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 润树
当年我在南京工作的时候时间比较自由。也是现在这么一个秋日的下午,觉得在城市里待得太闷了,从新街口搭车到大桥南路,在马路边等往安徽方向的中巴、大巴,紧接着来了辆到安徽来安的车,混在一堆民工、跑单帮的人中间,上车向安徽进发。
车开半个多小时后,到安徽境内。在某个不知名的小镇下车,向目力所及的另一个小镇走去。这路两股道,中间没有分隔,两边就是田了。午后的太阳照在身上,秋凉中有些暖意。一路走过去,寂静、疏阔、闲适、怡然自得,天垂野阔,云淡风轻,端的是妙极了。
旷野之中,天高地远。看看近的路程,走起来也要个把小时,到了三、四点钟,开始掉头往大路走,到家已是晚饭时间了。通常每年都要这么“远足”几次。
通常,好日子不是在回忆中,就是在希望中,呵呵。
南京真是个好地方,我在那儿也呆了好些年,可是考这考那的,好时光都溜走了。
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集体制的成败,没有合格的管理,破坏生产,甚至不如单干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我认为,58年和66年的生产下降,都是管理不当的恶果。
管理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机械化的好处就在于,由于机械的功能固定和机械性,他需要的管理是一种比较线性,比较简单,较易掌握的管理方式。
而劳动力集中生产所需要的管理就比较复杂。
萨苏曾经说过一个例子:在日本的工厂里,需要将一种材料分割成并排的几排圆形,一位中国工程师看见了,认为费料,按照形状的不同切割成交错的圆形。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在大工业生产线上实现,反而增加了成本。
萨苏当时认为是中国与日本的工程师们工作方式不同,有人认为中国人的作法不适合于生产线作业。
真的不适合吗?我认为是现实中的机械化生产过于机械,如果改用信息化反馈系统,是可以将中国工程师的想法转化为生产线的。
其实,我感觉唵啊吽的说法,就是寻找一种途径提高管理方式,让管理升级。
也要考虑土地生产率,尤其在中国
2000年实现四化的提法了。农业机械化比起其他三化是要落后不是一星半点了
谢留言啊。好久没吃过今年中秋这多的月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