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苗丽楠与经济危机,一个无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简记 -- 马前卒
“按你的那个人均gdp来算92年日本的人均gdp约是4万美元,04年中国人均gdp有多少?算2千美元把。按你这个假设就不能搞更先进的cell生产方式。”——说得很清楚,是整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所以就要说那些能被这个国家多数企业能做到的方式,否则就没有普遍意义。
“97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多少呢。算1000美元把,55年日本的名目gdp约是8.兆日元,按360日元的固定汇率,人口0.9亿
大约就是250美元。不论是俺人均gdp还是跟美国的人均gdp差距你的妄想都是不成立的。”——第一,既然用了日本55年的数据,那就应该用中国78年的数据,因为都是高速增长时代前一年的数据。结果用中国97年的数据,够强悍的。第二,中国79年的汇率明显高估,日本360的汇率明显低估,这点经济史的常识不要忽略。第三,日本在五十年代,产业结构主体依然是发挥日本劳动力优势的轻工业,重化工业,是6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撑大梁的。
“你的整个独断性的判断都是建立在这种基本知识欠缺和逻辑混乱的背景上,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为你的军国主义思想提供服务而已。倒是对我列出的事实你都一直在逃避。”——事实无非是:日本在靠中国一样的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办法开始经济起飞的,等到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以上才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自己把时间点核对明白了。至于说军国主义思想,不知道你的依据是什么。
“按你这个gd妄想,哪么什么卫星导弹都没法搞。”——卫星导弹的消费者是政府,中国是大国,虽然人均水平低,但是政府掌握的资源总量差距,比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小多了。但是一旦到了民用领域,就立刻显示出了差距。中国的航天可以顶用,但是民用大型客机,也就出那百无一用的运10之类。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总量差距基本可以反映人均差距。
美国日本的人口基本相等么?
别摆出一副高人样,你也就是一个耍混混的而已。
我始终都在讨论人均,这位始终不提人均,干啥呢。
针对你
才能够搞看板方式(尽管这个数据也是扯淡)我拿出已有的pp
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摘 要:概括地介绍了丰田生产方式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我国近年来若干企业推行丰田生产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企业借鉴丰田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途径与策略。 (共3页)
指出97年的人均gdp也没达到你所谓的比例
更列出
在退一步说,就直接把55年的汇率按120,那就加三倍750美元,和美国人均gdp差更小了。至少在97年中国能搞看板方式的时候,人均gdp的差远远大于你的假设。
像老兄这样四则运算都搞不清的又去忽悠什么运十,还是省省把。你有那个判断力吗?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且不止一次说过了,是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式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经营问题。
中国作为大国,内部差异非常大,个别先进企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能,那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是一码事,也没有代表性。
所以你用个别企业的事例是没有说服力的。
20%的比例我是说错了,1955年日本的人均GDP应该是美国的10%左右——不过照样要比1978年的中国相对比例高3倍以上。
至于你说的97年如何,那很有意思,那年中国的先进地区,比如上海,人均GDP大概也到了美国10%的级别,所以出现一些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和当年的日本一样,很正常。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大致也到了美国10%的级别,所以说要搞很多先进产业了,要搞产业升级了,和当年的日本也一样,也很正常。但是,1979年的中国,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导致除了利用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之外,其他的发展方式,都没有广泛运用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日本的经验,同样也证明了这点。日本产业结构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是60年代中期之后的事情。此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挑大梁。
核心观点很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的道路很平实,平是说正常,实是说有效,而且是唯一可行。
另:运10,这个被神化的失败的试验品,集中反映了改革前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做一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东西,在国家买单的情况下使用。但是别进入民用领域,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力。
或如您说的全球化不够。
发现你也是脸皮够厚的,先胡诌了个数据20%,被拍的满地找牙还死嘴硬。现在算是老实承认,又继续接着胡诌。
按你这个算法55年也应该以东京的人均gdp为标准。08年东京都的平均gdp约是7.5万美元,约是人均的1.5倍,55年平均收入最高的5个省是最低的1.9倍,大概按1.5倍推算,你的妄想又不成立了。
到没到没关系,只要你主观上到了都可以认为是到了的,在这一点上你确实是继承了少奇和小平同志人有大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革命精神。
另外还想讲的是,93年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就开始实施看板方式,按你这个随口一吹的习惯,人均gdp又要往后退。具体要退多少希望你再接再厉拍出一个可靠的标准。
你所谓的一些结论都是建立在这种拍脑袋的论据的基础上,其有效性也正是可见一斑了。
再说一次,别把个别企业的行为扩大为整个国家的出路。个别例证根本无法得出整体结论。
某些经济体,在人均GDP大约是美国10%的时候,开始出现以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这些经济体,包括日本,和中国的先进地区。
但是从整体而言,在达到美国的20%之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体产业的,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竞争力。
这个结论你根本推翻不了,所以只能靠一些零星例子来维持自尊心了。
说句最直白的话:靠血汗工厂起步,就是中国的唯一道路。其他的发展道路都是空想。
拿个别企业和产业的情况来说明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总要看看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吧。
国泰君安的员工收入能代表中国的国民收入么?
先把日本五十年代各个产业的份额和发展看清楚了,再讨论看板方式的作用有多大。
那年的愚蠢小猪就是典型,搞了两天工程,就以为得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真经了,结果被陈经驳了个稀烂。
反正就是x%到y%之间任意波动,这个xy的值取决于你的自尊心。
在这种每举出一个例子就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你也勇敢的维护了你的自尊心,只能向你的脸致以敬意了~
原来的20%是错的,我改了。应该是10%,中国和日本的数据都支持这个结果。
至于你,拿个别企业作为国家发展道路的证据,这种规模上的跃进,真是惊人。
当然,你不能承认,一个错都不能承认。因为彻头彻尾就是扯淡,承认了一点就全部崩盘了。
说说看啊,拿个别企业作为整个国家发展道路的证据,这种规模上的跃进是怎么来的?风洞吹风的模型还不能太小呢。
当然你可以不回答,不回答我就继续问。
反正就是拍脑袋,怎么样有利于你自己有立论就怎么样波动。
是啊是啊,我一直在指出你的各各种错误。并且我还不能错,因为我要一错你这些错了的都“变成”正确的了。真是雄辩。干脆改成大秦猛吹得了。
93年的那个例子怎么不拍了呢,你自己定了个充满错误标准,指出了你的错误你又耍赖说这个标准不算。x也好y也好都要按你支持你结论的来波动,并且你的结论还是正确的。
你拍脑袋讲个错的我就得去找资料证明你是错的,现在错误率已经是100%了,你还有脸叫人家看这个看那个?
日本经济史我考研的时候背过2本呢,你就再接再厉继续吹把。
因为个别企业的例子不能证明整个国民经济的出路,你的论据再多,和论点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就没半点用处。
所以你也就是在网络上过干瘾,事实中,就是靠发挥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你的鬼话根本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