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彭不可能听总理的 -- 雪里蕻
对一部分有意见就不叫基本同意,还是有些人.
您以为应该怎么表达基本同意.
李锐只是说:
一是彭德怀的信已印发,同彭德怀历史上关系密切的人应来参加(如安子文是七大前华北座谈会批彭德怀的重要当事
人);二是准备通过《议定记录》,一周内结束会议。
为什么要让同彭德怀历史上关系密切的人参加?
第二个问题我早就说过了,不能说明没有整彭的意思.
包括“有失有得”、“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等等,发言者大多是在拿这个做文章。这个也是造成会议议程停滞的原因之一。
您觉得李锐的原文里面是这个意思吗?拜托您在把这句话读一遍.
"多数同志基本上是同意的,但其中不少人认为,某些字句值得斟酌;"
如果多数人基本同意,只是觉得字句值得斟酌, 那民主讨论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最终实际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您觉得您的观点:
"毛公布彭的信是想看大伙意见再定,因而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说得通吗.
与彭有密切关系的又有几个?黄克诚是支持彭的,但彭真、安子文是反对过彭的,同时还有一些部委的副部长,和彭有关系?
李锐在这里把黄克诚和彭德怀的历史关系写下,就能证明毛泽东要把他们一网打尽?
你说得很对(别改就更好),“字句斟酌”其实是对58年下半年以来工作的评价问题,彭德怀自己的笔记把这个问题定为“字句斟酌”实际上淡化了严重性,所以我也加了个引号。
那么你看,彭信的第二部分谈缺点,是全信的重头,反对者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让步,那就谈不上什么“多数基本同意”。
有些人说“大体是好的”、“精神是好的”云云,但发言的主体全是在辩驳彭德怀。
评价问题是个定量问题.组会的讨论总体上是在有得有失的框架下讨论的, 只是在讨论得失的量上有分歧.
又是谁急匆匆的把常委拉去想把事情转到讨论彭信的性质问题来的呢?
为什么对一些根本的史实视而不见呢?
我同意雪网友的意见,既然写了,是种意见倾向,有典型性,就有公开必要。因为很多当时人也有写信给毛泽东的,有的意见毛显然不赞同,但也批转公开。当年林彪没少给毛泽东,都说出红旗能打多久的话,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回答。
个人看法,转发此信主要是看大家反应,而且确实值得考虑,你早不写晚不写,开会的时候写,这么近谈两句话的事,为什么不当面谈。如果大家群起而攻之,相反毛泽东反而会敲打一下大家,别冲动。反而是现实中大家的吞吞吐吐,几个人特别活跃引起疑心。反过来,没有一堆秀才摇旗呐喊,彭总顶多也是被回一篇公开信,自己认错而已。
其实,认真看那封信,作为写的人固然觉得自然没问题。其实很容易被别人用做攻击工具(张某就做了)。
把常委拉去讨论彭信的性质问题,最早也应该在22日晚间,实质上是根据小组会的讨论情况而来,能否说明是预谋呢?
李锐的书里记载了几个方面的信息
你是否认为这些是支持“毛泽东预谋”的观点呢?
彭德怀和秀才一方,反对他们意见的另一方,不仅有会上的争论也有会下的活动。
在谢春涛的庐山会议简史上说过. 您可以再去查查.
不过我记得好像不能说是印发前,而是在印之后发之前.
您可以再和他探讨一下.
我知道16日的讨论,但是此后毛泽东对王任重说:“政治局委员给党主席写信,有什么不对呢?”
19日或20日,李锐有意问周公:你看彭总的信怎么样?周说:那没有什么吧。意思指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我认为这两方面的信息已足以表明,常委在16日的讨论得出了统一意见,更不能支持“预谋”说。
毛的话只能说明毛在给这三位通个风,(在今后的讨论中)要讨论信的性质,不要偏向.注意他说的是要.
至于常委会得出统一意见只是没有任何证据的猜测.
毛跟王说"政治局委员给党主席写信,有什么不对呢?", 写信当然没什么不对,但是信的性质呢,他提了吗?
您觉得周公应该跟李锐说什么,说"你们要当心?",这是周公处事风格吗?
那么你那个“预谋”论岂不是更没说服力?
那两点事实至少可以说明:毛泽东和周公两人都觉得彭德怀写信“很正常”、“没什么”,既然“很正常”、“没什么”,你认为他们会对信本身的性质很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