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战榆林桥 貔貅斗猛虎 上 -- 萨苏
10月25日拂晓,大雾,619团的哨兵在黑夜中忽然发现大量红军正在悄然接近,两军随即在外围阵地爆发激战,榆林桥之战打响了。
按照东北军后来突围逃到鄜县的残兵回忆,当时红军“多得很,暗夜虽看不真切,但听到满山遍野都是红军的声音,其中还有很多手持大刀,长矛的老百姓”。
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呢?会不会是被打蒙了的东北军士兵在“夸大匪势”?
红十五军团留下的照片
从后来各方记载的情况来看,这个东北军这还真不是胡说。当时陕北红军原有26,27两个军,徐海东部25军到达后,三个军合编为红15军团,25军改编为75师,26军改编为78师,27军改编为81师,每个师辖两个团。这三个师都参加了榆林桥战斗,而且从战斗情况看,三个师都出动了主力,比如徐海东嫡系的75师(即原红25军),两个团的番号都出现在了战场上,而且损失很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福源是拿一个加强团硬顶红军的三个师,在遭到奇袭的情况下还扛了差不多一天,称为东北军中的猛虎也不算夸张了。
但要是从全局说呢?徐海东能在兵力只有不到敌军十分之一的情况下集中几倍于榆林桥守军的部队强攻高福源,这份用兵的能耐和胆识,也就黑土地之狐林老板能和他一比了。而此时红军主力尽在榆林桥,后方连个象样的看家部队都没有,再看少帅的二十万大军呢?此时全都在互不相连的各处城寨里全线龟缩防守呢,这二十万大军整个榆林桥之战中连一次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这个水平也快到该打屁股的程度了。
徐海东准确地判断出高福源必然以榆林桥以南,面对公路的正面为主要警戒方向,阵地前面还有一条洛河作为屏障,易守难攻。针对这种情况,他下令主攻的75师223团,78师分别从东西两面沿着洛河向榆林桥南侧东北军阵地发动奇袭。75师225团作预备队。
徐海东的战术十分“毒辣” – 东北军注意力对着南面,而红军沿着洛河而来,正打在东北军阵地的侧面,且不说如果运气好可以打成偷袭,就算硬拼,洛河也已经成为两军的“共险”,这样打起来高福源前面的碉堡能挡住后面的射线,侧着身子作战的东北军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更主要的好处是两个师一个从东向西,一个从西向东,地理的阻隔和通讯的落后很容易造成双方进攻时间的不统一。这本来不是好事情,但假如高福源因为先打响的一侧形势危急,抽调另一侧部队去增援,而这时候削弱了的一翼突然遭到另一个师红军的突袭,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这个战术,怎么有点儿林秃子一点两面的味道?
力分则弱?那是兵力不足的时候,现在徐军团长可是三个师打人家一个团,人多好办事儿,就是分成几路打,任何一路打好了都能把高老虎灭个过儿的。
然而,红军攻打榆林桥的战斗,最初并不顺利。
就在一天前,高福源刚送走了讲武堂的老同学,来榆林桥视察的107师代参谋长李树桂,两人临别的时候高似乎已经有了大战在即的预感,对李说:“就我这一个团,够呛阿,听天由命吧,但愿不要白白牺牲在这里。”
高福源的确不甘心真战死在这里,他是东北军中少数敢不把日军战术水平放在眼里的人物之一,这个终生东北口音极重的年轻军官,一直有着率军打回老家的深切期待,这也是他后来积极参与西安事变和促成红军与东北军合作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阴差阳错之间,他的这个愿望,终于未能在现实中实现。
撤退入关的东北军,恐怕有很多人和高福源有着同样的心情
