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磕磕绊绊求学路 -- 然后203

共:💬90 🌺1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磕磕绊绊求学路

看过老马丁叔叔的所有贴,记得一句感慨,意思是贫寒学子出人头地越来越难。

在现阶段,贫困学生的绝对数量是很惊人的。根据官方数据,今年大学毕业生将近700万,而往年的待业大学毕业生也有100多万。这些待业的和即将待业的年轻人,是同龄人中有幸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的一群,在智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无限的潜力,但面临的是20年来最严峻的竞争态势。

几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将毕业和就业形容为惊险的一跃,因为我深知一纸文凭并不能带来顺利。出身农村的我们,面对的首先是挣扎着生存。我们将很快发现,以往的激情和努力方式并不能在新环境中简单复制。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告别过去,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成就自己?

人生的巨大局限在即将踏上社会的一刻显露无疑。我想,看清楚自己的过去,才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怎样来迎接巨大的未知。

我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不是没有幽默细胞,但只要一开始写东西,马上就变得僵硬起来。非常羡慕萨苏和顾剑等前辈的洒脱随意。

关键词(Tags): #磕磕绊绊求学路元宝推荐:老马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一 高考计划

对所有的农村学生来说,从来都有两个选择,继续读书或即时下学。但我,只有第一个选择。

我很清楚自己算不上天赋异秉,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更糟糕的是高考之前,我已经在那个不及三流水平的学校里,混了两年。

学校在汉水边上,1950年代修建的汉江大堤称得上固若金汤。1998年,我刚进校,在学校门口向街尾

望去,只看得见大水滔滔,几与堤平,几次洪峰对镇上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

越烂的学校越是要搞一些按成绩分班之类的名堂。第一次期中考试,隔壁班就有学生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绩从五楼跳下,幸而没有闹出人命。

我的各科成绩尚可,惟独数学积贫积弱,这在意料之中,但马上感觉到老师要对我揠苗助长。于是找

班主任几轮磋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数学课后练习已经足够;

2.测试题过于变态,这是企图以几个大气压水平锻炼超人的思路(这是我家乡的教学传统);

3.高考的标准试题不会变态;

4.我有完整的高考备考思路(来自中考经验).

多年后看,当年的几条歪理还算的上是成立的,但动机显然不是单纯的。在临考的几个月里,自己也多次感到害怕,如果认真一点会怎样?但很快自己就给出答案,如果按照老师的计划,早就烦死了。从高一下到高二,所谓的数学一章一测,一月一测,我就没有交过一次试卷。

烂的学校总有烂的传统,但不是因为老师和校训。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不善”如崩么。越是陷的深,也越是觉得悲哀,为自己,也为别人。有的同学很快就下学了,有的下学后又回来,然后再次下学。有的和社会青年有割不断的联系。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深夜的街头和大堤上闲逛,漫无目的。

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每一个年轻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梦,但是有勇气面对现实并积极争取并不足

以达到目标。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方法和途径

也许我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怎样达到?最后我知道,高考,无可回避。

即便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让自己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失败了这辈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了。学校里坚持多年复读的,他们争取的也就是这样的机会。

对于河里许多前辈来说,学习生涯也许可以用轻松快乐来形容,高考并不算人生的一道坎。但对许多

人来说,高考就是提升人生际遇的唯一途径。我们的老师为了鼓舞士气也会将大学生活形容的花团锦簇: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

于是订立计划。

为了搞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开始交数学试卷,即使知道自己只能拿20分。

端正态度,面对现实,不去讨论什么高考公平与否的话题。

制作日历,总体学习计划与学校安排保持一致,但对各阶段任务明确落实,开始形成知识点和考点的

概念,学习计划具体到每天,一开始没有完成也不要紧,初期目的是让自己紧张起来。

压缩非学习时间,吃饭时间5分钟,杂务时间30分钟。午睡时间15分钟。形成每天固定行动路线。

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具体症状就是河里一位的ID-----上课犯悃。只要上课铃响,眼皮就开始打架,但只要下课铃响,立马精神抖擞。怎么办,一般,同学们用风油精清凉油,但最有效的是强制喷嚏----卷个小纸筒在鼻孔里捅一下。

家乡作为著名的高考先进地区,各个学校备考计划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这时只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而只要舍弃所有的想法,全心全意准备,你反而不会觉得应试教育的苦。当然这种压榨式的学习必然不能持久,倘若坚持三年,再硬的弓也会拉断掉。

一进入高三,气氛便截然不同了,首先换了老师,然后是海量的试卷。老师的水平和经验是高考决胜的关键。他们在教学思想和手段上可能有许多局限,但绝对不要怀疑他们的敬业和负责。对2001届考

