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 -- 井底望天

共:💬240 🌺105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棒子哪来的高科技出口?

光看这张图,棒子的科技水平比日本还高啊.

内存芯片?

家园 液晶面板,化工制品
家园 补充一个,太阳能硅晶片的原料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四

俺的这帮兄弟们提出的概念,就是HaS,Home as Service,是把房屋建设当作一种提供给社会的商品服务,而不是现在的房地产那种作为投资增值和投机炒作的工具。

首先就是这种房地产模式,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以富人和高收入中产阶层为对象现存房地产业,而是要弥补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忽视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城市中产阶层。这个模式的立足点是把这个阶层的用房需要,从受到投机资金冲击的商品房运作中剥离出来,而是注重房屋的实际居住质量(不是那些毛坯房),房屋的个性化特色,真正的以住房来构建社区,把整个居住融入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把一个房屋产品当作服务,其着重点在于一次性购买,立足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产品享受,同时为提供服务者带来稳定收入。这个模式,基本上可以杜绝把房屋当作财富性商品而依靠炒卖快入快出,一方面无法提供足够的合理价位住房给需要的人们,一方面又把大量社会流动资金绑在空闲的房子里。

着重房屋服务,效法瑞典的宜家的个性设计,不是简单的提供一些样式丑陋,大规模制造毛坯房而不考虑社会文化的地产商运营方式,而是采取从房屋个性化设计,绿色建筑理念(把太阳能和节能设计进去,让未来能源使用变成房价一部分),到社区管理和相关服务,一体化,另购房者可以真正的享受到高品质的住房生活。

在价格上这些住房,应该考虑到一平均收入的5-7年作为一个准绳,让人们可以负担起这种房屋。以北京为例子,如果一个家庭的夫妇收入为每月5500元,那么年收入就是66000元,对应的一套90平方米住房,是33-46万,就是大概3600-5100元一平米。当然,在较低收入的城市,就需要向下调整。

这个价格目标可不可以达到?在房屋费用中,基本是三大块,一个是土地费用,一个是建筑费用,一个是各类税收。在中国建筑费用还是占小头,因此如果政府只要给予一定的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以“经商为民”的民间资金为发起种子,调动社会力量,这个模式,就能成为一种稳定无风险,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适当利润的行业。它比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更加灵活,在制度创新上反应比较灵敏。

最近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有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文章,算是一改西方对中国经济的误解,开始明白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真实面貌。

和海外通常的观点不同,这篇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下滑,不是完全由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下降引发,而是起始于2007年的房地产下跌和相关的建筑行业的萎缩。全球需要的崩溃只是第二轮打击。这个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没有海外学者相信的那么大。虽然中国经济GDP的40%是出口相关,但由于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进口,出口附加价值只占18%,而出口行业雇用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10%都不到。

其实网上的兄弟,如老广曾经对中国的GDP构成和消费结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是一个出口导向的经济,而中国人的消费占经济比重,和美国人消费基本相似(如果扣除了美国人的医疗,教育和住房)。只不过这个看法从来没有被西方经济学界认可而已。

这种看法表明了,中国政府是有能力通过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发展。但是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恢复建筑业的活力,因为农民工失业的一半是来源于建筑行业。

可以要解决这个行业的萎缩,光是靠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高速铁路,公路等等,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依赖于房地产业的恢复活力。而这个脖子基本上现在是被中国的房地产商人们卡住了。

要想建筑业,以及相关的钢铁,水泥和建材等行业,都可以恢复活力,你必须有新房可以开工。而新房要开工,必须是现在市场上的房屋存货可以减少,即是通过大家对房屋的购买量上升,来减少房屋存量。

可是要让大家开始大量买房,你要么让大家突然收入增加(当然减税,减贷款利息也可以帮助),或者房地产价格大量下降,才可以做到。很显然,前一个方法在当前有难处,而后一个方法,就是让房地产商降价,难度也比较大。前一段时间,当房地产商们手上资金紧张,于是大家鼓噪要政府支持,把房地产业列入国家支柱行业。而现在,当银行贷款大幅度上升,带动了房地产商的资金松动,人家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扛住这个价格。

其结果就是中国的商业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但还是对普通的人们价格太贵。可是这种抗衡的局面,就导致中国的建筑和相关上游行业不能复苏,带来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HaS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在当前的房地产价格稳定的情况下,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房屋产品,又同时帮助中国的建筑和上游相关行业,提供发展的契机。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创造出一个以房屋和室内设计为主的中游行业,为这方面的需求提供各种就业机会。而立足于社区管理,提供老人看护等等,就会为下游产业同样创造机会。因此这个模式的启动,真的是一石数鸟,可以为中国社会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各类社会稳定,就业压力等等问题,提供一个可行方案。

