87 🌺438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的看法

第一:交通条件对文明区域的影响。

张光直认为中国农业产生于便利的交通,处于交换的目的,才有意识的去种植作物。相对应的,其他部族去生产不同的产品。

而中国核心文明区的交通的确是非常发达的。同样,可以推而广之,交通是影响文明控制区域大小的因素之一。

华夏人是在印度和白种人分化后分手,从印度沿着横断山脉北上,来到中国的西北甘肃、陕西一带,途中驯化了水稻、粟等谷物。

世界的重要谷物,小麦、大麦驯化于伊朗北部,地中海气候区域,是一年生的作物。粟,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水稻,亚热带区域,在云南高山地带分化出适应温带气候的粳稻。玉米,亚热带区域,墨西哥。土豆,温带区域,高山气候,耐寒凉气候。

中国一开始就拥有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文明区域,这显然与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有关系,大河的流向是东西方向,自然有广大的流域范围。而且长江与黄河流域之间距离并不遥远。而地中海区域,缺少大的河流,而且普遍没有航运价值。埃及和西亚之间的河流相聚遥远。欧洲可通航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而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也是相聚遥远,而且流向不同。东南亚呢,非常不幸,湄公河由于途中的大瀑布群,通航距离大为降低,无法形成统一的流域文明。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有着三条从北向南流向的大河,但人员物质、运输主要是东西方向。而且欧洲北部和东部的河流普遍短小,流量也小。多瑙河流程很远,可以进入黑海。在新大陆,密西西比河是南北流向。只有亚马逊河是东西流向,但远没有发挥出它的航运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即便是现在,在欧亚大陆上,能和长江的航运价值相比的大河,仍然没有,在古代,这一点意义更加突出。

在河流的航运价值上,地中海区域和西亚、印度是无法相比的。所幸的是海洋的交通价值弥补了这一点。地中海是欧洲人航海技术的摇篮,风力很小,依赖划桨的奴隶船从古代一致存在到16世纪。这一点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特点非常不同,中国东部盛行的季风,使得利用帆的技术很发达。而且地中海主要轴向是东西轴向,尽管地中海气候区域(布罗代尔称其为可种植葡萄的区域)非常狭小,只占沿海很小一块区域,但却是形成欧洲文明的基础。东西轴向的物产相同,便利了殖民的开展。此外,地中海岛屿极多,如果从非洲摩洛哥,往北,度过狭小的直布罗陀海峡,就到达了西班牙。从突尼斯,经过西西里,就到达了意大利南部。从阿尔巴尼亚出发,经过亚得里亚海,也到达了意大利南部。从埃及,经过克里特岛。到达埃及。从叙利亚。经过塞浦路斯,到达了希腊。当然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只有博斯普鲁斯海峡。

对于阿拉伯世界,自然有地中海可以利用,此外,可以利用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分别到达东非、波斯、印度。更重要的可以沿着同纬度航行,不必考虑纬度变化造成的影响。相反,中国的海域,如果往东,是开放性水域,季风盛行,小的船只难以跨越,中途缺乏大的岛屿停靠补给,而且冲绳是断续的岛屿,即便算上日本,还是缺少地中海南北上大块连成一片的陆地,一不小心,可能冲进太平洋。如果往南行驶,则要克服纬度变化所带来的北极星星空位置不断变化的问题。也因此,中国最早发明了罗盘。

从古代的技术条件来看交通的条件,亚欧大陆,内河的交通条件,中国最好,印度次之,东南亚再此次,西亚次之,地中海区域最差。但从海洋的航运,地中海最高,西亚、印度次之,东南亚、东亚最差。

因此,从交通条件上看,古代文明的传播区域范围,可以发现大致吻合。希腊、罗马文明大致局限在地中海区域,难以进入大西洋,连在英国这样的大块岛屿上长期维持文明也做不到。因为地中海的船只不适应大西洋的航行条件。但是,从陆地上,没有大片荒漠和密林阻隔,从西班牙到印度,交通条件非常优越。但是,遇到中亚的沙漠,就长期停滞不前,反而是汉人最先打通商路,直到阿拉伯人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点。而印度,借着海道,一度将印度教传播到中南半岛和印尼,但是处于海洋南北轴向上的东亚区域,却是有心无力。中国,在西北方向,一度将文明伸张到中亚,在南方伸张到云南和越南北部,大片的密林,难以前进,在东部海域,和日本的文明传播,还必须借助朝鲜这个中介。在南方的海域,文明传播自然受到严重限制。

