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就达雅兄的备战经济说几句,兼及改革三十年(窘给大家道歉) -- 葡萄
贬值的可能大于升值可能,且波动太剧烈
建国三十年中的毛泽东
关于怎么看毛泽东和建国三十年的问题,在河里是从毛泽东懂不懂经济这个问题开始的。经管各有各的观点,各自有各自的修正,总体看基本是两分。既非红既黑,不是功就是过。我的观点比较复杂,下面我就来说说。
我已经从正文里说的很明白,我认同达到雅兄关于建国前三十年是战备经济的观点。更进一步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鉴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的教训,当时的中国无论想怎么实现国家经济的建设,没有足以自保的国家暴力机器的以及保障国家暴力机器的国防工业的维持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也就是说,新中国一天没有实现突破建国世界来自世界各国的战略包围态势的突破,一天都不能获得国内全面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和平与稳定环境。(如果谁认为当时中国建设经济,不需要强有力的国防支持的话,后面的你可以基本认为是废话)
对于思考建国时期的战略目标与选择,以及对毛泽东的认识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对中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认识,是一个对如何实现中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国家的认识以及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问题。
而建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要怎么样把一个文盲率达到35%的农业国家带进工业化进程。在有限的国力与人力资源面前,我们还是从建设国防工业的角度出发来说一说。
第一,从建设国家的角度来说,国防建设重要不重要,从你上面的话里看显然我把看待国防建设与建设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明确的。再具体说就是,我把建设国家需要有足够保卫国家能力的军队以及国防建设来保障这个观点作为我所有出发的的一个基础前提之一。
第二,国家的国防建设尤其是现代化国家的国防建设,需要服从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即使在美国独霸全球的政治军事实力下,美国政府依旧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调整自己的军队作战目标。当然,美国的调整是建立自己国家坚实的国防工业基础之上的。即使如此,美国也无力负担无限制的全球防务。说到底,所谓为国防而国防的话题是伪命题。回到建国三十年那个军备经济学的问题无非两个核心话题,他们一个是中国国防的目标核心在哪里(也就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是谁),一个是服从中国国防目标的国防建设目标是什么。
三,中国建国三十年有三个很清晰的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包含着很明确的中国国防指导思想。而这些相互关联的事件影响,直到今天依旧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战略格局。这三个阶段就是,
1.到1958年之前的中国由朝鲜战争开始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终止的中苏战略伙伴蜜月期国防战略以反美为主的时期
2.到1969年之前中苏全面走向分裂,中国国防建设进入同时抗衡美苏联两强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三线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同时,中国在这个时期积极介入越战,使美国逐步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
3.到1979之前,通过有关越南战争的谈判以及在当时苏攻美守的态势下中美逐步恢复邦交,并最后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五常地位。
到1979,中国顶住全世界绝大多数舆论的压力打击越南给了中美建交一份见面礼。并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关于中国的国防建设开支投入,到79年的时候一度占据GDP36.1%的比重。而对比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尤其是国民生活的迅速好转,首先得益于通过长期高积累获取的中国工业建设成绩尤其是重工业建设成就从服务于国防建设向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转变的结果。而这样的高积累,首先是国防的与重工业的。当初三线建设之时就说的很明白,为了保障三线,国民生活只保障有限增长。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民生不可能不苦。这个就是很多人眼睛里毛泽东不懂经济与胡搞的力证了。
关于毛泽东的争论不管什么观点都一而在的提到大跃进提到文革和建国三十年的成就,如何评价,建国前三十年的成就特别是建国三十年这个备战经济的结果及其经验教训到底怎么样。在我看不能孤立的把某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简单的联系起来。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先说大跃进。
其实在大跃进时代,有一个转折点。早在1958年,毛泽东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浮夸风与冒进风。尤其是毛责任在1958年批评刘少奇和陈伯达关于取消商品经济讲话以及要压缩空气的讲话上可以看到。可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纠左为什么一下子成了反右。这里面的事情直接可以联系到百花齐放后的一系列事情。尤其是,在1957年当时的知识分子公开批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公私合营中出现了公方退出合营以及之前更早出现的张青山,刘子善案与高饶案不能不是毛把一些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来考虑。而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稳固这个基本话题。而在1959年,后来的二代领导集体在中间的相互关系至今还是忌讳莫深,即使到今天还有众多说法的。可不管你怎么看相关事件,这些事件最终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大跃进。
