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杨迪笔下的邓华将军 (之一) -- 史文恭
既然是历史讨论。至于潜规则,总归名不正。
取消军衔制期间的副军级及以上军队老干部(文职除外)被称之将军也是沿袭下来的做法,不知对否?
杨迪38年参军入党,经历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最后任职是沈阳军区参谋长(正兵团职),尊称一声将军,似不为过。
杨迪-简介外链出处
先回答一下公鲨老的指正,您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俺之所以没有写杨迪将军的具体军衔,理由就在于您的指正。----俺所考虑的是杨迪在军队最后的个人成就应该不是一个“老战士”可以概括的。换句话说,这个“将军”是从军人的等级上考虑的。
接着说杨迪的回忆录,实际上杨迪将军的回忆录是三本,除了上面说得两本,还有一本是《抗日战争在总参谋部》,总的来说,这三本写得都很踏实,而且没有突出他个人,而是更多地写他的领导和他所旁观的历史事实,因此,看完之后,对他个人作为作者会自然产生敬意。---而且关键的是杨迪出身作战参谋,作战科长,处长到参谋长,他的分析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好,因此文章写得也非常的有条理,此外,杨迪将军写作时已经70多岁,因此胆量很大,把一些有意义的历史细节都写进去了。这是他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
而说到这儿,也顺便提两位同样是参谋出身的将军,一位是非常有名的开国少将(1961年晋升)雷英夫。雷少将的回忆录俺拜读过了,就是《在最高统帅部当参谋》,这个回忆录是他口述,陈先义执笔的。所以,有些文字上的错误,大概未必雷少将手笔。(比如其中提到:董必武高兴起来是如此形容的:“董必武眯着笑眼,胡子在嘴角欢快地蠕动着说:“….”),雷少将的回忆录同样提供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但是,他在文革发动时候写了诬告材料。这是写入特别法庭对四人帮的审判报告中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尽人皆知的。但这并不妨碍雷少将把自己写成被康生,江青,林彪迫害的文革受害者。---这就比较过分了。因为假如他向其他“老同志”一样,如王宏坤上将,写回忆录只写红军和解放战争期间,索性就不写自己文革间在海军的折腾,倒是爽快,但雷少将的做法,就不那么让人信服了。-----当然,雷少将的才华是无可否认的,他能够让东哥和周公、叶帅赏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同样的,另外一位不太为人熟悉的是陈赓大将的二野四兵团作战科长彭一坤,彭老的水平和才华同样的无可否认的。-----但问题是俺看电视连续剧《陈赓大将》,里面谢富治政委的镜头几乎没有,但作战科长(兼该电视剧军事顾问)彭一坤同志的身影一个又一个。------当然,这很可能是这个电视剧的编剧对同剧组的顾问领导过于崇敬了。------但似乎这个编剧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宣传。-------------同样是陈赓麾下,开国少将吴效闵的公子吴森写了《百战将星----吴效闵》,而其中大篇幅地写了吴少将的战友和老领导,陈赓爱将楚大明,----这种不常见的写法反而令读者对吴少将的人格和家风产生由衷的敬意。
事实上,文革之后,我军的宿将逐渐凋零,曾经的一大批中层干部逐渐替代了他们,而这些掌握了话语权的新一代将军们的回忆录里,充分地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品格。比如三十九军政委李少元的回忆录,就写得很好,因为他只写战斗,不突出他个人。汪洋少将的《十大突击》同样很好。(当然,这个主要算军事著作。)-----但也有一些写得不那么出色的,这个俺就不点名了。。
因此,总的来说,作为读者,俺对杨迪将军的这三本回忆录很欣赏。
接下来说一下杨迪回忆录里的邓华上将。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个人觉得 绝大部分上将出彩在红军时期,抗战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 远不如中将们出彩 当然 上将中政工干部所占比例也偏高
如 聂凤智 王近山 周志坚 陶勇 王必成
另有彭明治 所部在山东,在苏北都是头等主力,怎么一到东北 就没动静了?
另外你的经济学砖头比你的历史帖(还)好看,为啥不继续呢?
在军衔问题上我还是原教旨主义,也是对目前这种名器泛滥、滥用的抵制。其实军人自己也对这种情况不满意。
当年写回忆录是党中央号召的,写完了之后就没影了。
除了出版的,应该还有很多。难道都存档了?
比如许世友,比如叶飞,比如二野赵子龙陈锡联,比如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四野参谋长刘亚楼,都是解放战争风流人物啊。。。
都有几十本啊。。。就是最近,还出了《星火燎原》未刊本,一共有八本之多啊。。。
聚歼的华野三纵主力团团长啊,他是后来因为知识分子出身,被调上去干参谋长的。。和杨迪,雷英夫略有不同,
经济学那一块,俺的问题是野心太大,最终发现力有未逮。。。唉,,,等什么时候有把握了,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