其二:作物和气候。

小麦是地中海气候区域驯化出来的,习惯冬雨,需要冬季比较温暖。但中国的气候和地中海区域大相径庭。夏天炎热,冬季非常干燥寒冷。小麦尽管传入中国极早,但一直无法发挥他的产量高的特点。而水稻的产量,实际上开始是非常低的,从河姆渡遗址来看,尽管当地遗址发掘的结果令人吃惊,甚至有南方文明一度超过北方区域的感觉。但是事实绝非如此。水稻,驯化的区域是在沼泽地带,但没有水不行,一直泡在水里也不行。水稻需要活水,需要人为根据生长季节的不同,及时控制水的用量。这需要相当完善的灌溉设施。相反,粟和小麦这样旱地作物,不需要这样严格的灌溉设施和人力投入。小麦传入中国后,到唐代,重要性终于超过了粟。而且在唐朝变乱之后,北方的移民在南方将小麦的种植技术传入,无意中形成了复种的技术。小麦需要需要旱地条件,和水稻需要按生长季节控制灌溉水量的要求正好配合。而且南方的冬天,温暖得多,利于冬小麦过冬。北宋时期传入的占城稻,是一种生长季节短、耐旱的品种,产量不见得高。但是在两季种植普通品种水稻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占城稻可保证收获两季,而对于丘陵山地的耕地,耐旱的特点,对灌溉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此,占城稻尽管不像一般人想想的那么神奇,但意义还是不同一般。

但在东北区域,中国的作物品种遇到了麻烦。唐代以后的边患来自于东北。中国农业文明始终难以在东北的辽宁以北扎下根来。原因是什么?如果翻翻地图,汉代的疆域地图北界,更好是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而在东北,除了辽宁,主要是种植春小麦、玉米、水稻。种植春小麦好理解,显然冬小麦以开始都难以适应北方的气候,培育出适应东北气候的春小麦当然不是简单的事情。玉米,是美洲传入的,当时中国没有。而水稻为什么不能?现在东北主要种植的是耐寒的粳稻。尽管水稻很早就在云南山地驯化为耐寒的粳稻,但对水分的要求依然很高,华北的气候保证不了,只在少数区域种植。另外一个区域,只和华北纬度相同的朝鲜,但是非常不幸,朝鲜在唐代之后脱幅而去。

这样,就有一个时间差,冬小麦一开始难以适应华北的气候,培育出适应东北气候的春小麦更要花时间。而朝鲜,在宋代也独立出去。不能利用朝鲜,在东北推广水稻种植。而且两季种植,除了岭南条件好,可顺利推广,在南方实施上,直到北宋才大规模开始。这样。南方的自然条件无法有效结合作物的特点,养育庞大的人口、而玉米的传入,得等欧洲人了,除非中国提前发现美洲。

而从欧洲来看,北部适宜种植小麦的区域相当有限,尽管多雨,但是热量毕竟不足。在种植战马饲料的大麦的过程,发现了燕麦。不过北部的气候,毕竟比华北要适宜,在利用小麦产量优势的条件,比中国要好。在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传入欧洲北部之后,北欧的自然条件被充分利用。玉米的适应性很广,是谷物中适宜范围最广的。而且是碳四作物,光合利用效率很高,即便没有完全成熟,茎秆和籽粒也可以用于畜牧。而土豆,则适应寒凉的气候,土壤瘠薄、沙地都不怕。按布罗代尔的说法,战争也有利于土豆的推广,谷物收获部分都在地上,大军过处,往往席卷而空。而土豆,即便是大军在地里宿营,除非还要往地下连根都挖出来,才会一点收获都没有。大军过后,其他作物自然是没有了,唯独土豆还有点产量。而且土豆产量很高,烹饪很简单,简单到往火灰里一扔,连厨具都不要的地步。这一点,对于沙俄这样的国家,很是重要。

