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1)敌人的面孔 -- pxpxpx
技术的极至往往就是艺术,而一旦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技术的威力之大往往是难以想象的。
在朝鲜战争开始后的九个星期里,美军的后勤系统就在战场之外用近乎艺术的方式,对本国的实力进行了一次充分的展示。
朝鲜战争爆发时的亚洲正处在战后百废待兴的状态,美军战场上所急需的大部分人员和物资都需要从5000英里以外的本土运来。而这横跨太平洋的5000英里还是最短路径,远远小于很多船只和飞机实际航程的距离。
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在战争开始仅仅两个月之后,已经被北朝鲜的军队赶到了半岛最南端的釜山,形势万分危急。
而就在这九个星期的时间里,美军的后勤系统高效的为釜山前线补充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
当时的海运由MSTS(Military Sea Transportation Service)负责,这个海军负责的部门,但是很多人员和船只都来自于平民,基本上算是个外包的模式。
从规模来讲,该部门有大约300余艘船只,种类有油轮,货轮和客轮等。
对于战场急需的人员和物资,则是由MATS(Military Air Transport Service)负责运送的。该部门有230余架飞机。
LIFE给出的数据是:
以40天为单位,MSTS运送了5万人员和50万吨的物资;
从效率上来讲:MSTS的
万吨货轮双程往返需要75天;
13.5万吨的油轮双程往返需要42天;
而可以承载1500人的客轮往返需要40天;
MATS的情况是,在40天的时间里,这个部门运送了1万5千人和3千吨的物资;
从效率上来讲:MATS的飞机
从旧金山到东京(南路)双程需要120小时;
从塔科马(西雅图附近)到东京(北路)双程需要72小时;
在美日之间,发货时间是12小时;
举个例子,当时急需的反坦克火箭筒就是通过空运运抵战场的。看上面的数据,应该可以两天左右到达。
对比当下的情况,以海运来讲,中远货运上海到旧金山直达要17天,往返的话(包含装卸货),应该也得40天吧。
航空很现在就没有办法比较了。
就这样,到50年8月末的时候(仁川登陆之前),美军在朝鲜(釜山防御圈)有了5个师的兵力。而这些美军部队对物资的消耗是极其惊人的。
以每个师为例,到达作战要求的物资总量是1万7千吨,开战之后,如果是防御作战的话,日物资需求量是430余吨,如果是进攻作战的话,日物资需求量是近600吨。
而美军的后勤系统在短短的9个星期里就满足了战争初期对物资和人员的需求。
与志愿军相比的话,结果是非常难以令人置信的。
据网上的资料介绍,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里,全军(含11个军)每日消耗物资是550吨,而供应只能保证50%不到。
如果上面的数据属实的话,那么志愿军参战的11个军日均消耗物资量还不到美军一个师在战争开始时的水平。
对这一点,我十分怀疑,因为那意味着我们50到55万的军队人均日消耗物资仅仅1公斤?!希望以后可以查到更加准确的资料。也欢迎熟悉情况的朋友给讲讲。
下面的照片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美军海空运输的情况:
后方机场夜以即日的工作着:
Crews loading planes for flights out.
Location: WA, US
Date taken: August 1950
Photographer: J. R. Eyerman
人不离机
Lieutenant Charles L. Hall sleeping in the cockpit while awaiting his turn at the controls.
Date taken: August 1950
Photographer: Joseph Scherschel
C-97
Giant MATS C-97 loaded with freight and cargo, heading west over cloud cover.
Location: San Francisco, CA, US
Date taken: August 1950
Photographer: Loomis Dean
Korean Airlift
Date taken: August 08, 1950
Photographer: Carl Mydans
源源不断到达的部队
Trucks and tanks swarming ashore from ships at Pusan docks.
Location: Pusan, Korea (North)
Date taken: August 1950
Photographer: Carl Mydans
如山的物资
Thousands of oil and fuel drums stockpiled in Pusan harbor for transshipment to the front.
