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最烦奶油GD抹统战稀泥——兼与流沙河老师掰活几句 -- 双石
之前也有不少,不过主动投军的也可能是以知识青年为多。到了内战时期,情况当然很不一样了。上面所谓绝对,是指“那个时代没人自愿被抓壮丁”而言。
第一次淞沪,长城抗战,察北抗战,乃至抗战之初,都有啊。俺说“十万青年十万军”,是指那是个志愿从军“高峰期”。
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少啊!很多老百姓是如拙总引那个鬼子所言的“不知国家为何物”。
1943年冬,军政部为了补充驻印军的汽车、装甲等特种兵,曾局部号召知青参加青年远征军,一年内在川陕成立了四个教导团,接受入伍知青短训后空运到印度,是为后来青年军的先声。
1944年秋,豫湘桂大溃败后,常凯申委员长发表文告号召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从军人员除在国内编成的九师二团之外,也空运拨补了万余人到印缅,总人数约万余,主要还是做交通运输、装甲兵等技术兵种。
留在国内的九师二团…“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之外另一句不太有名的口号是“准备最后大反攻,用青年军做最后大反攻的主力部队”,这批知青入伍后形成的青年军系统的九师零两团在1945年才陆续编成,第一批青年兵在1946年秋全部复员。这一批部队重点不在反攻,在于帮蒋太子培养个人势力……
青年军缩编为七个师,后来又重新招募社会失学失业知青入伍投入内战。内战期间有202 ~ 208七个师的番号,1948年,206D在洛阳、207D在东北,先后被歼灭,然后又在台湾重建。201D也在台湾恢复了番号;青年军204D和205D在台湾合并整编成31军,该军大部调到大陆,其中205D在北平被CCP改编,204D驻青岛,后有一部分在崇明撤到台湾。
到印度后分在战车营。
文革后期住五七干校,母亲单位有位同事就是43年那批“青年军”,可惜那会儿没这个意识,光听故事了,番号背景什么的,都没记。
他们的确是志愿从军滴。
要真有文革,这几位肯定是跃跃欲试要跳着高的急先锋的干活——不过都是“白卫兵”或“美卫兵”!
只可惜本事本钱都不济,跳出来也只有丢人现眼!
也只有奴隶主这一联想了。
流沙河说他母亲是娶进门的http://www.ccthere.com/topic/2265903/14
不是什么丫环
还要说人家是什么“小老婆”,“丫环”,(流沙河可是不承认的),
http://www.ccthere.com/topic/2265903/14
?????
绿霸滑稽护航 2009-06-25 21:20:14 2271202 复 2271197 流沙河回忆录里写得很清楚,他母亲是二房
。。。。。
丫鬟不承认,
小老婆是承认的。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人。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可见沙母进门当在31年前,余父娶妻生子则要更早,余父大房生有三个子女,45年时,应当有成年男丁吧。
那么,余家兄弟里,有当壮丁,或者主动从军的吗?
以前曾写东西插过一段关于青年军高级军官选拔的背景:
对于团以上的高级军官,编练部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军干部研究班,来研究班受训的除了个别军衔为上校外,其余都是少将以上级别,所以这个研究班也称将官队。蒋介石对青年军十分重视,特别指示要精选干部,将官队的四十来名学员,有一大半是他亲自点名调来,准备受训后派任各青年军的师长团长。蒋介石这样大张旗鼓地培植青年军,使人感觉青年军大有前途,一时间趋之若鹜者甚众,有资格做保荐人的高官,更是多方活动,想把自己的亲信下属推荐进来,以期在青年军中建立自己的人脉,所以将官队的学员,尤其是几个师长的候选人,个个背后都大有来头。
嗯,有点歪双石兄的主楼了,打住打住
“蒋中正是雄齐之人”;“流沙河是值得尊敬的人”;
~~~只是为何,鲁迅却成了“欺世盗名”的人??
请问萨苏河友,这该是什么样的道德观?
“为师不尊”比之“为老不尊”,孰更不可忍?
至于,周树人 --- 环顾四周,呕心沥血树国人!这又该是什么样的善举呢?
这样的善举(抑或:壮举)是否更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尊敬呢?!
流沙河自幼住在成都,
应该是大太太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