而欧洲的气候,从西欧冬季温润多雨到俄罗斯冬季寒冷,夏季寒凉,到西伯利亚的四季都非常寒凉。从表面上看,中国本该很容易就把西伯利亚搞到手,但从作物的特点和气候的适应性上看却非如此,欧洲的气候适宜发挥出冬小麦的特点,并很早驯化出春小麦。而且中国北部游牧势力非常强大。而俄罗斯的扩张以开始避开了中亚的游牧势力,先占领了西伯利亚,19世纪后才去动中亚。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人口分布,有个特点,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高度聚集,而西伯利亚铁路,土壤类型以黑土为主。俄罗斯的精华地带,专门命名为黑土地带,土壤产生于气候寒冷的森林、草原地带。莫斯科的位置,正好分布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俄罗斯人的残余也正是逃进森林避难的。黑土地带,在西伯利亚南部只有很狭小的一线,在中国东北则非常广大。中国能保住这片真是算幸运。

因此,中国的气候和作物优势,在于南方,但是一开始找不到发挥水稻优势的办法,直到小麦种植的推广,水稻的产量才提高上来,后面随着占城稻的推广,保证了复种方式的推广。但在东北区域,停滞不前,以至于留下祸根,唐朝气候温暖,一度出现渤海国这样的文明之花,但根基非常不坚固,气候一旦恶化,文明痕迹就一荡而尽。

和欧洲相比的优势,是夏季雨热同季,能利用短暂的生长季节充分发挥作物的产量优势,尽管水稻种植很粗放,粟等旱季作物产量优势并不明显,加上农耕区域连成一片,因此,能出现隋唐翻盘,而欧洲还限于黑暗。但欧洲北部,一旦玉米、土豆这两种新作物传入,马上一盘死棋,全盘皆活!

中国想改变历史命运,除非先于欧洲人到达美洲,但地理条件限制,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中美洲人口,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一侧,南美人口,虽然分布在太平洋一侧,但距离非常遥远。一个参考数据:明代从墨西哥到菲律宾的走私船,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但从菲律宾到墨西哥的时间,需要四到六个月的时间。这是暴利所引起的走私,那么早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到美洲需要多少时间?而且太平洋补给岛屿极为缺乏。到南美洲,航行时间更无法计算了。而从欧洲到美洲,路就太多了。十世纪维京人沿着冰岛、格陵兰,利用寒流,到达了北美。十五世纪时,法国和西班牙的渔民在哥伦布航行之前,就知道了加拿大纽芬兰有大量鱼群的秘密。哥伦布初次到达美洲,利用常年的东北信风,用了74天的时间。回程则先北上,利用中纬度的常年的信风先到达葡萄牙,再转程回国。葡萄牙人去印度途中,为避开几内亚湾的无风地带,先折向西南,顺便发现了巴西。从西欧出发,先到西非,然后到美洲后回国,快的话,全程半年。至少一年可来回一次,贸易利润当然可观。而从中国向南航行,必须严格限制在冬季出发,夏季回国,贸易区域少的多,利润也少得多。相比之下,欧洲到美洲限制条件要少得多。

这样看起来,中国的优势,其一,在于发达的内河,能形成连贯的农业地带。其二:在于雨热同季,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产量的优势。其三: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保证水稻的优势能最终发挥出来。保证最后翻盘。劣势在于:其一:东方海域条件不佳,不利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其二:东方无大片陆地,用于过多人口的释放。其三:北方气候过于恶劣,直到今天,仍然无法突破黑河-腾冲线,农耕难以生根。游牧民族的势力难以清除。

欧洲的优势:其一:地中海的无风特点,多岛屿,保证交通成本廉价,其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保证能先期发挥小麦等作物的产量优势。其三:玉米、土豆作物,适应寒凉气候,加上欧洲北部丰富的森林(造船、生活)、煤矿、铁矿、发达的内河,所有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最终翻盘。其四:离美洲很近,适宜掠夺。劣势:其一:地中海区域,内河不发达,无法形成大的农耕区域。其二:山脉阻隔,陆地交通距离过远。其三:雨热不同季,南部夏季缺水,北部夏季过于寒凉,热量不够。

家园 我的一些看法.

1.农业最初诞生的时候和人口增加的压力有关,和交通无关.这一点已经被证明了.张的观点太现代了,商品交换是很迟才出现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文明中心在北方,那里黄河在交通上的作用并不大.

2.水稻是在中国南方驯化成功的,粟是在中国北方驯化成功的,是有不同的人群完成的.小麦和大麦是在新月地带驯化成功的,不是在伊朗北部,虽然两者靠在一起.中国拥有温带和亚热带两种文明是因为分别培育出了两种气候的农作物,并且不可相互替代,与河流无关.