Location: Pusan, Korea (North)
Date taken: August 1950
Photographer: Carl Mydans
如山的物资
---------------------------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上面照片里的物资都是露天堆放的,就当时的条件来看,也只能是露天堆放了。而北朝鲜的军队当时既无力用炮火封锁港口,也够不着堆放物资的货场,胜利就在咫尺之遥,却永远也没有机会了;
美军的资料显示,釜山是南朝鲜唯一的深水良港,对美军物资供应和人员补充极其重要,也是通往日本的重要通道,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个地方完全置于苏联的武力威胁之下,相当的脆弱,这也是为什么美方非常害怕苏联干预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苏联卷入进来,在朝鲜的美军要想撤到日本并不容易,而日本又是美国丢不起的地方,远比朝鲜重要,更要命的是美军只有一支军队在远东,实力而言,朝鲜和日本只可以守日本,而守日本的话,南朝鲜的军队就白武装了,因为朝鲜人很难为日本而战,所以很可能必须重新武装日本,而这意味着什么,谁都看得出来;
其实在朝鲜打局部战争对美军非常有利,一旦进入中国,光装备和物资保障就很困难,更不要说苏联的因素,所以美国51年开始和谈的时候,接受38线是对他最有利的,但是美国当时的挑战是如何只接受这一点,不做其他让步;
美国50年代的报刊还没有政治正确的概念,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的分析文章,地图上的各个地区往往被染成深浅两色,以代表两个阵营,当然还有环绕美国划下的势力范围,对比今天的现实,美国今天的地位是当年最乐观的专家,在最乐观的时候,都很少能够预见的;
成年人比一样。
另外,不可能每人只有一公斤吧?那样不要说打仗了,吃饭都会成问题。就算我们的火力还停留在一战时间人均十公斤总是要的。不然的话,美军就是在大屠杀了。
===================================
假如步枪一个基数是一百发的话,也有一公斤了吧……不吃不喝,就当一天才用一个基数(一天一公斤)平均一天只打百发子弹?那真的叫不可思议。
=====================================
补充一下,志愿军攻击有礼拜攻势之说。也就是攻击作战只能维持七到十天。以把大家身上背的东西都消耗完为准。一般最多背个六七十斤吧。也就是说志愿军作战时单兵日消耗量在六到十斤之间。那也要三到五公斤。这还只是步兵的消耗量。炮兵,特别是重炮,无论如何都是要用汽车拉的,转移阵地什么都是免不了的。这个消耗量先不算了 。
想想小日本跟国军的差距,和志愿军跟美军的差距,
最可爱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
现代化战争的。敌人再强也是有个限度的,我们再弱,也不能说是精神万能。
也许一天一公斤是整个战役期间(两个月)?但那样就算战士每天只吃半斤饭,攒够六十公斤也是八十多天的事。第一阶段(四月二十六日结束)与第二阶段(五月十六日开始)中间只隔了不到二十天。这期间如果要保证第二阶段的顺利进行起码步兵人均每天要补给三到四公斤的物资。
属于动态目标,与出兵前庙算的目标是不同的。
上战场时第一次视察,吃饭时看到桌布不够白净而发脾气;后来他在仓库里还看到过美军的后勤部门专门运送给信鸽(繁殖?)铺窝用的一种草。
要是敌人真的相信PLA是靠人海战术取胜的,PLA打起来就省事很多.
有些老外是无知,有些老外是把达赖当作信仰
另一方面也有诬蔑中国军队拿人不当人的意思。
接替麦克阿瑟总司令职务的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国内有翻译版本,其中有一段翻译文字是这样的
提出了停战的要求。这使政治和宣传方面的活动大大增加,并给我带来了一批重要的人物。
中共很快表示赞同马立克的建议。同时,在我国也有许多人发出了要求和平的呼声。六月二
十九日,我在东京非常高兴地将福雷斯特·谢尔曼海军上将迎到了总部。在他之后到达的是
阿奇·亚历山大,我在五角大楼工作期间,他是陆军部副部长,我与他有过多次令人愉快的
交往。不久之后,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也飞来向我们宣传他在外交事务上的一些强烈看
法。
总体来说,李奇微的回忆录没有过分贬低自己的对手。
充足的补给,强大的国力都让美国人压根就缺乏我们将战败的感觉。他们有的只是在最初的打击中的惊慌失措。这在他们在战场上再度占据上风时候便更加根深蒂固起来。
他们的分析是这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不服不行啊,反正我这脑袋是想不出朝鲜战争的谈判能和解决台湾问题能有多深的关联,以实力来讲,中方当时压根儿就没打算在台湾问题上占便宜,美方也不会傻到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即使美国人真的被赶下大海,再来谈判,美国人当时也不会放弃台湾。
当谈判进入僵局时,美国人说:“那就让飞机、大炮发言吧”,如果可能,麻烦考证一下,谈判期间美国人是不是说过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