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纵深的移动位置业务 -- 邓侃
苹果把开发软件地摊价送人, 降低开发者进入门槛,由用户社区存优淘劣. 能壮大的收购,收购后更加优化软件. 为下一代的手机提供更好的用户软件. 更好的用户软件吸引更多的用户. 更多的用户吸引更多的开发者. 正反馈效应.苹果一开始的思路就是打造社区, 手机只是一个平台. 只在平台上作文章, 和苹果的距离只会越来越大. 小开发商很快就会被最大的用户社区吸掉. 大开发商也不能无视这个最大的市场. 但苹果一统江湖的可能性很小, 这是他这个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苹果的利润来自高端和不断地推出新产品. 低端的市场他根本不想理.
苹果其实改造了整个手机市场, 凭一个KILLER APP就能打出一片天下的(黑莓), 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First sorry that I cannot input Chinese now at work.
Samsung has a solution on Windows Mobile and its own platform that utilizes XML and SVG to allow quickly create new UIs without touching the underlying business logic. One of the latest Samsung touch screen phones should have had this solution deployed, probably the behold.
Moto has had a solution which requires no httpd server already on the to-be-dead Linux-Java (or MAGX) platform. It is a XML+SVG+JS solution that runs on Linux. With that solution, the UI developers are doing their jobs very similar to web page makers:) It has been deployed with a bunch of ROKR devices on market already such as the ROKR E8 and ROKR VE66/EM35.
但大部分有保密协议限制。明天起准备休假到元旦。元旦后,我要去台北分公司工作。太守兄给了我你的电话,但一直没机会联系你。到台北后,咱们再安排看如何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欢迎来北京看看。我明年也有可能回去台湾转转,多半是旅游,而不是出差。
多交流。
特别喜欢这两句话,有见识
Steve Jobs的思路,从来就是成体系,而不是拘于单个产品。感觉特别有纵深,王者气派。
Samsung和Moto的办法,才是正解。
1. 我们作为应用开发商,只能浮在user space,稍微下潜深一点,就担心会不会撞上手机制造商。撞上手机制造商,等同于战斗机飞行员被敌机的导弹雷达锁定。
2. Samsung和Moto的解决方案不统一,这就让应用开发商为难。同样一套UI,在Samsung和Moto平台,得各自开发一套。
其实不是。电池容量大小是根据手机设计厂家的spec做的。要多大有多大。但是由于手机结构和外观设计留给电池的位置和大小限制,容量就有限了。
现在国内用Moto Q8的人很多。其设计特点之一就是超薄带全键盘。其实Moto Q系列第一台终端是基于CDMA的。MarvellPXA270+Freescale的CDMA基带。上市后用户反映是非常强烈的-早上充满电,下午下班前就没电了。必须总是插在充电器上。Moto没办法只好换双倍电量的电池,这样的话,后盖就没办法盖上了,又免费提供一个新的后盖给用户。可是好端端的工业设计就全毁了。
Moto Q - CDMA
Moto Q - GSM
后来上GSM Q8的时候,基带换成Freescale的LTE2 EDGE模块,电源管理就是重点之一。花了很多银子,结果还不错。Q8是支持EDGE的Windows Mobile手机中最省电的(之一)。待机电流包括基带模块只有2.5mA,要知道PXA270可是以耗电大户而名声在外的。
Google显然就是这么想的。
微软也在推销云计算平台。但是微软的侧重点在于提供多个终端接入点,包括PC,Palm,手机等等,甚至SmartDust。从微软版云计算的设想来看,微软大概也赞同Google的想法。
如果小公司想在大公司的压制下寻求生存空间,出路只能是差异化。跟风只能喝汤,吃不着肉的。
大公司做网络版,小公司就把宝押在手机版,或者稳妥一点,网络版加手机版。这样的押宝方式,实际上是在等待大公司犯错误。大公司如果不犯错误,小公司就只能等死。如果大公司犯了错误,小公司就有机会做大。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可是时间安排比较紧。如果没机会的话只好年后再说了。
如果到台湾请一定提前联系,尽尽半个地主之谊。
1.手机应用不仅要跨平台,而且要跨浏览器 --- 任务艰巨。不仅要跨浏览器,而且要跨相同浏览器在不同屏幕分辨率的渲染效果。有点遗憾地讲,HTML在支持“HTML元素”的绝对定位效果上还有一定的改进余地。
2.非IE浏览器的插件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 NPAPI (Netscape Plug-in API),FIREFOX, OPERA, CHROME,SAFARI通通照此办理。IE不这样办,ActiveX.所以这些插件的开发还要回到传统程序开发的路数上。
3.HTML Render Enginer和JavaScript Engine在结构是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浏览器将这些部件组装进来,并提供UI。高层网络通信服务(如HTTP,HTTPS,FTP)由浏览器提供或由浏览器桥接另外的部件完成。
4.所谓的LOCAL HTTP SERVER不如叫HTTP PROXY. 直接利用HTTP SERVER可以解决跨浏览器的开发问题。毕竟所有的浏览器上都有PROXY的设置。MS的术语叫SMART CACHE.
5.SVG的设想也不差,但是SVG又绑到ADOBE的车上去了。
6.传统的WEB服务是3层应用,手机上的就成了3。5或者4层应用。
不用太担心了,Samsung的方案目前还没有提供给第三方使用。Moto的方案虽然给有限的第三方使用了,但是随着Moto全面转向使用Android,这个解决方案也不大可能推广给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了。而Anroid在创建UI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创新的地方,从某种角度讲,和传统的QT的UI创建殊途同归。第三方的程序员还是很难把business logic和UI分开以达到简单快速更改UI而不触及business logic的效果。(晕。。。这一句自己看得都觉得别扭。。。)
所以,目前为止,第三方的开发者还得在这个方向上痛苦挣扎一阵子了。
是什么考虑呢?使用时间总应该有一定标准吧?现在电路可以越搞越小,应该说将来的手机应是以电池为中心贴上键盘,屏幕和电路构成。由电池能供电量的大小与功能的匹配决定手机大小。总不能为外观牺牲性能吧?不过看来这些大厂的设计也是马马虎虎呀。
虽不能为外观牺牲性能,但绝对是外观第一,性能第二。散热,天线都是很重要的外观课题。天线之间的干扰是个大问题。不同功能共用同一频段(WiFi,BT)天线干扰是个更大问题。
猜猜高端手机有多少天线?提示,不同的频段需要不同的天线。
GSM,WCDMA,GPS,WiFi,BT,FM,RFID
同一厂家的WiFi,BT模块经常共用天线,然后用软件加硬件的方法解决干扰问题。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过我们这些外行还真不太能理解外观高于性能的做法,也许是跟不上潮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