生来说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变数,那就是第一次英语听力和“小综合”。第一次的意思就是----考的不是学生,考的是老师的水平。大的考试变动是对学校综合实力的考验,而事实证明了,我们在这次变动面前应对失措。

其实事后来看,那一次的高考改革,包括加入英语听力和“小综合”的效果有限。但上面的意图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也许完全背离初衷,而且在配套措施和准备条件都不充分的时候,好的计划带来的也许是

坏结果。起码对我们来说,带来了坏结果。那次高考改革的主持人是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青。

每年都有一次“三月会考”作为预演,这是湖北省八市一企联合组织的,基本上将湖北高考先进地区包括进来,一企指得是武钢。考后会有一个全体考生的排名。这次考试基本上是对全省考生的位次标明,考试结束也意味者备考进入了后半段。再牛的人恐怕也没有办法在3个月内将成绩大幅提升,所以各个学校也根据这个排名来给毕业班下达考核指标。各个考生也将在招生计划下来后根据排名来填报志愿。

数学,还是数学。三月会考我的数学只拿到47分(总分150)。

真要感谢当年的数学老师,我稳如泰山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老师的着急了。到了这个地步,我隐约感觉到高考就像一条曲折的小路,通过它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和有什么特殊的技巧。首先作为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其标准性和所谓难度的可计量性就隐含了通过高考的可能性。当然具体的应对措施还是老师指点的,那就是抓小放大,从前往后答题,将能拿的分尽量拿到,有争取有放弃。

所谓的第三轮复习基本上是查漏补缺。在这一阶段,我感觉到身体的不堪重负,于是每天用几分钟时间锻炼,做俯卧撑,从少到多,既锻炼身体,在精神上也有一个战胜自我的暗示。每天想象自己是一张弓,慢慢张开,到高考的时刻,就是“弓开如满月”的状态。这个身体锻炼和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考生,特别是女生,往往忽略这些,结果不能支撑到考试结束就在身体和精神上出现问题。

当能做的准备都做了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也不要去担心什么,保持状态,不喜不怒不急躁,平和安静,同时可以祈祷一下,希望有临场发挥的机会。

以上的计划和经验都是我在那一年里摸索总结出来的。个人认为对底子薄,起点低的同学会有借鉴意义。

考试一结束我已经不担心结果了。该来的总躲不过,数学达到目标,英语和综合丢了不少分。根据家乡重点中学估量的分数线,我估计自己也就刚过一本线的样子,参照三月排名,将本考区一本招生人数加总,自己能报考的学校就没几所了。

总之,高考之路还算顺利。得到的启示是全力以赴,投入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和资源,要有好的愿景,要主动积极思考并快速解决问题。在思想上不要松懈,也不要疲劳,始终让自己有新鲜感。

突然觉得这些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也许人生就是在精神和修养上螺旋上升的过程吧。那么大学生活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经验来顺利度过呢?

关键词(Tags): #高考#磕磕绊绊求学路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这么多年了,还是一样的高考
家园 3代一个贵族...

不要指望一代就赶上...

高考? 不要认为高考一次就完了...那个年代过去了...现在是一辈子都处在高考中.....

家园 一些人奋斗二十年,才能达到另一些人的起点

我不是在发牢骚,只是在陈述事实

从农村跳出来不容易。

献花

家园 3代一个贵族...
家园 这个小后生,不容易啊
家园 这个同学

以我的理解,中国能保持在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保留了一条读书人向上的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读书人觉得人人都有机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而不去革命.今天诱惑依然存在,父母倾家荡产去供养子女读书;但是教育却产业化了,大学的目的是搞钱,不是育人(有些一棒子打死一条船的人了),所以您出来和大学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至于您什么时候还清学费贷款,什么时候回馈父母,都是您自己的事儿了.您可以卖猪肉,可以卖臭豆腐,也可以抱怨自己,然后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送他去读书.

现在要做到光宗耀祖,要生活稳定,要考到985.

家园 欢迎道长.我不是埋怨,只是叙述.
家园 对很多人来讲,通过高考才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家园 欢迎,我的想法是叙述自己这几年来的选择过程

对社会现实不做评论.很多内容只是个人观点.有"个人局限性".

家园 我的高考经历跟你一样

我是在豫南某一县城接受的高中教育,于90年代中期参加高考,也是题海战术——里面大量是从你们湖北弄来的卷子。

家园 【原创】二、两条路

关于人生的选择,文学史上有不少的名篇(因为所有人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啊)。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而我又有印象的有两篇。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以及里克特的《两条路》。

但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情况下,选择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就像《黑金家族》里老达林对长子说的,创造历史的并不是个人努力,需要的是一个家族。

我见识浅短,上大学之前甚至没有到过大一点的城市。但我还没有幼稚到认为高考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家人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套用经济学的话语,就是如何将上大学的效益最大化。

其实,面对现实,我的选择余地很小。在还没有决定的时候,先尽一个学生的本分。顺便和学长们聊下,和学生会的小官僚们混下,还有自己喜欢的一些活动参加下......