而再及文革,实际问题要远比大跃进复杂的多,如果要仔细说,在这个篇幅里是无法写完的。在这里,套用一些争论中常常出现的思路的思路,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中苏不走向分裂,那么象三线这样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建设还会不会展开或者说达到1962年历史之后那样的规模。这里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一肇始就纷纷下马的众多工程上可以看到。这也是很多人坚持的,到1979中国经济会因此建设的更好的主要理由。
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起步在邓小平出面主持的四三方案,而邓小平本人也承认自己的改革开放思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成熟。无论是四三方案还是后面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都和中国与美国建交密不可分。而没有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绝对威信,谁能保证在中国从一面倒到另一个一面倒的过程中不出问题完成从与苏联结盟到中美合作抗衡苏联的转变。
还有可以补充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但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密不可分,更和中国长期勒紧裤子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忧戚相关,不然就不会有:中国加入联合国是亚非拉兄弟抬进去的这句话。从邓小平之后,一直到中非大会之前,中国一直都在走一条疏远第三世界国家向发达国家靠拢的道路。这里面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试想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在第三世界国家还能取得毛时代的那种广泛拥护么?更就今天的事实来说,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企专制问题上,在国内市场被外企打的一度丢盔卸甲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是依靠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对非洲国家的出口恢复元气的,尤其是是纺织机械、装备工业和汽车工业尤其如此。
话说到这里,不管你怎么看大跃进还有文革的影响如何。以及,这些事件是如何贯穿于建国三十年之间的国家战略方向尤其是国防战略建设方向调整。我们都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个话题,没有毛泽东今天的中国会很不一样。
可不管你怎么看,在我看来,除了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任何中国领导人可以在从苏联倒向美国的过程里跨越从意识形态到国内在党内军内各个山头派系各自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阻碍。更不要说什么那种勒紧自己裤腰带支援第三世界国家那种被很多人后来批的一钱不值的事情会有其他什么领导人愿意放手去做。而没有这些前提,中国和美国在什么时候可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及中国能不能和毛时代一样在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与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恢复正常经济与贸易往来。
要知道,没有毛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领导集体无论如何都不会有魄力使中苏走向全面分裂的。而到70年代,中苏之间哪怕还有起码的名义上的同盟关系。70年代面向西方的恢复正常化的局面又能有什么变数?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们可以从苏联的最终命运中可以获得些须启示。
早在1951年开国的时候,毛泽东就利用纪凯夫事件拉开了三反运动的大潮。这个运动里不仅枪决了张青山、刘子善这样的腐败典型,更引出了毛泽东关于走出历史周期率的话题。其实从张青山、刘子善腐败案中我们不仅看到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屡见不鲜的利用职务之变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倒卖国家资源的手段与方法,更可以看见张青山、刘子善利用职权开设各种公司与包工队直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在见看来已经成为不成为规则的事实。这些问题与1965年毛泽东关于反对干部搞特权化的思考及相关讲话是一脉相成的连续。并始终贯穿于包括三个阶段国防建设调整之中。而这些,最终引起了文革中一贯宣传的那种关于
来年感个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斗争,是路线斗争。这个路线斗争的分歧之一就是对苏联的政策。在很多争论中纠缠具体什么的如何如何以及有没有毛泽东的大跃进与文革搅局会如何。还不如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和苏联能不能走向全面分裂。没有走向中苏全面分裂的中国还需要不需要在在国民经济刚从三年自然灾害恢复过来的时候,搞全面备战的三线建设。说到底,有毛的政策路线在就有大三线,而如果把毛换上了刘,三线的建设只会缩水不会扩大。而刘会把当时的经历更多的花费在国民经济建设上,花费在建设特权官僚阶层维持统治稳定上。而由此带来的种种的中国战略及服从相关战略的走向的国家建设,毛和刘有截然不同的的认识和选择。这样的斗争,最终从1951年开始萌芽,在国内建设与国外大环境交互影响的作用下,最终走向了文革这个顶点。而当年毛泽东顾虑一些问题,是今天很多人再次成为毛泽东信徒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当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审视毛泽东与其说是他们的幻想,不如说是他们在自身的实际利益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再进一步说,关于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的问题,毛和刘的分歧不仅在于具体如何进入工业化方面。