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徐同志去蒙古(一) -- 鸥盟
你好我也好,大家齐分享
↓↓↓↓↓↓↓↓↓↓↓↓↓↓↓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东北可是用人命换回来的.
什么叫做丢给小日本不算丢?
反白话文运动的著名实力人物,得罪了一大批五四前后北大的名教授们,他们后来是彻底掌握了话语权的,当然不会去说小徐的好话。小徐在他们看来有点象后来的周扬邓力群一样的角色。
再就是太祖之类的人不想用小徐的功绩去惹恼苏联。
就小徐这学问,这能力,现在的副总理那里去找。叫他们写首诗和小徐比一比:)
我觉得徐树铮太冒进了,有点牺牲长远利益为自己博名头的意思。
从战术上讲,循环入城,实行战术欺诈,可以给蒙古各方心理上造成一时的恐惧,但也使自己必须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削弱了自己在时间上的自由度。而且这样就必须使得自己的部队和蒙古人绝对隔绝,以北洋兵的素质,这是要冒风险的。
从战略上讲,蒙古两派共存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事情。不管哪一派倒向苏俄或日本,如同一战之前那样,我们都有插手的着力点。所以徐抛弃王公派的做法无疑是短视的。还有就是他分化黄教的手段,着实下作了些。我觉得作为封疆大吏,应该以拉拢实力派,许给他们政治利益为主,而不是用主要精力公关可以给活佛施加影响的小人。再者他的手段不外乎军事威胁和经济行贿,这都是短期有效的手段,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把蒙古推到对立面,不管是活佛系还是王公系都把中国看做是比苏俄更坏的一方。
当然,徐这么做可能也是国内形势所迫——国内政治不允许他以一个长期的方法消化掉蒙古,他也需要快速解决蒙古问题为自己在国内赢得政治资本。
至于大炮的谬赞,我觉得是过了。一件事能不能称得上功业是要经过历史检验的,但小徐同学显然没有通过历史的大考。
徐树铮进入库伦后,各种行事手段都以“快”为准则,看来可能是有“必须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的压力;
恩琴的哥萨克杀入蒙古的时候,活佛系和王公系确实都意见统一的把他当成了赶走中国兵的救星。
不过徐做事好走极端,未必是在牺牲长远利益为自己博名头,只是他做事一贯如此。毕竟皖系不战败的话,北洋军会继续在蒙古保持较强的军事存在的,徐也会在那儿长驻一段时间巩固统治的。
最后都没有保住,这照样不能影响他们二位的历史地位。这种评价主要要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不能从事后来看,因为决定中国能否保住外蒙古的因素太多了,后来的蒋雄奇和太祖都无能为力,小徐的资源非常有限,能办成那样已经很了不起了。
老袁在朝鲜也是这样,已经对得起他的俸禄了。至于中国最后没打赢甲午海战,那实在不是他的问题。
好比一场足球赛,最后是中国队大败,但我们不能说开赛十分钟后为中国队首开纪录的那个球或者那个得分队员的努力毫无意义。比如中国的国力再上升一段,俺保证小徐的事迹就会写入中学历史课本。外蒙独立可是很晚的。
可惜小王同志后来一时想不开,要去当什么“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精英人士”,所以王“精英”在1937年时也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一份十分适合“精英人士”的工作,并因此于1947年“光荣”地“殉职”。)
因为之后苏俄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是没有办法和它争的。
所以我只是站在马后炮的角度发几句批评。也许把我们摆在当时徐的位置会做的更糟。
不过,我觉得如果徐不犯这些错的话,我们后人或许会更有机会。
蒙古在元明时期和中国有说不清的恩恩怨怨,清代时划入中国达两百多年,直至现在在宗教上也和中国西藏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现在和蒙古的关系远没有地球另一边的国家亲切。为什么?
一战后苏俄势力一削弱,我们马上就有机会收复蒙古,但是二十年前苏联解体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觉得这一百年来两国渐行渐远的趋势就是民国之初若干人士不具备长远的战略目光所造成的。
徐在蒙古的战略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他名义上征服了蒙古但是两国的关系,两国高层以及民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倒退的。徐完全没看到这一点,后来也没有采取什么补救的措施。等到此消彼长,想亡羊补牢也晚了。
淡,蒙古没有“与时俱进”,民间的关系就显得越来越远了。
不过只要中国实力不断上升,只会他们越来越像中国而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