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婺源之行之赋春菜刀记 -- 寒江雪
这种刀的打法就是铁匠的家传手艺,只能一把一把慢慢打。这要是一商业化,上了流水线,就变得和其他的菜刀一样,没了特色,就完蛋鸟。
就这样好,哪天我去婺源也来他一把,过一番砍瓜切菜的瘾。
这种工艺很难成为流水线,手打的好刀卖这个价,那是拿海参当萝卜卖了,可惜、可喜。快去捡便宜吧。
感觉铁匠师傅一天也就做个几把(刀把的木头都是师傅自己钻眼手工做的),你让他一天出个十几把,工艺肯定要差很多。如果收徒弟质量又很难把关,还有知识产权问题,这事情就大了:)
我也是寻寻觅觅许久才找到自己合用的菜刀。澳洲这边的刀店,大多是西厨用的菜刀,作中餐不合用。华人店里有菜刀卖,但多是不锈钢的,太软。
两年前,偶尔经过越南街一家厨具店,发现他们卖的是餐馆用品,大喜,终于发现了一把合用的中餐菜刀,区区20大洋,广州出的,双狮牌,够重,磨好之后,砍排骨如同砍瓜切菜。
跟您那把一样,用完要抹干,不然生锈。
您那把刀,多久磨一次?我这把,每次砍排骨前都得磨一下,不然会有骨碎。
好久不见冒泡了哈
说起菜刀,家里老人告诉我,有次听见敲门,开门一看,一个大汉手举一把锃亮的菜刀对着她挥,老太太手扶门铁栏吓得差点瘫掉。人家大汉开口,态度极好:“老太太,买把菜刀吧?”
你到了赋春县城,路边随便找一个人,问他到哪里买菜刀,他们都会给你指路。在赋春老(商业?)街的一个胡同里,感觉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境,当然可能是我想多了,他更可能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到了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一个手艺人还能达到这种人尽皆知的现象真的是让人吃惊。也有可能是这个铁匠师傅的手艺真的是非同凡响所致。有没有可能他在专业领域非常有名呢(完全是我主观臆测...)?因为我们当时还见到了人家找他预订的厨师刀,上面好像有专门的印记,那种刀比我们通常用的不锈钢菜刀要大一些,刀背还要厚,看上去沉甸甸的,有些象买肉的用的那种砍肉刀,但又感觉比砍刀轻薄一些。我当时就奇怪,厨师都喜欢用那么重的刀吗??手腕多累呀?
专业干铁匠的更少了,以前每到开春,过了二月二,会有铁匠过来,不少家都把锄头拿去加点铁,弄锋利一些,好锄地。
以前种地,经常锄地,一是除草,二是保墒。现在农民多打封闭性的农药,草比较少,锄地的人很少了,所以保墒这个功能也丢了,土地往往会非常旱,窃以为是一大遗憾。
既然不锄地了,铁匠连每年开春这点活计都没了。
另外捉个小虫,赋春是个小镇,而非县城。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用轻薄一些的刀,我平时用刀最多的是切和片,即使有时需要剁斩的也尽量“以无厚入有间”(呵呵,不敢以庖丁自比,只是用他的说法比较好解释),所以用重刀的时候不多。
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刀,日本生鱼刀锋利程度是够了,但实在用不习惯。后来一直在凑合用广州十八子的不锈钢菜刀,感觉比其它的菜刀略强,但刀刃锋利不足,需要经常磨刃。后来不胜其烦,就找了个懒人的方法,经常切菜前在磁碗的底部荡几下,这样基本可以达到要求(爱惜菜刀的童子别打我,呵呵)。
这次说实话也没报多大的希望,尤其看那个菜刀实在是没有卖象,当时是觉得这么多人千里迢迢的奔这里买刀,多少应该比十八子强吧。后来觉得45元实在不贵,买来试试又何妨,没想到捡到宝了呵呵。。。
这把刀刚买回来不过二十多天,感觉还是锋利异常,还不需要磨,当时那师傅说平时基本也不用太磨的。最好是半年一年的磨一次,北京现在我还没有发现有那种细的磨石,怕伤刀。记得小时候,我爷爷磨刀都是在粗一些的磨石上磨了之后,再在细的磨石上磨很久,细磨石上的水最后磨的都象腻子一样了才算完成,然后要洗刀、擦干、上油、再洗干净、再擦干凉透很繁琐的。。。
貌似专业,其实我这是没办法,老婆喜欢吃我做得排骨,所以我买刀一定要够重,不然一刀下去,砍不透,很讨厌。
之前那把,轻飘飘的,现在用惯了新刀,再也不肯用旧的了。
有这手艺的,做几把手打观赏刀剑多好,现在这个流行啊。
如果是那种观赏用的刀,天天挂在那里,隔三差五的拿下来比划一下,不用这么好的钢口,只要样子好看就行。现在外面有很多卖的,不需这样的师傅浪费他的心血和手艺,您看现在龙泉宝剑都能批量生产了呢(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只是见到满街都是龙泉宝剑,不知真假,也许有很多是冒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