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深海的守候-说说‘潜伏’ -- 火之虫
例如从广播里获悉指示那一段,很明显的模仿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嘛,想想当时的中国社会,有那环境吗。
也没人考据下,当时在白区的地下党通常是怎样与上级联系的。
也是陪人看,看了几集后开始调侃,说这片其实把它当都市言情剧来看也成,尤其是主角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例如女游击队长和主角闹别扭的那些细节,觉得很生活很写实。至于故事主线,也是只能给爱看的人看就对了吧。
觉得拍这种故事,就算早期的同类电影人物故事太过模式化,但其中不少细节,或许还是值得现在编类似故事的人借鉴的了。
昨天刚看完这部戏。
有几个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余为什么在最后没有逃走。
我想是余潜伏潜伏成瘾了,呵呵。当时离全国解放还有一段时间,余去南京或者广州继续潜伏还是很有价值的。在荣誉感高度膨胀的余心里未尝没有这种想法。他自己说的“我喜欢潜伏,潜伏刺激”虽然是给敌人听的,但似乎也是自己心声的流露。余在很多可以全身而退的情况下,都毅然选择继续潜伏下来。最后他要是不听到用李克农名义的明码呼叫,是不是要走都两说着。所以当有特务敲门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敌人又有什么情况?有没有情报价值?而不是先想到逃跑。
后来的剧情也印证我的观点,余继续在台湾潜伏。按他的情况,他要是愿意回来,TG应该不会不给面子——别说他回不来,都能跑香港跟TG接头,回大陆应该不成问题。
我这完全是在帮编剧导演,让剧情能自圆其说。下面我就不帮编剧导演圆了(我也圆不了),我问一下编剧导演:
吴敬中居然把个中统特务谢若林安排到余的楼下。这是个很矛盾很不好解释圆满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
按剧中的说法,军统中统势同水火,安排个中统特务在军统关键人物的住处做邻居?怎么解释?吴不至于财迷到那个地步吧(用军统自己的房子可以不花钱?)
希望哪个二导演帮忙圆一下。
意识超前。你一枪打不死我,我还和你做生意。只要价钱合适。
确实不错,连续看了三天。
现在的作家、导演、演员大约都不耐烦揣摩一下40年代口语的用词,《潜伏》里也有毛病,譬如著名学者口称“老子”、主角说别人来自己家是“登门造访”等,都算露怯,不过比《暗算》好多了。且不说不少故作高深的大段对白错误频见而且语法不通,文质彬彬的主角和大小姐出身的配角开口不离“屁”,令人啼笑皆非。
穆连成手中掌握着吴敬中当年敲诈勒索他的证据,并以此要挟吴敬中照顾晚秋。吴敬中怕被太多人知道前事,偷偷安排晚秋住处,只知道是晚秋及其夫,并不敢派人去调查其夫身份。谢若林虽是党通局特务,但对外身份是绸缎商人(剧中有提过),既不敢派人调查,吴即以为便是如此。
吴安排晚秋住余旁边是有道理的,因为余是他当年勒索穆的同伙,对晚秋之事他最放心的就是余。
就是七连改编后,营房里只剩下连长高城和许三多的那天晚上,高城在自己的房间里放这首歌,放得声音很大,掩盖他自己的哭声。后来高城升调师侦营副营长时,把音响连这张碟一起送给了许三多,说“是老苏联军歌,好歌。就是这张碟太老有点问题,有时候放起来呜呜的,象有人哭”。
当时看士兵突击就觉得这歌好听。现在被填上中文的词,也不错。
演得确实出味。潜伏里面的配角非常出彩
心碎的守望
飒爽英姿巾帼殇
小荷才露尖尖角
你看蒋家宋家孔家有多少钱,所以人家就愿意革命!
抗日太太换成胜利夫人,我们革命不就是为的这个吗?
峨嵋峰,还他妈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质啊。
你一枪打不死我,咱们还能做生意,只要价钱公道。
我是一个贼,只惦记,不偷。还是嫂子懂我……
这未来和平了,就没有主义了,有什么呢? 只有钱
还用天天摇啊,那边那个会计是个光棍,受得了吗?天天摇让人觉得你本事大啊?
有没有无声的手枪,余说有,无声机关枪呢?余回答也是有,要不要给你来颗无声手雷?
这有两根金条,你能说出他俩那根儿更高尚?
人事即政治
口中全是主义 心中全是生意
就是这样的:123同志请注意,以下是上级对你的指示xxxx,xxxx....
看来你还比较年轻,没经历过偷听敌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