家园 希望早日看到HaS,造福普通中国人!
家园 HAS

个人看法,前途应该有

万科就在做这样的研究工作,但能否达到井大说的以5—7年收入为标准的房屋价格,个人不看好

HAS应该是一个在城市化比较成熟后,比较可行的。在目前中国对房屋需求仍然很大的时候,基本不太可能。哪一个开发商愿意做这个既要相对其它人出大力,赚的还不比其它人高的事呢?政府的引导相当重要,而目前看基本不可能。

其实还是时间问题

家园 如果3、40w就能在北京买房的话

全国人民起码有10分之一可以在北京买房,这样谁还愿意在其他城市买房?房产房产,既是房,又是产。作为房,它是必需品,作为产,它又是保值、增值的对象。这两种价值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的。北京的房产,更兼有作为首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所附加的价值,如果硬要政府限价,只能是滋生腐败。最好的办法还是政府在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带(比如远郊地铁口附近)建公寓出租,只租不卖,租金可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比如家庭年收入3、4w以下的)。同时,采取征收地产税等措施防止投机过度。这样起码可以保证低收入人群有房住,但是如果想拥有自己的房产,还是要去买商品房,通过市场来定价。

家园 最好的办法,是收取高额房地产税

公民全国范围内享受50平方米免税额度,超出部分课以重税,甚至可以考虑累进税率制

外国人持有绿卡者享受免税额度

家园 基石
家园 财富性商品的特征

一个是可以买进卖出获得价差收入,另一个是可以获得租金收入。

对这两种收入课重税就可以将财富性商品还原成普通消费品。

家园 读井大这篇,感觉就象进入了共产主义一样虚无飘渺
家园 没有解决根本性的资源稀缺问题

HaS虽然好,但是却是不可行的。

因为即便推出这个服务,土地也就这么多,大家都想住繁华地域,那谁住2环,谁住3环,谁住5环谁住6环?

谁先住谁后住?

结局是住好地段付高价,住差地段付低价,先住者付高价,后住者付低价。

和现在一模一样。

资源的稀缺性从价格上反映出来,这是回避不了的。归根到底是补贴低收入者,收税是错误的。

家园 觉得可行性不行!

1.钱从哪来?

2.动了别人(政府,房地产商和投资他们有背景的人)的蛋糕.

3.动了政府卖地收入的蛋糕.

家园 这个创意真的很好。俺建议针对养老社区做起。

大家为啥一定要在2环、3环买房?除了工作方便,主要还是医疗、教育、交通、商业等周边设施已经配套齐全。对所谓“2环”外新建小区相对关注少,主要是由于政府缺失配套设施投入,就一个公交线路调整,已经n多人在那里扯皮,其他配套,等着“有关部门”猴年马月配齐吧,开发商,更不可能为公众利益投入了。大家看看地王就知道了,都是配套设施基本齐全的地块,或者政府即将开始大规模配套建设的地块。

俺觉得现在的商品房,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居住性,而是过于炒作概念,炒作室内装化设计的风格,实用性也就那么一说。如果交通方便,周边设施齐全,远离拥挤的市中心购房,也并非不好的选择。俺就一直希望住在能够看到星星的房子里,市中心的灯光亮度太高了,想看个流星雨都很困难。边远一点儿到有很多小区,可惜,能够看到星星的地方,人烟实在太稀少了,买东西得到10公里外,而且只有两条公交线路,晚8点一过就收车。

俺觉得,现在的商品房,应该开始细化了,应该针对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去建设,而不是根据人们的口袋大小去建设。

俺建议,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HaS可从为老人设计的专业小区做起。比如说,位置可以偏一点儿,但容积率要低,绿地面积要大,小区内要设置假山、流水,多种植物,多设回廊,甚至楼群间可以设计空中走廊,以便于老人散步和交流;房屋框架要相对高一些,阳台和窗户设计要考虑老人晒太阳的需要,楼梯设计要参照老人步幅,电梯设计要以医用为准,以便于紧急救护;小区内,要设置老年大学等专门活动场所,要设置超市、劳务公司、社区医院,要提供兴趣辅导、医疗保健的上门服务,提供送货上门和上门缴费业务,实现全方位照顾;要组建专门公交线路,提供置市内主要地点的往返交通服务,要组建专门旅游公司,不定时组织旅游;特别是安保要参照部队大院管理,严保老人安全,防火防盗防骗子,并可设置全区视频监控,屋内设置开关和触摸报警系统,除主人允许外,只有报警后监控中心方能对屋内进行查看;

如果位置偏的话,地价不会太高,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又满足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开始炒作的噱头,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n多政绩,相对可在取得支持上得到一定便利,提供各种服务,又可以用地产招标,只要加强管理,就可减少资金、人员培训等投入。而卖点,就是从孝字出发,仿照《非诚勿扰》进行营销,要尽孝,就要买xx社区,要退休后过的充实,就要卖xx社区,买xx社区,就是延长老人的寿命,如此等等,孝字大旗一举,n多人就会不请自来。