有了这个觉悟,又赶上大雾,高福源的警惕提得比天还高,阵地前又是流动哨又是潜伏哨,估摸着这警戒水平快赶上李云龙的独立团了。
结果,两路红军相继被提前发现,偷袭不成只能展开强攻。
更要命的是高福源到底深通兵法,面对危险他并没有把部队都龟缩回寨内死守,反而在前一天晚上把配属给他的621团2营派了出来,开到洛河对岸建立警戒阵地,这个营战斗力不强,没有重武器也不是高的基本部队,打光了无关大局,却把自己防线的纵深拓宽了。
这一手果然很有作用,从西向东攻打榆林桥的78师,由于地形的限制不得不首先和671团2营交火。没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一个师打一个营,结果可想而知。等打完这个营再攻榆林桥,619团为主的守军已经暂时击退了223团从东方的第一次进攻严阵以待,只听一声哨子响,冰雹一样的迫击炮弹和机枪子弹便凶猛地砍进了红军冲锋的队列。
高福源所部的火力到底有多猛?根据战后统计,榆林桥之战,貔貅,不,徐海东缴获的迫击炮共八门,重机枪16挺,轻机枪一百余挺。高福源把这些武器大部分部署在了南面的阵地上,由此可以想象78师面对的的火力多么强烈。
78师被迫后退,在洛河对岸建立前进阵地与619团对射。但是,由于15军团将大部分重武器都集中给了75师(在红军中轻机枪就算重武器),78师凭借低劣的装备根本压不住守军的火力。
多年以后,原78师出身的一名老将军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强攻榆林桥,虽取得胜利,但付出很大代价,特别是78师,布置在洛河对岸,伤亡大,战功微”。
红军重武器极少,这是长征带到陕北唯一的一门炮,78师更没有这样“威风”的装备了
75师和78师的强攻与守军打成胶着,进展艰难。
但是,此时的高福源也并不好过。
一交手就被打掉了一个营,损失不小,更重要的是,榆林桥原来配置的一部电台,恰好在此时出了故障,正在抢修时发报机又被流弹击中,结果成了只能收不能发的哑巴电台。这使619团与鄜县的107师师部联络中断,无法报告红军来袭的消息。这半部电台后来也成了徐海东的战利品,貔貅将其送给了毛公做礼物,史称红军在陕北有三部半电台,那半部就是这么来的。
面对这种莫名其妙的坏运气,高福源大概也只能仰天而叹了。
尽管如此,高福源还是很快派出了几名信使,寻找红军进攻的间隙快马前往鄜县求救。
很遗憾,这几名信使无一例外落入了红军的手中。这是因为,徐海东也怕遭到腹背夹击,在攻打榆林桥的时候,派了一个步兵营在榆林桥和洛川之间警戒,监视洛川的东北军六十七军总部,同时派出军团直属的骑兵团,在榆林桥与鄜县间游动,监视鄜县方面的敌军。这批高福源的求救人员,恰好撞进骑兵团的警戒线中。
说来也是高福源倒霉,红十五军团本来是没有骑兵的,这个骑兵团刚刚成立不过一个月 – 骑兵们的马,就是在劳山战役中从东北军手中缴获的。东北军用的都是口外好马,当时歼灭了110师,徐海东看到得了这么多骏马十分喜爱,把原来25军的手枪团掉了来,和原红26军的一个骑兵连组合,成立了这个有四个连的骑兵团,这还是第一次出任务。
事实上107师师长刘翰东是第二天619团溃兵逃到鄜县城下,才知道榆林桥遭到了徐貔貅的围攻,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已经太晚了。
派出了求援的信使,高福源回过头来,指挥守军顽强阻击红军的进攻。
一个团顶两个师,即便是有预设工事也吃力异常。高福源不愧猛虎之名,只给团部留下一个警卫连,其他部队全部顶到一线。这的确有效地遏制了红军的进攻,但也使东北军的伤亡直线上升。
王以哲给高福源的评语是 – “恃才独断,恐招人怨”,高打仗的时候的确有一种慈不掌兵的骄横。他不怕伤亡大消耗大。榆林桥守军的防御纵深大,即便顶到天亮援军还不来,他还可以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撤到后面的山顶阵地去,在那儿依靠有利地形继续坚守。