3.朝鲜实际上在中国大一统政权控制下的时间很短,只在汉代.隋唐不过是做了最大努力而已.

4.沙俄之所以能把亚欧大草原的黑土地带变成粮仓,是因为这时候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面对农业民族人口上的优势,游牧民族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了.问题是,汉族也是农业民族,而且人口比俄罗斯多得多,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距离又太进.所以一旦汉族学会了使用现代枪械,东北不可避免的会被汉族控制.我不认为这里有什么侥幸.如果不是现在有核武器的话,俄罗斯能不能保住西伯利亚还是个问题.

其他的,没有多少不同意见.

家园 刚问了一下。印度有16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是完全不同,不是中国的那种方言的不同。

家园 按照最基本的语言划分,

中国和印度的语言种类都不少,中国有五十种左右,不过印度更多.按照语系来划分,中国境内有汉臧、阿尔泰、苗瑶、百越、孟--高棉五个语系,印度境内有印欧、徳拉维达、藏缅(汉藏语系的一部分)、孟--高棉四个语系。汉族的方言都包括在汉语里,不知铁手老大说的这十六种语言是哪种划分标准?

家园 回答

1、黄河在古代的航运价值很大,唐朝时,日本使者可以从黄河口一致航行到长安。只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黄河下游水量减少。而且黄河的部分河段一度作为漕运使用。这价值当然不同一般。

2、农业的产生:我看的结论是古代人开始是同时放牧、采集、种植,并不存在那种占优势的情况。而且驯化作物和动物都需要时间,此外短期内在产量上并不表现出优势。比如巴布亚人,在森林里执行的游动耕作,执行刀耕火种,而且是种植很多种作物,之后根本不加以管理,过段时间之后再过来,如果有点收成就行。以中国来说,商代的时候,还有这种迁徙农业的习气,老是迁徙首都。而周朝的祖先后稷,可能正是善于定居农业,执行精耕细作。之所以如此,是周人地处西方,可以接触到西亚来的车马、小麦等技术。而巴布亚和澳洲这种交通条件极端不利的,尽管气候适宜农业的区域非常大,但是迟迟无法进化到精细化的定居农业。

3、水稻的驯化。现代的分子人类学已经证明华夏人是从印度,沿着横断山脉北上。南北两个人群起源相同。南北汉人父系高度统一。水稻有两个驯化地带:云南一处,这里有粳稻的变种,其次就是太湖流域,古遗址发现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粟是华夏人进入甘肃、陕西后驯化出来的作物品种。

4、关于朝鲜的意见相同,进入朝鲜陆地崎岖漫长,补给很困难。隋唐初期人口也重要原因,汉武帝收复朝鲜时,人口才3800万,唐朝初期才300万户,1500万人左右,而南方开发程度又远比西汉时期大得多,相比之下,北方要荒芜很多,因此还必须将边地的人口迁入内地,对外拓展的动力也就小得多。

5、沙俄初期火器优势并不明显,金帐汗国是四大汗国中最弱小的,而且还分裂,西伯利亚汗国更不能相比,沙俄开始还不敢碰它,但叶尔马克一伙强盗就能把西伯利亚汗国打得元气大伤,这才激起沙俄的野心。而且沙俄一直避开了游牧势力强大的中亚和蒙古地区,19世纪的时候才打这些地方的主意。对手太弱小了,和中国遇到的对手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6、秦国不拿下巴蜀,掌握进攻楚国的长江水稻,统一仍然是个问题。同样,不挖通长江和珠江水系间的灵渠,岭南的部队就成为孤军,全部饿死。没有从战国时期开始断续修建的运河,长安这样西部首都难以控制东部,没有京杭大运河,也不可能,明清也难以控制南方。

对比一下欧洲,内河航运网是完全不能相比的。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地中海地区,是分割的半岛,河流之间无法挖掘出一条彼此连接的内河网。只好依赖于地中海运输,但成本和安全性比运河要高多了。

而秦朝时期,北方有鸿沟,南方有灵渠,基本运河网的骨架已经形成,这既有人力的原因,但也有自然条件的优势:长江和黄河之间在下游可以实现通航,长江和珠江间要麻烦一些,只有一条灵渠,因此岭南一直难以得到迅速开发。

回答
家园 回复如下.

