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言以蔽之4】新疆 -- 陈郢客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一时可称双璧
自事件以来,俺是一直在期待您的分析。
好多人把问题简单归结于前胡主席的两少一宽,俺不太赞同,还是您分析的透彻,也和俺了解的情况相符。
不少维族人前仆后继的投入东突,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文化水平很低,没有竞争优势,导致收入不高,或者干脆就没有工作,经济地位低下,属于被忽视的那种,经济虽然发展了,可他们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不少人只能去干偷盗,拐骗偏远地区的维吾尔族小孩弄残废去乞讨,偷盗,或者流浪到大城市去卖羊肉串。
好多维吾尔族的知识青年,对这种现象也很痛心,但无能为力,甚至还引起部分对国内政策的相当不满,对人权和民主十分向往。俺上文中提到的在上海工作的维吾尔朋友(曾被排到美国出差几个月),就提出这种看法,认为国内自8平方之后就没有人权和民主,要是解决了人权和民主,就不会有这种事件云云。
这种倾向俺很担忧,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了好几年的人有这种想法,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另外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在乌鲁木齐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年轻人,特别热衷于出国,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也不愿意回到新疆。
这样一方面新疆偏远地区缺乏这种双语人才,另一方面这种双语人才又不愿意回到新疆,认为在新疆很难发展拳脚,新疆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不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还能解决一些内地省份人口密度过大问题。
我觉得两手都要硬,“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是需要的,但也要给别人找出路。
靠“赎买”少数上层人物还是不靠谱啊,唉。
把优惠民族政策改为优惠边疆政策,鼓励移民。
部落安,则一方安。而今经济发展迅速,头人等精英阶层与其民众关联也变化了。
看欧洲德、法、意、英诸国,MSL社区的问题也是他们的头疼,听英国人讲,该社区大量年轻人求学、求职比之主流为劣势,经济生活边缘化,积怨每每从宗教、种族这个口子宣泄而出。这是值得思考的。
胡耀邦的政策,是试图收买维族中的少数上层人物,但如今作乱的也恰恰是这些上层人物。
热比娅自己是市场经济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先富”的那一群人,她老公是教授——高知,高社会地位。不仅如此,东突的许多成员都是高知,高收入,高社会地位。
甚至俺接触过的维族人亦然——工薪家庭的往往心态正常,向往过安稳日子,整天惦记着汉族欠了维族什么什么的,都是家庭条件优越,本人教育程度极高,自视为“对民族未来负责任”的那批人。
升米恩,斗米仇,胡花了老大力气去讨好维族的上层,却不知那些人是永远喂不饱的。你能给的再多,还能比得上把你斗倒了以后他们得到的多?所以你越是给的多,人家越是铁了心要斗倒你。
不如放弃一切幻想,踏踏实实的做点实事。。
不只是民族政策,所有政策都可以找到答案
实在是愤懑。尤其看了很多在境外的何不食肉糜的昏话以后,尤其愤懑。
去年拉萨事件后有人这样评论某些我党倚重的少数民族干部,“X人治X”的模式弊端渐显。
如何看待这次事件,不能脱离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很大成就但是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个大背景
葡萄的思路很有价值,去岁314的肇事者,大半是不会汉语的藏族男女青年。不会汉语,就无法融入汉族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从中获利,也就容易滋事。
几个月前的《焦点访谈》里播过,南疆某地,从幼儿园抓起,采访当地的幼儿家长,大部分都不会汉语。这件事现在做,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藏区的双语教学不知道进行得怎样。今年四月底去了趟滇西北迪庆州,一路上遇到的藏族青年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租车的司机介绍说去年314,临近的藏区都有骚乱,唯独迪庆州风平浪静,不知道是否和香格里拉当地旅游开发,汉语普及率高,人民收入有保障有关。
另一个想法是,少数民族从小开始的双语教学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必要手段,反之亦然。国家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汉族青年学习藏语或维吾尔语,吸引会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青年到当地去工作、定居及通婚,主动加快民族融合的步伐。只要政策优惠得当,对于汉地的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居民应该还是有吸引力的。