抛砖一块,希望河里诸多大牛拿出更多创意。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五

也许有人把这个方案误解为提供一个装修好的廉价房屋,其实不然。这个计划首先要求的是地方政府的配合,考验俺们中国的地方一级政府是否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对中央政府来讲,通过这个计划提供房屋,而带动的新房开关量,可以引发一连串的相关产业开工,对减少失业和稳定社会有大利。但是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他们关心的不是新房开工量,而是房价是不是高企,从而带来土地转让价的高企,为地方财政带来实打实的收入。

因此基本上,在这个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各类房地产相关行业,希望房屋开工量上去,带动GDP增长。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各大房地产商人,希望房地产价格可以稳住,和各级政府的税收刺激计划,来鼓动大家买高价房,减低房地产商人们手上的库存。

而最后就是中国城市里想买房子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可以决定这个博弈的结果。如果他们现在猴急猴急,被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帮助地产商们稳住了价格,那这个计划的实现就比较难了。

最好的情况,就是地产商们手上的空房继续死在那里,而从银行套来的贷款慢慢越拖越重,导致地方政府手上的空地,没有买出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把地免费或者低价的让出来,虽然不可能在钱上大发一笔,但是好歹可以把官老爷们的亲民政绩搞上去,也不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而这个HaS计划实现了,就会给城市里的中下阶层提供用来自住,而不是买来租出去或者炒上去的投机目的,可以通过不许出租,回购等制度,保障这些房屋可以房尽其用。让高收入家庭可以带地产商那里去斗法,而低收入家庭可以在俺们这里有瓦遮头。

通过社区管理这种制度更新和新的商业模式,还能解决目前高度紧张的现代生活下,忽视家居设计、生活质量,以及公共生活萎缩,家庭各自为阵等现代都市社区的通病,打造和谐城市,建设有效灵活的和谐社区。

而中国的城市,不能学习短视和贪婪的香港政府,而要学习新加坡政府,在房屋政策上不是以赚钱,而是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做为主要出发点,那么在房价上省下来的钱,不是进李嘉诚这样的人的口袋里,而是通过余钱的消费,转一个圈,又回到你这个政府的钱袋里来。

俺们谈完了医疗保险,房屋这两座大山,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个第三座大山。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利有弊。利就是大学生成N倍增长。弊就是教育费用上去了,可是教育质量下降了,搞得大学毕业了,找工作难。

其实好好想一下,高等教育这个东西,对中国来说,也算是后起,要是在教育质量上也能超过英美等国家,那才叫做奇迹呢。现在应该可以做到的就是,以数量顶质量。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俺们就用国家土产的10个博士,和欧美的一个博士竞争,看结果如何。

中国这30年来在世界上经济崛起,是个大奇迹,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在历史上,中国经济从来就是世界上最强的,占了世界总经济的20-30%,只是在近百年来落后了,尤其是在1900-1970年掉入了低谷。而现在的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左右,大概是回到了1870年时代的水平。

中国经济的奇迹,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民工的劳动力密集。现在的情况是,太多的行业还死守在劳动密集,于是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要被迫去做农民工的工作,以致于有所谓良心学者大喊,中国的大学生太多,而农民工不足。其实当中国的教育平均水平提高,就正好是时候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劳工阶层,把中国的各类产业升级,开发出新的知识和智能含金量比较高的服务业,比如上面提到的多样化的家居设计,都是好的出路。

中国要走的道路,就是从高中文化的劳工密集,到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工程师密集,然后到硕士和博士毕业的高技术头脑密集,才可以把中国的人力资源这个大金矿挖出来。

而教育费用上,一个就是利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实现教科书的数字化,降低学生负担的书本杂费,另一个就是学习美国的社区大学系统,把高等教育山寨化,将上学和拿学分的程序降低,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在不离开家和城市的同时,可以修完大学前两年的课程,而让现有的大学集中精力在后2年的教育上。在社区大学拿课,除了一个报名费,和每个学分几块钱的费用,根本连学费都不要交,而运用统一的课程,就可以保证这些学分的质量。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比如说医学院的学生,就少得可怜。现在大家抱怨的大学生不值钱,主要在于中国经济模式的落后,还有就是社会对大学生毕业代表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其实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将来就是是每一个中国国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是一个基本的普及的水平。而每一个人自身在社会上的发展,不在于是否读过一个名牌的大学,而是在于自己可否把大学里学到的普通知识,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来。

俺自己的例子,就是没有上过名校,也没有读过研究院,但不乏在俺的手下,有不少博士和硕士毕业的工程师一起工作。等到哪一天中国的大学像美国这么多,大学生在街上到处都是,才是中华民族的大喜日子。

而如何把规模经济发展起来,利用新技术把教学的费用降下去,应该是中国政府可以做,而且不是太难的事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