更在一个问题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个问题就是,新中国的工业化需要什么的样的教育与文化。很多人,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建国三十年的折腾,中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可以取得更丰厚的成就。更不会因为文革,出现今天的人才断层。说到底,这样的思想根源来自一种传统儒家文化中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蔑态度。但是,就和儒家文明所主导的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面前被轻易摧毁一样。一群由少数高 高在上知识精英主宰着决大多数文盲的社会构成是无法成就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的。这样的不同实践,在印度这样一个从建国一开始就在教育上就比中国投入占GDP 比例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倾斜在高等教育上而造就了至今40%的文盲率中。很实际的说,在60年代前,中国的识字率还维持在40%,到1980年中国的识字 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而中国,也正是沿着先普及小学,再普及初中,最后在高中入学率达到特定指标后全面启动大学扩招的。在中国,对于统治者来说,需要 的始终是吃苦耐劳的识字劳动力来推进他们的工业化,而不是自视甚高自认为凌驾在众生之上的所谓知识精英上,那些人直到今天依旧无法进入土共的领导核心中 去。如此罢了。不然,毛泽东也没有必要批判什么才子佳人部了。
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无论是国防建设的起起落落,更无论是新中国内政外交经验与教训,都和毛泽东这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象把建国三十年的成绩归功于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乃至那一代中国人一样,如果要把当时的问题乃至血的教训仅仅归过于毛泽东一个人的拍脑袋或者自己的权力私欲,我想除了持这样观点的人能就此说服自己外,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乃至那一代中国人是如何在毛泽东一个接一个的错误之下获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甚至是成就的。
毛泽东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他的思想和行为是个复杂的混合体。尤其他在彻底的实用主义与完全的理想主义的微妙结合既造就了建国三十年中国战略突围的实现,也为大跃进和文革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其实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失败,在我看来和老蒋最终不能通过打倒自身起家的地主阶级完成中国工业化一样,毛泽东没有办法打倒由他和他的同僚们创造的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尽管,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体系的缺陷和种种问题,他也一直在努力修正这些缺席那和问题。但是,那不可避免的和他自己创造的这个体系自身的惯性产生冲突。而这些问题,在今天依旧困扰着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并依旧试图通过发展来解决,这些起自内因的问题和缺陷并在今天不可避免深刻影响到中国未来的路。尽管胡总喊出了抓住战略机遇期和不折腾,但是这样和那样的人与利益在今天试图把自己的颠峰更长久保持下去甚至延续至自己的子子孙孙的时候,这个折腾不折腾看下去就是了。
最后把我上面的话归结一下不不外就是,建国三十年在很多眼睛里看来污七八糟甚至是穷兵黩武的努力造就的一个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大国目标是不是一种不切实际没有回报的虚幻。以及象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做一个附庸于大国的国家安心搞好自己国家建设和经营之对比实现一个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大国目标是否更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这些问题始终离不开对于建国三十年的评判,和对建国三十年中毛泽东的评判。而看不懂毛泽东的人,看不明白中国建国三十年的历史,更不明白改革三十的历史,更不要说从理解现在的社会矛盾基础去看待明天的中国的又一次转型是怎么回事情。后面的什么,各自根据自己屁股找答案吧。
上面中间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那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在下一节里细说吧,。
(待续:不定期)
这篇文字的所说的细节,将从下面的文字开始说,本文字不再做后续,不好意思了。
危机,毛泽东,文革、改革还有一个八卦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5643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毛泽东是第一.毛的作用或者作为两个方面.做为他们组织的图腾的毛泽东和个人的毛泽东是一个争议.象三线建设的意义.这无容否定,也没办法否定.至于他们组织内的缠斗和人民之间的生活是不能相比的.就说文革吧,至少这时期的百姓有饭吃.百姓很简单,很饭吃就行.而新中国工业建设最多的时期.一五二五时期.和后来65年开始一直到八十年代的三线建设都是百姓至少能过好日子的时期.
大跃进时期的问题,至于谁的责任,邓小平总结得比较好.而说毛的经济学有多好我就不同意.这也是主要的纷争.一个国策的确立是一个集体的确定.而大跃进是谁的决定?
其实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成就.但我说的东北三年时期的经济建设呢?同样在恶劣的条件下的东北三年就没出现那样的结果.前三十年中国情况失控的时代.直接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对政治局的干涉引发的.这些对于中国的灾难性后果我们今天一样能体会.
而毛泽东的理想或者说他的国家战略手段是好,三个世界.非洲战略和印度的战争等.这些是他强的地方.但对于国家的事物控制.比如大跃进等就是太差了.
