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就达雅兄的备战经济说几句,兼及改革三十年(窘给大家道歉) -- 葡萄
我怀疑任何看了老兄的话的人都会问“你这是什么逻辑”的吧, 想不到兄台还能先下手为强, 实在是太强力了。。。
所谓的一部分的专家教授言行, 不是实施反智主义的理由, 更不是否定知识的理由。
说实话, 看看你们的辩论手段基本可以判定你们是些什么人了, 一句话, 不是真的想来探讨问题的
倒是他的同事们,脑子里有多少马克思主义很值得怀疑,虽然他们死时都被封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过照你只会扣帽子的水平,估计困难.
先生平时不照镜子?
我想,今天在西西河中能对经济危机有直接记忆的基本就是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次。那次危机,不仅重创了日本经济而且使日本几十年来一直规划雁行阵列被彻底打乱。连带的影响包括巴西与俄罗斯在内的区域大国政府几近破产,而最后以阿根廷人的百年繁荣的破产的而告一段落。
在盘点19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收获时,我们不能不从此之前,亚太地区的中国经济大局说起。在当时,刚摆脱8平方政治冲击与苏东解体的政治压力。随着邓公南巡,继续深化改革成为不移的方针。可就经济问题来说,与80年代还在冷战格局之下时美国欧洲发达国家还会出于利益需要积极对中国投资发展双边贸易。一旦冷战结束,加上8平方的冲击,美欧试图挟冷战胜利之威行亡我之实,一股撤资潮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意是雪上加霜的。
而在1997之前,除了日本还暧昧的一边口头积极响应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与制裁一边大力发展与中国经贸往来外,能对中国积极投资的不是属于华人圈的港澳台新就是属于华人经济贸易网络中的东南亚华侨。尽管,来自这些地区的投资很大程度弥补了欧美国家撤资本的影响。但是,当时的中国不仅在内部刚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摸索而且在外部于美欧日主导的国家产业分工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并且,在外部环境中的产业分工中国所处的不利局面是双重的。这双重其一来自,自日本崛起之时就逐步确立的日本=》四小龙=》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分工布局日趋完整,二来自中国如果仅仅依靠当时从东南亚地区分包业务的残余是不能完成市场改革中所需要的技术与资金的积累的。不过,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坐等什么机遇到来。首先,对于之后抓住97危机机遇来说,汇率并轨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功不可没。再具体点说,就是初步建设了能和国际化经贸相接轨的商品市场以及相陪他的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还处于萌芽的技术与知识产权市场。而危机中的中国人 ,不但以坚强与自信的姿态坚持过来。还果断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积极兴建大规模工程项目,推进一系列法律法规乃至体制的改革积极应对。并且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替代东南亚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加工工厂地位,为之后中国制造的大发展埋下了种子。
在危机中,对于中国政府来说1997危机是人们对从冷战刚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能否走出困境这个问题做的一份合格的答卷。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把市场经济作为中国今后经济建设的核心也为1997金融危机留下一个叫中国崛起的注脚。终于,当我们用不斐的代价硬挤进WTO后,上面我们所说的各种努力终于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
所以,在今天。很多人再次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再次把这次世界的金融危机看成是中国的当然机遇。并且对我们政府能果断推出一系列经济复苏政策加以一种热切的期待,这样的期待包括打败四小龙、打败日本和欧洲甚至打败美国成为世界利益分配的主导力量之一。不过,在做到这些之前,我想说一下今天的世界经济危机和97金融危机的区别还是有所必要的。这样的区别大致如下:
1. 97危机是区域经济危机,尽管其之后的的影响及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以及在欧洲的俄罗斯与在南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等国家。但是其表现还是区域性的,且主要爆发地点是在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而本从次按危机衍生至今的经济危机,其发端在美国,随即冲击的是欧洲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并且,随雷曼公司倒台,金融危机蔓延到发达国家实体部分。进而使危机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简短点说,两个危机爆发的中心不同。
2.97危机在传递过程中,是一个接一个接力式的传递。从刚开始时候的泰国,然后是东南亚各国,再传递到四小龙最后冲击日本。而后,其余波在几年后沿递至亚太之外。而尽管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从一开始的次安危机到后来由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危机总爆发,短短几个月里危机迅速从几个发达国家传递到全世界,并迅速影响至发达国家的经济实体,时间之段,发作之猛,远不是97危机可以比拟的。简短的说,两次危机传导的速度、方式与影响程度不同。
