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上)文人与行·梁实秋和郁达夫 -- 陈郢客

共:💬312 🌺1362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非我独有,古今中外皆然!
家园 说得好!
家园 他在台湾三十八年,一直乖得要死

李敖这个没说错

家园 【花絮】(中4)那一个风花雪月的时代·圈子内外

是的。朱生豪只活了32岁。1912年2月2日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幼失父母,生活贫苦。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1933年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有感于当时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本,决意用业余时间翻译一部明白晓畅、忠实原文意趣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他和梁实秋是同一个跑道上的选手,起点尚稍迟。翻译莎士比亚自然是辛苦的,然而梁实秋的资源环境,远非朱所能比;有基金,有胡适,亦不愁出版,当时并非全然无利可图。(后来到台湾,确是个人努力了)朱生豪仅仅是出于爱好,赔上业余时间。1937年“八·一三”事变,他已译出的喜剧9种和多年苦心搜集的资料全部毁于炮火。1939年上半年,他在《中美日报》编写短评,宣传抗日,莎剧翻译不得不暂时停顿。1941年日寇占领上海,他再度失业,在经济状况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重译毁于炮火的喜剧。1943年回到嘉兴老家后闭门不出,全力翻译莎剧。到1944年上半年,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译出莎士比亚全部剧作37部中的喜剧13部、悲剧10部、传奇剧4部和历史剧4部,共31部,——只差6部了!然而他死于穷病,不得不终於此。世界书局于1947—1948年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3辑,收入其中27部剧作。1957年作家出版社初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十二册,收入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作品31部。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再版本,依据的就是作家出版社的本子。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十一册,迄今为止,这是收入作品最全的中文版本莎士比亚全集。收入的莎氏戏剧共37部,其中31部为朱生豪所译。

张爱玲说得不错,人生哪里是自己能作主的事儿呢!有幸运儿,自然亦有不幸的人。有些不幸,是出于命运,有些不幸,亦出于社会。梁实秋长寿,环境亦好,老天佑他完成这项事业;而朱生豪,尽管他何其用功努力,然而天不假其年,亦只能永为遗憾。朱生豪一生都没有摆脱贫困。在重译《威尼斯商人》时,他曾风趣地对宋清如说:“我比巴萨尼奥还好一些。他为了求婚,背了一身债,我虽则一无所有,但债是不欠的。”他们的新房就在姑母住的八平方米的小阁楼里,他们和姑母母女二人同住斗室之中。宋清如回忆说,“他在故乡闭户译作,专心致志,不说是足不涉市,没有必要的时间连楼都懒得走下来。而实际物质生活的压力,依旧追随着我们,依靠低微的收入,苟延残喘。所以译述的成果一天天增加,而精神体力却一天天的损减了。”固然朱生豪乐观豪迈,“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老天到底摧毁了他。32岁赶完了31部,这样的成绩是惊人的。

就投胎学而言,梁实秋出生于1903年,又是中产子弟,清华留美,——他后来拥有的资源,亦得来此处圈子。而朱生豪出生于1912年,家贫,幼失父母;鲁迅那代破落子弟,还可去日本,朱生豪这代,多留在本地读书,出来做个职员而已。即使留日又如何?比梁年长7岁的郁达夫留日归来,各处求职不易。——社会上机会就这么少。1920年城市贫民家庭出生的魏巍,毕业即失业,“连一个月8块钱的乡村教师的位置也找不到”——他们这代人的选择,便是奔赴延安。

