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大国产业基金 -- 井底望天
我觉得是严重的资金饥饿证。
就是
因为没有钱,眼睁睁看得机会流失。
创业的时间窗口期很小的
所以啊,
我觉得 还是内奸误国。
赵丹说 :文艺管的死,文艺没前途
我说 金融管的死,企业没前途。
广东 浙江 经济好
估计跟那地方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有关。
这些小企业,都不需要什么扶持,
只要给点公平的环境,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出来。
我认识一个女老板
她说:你要是有本事在中国把企业作下去,哪个国家你不能成功?
这后面的酸甜苦辣,不是业中人谁能体会?
这个记得在海湾国家有试验过。 毕竟那边的石油能源够多, 水比油贵。
风能什么的我个人不是非常看好, 毕竟好的风场不多。 当时海洋能可是更充沛的。
想象一下, 无数个小号的Windturbine在海底深处不停的转动, 源源不断的把能源传输到陆地。
但潮汐属于可再生资源。我们的淡水,虽属可再生资源,但也面临着危机,具体搜搜国内关于缺水的报道,或者搜搜为了向北京输水河北周边县市所作的牺牲,就能有所了解了。不知道,当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后,我们还到哪里去找稳固的淡水来源?水这种战略资源,同原子弹一样,不能光考虑是否经济上划算。
以色列占领戈兰高地后,依然在节水农业、现代农业和海水净化上下功夫,当时肯定不划算,不如发展军备进行防御,军火商们还有的赚。现在呢?以色列的农业成果,去掉了多少后顾之忧?免除了多少海湾国家所受的威胁和压迫。
与之相比,这么好的地理条件,我们的农业发展却滞后的多,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更是后退不少,我们真的差的好远。
从我掺和的项目失败的教训看,中国钱其实不少,人才也不少,但信任太少,不是很适合这种VC+招安的所谓产业基金玩法。
1、知识产权问题,进口替代说白了就是掌握国外产品的某些技术诀窍,但当该项目技术诀窍外流后,产品倒是可能山寨化,但基金运作基本上就失败了。
2、退出问题,被国企收购,不是个很好的退出路线,很难进行合理估价,另外就是国企的行为模式,其实也很讨厌政府关系公关的。
3、中国产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组织体系上,难以替代进口的瓶颈是长期性、系统性、原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如专业软件,人家指明仅限在国内项目上使用,我们公司3年内花了几个亿,还是没有替代品出了,因为人家的软件是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积累出来的成果,真是难啊。材料、半导体、工作母机、发动机等也是如此。
书名:潮汐发电中的几个问题
ISBN::
作者:上海电力设计院 著
出版社:北京 : 水利电力出版社
潮汐发电-缺点
(图)潮汐发电潮汐发电
1、潮差和水头在一日内经常变化,在无特殊调节措施时,出力有间歇性,给用户带来不便。但可按潮汐预报提前制定运行计划,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以克服其间歇性。
2、潮汐存在半月变化,潮差可相差二倍,故保证出力、装机的年利用小时数也低。
3、潮汐电站建在港湾海口,通常水深坝长,施工、地基处理及防淤等问题较困难。故土建和机电 投资大,造价较高。
4、潮汐电站是低水头、大流量的发电形式。涨落潮水流方向相反,敌水轮机体积大,耗钢量多, 进出水建筑物结构复杂。而且因浸泡在海水中,海水、海生物对金属结构物和海工建筑物有腐蚀和沾污作用,放需作特殊的防腐和防海生物粘附处理。
5、潮汐变化周期为太阴日(24h50min),月循环约为14天多,每天高潮落后约50min,故与按太 阳日给出之日需电负荷图配合较差。潮汐发电虽然存在以上不足之处,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如采用双向或多水库发电、利用抽水蓄能、纳人电网调节等措施,可以弥补第一个缺点;采用现代化浮运沉箱进行施工,可以节约土建投资;应用不锈钢制作机组,选用乙烯树脂系列涂料,再采用阴极保护,可克服海水的腐蚀及海生物的粘附。
1 这里面 防淤问题特别严重
如果是修水库,小点的几年就报废了。
大的化,成本回收就会很困难。
当然,你说再大 大不过三峡水电
问题是三峡水电没有这样的间歇性问题
换句话,就是不会有时候有电发,有时候没有电发。
这样的时有时无,对于并网也很头痛。
何况,要防海水腐蚀,很简单的架构搞不好
只能用不锈钢,成本又要增加。
所以,这玩意是个中看不中吃的空心汤圆。
原本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定价权,你研究得再好,也比国外水平差远了,但是却可以把进口产品价格打低。可如今呢,先进技术象竹筒倒豆一样地进入中国,原本的研发结构基本落伍,那么新的机遇面前,你是担心风险还是搏一把呢?
具体内容没说,但从大概内容看 ,商业性太少。不考虑商业上盈利的事,一般都很难持续。不知井兄是否有实际商业经验,如没有的话,最好请人在商业上做一些咨询。
河里确实是有不少人才,关键是要好好操作起来。个人也接触过一些VC,其实感觉并不好,该帮忙的时候帮不上忙,赚便宜的时候倒不少,目的也都很少单纯的,基本上还是要捞一把就走的想法。
牛津的工程水平确实不如剑桥。但是,不管如何,目前科研界普遍重视产业化,如果将来有比较好的、适合于产业化的成果,我一定跟你们联系。
您的朋友一手促成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您还可以融资上亿美金做VC,您的朋友在中办国办,您至少还在美国做工挣的是dollars,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您没钱出一本小小的《大国游戏》的书呢?还要在河里四处拉赞助?
另外,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如此吓人。但是建议您做事低调点,基金名字起的如此气势恢宏,估计会给您带来不少不必要的麻烦。而且通常来说,调子太高了,成功率就会降低不少,这不是真正做事情的态度,更不用说成功和不成功,还望三思。诚惶诚恐,不知所云。
其实我也在想,现在信息化时代,真要想转移技术还不容易啊。图纸,软件编码,各种参数和设计思想,乃至模拟样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就可以了。除了小部分真刀真枪需要机械加工的东西,其它很多东西就是一个idea以及如何设计,知道了以后谁怕谁啊。问题主要在于收购,如果是本地收购,难度就小很多。
我在IT浸淫10来年不到吧,凭我的知识判断,是不相信有什么“因为人家的软件是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积累出来的成果”。所以你把软件名字说出来听听,看看你说的是否实话。
按照你这种说法,当年日本是断无机会赶上美国的。看来还是你们公司自己有问题啊。难是难了点,但是没有夸张到你说的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