也许,这时候高福源心里也会对后方山顶的防御掠过一丝疑虑。但是,他并没有增援守山的那一个排。或许,是因为兵力本身已经不足,或许,因为调谁的部队这时从火线上下来都可能在紧张的前线引发混乱。
更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觉得这段山势足够险要,除非是当地的土匪,没人能抄自己的后路。
以高福源对红军的了解,他倒觉得以红军那种清教徒式的作风,不会有什么土匪肯和红军合作。
他对了,但是又错了,对的是红军倒是没和土匪合作,错是此时有一个红军将军正指挥着他的部队来包他的饺子,这个人虽然不是土匪,却是土匪的祖宗。
十年之后,在东北一提他的名字,足以让最有名的绿林好汉闻风丧胆。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开国少将贺晋年。
贺晋年
[待续]
下之续上,
下之续中,
下之续下
经过重新审查材料,发现了一个错误 -- 当时107师师部是在鄜县,而不是甘泉,守甘泉的是107师参谋长张文清带四个营,这个人还是挺能打仗的。高福源占领榆林桥,本意就是避免甘泉太孤立。要这样算的话,鄜县守军也不多了,敢不敢增援高福源还真是个问题 -- 这少帅怎么用兵的?把部队放得这儿几个营那儿几个营的,难道他以为打仗跟摆天门阵似的吗?
应该是一点两面
贺晋年--TG剿匪第一人 !
据说(凭记忆,可能有误):一是 大哈瑞 说得总理在劳山遇险后,专门将其从前线调回,把土匪赶尽杀绝;二是老萨说得东北剿匪;三是在湘西、广西十万大山都有他的身影……
谢谢老萨的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贺晋年,在关东大地上却是个天杀星的形象,合江军区司令员贺晋年在和东三省各路悍匪的恶战中树立了自己“剿匪王”的威名。
如果说徐海东是老少通吃的貔貅,那贺晋年就是一头蹑迹潜踪的豹子。
(不好,怎么这榆林桥好像要开动物园阿?)
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关于他的 – 1948 年下半年,三江省布置工作,其中一项是“继续剿匪”,结果贺晋年回了一封只有四个字的著名电报 – “无匪可剿”。
区区四个字,自负,遗憾,傲慢,还有点儿独孤求败,真是让纵横关东百年的绿林豪杰们扼腕阿。
也就是扼腕而已,不服气的,都在牡丹江的大牢里关着呢。张作霖,座山雕的徒子徒孙,就此一蹶不振。
这一张的贺晋年,才有些符合他的气质
贺晋年剿匪,关键的诀窍是 -- 穷追不舍,不死不休。
没有后方的胡子,其实最怕这样的打法,被阴魂不散的贺晋年摽上,如同粘上了狗皮膏药,打,打不过,跑,跑不了。人多,没粮食,人少,不经打,越跑人越少,越没士气,最后不用打自己就散架了。
多少有名的胡子,都是在贺晋年的穷追之下分崩离析,众叛亲离,饥疲沮丧,精尽人亡阿。
问题是,不是谁都能这样打的。胡子何许人也?地头蛇阿。贺晋年这种打法,第一你要情报比胡子还准,否则他一个假消息把你闪出去几十里,下面就该土匪研究“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事情了。第二,你不能坐着滑竿剿匪。土匪爬得过的山,你也得能爬得过去,土匪趟得过去的河,你也得能趟过去。总之在山林里你要比土匪更象土匪。
这两条贺晋年都足以自傲 – 第一条,东北土改争得了民心,土匪又作孽太多,当地的农民,猎人,参客都成了贺晋年的眼线。而且,贺晋年对土匪的行踪,有一种惊人的敏感,仿佛根据嗅觉就可以判断追踪的方向,这只能说是有点儿天授的意思了。第二条,在一些老战友的回忆中,81师师长贺晋年在陕北经常带一队数十名精锐骑兵呼啸而过,即使见到上级也不下马,这个作风都带一点儿“匪气”。不但土匪能上得去的地方他就能上去,而且比土匪胆儿还大,在东北剿匪期间,贺晋年光战马就摔死了三匹。