50年代“高小”学历亦算很过得去的,这就是中国当日的教育情状。更不用说30年代。然而,大学生虽是稀缺小众,——机会则更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便是这般模样。工业不发达,农村、小商户在买办和外国势力用力下均渐凋敝,——哪里有那么多就业机会呢?60年代知青下乡,亦有“机会不足”的背景。唯有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真正转型,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安顿教育资源。我们今日,尚在这个进程中;不过基本架子,从毛公至今,算搭起来了。这个架子之所以能搭起来,亦和我朝的立国之战(朝鲜战争,会写完)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换来了这个架子;若无毛周等第一代领导人,一切亦无法想象。就“工业国的架子”而言,“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这句令人反感的肉麻话亦是实情。这个架子,当日国民政府是无论如何也搭不起来的;亦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明曾说,鲁迅、郁达夫、丰子恺这三人的共同点是:家道中落、寡母哺孤、个头矮小。——还可以再加一条:浙江人。朱生豪的家世亦是如此,甚还不如。就连鲁迅同乡蔡元培蔡翰林,亦是11岁丧父,12岁到姨母处私塾读书的。鲁迅留日,后弃医从文,跟章太炎学“小学”,亦与蔡元培相熟(耳熟而已)。那时的章太炎先生还是革命家,鲁迅逝世前十天,特意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针对“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表明他的道路取向和特别纪念。鲁迅在文章中追忆了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囚于西牢,章太炎在狱中作的两首诗:“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狱中赠邹容)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不仅使青年鲁迅动容,“至今并没有忘记”。鲁迅一生不肯背叛初衷,先辈们安宁或退隐了,同辈战友或进名利圈或已沦落,青年们也有早他撤退的,他依然坚守阵地。思想家、民族魂,是这么修成的。1904年,章太炎和蔡元培等创立光复会,蔡元培为会长。其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蔡元培拉陶成章入会,而陶成章和鲁迅相熟,鲁迅因此亦进入了光复会。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掌舵教育部便要延揽人才。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恰参与襄助,向蔡推荐了鲁迅,立即得到蔡元培应允:“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

那时,鲁迅困于小城绍兴,革命成功原来不过“名义上”罢了(后《阿Q正传》亦有所反映),守旧派势力极为强大,深感“越中地棘不可居”。蔡元培的这张聘书,改变了鲁迅的命运。

直到今日,固然有生在皇城根下或生于上海滩上的,——这两座城市里也还涌动着大量从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奔来的身影。新北京人或新上海人的背景亦和鲁迅一样;建国近60年,3代人命运载沉载浮,“农民进城,小城进大城”亦不知是多少家庭的写照。农业国而至工业国,也必然会发生这样的故事。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卷合在历史之中。

《范爱农》是非常特别又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难得鲁迅能写出五味杂陈的心境。青春的影子与“革命时代”慢慢跃了上来:报刊新闻“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别省留学生尚还兴奋不已,绍兴留学生已知此乃徐锡麟,且将被极刑,牵连家族。“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他是秋瑾同代人,也见过,用得起“姑娘”一语。“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那时鲁迅,热情似火,主张发电痛斥。“看人总象在渺视”的范爱农话却很冷,“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再见已在故乡,乍然遇上:【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范爱农已无学费,只好回来,然而故乡于他已似异乡。说起前情,老生鲁迅在横滨接新生范爱农等人,范爱农记得鲁迅摇头,“看不起人”。鲁迅想起了——当日他看见这些鸟男人衣箱中居然有“绣花的弓鞋”,摇了摇头;上车后推让不已,火车一开,跌倒三四个,他又摇了摇头。【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是的。那些小节上你可能看不顺眼的人,说不定在某个时刻挺身而出,成为英雄或烈士。这是很平实却很难被人正视的事实。何况,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多有曲解误会,譬如,那绣花鞋是给师母带的。

鲁迅当小城师范学校校长,范爱农当监学,这是一对搭档。世界显然换汤不换药,“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鲁迅得到教育部的聘书,最终离去。而范爱农,因孔教会势力卷土重来,学监也做不成了。鲁迅想在北京帮他寻个机会,一直未果;范爱农先在熟人处寄食,之后四处漂浮。——最后,淹死了。

当我看到贾樟柯的《我难受我现在的生活》,写他的少年朋友们,有的当兵,有的当矿工,有的已经死掉了。这跟鲁迅的《范爱农》何其相似,他们在某个时刻猛然意识到:“我”是幸存者,与悲苦/沦落甚至死亡只悬一线。一线之上,“我”成为鲁迅;一线之下,“我”就是范爱农。“此身尚在堪惊”,堪惊之后,有人选择忘却亦能够忘却,有人却被记性折磨,耿耿不忘。

鲁迅不是林觉民,林觉民弃家弃妻,慷慨赴死——我们今日还觉得刀锋凛冽,魂魄为之夺神,亦为之颤抖。我国重家族,于亲人“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他偏就选了弃了!鲁迅因顾虑到母亲,不能从事暗杀——他知道他的“不能”,也记得徐锡麟、秋瑾的死,很多人他见过,认识,这些人一个个为一个理想中国的梦而死掉了。