分子人类学恰恰是我比较擅长的.原始人群开始只有hunter-gathering的生活方式.由于人口增加的压力,人们才开始驯化植物和动物.原始农业诞生后,最初驯化植物的人群人口有显著的增长,并且由此四处扩张.在适宜农业的地区,农业与hunter-gathering方式相比,优势是明显的,只是在不适宜农业的地区,农业和hunter-gathering方式才共存.大麦和小麦的传播人群是E3b1、J2a、G、J2b、L,中国北方原始农业人群是O3,南方传播水稻的主要是O2a,也有部分O1.巴布亚人展现的是最原始的农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发展水平一直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热带雨林农作物的管理要比温带困难很多,有个投入-产出的问题。至于澳洲,气候干旱,并不适于农业,尤其不适于水稻。如果不是这样,澳洲早被南岛人占领了。至于农业人群对hunter-gathering人群的优势,班图人从喀麦隆出发,迅速地占领了整个中非、南非和东非的大部,把科依桑人和俾格米人排挤到快灭亡的命运是个极好的案例。云南和太湖的水稻是很迟才出现的,水稻最先驯化的地区很可能是在广西,O2a很明显在广西呈现四处扩张的迹象。

火器的作用在于一个农民稍加训练就可以发挥战斗力,而弓箭要训练很长时间。这样一来农业民族人口上的优势就完全体现了出来。火器的作用不在于对弓箭的优势,而在于把游牧民族原来质量上的巨大优势抵消了。

家园 肤色越深,社会地位越低吧?
家园 关于水稻

我看的是游修龄编审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和其他几本书里谈的水稻起源,但都没有提到在广西驯化出来。额对分子人类学只看了眉目

沙俄占领西伯利亚将近用了100年的时间,而且扩张的手法,多半是在河流旁建立要塞,然后顺着上下游扩张。游牧人对于海洋,甚至对于河流都是恐惧的,更多的看成是一种障碍。但对于农耕文明的人来说却不是如此,是看成一种恩泽。

家园 笔误,已经改了
家园 查了一下,这16种应该是指各个邦自己指定的官方语言

   达罗毗荼语系5 种语言: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

   印度-雅利安语支10 种语言: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

   汉藏语系一种语言:曼尼普尔语

英语和印地语是正式的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但是印地语在南方基本没人会说,所以英语变成了事实的统一语言。

在其他任何一个大的多民族国家,比如中国,虽然也存在蒙古,西藏这种单一少数民族地区,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是由国家的主体民族通过扩张和文化同化吞并的,吞并过程也是主体文化的确认和稳固过程。

而印度则完全没有这个过程,印度近代的统一事实上是由英国人代为完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局面其实导致了当代印度其实没有真正主体文化,或者说还未真正形成独立的印度民族主体文化。

当年英国人之所以能区区几千人就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根底也在于此。

家园 您看到的应该是很久以前的结论了.

我看到的是最新的和分子人类学有关的看法,水稻具体起源的地点还没有确定,广西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太湖和云南是被明确排除的.

家园 具体我也不清楚,就是顺口问了一下印度同事

说是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而且是完全不同的语言。刚看到风北客的回复里有更详细的内容。

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这国家更象是一个松散联盟,难怪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家园 我也看到了西北客的回复,

就如我文中讲的那样,印度在文化上是分裂的.

家园 同意

今天翻了本<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水稻遗址发现时期:广西道县1.8-2.2万年前。云南元谋5000年前,浙江河姆渡8000年前。汉代水稻分布北界局限在长江中下游以南,连四川都没有包括。而唐代水稻分布北界往北推进不少,西北达到新疆,东北达到黑龙江南部。和今天水稻分布北界差不了多少,今天水稻东北推进到黑龙江北部,但也有春季低温的问题。

这样看起来,唐代强盛与当时气候温暖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同意
家园 广西道县遗址的时间太早了,

不太可能是成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可能是野生稻谷生成后当时人类去收割了而已,(中东小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先收割野生小麦,再有意识培育的过程)也有可能是巴布亚人那种粗放的只管播种和收获的方式.

唐代的气候温度比现在高不止一点,汉代也比现在高,原始农业刚出现也比现在高.所以现在的所谓全球变暖的说法,我是表示怀疑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