榆林桥战斗打响之前,徐海东给贺晋年81师的任务是 – 从榆林桥后面探出一条路来,在正面打响后偷袭高福源在山顶的预备阵地,再居高临下攻打榆林桥寨子。说白了就是“砍断他的尾巴,再钻进他肚子里搅一搅”
这个活计交给别人或许不合适,但交给身为陕北“土共”又略带匪气的贺晋年,却是正中下怀,贺果然在当地百姓的指点下,找出一条偷袭的羊肠小道来。
说到这儿,不由得表达一下对那个时代TG的一点佩服。
其实,贺晋年的81师和徐海东的原红25军,这时候不但是上下级关系,而且隐隐是你死我活的对手。
榆林桥之战前,在陕北苏区进行肃反的左派专家们,正在计划以国民党特务嫌疑逮捕贺晋年。这批左派专家大多来自鄂豫皖,正是随着徐海东的红25军来到陕北的。这种内部的“肃反”,是TG斗争中最为残酷的一页,曾中生,许继慎等名将,都是在这种清洗中被残酷杀害的,其冤情至今令人读来痛心。陕北的“肃反”在戴季英等人的操纵下尤为骇人听闻,一大批26,27军高级军官和地方骨干工作人员被捕,包括冯树立,张锦文(即《白鹿原》中白灵的原型)等大多随即被杀,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和东北军的作战。
对此,熟悉TG历史的人大多能明白,负责军事的徐海东并不是“肃反”的关键人物。张国焘在川陕“肃反”,夏曦在洪湖“肃反”,当地的军事主官徐向前和贺龙根本无法插手,连徐向前自己的妻子也被杀害,徐海东对戴季英的为人也颇为鄙视,可是由于“党领导枪”的原则,他并没有权力来控制“肃反”的进行,在鄂豫皖戴季英要无据杀人,徐海东虽然试图阻止但全无用处,反而差点儿把自己送进去。后来陕北肃反还是中央红军赶来后才被压下去的,毛公曾大骂戴季英是“疯狂病”,周恩来则骂他“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也不要有才好。”客观上说,中央红军来“拨乱反正”深受陕北军民拥戴,一下站住了脚,这里面戴季英“功不可没”。
无论徐海东如何,此时78,81师的陕北“土共”和长征来的75师(即红25军)之间,的确产生了剑拔弩张的情况。贺晋年也很清楚戴季英要逮捕自己,当时78,81师颇有不少指战员怀疑红25军是“假红军,真白军”。陕西冷娃不是任人宰割的主儿,后来在红军会师后贺曾说 – 你们要是不来阿,我们就要和他们火并了。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打榆林桥,徐海东一声令下,贺晋年照样坚决执行。三个师在作战上相互配合丝毫没有滞涩。
你不能不说TG特别吧?TG内部斗争的确残酷,但是作战中极少相互拆台,都能全力协作。这一点和国军打起仗来友军比敌军还难琢磨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大约也是让国军将领极为羡慕的一点吧。
(左撇子政治实在不是让人好受的,几乎是捏着鼻子才写下来陕北肃反这段内容,告诉自己 – 赶紧忘掉,赶紧忘掉。。。也拜托各位不要在本贴讨论这个问题,老萨主要还是觉得这一战军事上值得写,和政治关系不大)
三个红军将领,徐海东,罗炳辉和陈伯钧,其中罗炳辉就是《从奴隶到将军》中“小箩筐”的原型,据说罗的枪法极有特色 – 跑的时候比停的时候打得准,打活的比打死的打得准。。。
徐海东在作战中也绝对负责,曾三次到榆林桥看地形,才定下让贺晋年绕袭高福源背后的决心。 – 想想都令人吃惊,高福源到榆林桥不过数日,而徐海东居然三看地形,这份耐心和细致,实在不是一般军事将领能够做到的。
徐海东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他看地形之后,才下决心歼灭高福源,因为他确认了高部的工事尚未完全完工,尚有很多火力死角。所以,他要打高福源一个立足未稳。
