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方思想史系列]之五:普罗泰戈拉 -- 邝言
共:💬23 🌺26
话说精神源头处(也即和感性生活比较紧密处)很多思想都相通的,后来就在各自的路上渐行渐远了。
复 主体出现了
“主体出现了,混沌既破,天地已分,人间自此多事了。”
普罗泰戈拉那时候的“我”还是模糊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经验事物的“镜像”罢了(说白了就是用看待某具体事物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主体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恐怕还得从笛卡尔开始算起。
复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派后来就臭在这些巧言令色之徒嘴里了。。。
复 跟孔夫子确实很像
只不过孔子并不想将经验中得来的东西诉诸脱离经验的普遍,他一直将自己保持在感性生活中。但智者派却将经验法则变成某种可以把握一切的东西。
复 的确有相似之处
复 这个联想有意思
的这组文章,这段时间因邝言兄这组文字,让我在重读子部经典时不自觉地带上了西方哲学概念,因之产生的感想已经超出了那些经典原来告知的道德内涵,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呵呵。
复 精辟
我的这种评价怎能和邝言兄的大作相比,哲学毕竟不是诡辩,这是智者派和其它学派最大的区别,普罗泰戈拉认为真理是不存在的,高尔吉亚认为真理是不可被认识的,他们二人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这样只有砸烂没有建设的做法当然是不可能为后世所认同的,今日是而明日非的立场也不可效法。后世的唯心也好,唯物也好,至少都有一个认定的真理标准。
然而一旦孩子开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通常也就是开始追问一些不那么具体的问题
其实进一步思考的是更有深度的问题.
也这正是这些慢慢开始有深度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以后的人生观.
这段时期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不过国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许多孩子的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