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拉手榴弹自尽却炸了日本兵的女八路 上 -- 萨苏
弹片飞的方向大多数奔鬼子去了。
结论:手榴弹也爱国!
再加上土造的破片少
进炕洞的击中自己的头,没进的把鬼子削了
瞎猜一个
木柄手榴弹是这个样子滴,当时边区只能造这种手榴弹,因为它的发火装置简单,估计那时就是政府军工厂造甜瓜手榴弹的发火装置都困难。
这是木柄手榴弹的结构,插队时中苏关系紧张,各地都要求自己能制造武器备战。俺们队上的一位牧民就用火柴皮包火柴头做成发火装置,试制了个手榴弹,他用一个挺厚的雪花膏玻璃瓶当弹壳,装黑色火药,可以不用雷管。但他的延时装置没搞好,刚出手两米就炸了。可能是装药量太少,连玻璃瓶也没炸开,没伤人,只是把我们在傍观摩的人吓了一跳。玻璃瓶向前飞了很远,柄不知道飞哪去了,于是掩旗息鼓,不敢做了。
炸药爆炸时,力的最大方向是炸药表面垂直,用这个原理可以做聚能炸弹,但远一点就主要是以炸药中心点向外发散。从上面的小图可以看出,木柄手榴弹在木柄方向有个安全角(绿色三角),在这个安全角内,只有炸药冲击波和一个木柄飞出,没有弹片。
举手榴弹的人一般刚好在这安全角里,再加上边区造的手榴弹多数用黑色火药,冲击波不强,只要木柄不打在身上,活命不是新鲜事。
那个小日本也是有运气,不知道他买没买过彩票。边区军工厂技术落后,铸铁强度不均匀,为了做模具容易一般也不在弹壳上加凹槽,再加上黑火药爆炸力不猛,往往一炸两半,顶多三四瓣。弹片太少杀伤概率极低。,那时候的战斗经常可看到扔出大量手榴弹伤不到几个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进攻型和防御型的区别主要在设计上。一般进攻型比较轻小,防御型比较大。
如果设计上是防御型,结果里面火炸药威力不足,呵呵......
老爷子讲过不知多少遍的故事:
刚拉杆子起义成立山东纵队那会儿,弹药奇缺。经常用高粱秆装在子弹袋里充数。部队到处收集和收购弹药,搞到一些手榴弹,战士们把手榴弹别腰里也挺唬人的。有一天老爷子突然问,咱们这手榴弹到底顶用不顶用?大家互相看看,都说不知道。那咱们干嘛不试试?年轻人说干就干,就到村外找了块地试投。
投出去一颗,没响。
再投一颗,还没响。
一气之下连投了八,九颗,都不响。土八路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呢?研究研究吧。打开一看,内部都受潮了,难怪成了臭蛋。这手榴弹被老百姓捡回家后,曾经埋在地下保存,时间一长,进了潮气,所以失效。就这样,战士们还舍不得丢掉费弹,捡起来照样还是别腰上。
后来团里来了个有能耐的土八路,不对,应该是洋八路。这位叫王凤麟,是真正留过洋的,人家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念过书,念的是工兵。王付团长会琢磨。他看到攻碉堡太费劲,就发明了爆破袋。从胶东那边煤矿上搞到些矿山炸药,把炸药填进战士背的米袋里,再装上雷管和导火索,捆它个结结实实,这就齐了。
下次攻碉堡时,派爆破手上去,点着导火索顺枪眼丢一个进去,没一会儿只听咣的一声,碉堡炸烂了,敌人也震蒙了。土八路一拥而上,解决了战斗。老爷子头一回看炸碉堡,连隐蔽都不懂,叫大爆炸弄了一身土。
每次讲到这里,老爷子都哈哈大笑。
这法子屡试不爽,很快就在山东根据地推广开来,后来居然叫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当先进经验报延安了。据说毛泽东批发给其他根据地借鉴推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1942年11月,王付团长受伤养病期间,被扫荡的鬼子和伪军上千人团团包围在鲁中马鞍山崮顶上。他带着一个班的警卫员和伤员家属顶了一天多,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王凤麟的照片。
1941年夏,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的领导合影。地点在鲁中莱芜抗日根据地。经查证,后排左一为政治处主任孟英,左二为参谋长于淞江,左三为副团长王凤麟,右一为二团政委李伯秋(55年授衔少将,曾任沈阳军区政委)。前排四人为警卫员,他们带着缴获日军的防毒面具。背景是祝捷大会的主席台,有毛泽东像和“中国共产党”字样的标语(daharry收藏,从未发表过的原始史料)。
王凤麟生平外链出处
王凤麟牺牲经过外链出处
(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以前文体商店里的教学用的手榴弹拿回来把沙倒出来煮TNT放进去在装雷管加拉火不就完了吗!
要没TNT,找硝酸氨也比较好用,那年月这东西不少,现在只有怀念了!
可能给炸得很搞笑
看看这些英雄。和普通人一样又不一样。笑得真自然。还很幽默。很明显是打了胜仗以后的庆功会吧。如果是在学校,这几位一定也是很会搞怪的。
英雄不朽。
就是警卫员们手里捧着的东西是什么玩意?
嘿嘿您说的还真对。
当年上大学,有个同学原来家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地主。他的奶奶回忆到国民党和八路军,说国民党住地主的房子,军装笔挺,看起来人模人样。八路军到了,子弹袋里面都是高粱杆或者玉米杆,一起在他们家墙根底下晒太阳捉虱子。据说那老太太一脸不屑:这不一群叫花子么。
空气通过那个罐子里的填料过滤后进入面具里,里面的填料可能是活性炭或者其他的吸附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