正面强突,背面偷袭,这是战争的老套路,但却不是人人能够玩好。以榆林桥之战而言,假如不是高福源在山上修碉堡,或者他真的在山上放上一个营,大约徐海东也不会对这里下手了。
这是因为,如果高福源没有在山上修碉堡,他肯定是抱着收缩寨内防守的念头,对榆林桥北面的设防自然会小心面对,从这里进攻,不过是多一个强攻的点而已,未必有多大效果;假如他真的放一个营在山上,则表明高的部署是分兵设防,山,寨两处呼应,那时候或许利用自己兵多,将守山敌军和守寨敌军分割,各个击破才是用兵之道,也无须先攻山。
偏偏高修了碉堡,又只派少量部队把守,这个心态可就微妙了。
他显然是打着把这里作预备阵地的,既然如此,山上才是他设防的边线,不会在山下布置很强的防御;同时,高福源明显又不愿意分兵,他放一个排在山上属于预警人员,一方面觉得地形险要对方上不来,另一方面万一红军真的摸上来,只要这些哨兵早点儿发觉,榆林桥的守军立刻就能用炮火支援并派出援军。
这个机动防御的想法挺好,可惜他漏算了一条,就是这种仗只有在战局比较平静的时候可以这样打,如实战中寨南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夜暗之中红军居然用一个师打他的一个排,而东北军主力尽出已经无力增援,这山上就是一个排的兰博估计也没办法了。
事实上他在山上只有一个排这个情报就不该让红军得了去。假如让红军能够误以为619团有重兵在山上,恐怕徐海东还不会这样用兵。据说徐海东是根据三次看地形东北军给山上守军送饭的伙食担子判断其兵力的。
不管怎么样,贺晋年的81师轻取榆林桥北山,此时,正面战斗打得正酣,东北军的碉堡已经被摧毁了几个。徐海东把骑兵团调过来了,利用骑兵的冲击力配合223团试图突破619团防线,激战中的高福源忙于调配兵力堵漏,根本就不知道北山已经失守。
贺从山上向下一看,远处弹雨如梭,可见战况正烈,而整个榆林桥村寨就在脚下,像一块肥肉一样摆在面前,大喜过望。81师没有重武器,贺晋年当即下令把东北军放在碉堡里的重机枪取来,亲自架在山坡上朝寨子里打。这个北山确实险要,下山的坡很陡,好容易找到一处可以架设机枪的地方,枪后却容不下射手存身。贺晋年当即命令警卫员抓住他的两条腿,把自己整个人头下脚上挂在山坡上,这才能够操纵机枪,贺立即对着寨子中间最大的院子猛烈开火。
红军中要有重机枪,可是不得了的重武器
这一排子弹贺晋年自己不知道效果如何,东北军士兵的回忆却证明,他打的正是619团的团部。
据逃回107师的一名传令兵回忆,当时高福源和团附正在团部,突然团部后面枪响,子弹从团长室的后窗射入,幸而没有打中人。接着后山响起猛烈的手榴弹爆炸声(81师开始朝寨子里冲了)。高福源立即下令熄灭灯火,同团附和卫士冲到院里,这才发现后山的碉堡已经被红军占领,正在向团部院内射击。
当此时,高福源并没有惊惶失措,而是立即命令身边仅有的警卫连向山上反扑,自己返回团部试图用电报(回忆中误为电话)向师部汇报,但发报机仍然不能使用。
再次走出团部,只见警卫连已经乱纷纷地败退下来。一个连打一个师,根本没法打么。高福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么有面子,居然招来红军三个师招呼他一个团。
此时,镇子里面的东北军已经乱成一团,81师从北,75师从南已经两面攻入了寨子。
大批东北军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这时天色刚亮,红军上下都松了一口气,觉得此战已经到了尾声,却没想到打破了寨子,还有意料不到的残酷战斗等待着他们。
顺便说一句,守军在红军破寨之后大量投降,除了红军一直在宣传的“掉转枪口,一致对外”“打回老家去”“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起了作用,高福源本人的性格,也是造成这个局面的一个原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