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前言) -- 梦秋
合你的胃口?卖肉的,一般要价是多少?或者说她们行规是怎么定的。不要说你不知道,因为就算你没问,但我相信与你一起的那些人一定有人会开口问她们相关的事情。而就算你在事后没问你的伙伴,他们也一定会主动告诉你的。
讲实话,才送花。
尤其是出差的时候,一帮人兴致这个高啊,每天晚上要去吃饭,吃饭时就喝个不停,然后再去酒吧,还不止一家,这家喝完啤酒,那家去喝小杯的"甜酒".可怜我为了和组织靠拢,当然更是为了晚饭有保证,只能跟着一起走,然后又总是克制不住好奇心,要尝尝,一尝就把自己弄成关公了.
去年九月底去阿姆斯特丹玩了一趟.白天各处走走,看看博物馆,运河边上晒晒太阳喝喝酒,晚上自然要去著名的红灯区参观一下.
其实白天我们也曾走过那里,顺便说一下,我们是三个人,我和另一个MM,还有一位男同事.白天真没看出那里有什么特别.到了晚上,不得了,这个热闹啊,人头攒动,一点不比天安门广场或上海的外滩人少.
那时我才知道为什么叫红灯区:门口或窗边都是红色的灯柱.在红灯区的两头都有低柱拦着,表示这边是一独立区域.不知道梦秋有没有注意过阿姆斯特丹街边的分隔栏?那个形状有点特别,属于典型的荷兰特色,呵呵.
原想进某家Coffeeshop参观一下,可是屋里飘出的大麻味儿让人实在受不了,我们三人只是走在店门口还有两三步的距离,就闻到那冲鼻的强烈味道,立刻决定放弃,快速通过此处.可是,偏偏那条路是个死胡同,无奈之下,只好转身再次穿越"雷区".就这么一点点时间闻点燃的大麻味,我们三人居然全都有种晕眩感了,恶心啊.赶快回到河边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橱窗嘛,我们三人兴致颇高地挨个看过去,原指望见几个美女,结果这个失望啊:一个个非常壮硕的模样,胳膊腿儿这个粗啊,一点不漂亮.当然,这行业也确实需要身体好,嘿嘿.还见到一个黑人,腰足有水桶粗.我和同行MM都拿男士开玩笑:哥们儿,你进去消费一把?那男士连连摇头:不行,这些人口味儿太重,我吃不消.
我们碰到有两家门口站着人拉生意,见我们走过,冲着我们用中文大喊:发票,发票! 我们只能瞪瞪他,结果他还在后面追着喊.唉,丢人哪.
楼下的和尚很关心价格,我们路过一家时,正看到有人在门缝和里面的人谈价格,我们也停下来听了几耳朵:说是要50欧.不过,他们是按时间算的,不知道这50欧是几小时.50欧,感觉可不便宜哎,可以在不错的馆子吃上一顿非常不错的饭了.
生鱼片,还真没吃过.回头有机会再去的话,一定要去找来尝尝.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以前也碰到过女同胞开类似的玩笑。
房子上讲究的保温隔热这一功能要求在太冷或者太热的地方都会直接导致墙体加厚
日本的传统房子算是个例外吧,一直想不明白他们用那个纸木做的隔断既不保温又不隔热隔声,如何用了那么多年。似乎这种方式唯一的优点就是分割空间比较灵活了。
造厚墙用料多啊。
建筑外墙上打孔后用紧固件把发泡塑料锚固在上面,最后再刷涂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节能”建筑技术,盖因为材料便宜而施工方法也简便易行,其实没牵扯什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具。而且不管新老建筑都可以在完全不影响原本建筑本体和施工的情况下方便的加上这个保暖层。
这个东东国内也早有推广和应用,但是我估计房地产商不会特别热心的,所以可能规模不是很大。欧洲的住宅多是私人的,所以倒是常见房主热心的给自己的房子穿上这么个外套。
最早可能是钱的因素,但后来钱不是问题,但整体设计的估计放其他大部分国家都不会采用的。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也说那边保暖不好,但毕竟地震来了房子不会对人造成大的伤害,内墙厚的话就难保了。不妨看看萨苏以前的文字。
国内二手房也可以这么整体改造,以前房子设计建造保暖性能比较差,“穿了厚外套”,外观效果不错,冬夏其实也省不少供暖和空调费。
不过国内住旧房的人往往银子不富裕吧。而且国内的老公寓楼要想改建估计还要全体业主同意啥的,一家一户的问下来不胜其烦啊。不像欧洲这边一家一户的独立式住宅,本家人高兴就好了。
另外,城建系统以外的普通人对这项技术也不熟悉。
这几大问题加一块儿,最后的结果很显然了
不过稍有不慎,北京这个大风就容易一整片的给吹下来,上回北三环还是北四环有个小区就被这样给揭了一大片
按道理说是不应该的。这个东西是贴在外墙上的,它有风压,但是没有受风面啊。何况里面有锚固,外面还覆有建筑用外墙涂料。保温材料本身也是一块块的塑料板,有“止损”的作用,脱落也应仅限于单块保温材料,不至于大面积脱落才对。
这个事情我以为还是施工质量问题,或者是某种原因破损后没有及时修复,结果赶上大风天导致进一步的损坏。
就是对任何酒都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致来去主动喝它。当年毕业时去青岛工作,曾经有N多同学极度羡慕我。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缘故,山东本省很多地方都没有青岛啤酒,要喝就得亲身到青岛去。可惜我喝啤酒比喝中药还难过些,所以对青啤无甚好感,倒是成了青岛辣蛤蜊的fan
在酒这个问题上,我目前的最高纪录是——在慕尼黑实习半年期间没喝过一口酒。
基本上每个中国人听我“炫耀”自己这一光辉事迹的时候都会发狂……
不过我现在有晨大和梦秋作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