3.97危机,直接的表现方式是绝大多数当事国货币迅速贬值引起的国际收支危机。而国际收支危机导致多数当事国正常经贸秩序大乱,并因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激起社会矛盾加剧爆发各种冲突甚至暴乱。而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由于首先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中心区:金融领域爆发。并且,直接影响的是支撑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信用体系。所以,又信用问题导致的去杠杆化和流动性冻结问题终于使发达国家与地区几乎无一例外的陷入衰退,并在持续的衰退中挣扎。即使在今天,危机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在今天谁都没有必然的把握说,危机已经结束甚至说危机已经见底。简短的说,两次危机的构成与表现不同。
从上面的简列,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和97危机一样,本轮经济危机打乱了原来对中国壁垒森严的经济秩序与利益分配。抓住这个机遇,中国无论有什么进展都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利益分配。但是,就具体而言论。对比两次经济危机,对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如下。
1. 对比97危机和本次经济危机,在97危机当时尽管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一度达到某时间段中出口增长只有0.8%的地步。但是,由于作为最终出口地欧美日发达国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问题,甚至在此期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广还造就了美国经济高增长低通涨低失业繁荣的神话。简而言之就是,中国通过实现对97危机主要当事国在国际制造产业分工序列中的地位的替代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升级。而对于本刺经济危机来说,作为最终出口地的各个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迅速萎缩,使我们简单复制97危机的应对策略摆脱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2. 回顾中国在2008的经济运行,从宏调目标的四次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变化不仅快速而切复杂。对于,自加入WTO之后以来的中国刺激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与消费这三驾马车来说,实际就是以高积累高投资刺激出口高速发展进而带动消费繁荣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衰退,假使再简单的复制97危机应对模式,我们巨大的投入在几后没有随着出口市场的恢复与国内消费市场的兴起而获得回报,那么滞涨的问题将不得不困扰从政府到企业的管理者。后面的路怎么走,的确是个问题。
3. 自改革以来,尤其是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以来。改革一直是走着一种以牺牲民生、环境甚至是国内市场保护为代价的高积累高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模式不可长时间继续下去。并且国家政府也正在做积极的努力实现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次转型。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激烈的社会转型都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只是,中国人温和转型的美好愿望,恐怕要在本次危机中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内外问题与矛盾的压力中接受也许是残酷的挑战。
如果把上面简列的问题归纳一下的话,我想说的是过去曾经以出创汇或者以出口为核心主导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走入困境。而服务于这个核心主导的发展模式所限制的内需在短期中又不能有效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在此情况下,简单的复制97危机的应对模式,无疑是一场赌博。为什么我要这样说,这里就要涉及我要说的危机的第三层:发达国家的危机探因分析了。
(待续:不定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上次经济危机我们抢了东南亚的地位给欧美卖货;
这次经济危机,我们或许也可以抢了欧美的位置给第三世界国家黑兄弟们卖货嘛
帝国主义卖给你们剥削你们100美元,我们只赚100人民币,很讲道义吧?
没钱?拿帽子换
当然了,新市场还得培育,缓不济急
只要咱的生活水平下降没别人迅猛,人民对比一番就不会急着乱起来吧?
经济小白在呓语
把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排挤走,可以腾出市场给内资企业,虽然gdp变化未必很大,但是对中国解决就业和产业升级应该有好处吧。
实际在我刚知道的信息里确实有类似的计划
但是本质上我是主张自由贸易的,毕竟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的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构建的贸易壁垒最终引起各国的连锁报复,那最终使危机解决变成了战争解决。
而我所赞同的是在WTO游戏框架之中许可的贸易保护与贸易壁垒,偶尔踩红线也是对等报复措施。不过这个只能是幻想。
实际点说,目前的危机。任何已知的财政经济手段能不能奏效都是未知。其实在我看危机解决危机的出路在各国合作通力合作然后各国积极改革。不过,这个更属于科学幻想之列,起码短期中如此。
尽管不看好温总积极推进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就和温总说的一样现在要的是信心,和信心下积极的态度。任何冰冷的分析与手术倒那样的切割手段,或许可能延缓危机,但是没有信心的危机最终都是朝着灾难前进的。
甚至比各国互相打架还不现实,除非出现世界政府...好吧我最近很迷恋这个概念.
[QUOTEhttp://backchina.com/news/2009/1/15/25461.html]为中国购买高科技松绑 布什临下台前 送“大礼”[/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