说这些,限定在经济上,我说那个大跃进是失败的.而文革的经济手段我并不认为他不行.只不过社会紊乱的时候附带的停滞.国家机关.包括国防建设.政府日常开支等是一个国家财政的根本.而这些事情需要一个严谨而且长期实行的体制.象一五二五那样的计划经济也好.九十年代的江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其根本目的就是搞好财政和国防等建设的中心要务.
其实新中国的经济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以粮为纲.中国没有黄金.也没有对外贸易.所以以粮为纲.但就明显地需要获得近尽可能多的粮食来保证其它事情的开支.土改为的是这个目的.大跃进的理想是这样.62年的体制下放是这样,邓小平的联产承包是这样.这我们一直都有着一个清晰的计划时代的沿革和执行规范.
而讨论前三十年的时候这些他们组织内的人事争斗导致的国家灾难是无法回避的.当我们今天看那个时代的时候我们分开他们的作用来看就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同样,把他们做一个总体来看又是一个样子.两重不同的事物观.把大跃进说是毛的错误.这谁都不敢说什么.而文革的灾难并不在于经济.而是社会的灾难.
回到经济.大跃进是服从从农耕到工业的转变而做的努力.那前提就是基础.一五二五的那些努力我们能不能看成是成功的?我想是成功的.而大跃进的失败只在于自然灾害吗?不是.人为的因素很重要,举例说我们这.56-58年劳动力集中到了修运河去了.58年大炼钢铁.这就直接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这就是三年困难的直接原因.直接造成这样的政策谁制定?谁应该为这样的失误负责?这就是教训.
关于说到经济的问题,到现在我也没认为计划经济就一定会失败.而人为的因素才会让一个事情失败.
要强调的是.毛并不是耶和华.我们更不是摩西.当今天去看三十年经济的时候.肯定的是战备经济这提法是正确的.但在这个正确认识下去神化毛泽东就不对.你无法讲清楚为什么他一干涉经济马上就出大问题呀.
其实中国的经济走过了几个模式.50年代初从战时经济改变到向工业化进军的和平时代.而计划经济就是必然的东西.这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就是农村经济.集中粮食(也就是资源集中时代!).这个时代还有改造旧有经济(工私合营).成绩我们看到.而公私合营的负面也有.其实这个时代的经济就是一个目标就是集中可集中的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那个时代是成功的.这是第一阶段.大跃进这个错误不能用经济来解释.你解释不了.
当大跃进失败后.财政收入(也可以理解为粮食生产严重倒退)已经不能维持的时候体制下放这过度性的手段出来后形成了经济的好转.这是大跃进的直接后果.也是唯一可行的手段.而这也没有违反马克思经济学的原则.更是计划下的东西.
当三线建设开始后马上又集中到公社化上的生产模式下来.征收的指标也增加了.这个时代一直到七九年都在继续着.而中间经历了文革.文革初期的社会动乱让那些计划无法实施.民生也困难.这就是毛泽东的直接后果.71年邓恢复工作的时候.裁军和减少一切能减的项目来保证三线建设.这就是文革对三线建设的干扰.
三线计划到八十年代停止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是失败了.这的失败原因就是计划经济没跟上来.完成不了生产计划.这就是极端计划经济的失败.
今天我们看.其实计划经济也没什么不好.但这个计划确立在什么基础上很重要.片面地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基础是失败的原因.其实中共就没人清楚吗?有的.那些对此有看法的在文革里都被打倒了.这就象邓小平的事情就很讽刺.他在71恢复工作后就是证明他们是对的.国家计划不能忽视基础.这就象六十年代经济成就和一五二五的改造有关一样.当71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已经几近崩溃的时候还是回到刘邓主义上去的.这和后里的77年邓小平再出来是一样的.
看经济看到的是经济的手段.看战略就看到基础和目标.毛的强的地方是战略.而不是经济.这才是事实求是.毛的理想.短时间内超英赶美和邓的摊丁入亩老实种地那个更符合实际需要呢?我想已经有了答案.
从达雅的战备经济到现在的争论集中的不外乎谁的经济手段更能完成理想的问题.