到大一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的思考逐渐清晰。

一条路是玩命学习,然后考研。问题是学费如何解决。大学学费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费,说出去先得把自己的父母吓一跳。我家乡几乎年年受灾,那几年还没有免农业税费(现在免了,但还有一些费)。解决方法之一是课余打工。但算一下帐还是远远不够。

第二条路么,就有点投机取巧了----尽力组织社会活动。向学校和各级党组织靠拢,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活动中接触领导,在活动中进入培养梯队。

我的性格有点“蔫”,却从来不会怕人(也许是无知无畏,但不会乱来惹祸),再高的衙门也敢冲,只要自己有理在手。这个想法似乎有把握,在几天时间内很是兴奋了一阵。但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资金,组织活动可以拉赞助,但是个人社交什么的就得自己花钱了。学生会里混得好的他们用什么在混呢?

况且社会活动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和同学们交流就少了,可能还得做一些踩人上位的勾当......

就在我的犹豫中,我看到了同学J的社会实践活动申请。在那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三支队伍获得学校级别的资助,得到学校名义的授旗和壮行活动,其中就有同学J。

在大学四年时间里,J发起组织了两个学生社团,每个假期都组织一次辐射全国的大型活动。随着个人活动影响的增强,J的身影登上了国家级报刊,以他的活动为契机,学校和本市两大新闻集团的关系得到了提升,以前颇受冷落的我校得到了一定的新闻关注。

如果我去做同样的事,我可能连他的一半都达不到。他的社会交际能力在当时我校,无出其右者。即使在毕业多年之后,我也没有能够看到超过他的同龄人。这个社会多的是以权压人者,以钱炫耀者,还有的以“钻石王老五”自居洋洋得意.......

只说一件事,某年沃顿商学院的副(?)院长过境武汉。J不知道哪里得到的消息,连夜组织一群人在机场等候半夜,把那美国老头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是以自行车车队护送老头到达酒店。最后老头握着J的手说,欢迎你们到沃顿......

我和他的关系一度相当好,他甚至给我看了他的家庭照片,我也感动于,他的老祖母变卖珍藏几十年的首饰为他交学费,而他也曾经远赴西安,为朋友入学,用自己的诚恳和热情打开关节。

不管如何,我们都要面对社会改变人,而放弃所谓的豪情壮志。人要在社会生存,必须披挂停当,使出浑身解数。这个过程中,是人在追求目标,还是社会在塑造人?我在想不明白的时候,我和J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

这条道路,也许从头到尾就是我的臆想。在大二过后我就慢慢脱离了学生会的工作。有两件事给我的刺激很大。一是当年的学生会主席,PLMM,在图书馆偷书,被当场抓住。二是一位青年俊彦,也是大有前途的学生干部,因为一门主修课不及格,在学校编造谎言,说任课老师在对他打击报复。先不论人品,其手段之低下令人发指。

而学习的道路呢,在大一下学期和父母几次沟通后,决定放弃考研。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作为已经开始接触现代社会规则的我来说,应该始终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走向,基于此,就要在条件适合的时候,选择然后努力达成。不应该让自己的决策受到干扰。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见到的牛人,是大三下的代课老师,一位刚毕业的武大法学硕士,PLMM,在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强的心,她在毕业那一年发了24(?)篇论文。并在同年以NO.1升为博士。

再说J,他毕业时,保研被一位“忠实于党的事业的学生干部”挤下,后来南下。我有时候想,如果他的资源再丰富一些,他一定能够作出让人目瞪口呆的事迹。我永远祝福他。

说到忠实于党的事业的学生干部,我的同学Y是当之无愧的。他高中入党,智商情商十分出众,当年以一分之差没有如愿而调剂到我校。他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四年中,人品能力都是出类拔萃。据说在相关程序方面他是我们学院唯一一个研究过并能准确执行的。而Y并没能得到保送的机会.

其实我的大学生活还是比较顺利和丰富多采的。我只是以回顾和描述为主,总体而言,我在大学四年内达到了自己的基本目标,即提升智力,开拓视野,学习专业,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社会运行有了自己的观察点,对自己的局限和能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用一句诗来结束此篇罢:遥想当年青衫薄- 人生若只如初见-

关键词(Tags): #磕磕绊绊求学路#两条路#黑金家族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被整惨了吧。哈哈。握手。
家园 后生阿,俺只是赞叹,不是评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