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小眼看文革】五.一六之前 -- 柳叶刀
他高中同班同学是市邮政局长的儿子,只上了个专科。没有后门可以开。
当时考上大学的,很多是市贫出身。
反正我舅舅当年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拉二胡……
和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没法比。
割韭菜,割完一茬再来一茬,照样发展。
是的,到现在,文明了,可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和社会必须注意到这种平衡,
否则哪里会有太平和发展。
请教个问题,这种根据家庭出身来限制入学的措施是否有公开的政策?如果有的话,是何时发布的?谢谢。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而且具体到各个考生不可能都一样。
六十年代初的政策有一阵宽松时期,到了文革前又紧起来了。
我父母都是62年高考的,他们说那年是文革前各次高考中对考分要求最严格的一年。但60年的那届就是“以德服人”。
我认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像您说的割韭菜。可是文明总是盛极而衰,真的翻天覆地了,那什么都得从一穷二白开始了。究其原因古代帝王中央集权过于严重,除了皇帝一家(连兄弟姐妹都不保险)之外人人自危,没什么保障。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都是扯淡。这可以说是让人人都有机会,不让家庭条件好的永远做大的最终极办法了吧。可除了当皇帝没什么别的办法稳当,所以没有任何人跟皇家是利益共同体,事到临头各自飞了,行不成稳定的利益集团,仁人志士只能争做皇帝了,天下就大乱了。
反观欧洲,贵族有一定保证,皇帝和国王的权势也就有保证了,他们的政权才能稳定个上千年没问题。这样也并没有妨碍社会创造力,各种人才出现也不比中国差。
所以从史实上看,只有这样才长治久安。要不现在中国宪法都通过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了呢。
你们知识分子家庭条件好,在大城市,能上重点中学。可是你看看我父亲,最穷的农民阶层出身,在农村小学小学升初中全乡第一名,是那一届乡里仅有的两位到县城重点中学读书的之一。可是那时我爷爷太穷了,我父亲在学校吃的就不谈了,就说周末回家(我下次问问他是否经常需要回家),他都是自己走路,舍不得钱坐汽车,舍不得磨损鞋子,于是就赤脚走,五十里!这种日子太苦了,我爷爷在家里也很不容易,他后来就放弃了,尽管他也并不是吃不了苦的人,而是一个农民家庭实在负担不起,尽管是那么一点点点点钱...
所以,你哥比我父亲,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本来就不平等,你哥就是比我父亲出生在更好的家庭;文革前这种划成分,可以说是另一种不平等,按照下面有人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平衡。
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知识青年下乡也是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
拿来垫底岂不更不保险?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希望看到更多珍贵的第一手历史!
可能我的问题写的过于简单。根据那篇文章,我只是知道老百姓通过口头来传播这种政策,执行的是学校或基层政府机关。而且那篇文章和你在下面的回复中都指出这一政策的执行是全国性的。问题是这一政策的来源是哪里?是某个地方的发明,然后被其他地区普遍效仿,还是中央政府曾经发布过某个(或许是内部机密的)文件规定了这项政策?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不平等的纠偏本身是合理的,但如果这一政策是秘密的,而不是象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那样公开,恐怕就有毛病了。
首先,从物质的角度看,你的父母,家事,地域等等,你无法选择。从社会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有好有坏,有高有低,这也是大多数人说的不平等。也可以理解成出生背景的多样化。在人的眼中看来,这种多样化,或者不同,就可以归为“不平等”。更有甚者,有些人天生身体(物理)残疾,比起健康的人,更算是“不平等”。上面哲些,算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但就是由于从社会的(人的)角度看,所以其衡量的标尺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在民国22年的时候,你可以庆幸自己出生在富贵之家,可以让你在上海的租借区游栽的过活。又比如到了68年,你家的憨虎恋上了邻家的小二,却又因为出生在你这样的家庭,只能看着邻村的大虎和小二成了亲。所以,出生的问题,好坏的标准有变,不同(不平等)却无法消除。
可是,那句“人人生而平等”算是怎么回事?既然从物质的,社会的角度上讲似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还要这样说?我觉得,这更应该从个人的精神角度去看,“人人生而平等”,用咱们老祖宗的话讲,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生而平等”是说一种精神/权利,一种只要你出生为“人”,那么就被赋予了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权利,这种精神,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没有人可以剥夺。
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
家里太穷了,无法选择考大学,最后选择了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