这些人的死压在他的心上;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切换汤不换药,亦压在他的心上;范爱农,更像警示,压在他的心上。【“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愧疚写这句话呢;他不能像蔡元培一样,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

他只是一个记性好的人。一个不忘本的人。

在北京,他抄了十年碑;又在沉默中爆发,成为五四文学的代表。他耐久的坚持换来各种各样的报偿:即使社会还是吃人社会,他却已经可以坐在宴席边了。反正,社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不吃人的,那么,坐着吃宴席有什么不好?我只吃一点点,自保,不害人就是。我总不能下宴席被人吃吧?

在这样的关头,人是很容易放松甚至自我暗示给自己解套的。但是他不能安然。你读他的文章,便晓得他无法释然那些人的死,他知道他是幸存者。

这些明明暗暗死去的身影,决定了他的道路和选择。一个人能不能意识到每个人并非孤岛,别人命运和我息息相关,亦是决定了一个人胸襟、气象的关键。

1938年,《鲁迅全集》第一次出版。蔡元培写的序,言简意深:

【“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其中如王逸少的书,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时期,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缦先生(注:指李慈铭),为新文学开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移译,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话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虽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其面,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必有种种蕴积的思想,不能得到一种相当的译本,可以发舒的,于是有创作。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体除小说三种,散文诗一种,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综观鲁迅先生全集,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然欤否欤,质诸读者。】

鲁迅能上宴席:一、他是新文学开山,胡适、陈独秀是文学革命的旗手,他出手不凡,献出了

震慑同代亦震慑后人的成果。二、他是章太炎先生弟子,研究既有清儒章法并有视界突破,《中国小说史略》唯创作高手兼精研专家才能写出,他兼具两种天分,又有学力,何等难得。周教授就专业学问、专业地位而言,梁教授是比不上的。

就郁达夫的遭遇可证,他虽是当时文坛屈指可数的人物,然而尚称不得无忧,凭此还不能坐在宴席桌前。我们还是得从教授——民国时代这份格外有前途的职业说起。

(下章提示:徐志摩教授的生活及……。)

【附录】

1.周作人:关于范爱农提供了鲁迅当时悼念范爱农的三首诗,和范爱农的来信。特为摘引。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遽尔失畸躬。

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故里彤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冽水,能否洗愁肠。

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酪叮,微醉自沉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范爱农来信

 爱农的信是三月二十七号从杭州千胜桥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记信局的印记,上批“局资例”,杭绍间信资照例是十二文,因为那时是民国元年,民间信局还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书两张,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拟阳月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甘七号。《越铎》事变化至此,恨恨,前言调和,光景绝望矣。又及。”

2.蔡元培论鲁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如今的就业状况,有点象当年了啊

我读的莎士比亚还有一种是曹未风译的

家园 嗯,他也立志的,40年代他译的,出版是11部戏剧。
家园 好一副清明上河图..

由人起笔,笔触描至背景,画卷气象喷薄欲出,花等下文..

家园 想到马甲兄的蒲公英了

文中的主人公,可不是“谈笑皆名门,往来无白丁”吗?战争年代东征西讨,到哪里也是军官,只在战场上见了一些残酷,便要有读者来叹颠沛流离。真正颠沛流离的是逃难的父老乡亲吧!对比那些为了一口粮食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小伙子学飞翔的程书勋系列),为了一件棉袄担心哭泣的(holmers的奶奶),只好感叹如果我生在当时,无论如何也是会去当共产党的吧。看过这些,愈加理解tg将士解放后说活着就是幸运了,实在是把自己和当时一个中国普通人的命运相联系;也愈加鄙视那些念念不忘自己失势失钱失地的“名门之后”,真是先生所说阔的就希望永远阔下去。不能理解的是那些明明都是普通人家世的,偏在那里同情名门之后,难道做奴才还是有瘾的吗?

家园 郁达夫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最值得八八的是绍兴俞家 现在 哈哈
家园 云鹤同志和WENDY小姐一样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高手

当时风气也还淳朴

现在小女职员要把酒泼老板身上 难度还是很大的

家园 首先你的比喻不成立

其次,历史不是可以重复的。

家园 agree
家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