其实还是想说一下三年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经济建设.不管那些基础好资源足等因素.我想说的就是极端困难的军事条件下.从无到有地发展东北.最后组建百万大军和大量的工业.这些和在于战争中的成就我想是巨大的成就.还有那些经济的领导人,高岗,陈云.彭真等人.那是个什么基础?民情不通,没有社会基础.更没有可利用的资源的条件面对国军的打击.一支十万人的叫花子硬是建设出一个大东北来.您说东北资源好.但大城市,经济中心,工业城市全部都在国军手里.民情问题不少.剿匪那么多就说明连平静一点的社会都没有.这样的前提下搞好东北经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这就说明中共有经济办法的.但有这样技术手段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应该的大跃进就值得思考了!
关于毛是否懂经济的说法,葡萄兄开文就写的很清楚了,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些个战略观点不仅是毛,更是当时中共核心的共同看法。
诚如葡萄兄所言,毛泽东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他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建国三十年的军事、外交清晰地论证了这一点。但对是否完全的理想主义有保留。或许在你我看来是如此,但在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里就未必了。这个还是留待后人来评价吧。
这是发动文革的主要动机之一吧,改造中国民众千百年来的国民性也应是其目标之一。文革是毛思考打破周期率的尝试,更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试验。一些西方学者干脆把文革看作毛泽东晚年所发动的,关于人类生存方式探索的巨大社会实验。
附毛的一些思考:
“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很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
“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毛泽东
以前葡萄说了商业民族的生存之道,现在我来说说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 中华民族历来被认为是农业民族,这是自然不假的.但是,农业民族的生存之道并不仅仅是农业,而是一个以前被广泛使用的词,耕战. 耕和战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耕的最后的结果仍然是要落实到战上去.如果战不利,耕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汉族其实经历了一个从黄河流域扩张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的过程.这基本上赶走或同化南方少数民族的过程.那些南方少数民族也是农业民族,他们被赶走或同化不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武力不及汉族的结果. 到英国人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战开始不利了,因为农业文明显然不是工业文明的对手. 所以中国人进行了痛苦的革命和建设.这种建设主要是基于工业上的,目的是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着眼点依然是战.不过由于是工业时代,耕战变成了工战. 中国人为什么要建钢铁厂,初始目的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也不是为了积累财富,而是为了造枪,造炮. 毛泽东为什么要打朝鲜战争去换取167个工业项目?就是为了增强中国整体的战争能力,实现工战的目标. 人命在这时候是不考虑的.可以说,建国前三十年是备战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从耕战成功转为工战的决定性年代,是中华民族确立新的生存之道的关键时期.建国后三十年,这条道路其实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只不过是换了种发展的方式而已.中国的国民经济报告中会有钢铁,煤炭,石油等实物的年产量分别是多少多少,比例很大.但是却不会有多少利润的指标.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那些实物生产的能力在战时会转化为战争力.中国人对那些不能转化为战争力的东西兴趣不大.现在中国的经济格局是一旦转入战时,会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支援战争的经济实力,然而利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却远远不能和这相比.现在世界即将进入动乱年代,显然中国的这种支援战争的经济实力即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送花,收藏!
历史是多数人的,而真相是少数人的,但是真正决定定位的是两者的交集。老百姓看到的历史和野史都是经过加工的部分真相,经过岁月洗刷最终形成民间的历史人物定位。而在统治阶层内部,人物的定位往往更真实,但是牵涉到路线阵营之类政见之争,很少人真正去想一个人的真实定位问题,而是考虑如何去定位。
其实无论毛做了什么,以及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功过没必要也无法说得很明白,只是普通人必须要考虑清楚的是,毛赋予我们今天社会的很多特性,你理解了多少,还有中华民族的本源是否丧失。
说毛泽东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去问问我姥去,我姥今年88岁,一农村老太太,我觉得她比你们有发言权得多。她会喊他毛主席,并把他的照片贴在她的床头。
解放前她嫁给我姥爷的时候,我姥爷是什么都没有,一点生产资料都没有。我问她怎么活下来的,到山上挖野菜,乱七八糟的东西。年轻的时候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解放前生了三个孩子,养不活,没吃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解放后生的。分田了,有吃的。
三年自然灾害,她家没饿死人。(我的意思是说国民党时期那年不是灾害)
文革她家没死人。(雄奇的蒋介石时代我姥爷他爸和爷都拉去壮丁了,没回来)
你们就掰吧,反正我心里是很感激他。
看看这个:
信息时代了,群众运动没过时,中权阶级要遏止,
想不折腾,能保到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